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必然要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立足于本区域实际对如何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汉江的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明 河道堤防 水生态建设 经济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
1.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确立。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五大建设之一,成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2015年4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推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的决策部署,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明确的目标。
2.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2011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水利是“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对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的表述,清晰阐述了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2013年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水利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二、汉江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制约因素
1.水管体制不顺,政出多门问题突出。工程管理分散,水质水量多头管理,不能做到系统优化,科学调度,合理有效配置水资源。汉江流域涉及航运、河道、堤防、渔政、环境、环保、交通、电力等管理部门,没有统一协调管理的专门机构,现有法律法规在发展经济面前执行不严,流域内水事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水工程安全,而且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2.防洪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汉江中下游堤防工程防洪标准尚待提高,堤防工程存在堤质不良,堤基差,有581km干堤堤顶宽度和堤顶高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河势变化大,崩岸多等问题。近年汉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在历次防御大洪水过程中,多处出现险情,近年兴隆工程蓄水运用后,上游河段堤防出现了新的险情。
3.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质量问题突出。流域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其中汉江中游河段近年来多次发生“水华”现象,给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敲响了警钟。河道非法采砂、野生鱼类过度捕捞以及调水工程投入使用后,对水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日益显现。
4.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配置不够合理,缺水问题突出。流域开发没有形成总体规划,现有灌溉和供水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完善,节水意识淡薄,导致用水利用率不高,缺水问题严重。
三、汉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流域事务统一管理体制。针对水管体制不顺现状,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流域管理机构。通过法律的授权,赋予其对汉江中下游流域内水资源和水环境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界定水权、统一调度水量、统一规定排污标准,统一监测水环境等水行政管理和水资源管理职能,并以流域管理促进各行政区域内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实现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在流域管理单位的统一组织下,明晰配水量权和排污权,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用水户参与民主协商、市场调节的准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水商品、水权和排污权的网上交易。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良性的管理运行维护发展机制。
2.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继续推进汉江流域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力求建成后,中下游干流达到防御百年一遇洪水标准,重点支流达到防御标准内洪水,山丘区基本具备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一是尊重自然格局,保护自然景观,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建设亲水景观,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二是开展能源节约、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并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积极推进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三是在工程建设中应遵循“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努力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应该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需求,在有效发挥水利工程兴利除害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
4.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就是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汉江流域的水管单位而言,就是要拓宽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并在林业经济、林下经济,生态景观经济,庭院经济,砂石经济上做好文章。
5.建立健全完整的制度体系,并强化执法监督。一是把制度建设作为水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水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完善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开发保护制度,制定《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条例》;建立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生态补偿制度;健全水资源水环境流域的市场化机制,完善水权制度,探索水权交易;健全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水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惩治盗采水资源和破坏水环境行为列入刑法范畴。二是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破坏水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
6.培育文化依托,构建具有汉江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和支撑。一是打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建立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和品位。把汉江人文风情、河流历史、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合到水利工程设计中,体现生态理念、营造水利景观、传承文化底蕴。加强传统水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深入挖掘、科学梳理传统水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核,特别是蕴含其中的先进思想、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水利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作者简介:覃祚明( 1972—),男,汉族,湖北洪湖,本科,会计师,以堤防可持续发展为研究方向,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方霞(1975—),女,汉族,湖北洪湖,大专,助理会计师,以堤防可持续发展为研究方向,从事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生态文明 河道堤防 水生态建设 经济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
1.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确立。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五大建设之一,成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2015年4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推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的决策部署,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明确的目标。
2.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2011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水利是“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对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的表述,清晰阐述了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2013年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水利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二、汉江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制约因素
1.水管体制不顺,政出多门问题突出。工程管理分散,水质水量多头管理,不能做到系统优化,科学调度,合理有效配置水资源。汉江流域涉及航运、河道、堤防、渔政、环境、环保、交通、电力等管理部门,没有统一协调管理的专门机构,现有法律法规在发展经济面前执行不严,流域内水事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水工程安全,而且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2.防洪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汉江中下游堤防工程防洪标准尚待提高,堤防工程存在堤质不良,堤基差,有581km干堤堤顶宽度和堤顶高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河势变化大,崩岸多等问题。近年汉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在历次防御大洪水过程中,多处出现险情,近年兴隆工程蓄水运用后,上游河段堤防出现了新的险情。
3.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质量问题突出。流域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其中汉江中游河段近年来多次发生“水华”现象,给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敲响了警钟。河道非法采砂、野生鱼类过度捕捞以及调水工程投入使用后,对水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日益显现。
4.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配置不够合理,缺水问题突出。流域开发没有形成总体规划,现有灌溉和供水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完善,节水意识淡薄,导致用水利用率不高,缺水问题严重。
三、汉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流域事务统一管理体制。针对水管体制不顺现状,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流域管理机构。通过法律的授权,赋予其对汉江中下游流域内水资源和水环境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界定水权、统一调度水量、统一规定排污标准,统一监测水环境等水行政管理和水资源管理职能,并以流域管理促进各行政区域内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实现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在流域管理单位的统一组织下,明晰配水量权和排污权,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用水户参与民主协商、市场调节的准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水商品、水权和排污权的网上交易。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良性的管理运行维护发展机制。
2.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继续推进汉江流域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力求建成后,中下游干流达到防御百年一遇洪水标准,重点支流达到防御标准内洪水,山丘区基本具备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一是尊重自然格局,保护自然景观,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建设亲水景观,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二是开展能源节约、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并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积极推进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三是在工程建设中应遵循“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努力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应该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需求,在有效发挥水利工程兴利除害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
4.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就是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汉江流域的水管单位而言,就是要拓宽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并在林业经济、林下经济,生态景观经济,庭院经济,砂石经济上做好文章。
5.建立健全完整的制度体系,并强化执法监督。一是把制度建设作为水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水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完善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开发保护制度,制定《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条例》;建立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生态补偿制度;健全水资源水环境流域的市场化机制,完善水权制度,探索水权交易;健全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水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惩治盗采水资源和破坏水环境行为列入刑法范畴。二是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对各类破坏水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
6.培育文化依托,构建具有汉江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和支撑。一是打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建立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和品位。把汉江人文风情、河流历史、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合到水利工程设计中,体现生态理念、营造水利景观、传承文化底蕴。加强传统水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深入挖掘、科学梳理传统水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核,特别是蕴含其中的先进思想、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水利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作者简介:覃祚明( 1972—),男,汉族,湖北洪湖,本科,会计师,以堤防可持续发展为研究方向,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方霞(1975—),女,汉族,湖北洪湖,大专,助理会计师,以堤防可持续发展为研究方向,从事财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