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环顾校园,行为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教育工作者应对这些学生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感情,但经常低效率地重复劳动。这些行为问题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往往不够科学,有的学生来自单亲或隔代教养的家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较低,这些原因导致他们产生了行为、心理问题。如何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使行为问题学生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文章从小学高年级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小学高年级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9-0019-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但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犯罪率、离婚率等急剧升高,现代家庭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出现了各种特殊的家庭类型,如单亲家庭和再婚重组家庭。特殊的家庭类型衍生了较多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本文总结了小学高年级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并就学校教育干预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方式进行了探讨,力求优化家庭教育策略,从而改善大多数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关系,并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一、小学高年级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
20世纪90年代,针对“问题学生”的研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于“问题学生”的研究以及“问题学生”转化策略的研究也被提上日程。当前,家庭教育方式通常存在以下几种问题:父母的管教方法简单粗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对孩子过度放纵,不管不问;父母溺爱孩子,凡事“护犊子”;隔代教育,父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老一辈人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对于教育问题有心无力;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等等。种种原因的叠加,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通过走访、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笔者对广东省中山市民众镇(以下简称本镇)某小学高年级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开展“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以及“家庭教养方式调查”,调查内容涵盖“异常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情绪反应”“家庭情况”“家长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的了解”等,以下是调查的主要结论。
第一,认同“多多表扬”教育观念的家长占10%;认同“在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观念的家长占28%。
第二,在有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中,有10%没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中尤为常见。
第三,当父母了解到孩子的厌学情绪时,仅有22%的父母选择“寻求老师帮助”。
第四,20%的父母对孩子不甚了解,愿意参加有关子女教育培训的父母仅占10%。
笔者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行为问题学生的成因各异,要针对这类学生的家庭进行分类指导。如针对溺爱型家庭,应指引家长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在给予孩子一定自由空间的同时要懂得给孩子设置必要的限制,不可对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已定的规则制度;针对权威型家庭,应引导家长在发展孩子自立能力的同时,为孩子的成长设定准则,避免“一言堂”,不要让孩子屈服于家长的权威;针对专制型家庭——这种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极不融洽,有可能形成类似“猫和老鼠”的关系,孩子易养成言语上和行为上的两面性,这类孩子容易自信不足,家长要平等地对待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己去探索的空间。家长应为孩子设定行为标准,但也要尊重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效果才会好。
三、小学高年级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五大策略
学生的身心健康有赖于优质的家庭教育,优质的家庭教育也是校园教育的基石。优质的家庭教育强调“长期教育”的理念,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在这个教育体系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是孩子的“后勤部长”,更是孩子的“引路明灯”。
(一)“四个一”策略
第一个“一”是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立体的教育有赖于学校与家长的紧密合作,责任共担。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付出最多。家长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为其确立正确的目标导向,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有做到每月一目标,才能获得每学期一进步。
第二个“一”是每周一谈话。家长要有耐心,每周要抽出时间与孩子谈话,在家庭教育遇到困难时要积极与学校班主任沟通,当好孩子的参谋长,抓住教育的机会。
第三个“一”是每月一奖。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当孩子表现优秀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如点头、拥抱、称赞、微笑等,均是鼓励孩子再接再厉的上佳选择。父母还应为学生提供物质奖励,可以赠送学习用品,如书籍、文具等,学校可以颁发“德育奖章”作为奖励。家长经常对孩子的言行加以肯定,可以增强孩子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
第四个“一”是定期一家访。一方面, 在学校统一组织的家长会上,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是不够的,班主任应主动家访,与家长面对面探讨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议;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家长提供合适的家庭教育内容,对“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加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如何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等话题提供指导。
(二)联动策略
一是家校联动策略。一方面,学校可組织一系列健康向上的集体课外活动,此类活动未必需要与课程相关,可以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爱国情怀等因素挂钩,如让学生分组进行爱国知识比赛,通过此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爱国爱家、共同成长意识;另一方面,家委会可考虑组织亲子类活动,如“亲子运动会”“生日会”等,通过创造父母与孩子一同参与活动的机会,拉近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是多边联动策略。教师可以利用乡镇机关、乡镇妇联和学校家长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关怀团队的力量,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家庭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为学生在家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同时,在他人的关怀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并常怀感恩之心。
三是信息化联动策略。学校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钉钉工作群、校讯通等平台,突破时空上的限制,及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信息。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已久,学校要利用新型的数字化手段,做到“家家信息通”。
