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体育教学“个性化、生活化、终身化体育”的大格局已初步定位。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空间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文章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新理念、体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拓展体育教学的时间段及师资队伍的再深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个性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校 体育课程 空间
[作者简介]种加林(1961-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文英利(1971-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21-0120-02
一、研究目的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高校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以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必修课。然而,由于众多因素影响,体育课由上午1、2节开始排课,一天8学时的体育课程,占用了大学生最佳的上课时间段。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辅助教学形式,应充分服务于学生,利用高校体育锻炼的特点,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空间,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构建具有个性化、生活化、终身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索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空间应始终抓牢“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这一宗旨不变。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根据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时间要求、选择大学生所喜爱的课程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拓展体育课程空间,为适应现代化体育课程的需求服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高学历水平,为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及大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需求等文献资料,为拓展体育课程空间打开研究思路。
2.问卷调查法。2009年9~11月对我院本科1~4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167份,回收率是84%。经筛选各年级男、女有效问卷20份,共计160份。调查表共分两类,14个问题,取得有效数据144个,并进行了统计处理。
3.座谈访问法。抽查体育课代表14人座谈,了解大学生对体育上课内容、上课时间段、想要达到的目的等问题。抽查我院部分教师座谈,了解拓展体育课程空间后对本人的影响等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1.拓展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时间段。大一、大二体育课是必修课,大三、大四体育课是选修课。早、晚进行体育锻炼教学使大学生养成早睡、早起、早锻炼、吃早点、早读的“五早”习惯,从而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一整天的学习中去。通过统计结果来看,晚上喜欢上课的学生居多,而且趋向于大三、大四的男女生。晚上7∶00~9∶00是大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当代大学生喜欢闲暇生活丰富多彩,而体育锻炼提供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和欣赏价值正好构成了大学生的重要部分,成为大学生欢度闲暇时间,满足身心发展需求的良好形式。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在拓展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中,要大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资源,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将一课、二操、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列。充分利用大学生喜欢早、晚活动的时间段,动员体育教学人员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育分会、各学院体育分会、各班级体育委员的作用,利用早、晚时间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内容计入体育课程教学的一部分,用体育课成绩的杠杆作用督促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2.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的空间。通过调查结果来看,大学女生比较喜爱舞蹈、健美操类的内容,大学男生比较喜爱娱乐休闲的内容。为了尽量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选择余地,学校应根据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地开设各种内容的体育课程供大学生选择。在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一要考虑能被大多学生接受和多年可以锻炼的项目;二是不要过分受场地、器材、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三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增设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等课程内容。
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的空间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巩固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田径、三大球、各类小球运动、武术、韵律操等内容都不可以忽视,是大一、大二必修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有发展,重视大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改革以技术教授为主的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发挥肢体语言与学生互动互练,强化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第二,现代课程内容的改造。大三、大四是选修体育课,要大力开发体育课程内容,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现代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造工作,如大学生比较喜爱的健美操、技击格斗类项目、网球等课程内容。第三,新兴课程内容的开发。野外活动、攀岩、瑜伽等都是新兴教学内容,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资源在教学中加以选用。调整、更新竞技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3.树立体育课程教学新理念。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是一种指令、规定,教材、大纲成为“圣经”,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意识,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没有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教学互动不足,学生的锻炼热情被压抑,不利于掌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不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
新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是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服务于学生。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加强大学生的体育态度、情感、习惯的养成,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体育课程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锻炼身体。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一定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进校,高三期间紧张的高考压力,忽略了身体锻炼。因此,他们的体能和运动能力都比较差,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应为大学一年级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大学二年级可扩大对抗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让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大三、大四年级体育课程作为选修内容,可安排一些趣味性、智能型、健身型的运动项目。由于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有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大学生所获得的体育能力在终身体育锻炼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走入社会能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
