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次好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课堂导入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该文章,作者强调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提出了导入的原则和若干方法,也提出了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课堂导入 预科英语 原则 方法
所谓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教师采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内容的过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而课堂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这就决定了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导入的成败常常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整堂课的效果。
在预科英语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对象的预科学生,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其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如果在枯燥的英语语言教学中,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并稳固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最终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够加强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和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积极的求知动力,来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其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我们就能达到提高预科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导入恰当与否和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导入恰当得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凝聚注意力、激发热情、酝酿情绪,最后导入教学内容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完成一次成功的课堂导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三点要求。
(一)简洁性原则
导入内容须简洁,切忌喧宾夺主。昙花一现,却令人久久难以释怀,那恰恰在于它的短暂之美。课堂导入环节也是如此,它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的目的就是通过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同时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然后展开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所以导入环节不宜过长,如果课堂导入冗长拖拉,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就与导入的初衷相悖,也就失去了导入的意义。
(二)趣味性原则
导入内容要有趣。在《基础英语·教师手册》一书中,英国著名教育家埃克斯利(C·E·Eckersley)提到:教学中趣味性问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因此,激发、调整、转化学生的兴趣,就成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导入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对导入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转化为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参与意识。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所传授内容的趣味性。趣味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充分地体现在形式上,所以教师应设法用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表情、语态、动作做渲染,甚至附之于以道具,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在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不感兴趣,那么无论教师多么努力都不会任何的效果。
(三)导向性原则
导入内容要具有导向性,所谓课堂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要引入教学的主体内容,偏离了这一目的,无论多么精彩和有趣的导入都注定是失败的。即使导入内容简洁而有趣,能够起到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却不利于向教学内容的转移,那么,学生的兴奋性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引导,课堂必然会在短时间的喧哗和骚动以后重归于平静和沉闷,这当然不是我们教师所想要的结果。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发掘教材内涵,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导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导入环节的引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方法
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但是,如何进行导入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学习英语的方法,则是教好英语最好的办法”(埃克斯利),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和进行导入。这里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预科学生的特点,总结了几种导入的方法,供大家探讨。
(一)随意交谈法
利用上课刚刚开始的几分钟和学生随意地交谈,这几乎是英语教师最常用的办法。大多数教师都会由天气、时事、假期生活等等内容谈起,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交谈的时候,大多数教师一般会站在讲台上。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和亲身体验,交谈时缓步穿行于学生之间似乎更为有效和实用。在语言教学中,平等而友好的师生关系十分地重要,毕竟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笔者认为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和与教师沟通的犹豫情绪,更有利于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虽是随意交谈,但也不能信马由缰,教师要适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定的问题和焦点上,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有些教师经常是随意交談之后,又戛然而止,并没有做到导入与教学内容之间平滑无痕地过渡与连接,这样的导入和直接开始讲课区别不大,通常达不到导入的目的。
(二)笑话引入法
可能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第二节上课几分钟时,可能还有一些同学没有稳定下来,这时老师切不可任其骚乱,置之不理,也不要盲目训斥和制止。可以借这个时机,利用学生的兴奋情绪,讲一下事先准备好的笑话,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稳定课堂秩序。在选择笑话导入时,教师要考虑笑话和所要教授的内容的关联度。当然,不可能每一个笑话都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精心选择和编排。一般来讲,笑话都会折射出一定的人生哲理,所以可以从笑话所隐含的意义下手,进行一些人为但不机械的过渡和衔接,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到课堂中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笑话,可以起到吸引注意力、舒缓神经、活跃气氛的作用,这是一些英语培训班的常用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于预科英语课堂导入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三)回顾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教师可在上课之前适当地回顾讲过的知识来导入新课。尤其是在习题课之前,适当回顾讲过的知识点显得更有必要。在引入新知识之前,帮助学生回忆讲过的内容,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过的知识,也为他们接受新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理论铺垫和心理准备。通过巩固已学的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将新旧知识有逻辑地联系起来,顺着知识逻辑结构达到“知新”,这样一来也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英语教学。有些英语教师对这种办法不太赞同,他们认为交际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更为有效,但是这并不说明在英语教学中不能“重复”。如果没有“重复”,就没有基本的积累,就不会有良好的英语思维和英语素养,交流时也不可能信手拈来。况且预科生的英语基础并不是特别扎实,在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所以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完全有必要。当然,“温故”可以采用提问、对话多种形式,一方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同时“师问生答”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在于“温故”,更在于“知新”。
(四)背景知识导入法
预科英语所选用的教材一般稍微简单一些,选编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名人传记、寓言故事及西方风情等,教师很容易找到教材内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的发达为我们上网查询获得丰富的信息和背景知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建立起课文与历史、社会背景及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加强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思考。这样也利于教师进一步展开教学,提高授课效果。