(三)跟踪策略
一是学校领导、相关教师应该“勤走动”,实时跟踪学生的家庭生活状态(包括但不限于实地家访、课后访谈等),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二是为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对症下药。在学生的教育上,学校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教育档案,一生一册,并及时更新。学生档案的建立,也为其他任课教师、继任教师的工作开展提供了不少便利。
(四)假期策略
一是家长与孩子达成共识。学校引导家长明确“假期,你给孩子准备了什么?”“孩子的假期计划是什么?”家长应从培养孩子健康的身心出发,为孩子制订假期目标,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度过充实而快乐的假期。
二是参与快乐假期营。学校与社区、市镇团委、市镇妇联等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为其组织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
三是假期亲情课。孩子一年中有寒、暑假,在漫长的假期中,家长不妨带孩子出游,春赏花、夏观荷、秋望月、冬舞雪。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可以营造良好的亲子互动氛围,让家长与孩子找到共同的语言,增进亲子感情。
(五)沟通策略
一是持续性的沟通。部分家长往往会因“加班”“应酬”等原因,无法抽出时间与孩子谈话。但从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多忙,家长都应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听听孩子的心事,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是观察孩子的爱好、习惯,寻找共同话题。在当今时代,孩子能够接收到的信息与家长当年可接收到的信息不可同日而语,孩子往往更有个性、更有独特的想法和爱好。家长应该往前走一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爱好,进而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三是学会共情,不要摆架子。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往往会认为“孩子就应该听我的”,殊不知,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家长的孩子。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四是学会赞美。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做出各种违反学校规则的行为,某种程度上是因其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成就感,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这时,家长要找出症结所在,要多赞美孩子。
五是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可能会面临着种种困难,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家长可以每天抽出时间和孩子说说话、聊聊天,分享一天的收获,聆听孩子的欢乐与苦恼,为孩子提供建设性意见,做民主的家长,不要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者。
六是科学地爱孩子。对待孩子的缺点,家长“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往往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在孩子犯错时,家长要耐心地和孩子探讨改进的方式。对待孩子的优点,家长要中肯地评价,适时给予鼓励,但要注意适度原则,切勿让孩子产生“飘飘然”的感覺。
总而言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尺之冰的消融也不是片刻之功。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层面、多维度的,社会、家庭、学校必须形成教育合力,才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达到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德)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M].刘恒新,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3]路书红,乔资萍.中外家庭教育经典案例评析100篇[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孙云晓.好孩子 好习惯——孙云晓23年家教精华[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5]彭兴顺,蔡润圃.行为问题学生教育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红梅(1972— ),女,广东中山人,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9-0019-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但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犯罪率、离婚率等急剧升高,现代家庭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出现了各种特殊的家庭类型,如单亲家庭和再婚重组家庭。特殊的家庭类型衍生了较多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本文总结了小学高年级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并就学校教育干预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方式进行了探讨,力求优化家庭教育策略,从而改善大多数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关系,并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一、小学高年级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
20世纪90年代,针对“问题学生”的研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于“问题学生”的研究以及“问题学生”转化策略的研究也被提上日程。当前,家庭教育方式通常存在以下几种问题:父母的管教方法简单粗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对孩子过度放纵,不管不问;父母溺爱孩子,凡事“护犊子”;隔代教育,父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老一辈人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对于教育问题有心无力;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等等。种种原因的叠加,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通过走访、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笔者对广东省中山市民众镇(以下简称本镇)某小学高年级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开展“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以及“家庭教养方式调查”,调查内容涵盖“异常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情绪反应”“家庭情况”“家长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的了解”等,以下是调查的主要结论。
第一,认同“多多表扬”教育观念的家长占10%;认同“在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观念的家长占28%。
第二,在有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中,有10%没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中尤为常见。
第三,当父母了解到孩子的厌学情绪时,仅有22%的父母选择“寻求老师帮助”。
第四,20%的父母对孩子不甚了解,愿意参加有关子女教育培训的父母仅占10%。
笔者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行为问题学生的成因各异,要针对这类学生的家庭进行分类指导。如针对溺爱型家庭,应指引家长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在给予孩子一定自由空间的同时要懂得给孩子设置必要的限制,不可对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已定的规则制度;针对权威型家庭,应引导家长在发展孩子自立能力的同时,为孩子的成长设定准则,避免“一言堂”,不要让孩子屈服于家长的权威;针对专制型家庭——这种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极不融洽,有可能形成类似“猫和老鼠”的关系,孩子易养成言语上和行为上的两面性,这类孩子容易自信不足,家长要平等地对待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己去探索的空间。家长应为孩子设定行为标准,但也要尊重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效果才会好。