4.拓展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业务能力的再深造。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增,教师队伍的知识层次老化,师资不足,工作量过大,是制约拓展高校体育课空间,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主要因素。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据有关资料统计调查,体育教师与学生之比应为1∶200。而我院体育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360,平均每个体育教师周学时高达24。年轻教师严重不足,影响了新知识层次的传递。职业特点决定体育教师不仅要按课表进行正常教学,还要负责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等工作。上课工作量都已经压得我校体育教师喘不过气来,更无暇顾及课外体育活动和自身的业务修养,知识层次老化,跟不上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如何解决现职体育教师队伍的再深造,是拓展体育课程空间、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师业务学习,组织各类专项体育协会,让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深造,为拓展体育课程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培养21世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学生而努力。
5.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大学生近视率;确保大学生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加强大学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大学生科学锻炼。
大学体育课程也要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一种衡量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方法,纳入体育课程教学,拓展体育课程教学的范围,有重点、有目的地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体育锻炼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觉锻炼的行动。
为了与社会相适应和照顾广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改变现有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兴趣型体育、体育节、体育俱乐部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保证每天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掌握一两种体育锻炼技能,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活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6.建立体育课程新的评价体系。体育课程的组织与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和实施办法。虽然在教学形式上仍然采取传统授课形式为主,选修课程设置为辅,男女分班分项的教学模式。但是,拓展了新的体育课程空间后,课的组织、学时分配、学分安排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课的类型应该采取理论授课、实践练习课、学生活动课等形式。课的组织应采取相对稳定班组,相对松散班组,完全自愿参与班组的方法,始终“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核心,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体育课程新的评价体系应将学生体质状况、教学过程质量、课程实施结果作为标准,建立完善的个性化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形成具体的课程评价模式和运转办法,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更好地为祖国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建设人才服务。
四、结论与建议
一是新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充分发挥和调动大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二是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段,充分利用大学生喜爱的早、晚上课时间段,培养大学生早睡、早起、早锻炼、吃早点、早读的“五早”习惯。
三是按照社会需求,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了解和学习。四是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为学生服务。五是随着体育课程空间的拓展,新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当改进。六是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将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课动活动、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课教学成绩作为取得毕业文凭的重要指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杜国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
[关键词]高校 体育课程 空间
[作者简介]种加林(1961-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文英利(1971-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21-0120-02
一、研究目的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高校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以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必修课。然而,由于众多因素影响,体育课由上午1、2节开始排课,一天8学时的体育课程,占用了大学生最佳的上课时间段。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辅助教学形式,应充分服务于学生,利用高校体育锻炼的特点,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空间,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构建具有个性化、生活化、终身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索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空间应始终抓牢“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这一宗旨不变。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根据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时间要求、选择大学生所喜爱的课程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拓展体育课程空间,为适应现代化体育课程的需求服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高学历水平,为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及大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需求等文献资料,为拓展体育课程空间打开研究思路。
2.问卷调查法。2009年9~11月对我院本科1~4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167份,回收率是84%。经筛选各年级男、女有效问卷20份,共计160份。调查表共分两类,14个问题,取得有效数据144个,并进行了统计处理。
3.座谈访问法。抽查体育课代表14人座谈,了解大学生对体育上课内容、上课时间段、想要达到的目的等问题。抽查我院部分教师座谈,了解拓展体育课程空间后对本人的影响等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1.拓展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时间段。大一、大二体育课是必修课,大三、大四体育课是选修课。早、晚进行体育锻炼教学使大学生养成早睡、早起、早锻炼、吃早点、早读的“五早”习惯,从而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一整天的学习中去。通过统计结果来看,晚上喜欢上课的学生居多,而且趋向于大三、大四的男女生。晚上7∶00~9∶00是大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当代大学生喜欢闲暇生活丰富多彩,而体育锻炼提供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和欣赏价值正好构成了大学生的重要部分,成为大学生欢度闲暇时间,满足身心发展需求的良好形式。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在拓展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中,要大胆开发和利用体育课资源,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将一课、二操、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列。充分利用大学生喜欢早、晚活动的时间段,动员体育教学人员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育分会、各学院体育分会、各班级体育委员的作用,利用早、晚时间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内容计入体育课程教学的一部分,用体育课成绩的杠杆作用督促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2.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的空间。通过调查结果来看,大学女生比较喜爱舞蹈、健美操类的内容,大学男生比较喜爱娱乐休闲的内容。为了尽量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选择余地,学校应根据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地开设各种内容的体育课程供大学生选择。在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一要考虑能被大多学生接受和多年可以锻炼的项目;二是不要过分受场地、器材、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三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增设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等课程内容。