关键词: 课堂导入 预科英语 原则 方法
所谓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教师采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内容的过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而课堂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这就决定了它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导入的成败常常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整堂课的效果。
在预科英语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对象的预科学生,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其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如果在枯燥的英语语言教学中,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并稳固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最终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够加强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和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积极的求知动力,来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其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我们就能达到提高预科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导入恰当与否和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导入恰当得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凝聚注意力、激发热情、酝酿情绪,最后导入教学内容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完成一次成功的课堂导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三点要求。
(一)简洁性原则
导入内容须简洁,切忌喧宾夺主。昙花一现,却令人久久难以释怀,那恰恰在于它的短暂之美。课堂导入环节也是如此,它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的目的就是通过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同时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然后展开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所以导入环节不宜过长,如果课堂导入冗长拖拉,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就与导入的初衷相悖,也就失去了导入的意义。
(二)趣味性原则
导入内容要有趣。在《基础英语·教师手册》一书中,英国著名教育家埃克斯利(C·E·Eckersley)提到:教学中趣味性问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因此,激发、调整、转化学生的兴趣,就成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导入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对导入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转化为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参与意识。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所传授内容的趣味性。趣味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充分地体现在形式上,所以教师应设法用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表情、语态、动作做渲染,甚至附之于以道具,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在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不感兴趣,那么无论教师多么努力都不会任何的效果。
(三)导向性原则
导入内容要具有导向性,所谓课堂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要引入教学的主体内容,偏离了这一目的,无论多么精彩和有趣的导入都注定是失败的。即使导入内容简洁而有趣,能够起到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却不利于向教学内容的转移,那么,学生的兴奋性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引导,课堂必然会在短时间的喧哗和骚动以后重归于平静和沉闷,这当然不是我们教师所想要的结果。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发掘教材内涵,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导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导入环节的引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方法
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但是,如何进行导入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学习英语的方法,则是教好英语最好的办法”(埃克斯利),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和进行导入。这里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预科学生的特点,总结了几种导入的方法,供大家探讨。
(一)随意交谈法
利用上课刚刚开始的几分钟和学生随意地交谈,这几乎是英语教师最常用的办法。大多数教师都会由天气、时事、假期生活等等内容谈起,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交谈的时候,大多数教师一般会站在讲台上。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和亲身体验,交谈时缓步穿行于学生之间似乎更为有效和实用。在语言教学中,平等而友好的师生关系十分地重要,毕竟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笔者认为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和与教师沟通的犹豫情绪,更有利于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虽是随意交谈,但也不能信马由缰,教师要适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定的问题和焦点上,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有些教师经常是随意交談之后,又戛然而止,并没有做到导入与教学内容之间平滑无痕地过渡与连接,这样的导入和直接开始讲课区别不大,通常达不到导入的目的。
(二)笑话引入法
可能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第二节上课几分钟时,可能还有一些同学没有稳定下来,这时老师切不可任其骚乱,置之不理,也不要盲目训斥和制止。可以借这个时机,利用学生的兴奋情绪,讲一下事先准备好的笑话,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稳定课堂秩序。在选择笑话导入时,教师要考虑笑话和所要教授的内容的关联度。当然,不可能每一个笑话都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精心选择和编排。一般来讲,笑话都会折射出一定的人生哲理,所以可以从笑话所隐含的意义下手,进行一些人为但不机械的过渡和衔接,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到课堂中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笑话,可以起到吸引注意力、舒缓神经、活跃气氛的作用,这是一些英语培训班的常用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于预科英语课堂导入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三)回顾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教师可在上课之前适当地回顾讲过的知识来导入新课。尤其是在习题课之前,适当回顾讲过的知识点显得更有必要。在引入新知识之前,帮助学生回忆讲过的内容,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过的知识,也为他们接受新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理论铺垫和心理准备。通过巩固已学的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将新旧知识有逻辑地联系起来,顺着知识逻辑结构达到“知新”,这样一来也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英语教学。有些英语教师对这种办法不太赞同,他们认为交际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更为有效,但是这并不说明在英语教学中不能“重复”。如果没有“重复”,就没有基本的积累,就不会有良好的英语思维和英语素养,交流时也不可能信手拈来。况且预科生的英语基础并不是特别扎实,在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所以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完全有必要。当然,“温故”可以采用提问、对话多种形式,一方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同时“师问生答”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在于“温故”,更在于“知新”。
(四)背景知识导入法
预科英语所选用的教材一般稍微简单一些,选编的内容大多是关于名人传记、寓言故事及西方风情等,教师很容易找到教材内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的发达为我们上网查询获得丰富的信息和背景知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建立起课文与历史、社会背景及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加强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思考。这样也利于教师进一步展开教学,提高授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