三、小学高年级行为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五大策略
学生的身心健康有赖于优质的家庭教育,优质的家庭教育也是校园教育的基石。优质的家庭教育强调“长期教育”的理念,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在这个教育体系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是孩子的“后勤部长”,更是孩子的“引路明灯”。
(一)“四个一”策略
第一个“一”是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立体的教育有赖于学校与家长的紧密合作,责任共担。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付出最多。家长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为其确立正确的目标导向,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有做到每月一目标,才能获得每学期一进步。
第二个“一”是每周一谈话。家长要有耐心,每周要抽出时间与孩子谈话,在家庭教育遇到困难时要积极与学校班主任沟通,当好孩子的参谋长,抓住教育的机会。
第三个“一”是每月一奖。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当孩子表现优秀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如点头、拥抱、称赞、微笑等,均是鼓励孩子再接再厉的上佳选择。父母还应为学生提供物质奖励,可以赠送学习用品,如书籍、文具等,学校可以颁发“德育奖章”作为奖励。家长经常对孩子的言行加以肯定,可以增强孩子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
第四个“一”是定期一家访。一方面, 在学校统一组织的家长会上,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是不够的,班主任应主动家访,与家长面对面探讨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议;另一方面,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家长提供合适的家庭教育内容,对“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加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如何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等话题提供指导。
(二)联动策略
一是家校联动策略。一方面,学校可組织一系列健康向上的集体课外活动,此类活动未必需要与课程相关,可以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爱国情怀等因素挂钩,如让学生分组进行爱国知识比赛,通过此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爱国爱家、共同成长意识;另一方面,家委会可考虑组织亲子类活动,如“亲子运动会”“生日会”等,通过创造父母与孩子一同参与活动的机会,拉近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是多边联动策略。教师可以利用乡镇机关、乡镇妇联和学校家长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关怀团队的力量,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家庭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压力,为学生在家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同时,在他人的关怀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并常怀感恩之心。
三是信息化联动策略。学校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钉钉工作群、校讯通等平台,突破时空上的限制,及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信息。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已久,学校要利用新型的数字化手段,做到“家家信息通”。
(三)跟踪策略
一是学校领导、相关教师应该“勤走动”,实时跟踪学生的家庭生活状态(包括但不限于实地家访、课后访谈等),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二是为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对症下药。在学生的教育上,学校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教育档案,一生一册,并及时更新。学生档案的建立,也为其他任课教师、继任教师的工作开展提供了不少便利。
(四)假期策略
一是家长与孩子达成共识。学校引导家长明确“假期,你给孩子准备了什么?”“孩子的假期计划是什么?”家长应从培养孩子健康的身心出发,为孩子制订假期目标,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度过充实而快乐的假期。
二是参与快乐假期营。学校与社区、市镇团委、市镇妇联等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为其组织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
三是假期亲情课。孩子一年中有寒、暑假,在漫长的假期中,家长不妨带孩子出游,春赏花、夏观荷、秋望月、冬舞雪。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可以营造良好的亲子互动氛围,让家长与孩子找到共同的语言,增进亲子感情。
(五)沟通策略
一是持续性的沟通。部分家长往往会因“加班”“应酬”等原因,无法抽出时间与孩子谈话。但从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多忙,家长都应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听听孩子的心事,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是观察孩子的爱好、习惯,寻找共同话题。在当今时代,孩子能够接收到的信息与家长当年可接收到的信息不可同日而语,孩子往往更有个性、更有独特的想法和爱好。家长应该往前走一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爱好,进而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三是学会共情,不要摆架子。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往往会认为“孩子就应该听我的”,殊不知,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家长的孩子。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四是学会赞美。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做出各种违反学校规则的行为,某种程度上是因其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成就感,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这时,家长要找出症结所在,要多赞美孩子。
五是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可能会面临着种种困难,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家长可以每天抽出时间和孩子说说话、聊聊天,分享一天的收获,聆听孩子的欢乐与苦恼,为孩子提供建设性意见,做民主的家长,不要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者。
六是科学地爱孩子。对待孩子的缺点,家长“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往往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在孩子犯错时,家长要耐心地和孩子探讨改进的方式。对待孩子的优点,家长要中肯地评价,适时给予鼓励,但要注意适度原则,切勿让孩子产生“飘飘然”的感覺。
总而言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尺之冰的消融也不是片刻之功。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层面、多维度的,社会、家庭、学校必须形成教育合力,才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达到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德)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M].刘恒新,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3]路书红,乔资萍.中外家庭教育经典案例评析100篇[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孙云晓.好孩子 好习惯——孙云晓23年家教精华[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5]彭兴顺,蔡润圃.行为问题学生教育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李红梅(1972— ),女,广东中山人,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