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的空间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巩固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田径、三大球、各类小球运动、武术、韵律操等内容都不可以忽视,是大一、大二必修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有发展,重视大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改革以技术教授为主的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发挥肢体语言与学生互动互练,强化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第二,现代课程内容的改造。大三、大四是选修体育课,要大力开发体育课程内容,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现代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造工作,如大学生比较喜爱的健美操、技击格斗类项目、网球等课程内容。第三,新兴课程内容的开发。野外活动、攀岩、瑜伽等都是新兴教学内容,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资源在教学中加以选用。调整、更新竞技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3.树立体育课程教学新理念。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是一种指令、规定,教材、大纲成为“圣经”,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意识,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没有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教学互动不足,学生的锻炼热情被压抑,不利于掌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不能得到实质性的贯彻。
新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是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服务于学生。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加强大学生的体育态度、情感、习惯的养成,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体育课程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锻炼身体。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一定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进校,高三期间紧张的高考压力,忽略了身体锻炼。因此,他们的体能和运动能力都比较差,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应为大学一年级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大学二年级可扩大对抗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让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大三、大四年级体育课程作为选修内容,可安排一些趣味性、智能型、健身型的运动项目。由于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有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大学生所获得的体育能力在终身体育锻炼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走入社会能成为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
4.拓展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业务能力的再深造。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增,教师队伍的知识层次老化,师资不足,工作量过大,是制约拓展高校体育课空间,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主要因素。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据有关资料统计调查,体育教师与学生之比应为1∶200。而我院体育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360,平均每个体育教师周学时高达24。年轻教师严重不足,影响了新知识层次的传递。职业特点决定体育教师不仅要按课表进行正常教学,还要负责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等工作。上课工作量都已经压得我校体育教师喘不过气来,更无暇顾及课外体育活动和自身的业务修养,知识层次老化,跟不上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如何解决现职体育教师队伍的再深造,是拓展体育课程空间、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师业务学习,组织各类专项体育协会,让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深造,为拓展体育课程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培养21世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学生而努力。
5.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大学生近视率;确保大学生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加强大学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大学生科学锻炼。
大学体育课程也要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一种衡量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方法,纳入体育课程教学,拓展体育课程教学的范围,有重点、有目的地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体育锻炼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觉锻炼的行动。
为了与社会相适应和照顾广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改变现有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兴趣型体育、体育节、体育俱乐部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保证每天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掌握一两种体育锻炼技能,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活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6.建立体育课程新的评价体系。体育课程的组织与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和实施办法。虽然在教学形式上仍然采取传统授课形式为主,选修课程设置为辅,男女分班分项的教学模式。但是,拓展了新的体育课程空间后,课的组织、学时分配、学分安排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课的类型应该采取理论授课、实践练习课、学生活动课等形式。课的组织应采取相对稳定班组,相对松散班组,完全自愿参与班组的方法,始终“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核心,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体育课程新的评价体系应将学生体质状况、教学过程质量、课程实施结果作为标准,建立完善的个性化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形成具体的课程评价模式和运转办法,构建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更好地为祖国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建设人才服务。
四、结论与建议
一是新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充分发挥和调动大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二是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段,充分利用大学生喜爱的早、晚上课时间段,培养大学生早睡、早起、早锻炼、吃早点、早读的“五早”习惯。
三是按照社会需求,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了解和学习。四是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为学生服务。五是随着体育课程空间的拓展,新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当改进。六是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将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课动活动、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课教学成绩作为取得毕业文凭的重要指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杜国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