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契诃夫(创作谈)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6136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多年,仅短篇小说就写了三百多篇。可我不愿意听别人说我高产,一听有人说我是高产作家,我就有些不自在,甚至心生抵触。这是因为,不知从何时起,高产不再是对一个作家的夸奖,而是多多少少含有一些贬意。我不知道别人反应如何,至少我自己的感觉是这样。好像一说谁高产,就是写得快,写得粗,近乎萝卜快了不洗泥。如果深究起来,其实作品的产量和质量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更不是反比关系,高产不一定质量就低,低产不见得质量就高。无数作家的创作实践一再表明,有人写得少,作品质量老也提不上去,有人写得多,作品的品质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准。
  闻名于世的俄罗斯短篇小说大师安东·契诃夫,就是一位既写得多又写得好的典型性代表。契诃夫十九岁开始写作,到四十四岁生命终止,在二十五年的创作生涯里,仅短篇小说就发表了一千多篇。平均算下来,契诃夫每年都要写四十多篇短篇小说。据史料记载,在1883年,他一年就发表了120篇短篇小说。到1885年,他的创作产量再创新高,一年发表了129篇小说。在我们看来,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
  契诃夫的写作条件并不好。他的家族处于社会底层,到他祖父那一辈,才通过自赎,摆脱了农奴身份。契诃夫之所以一上来就写那么多小说,除了他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异乎寻常的勤奋,很大程度上也是为生计所迫。有一段时间,契诃夫一家几口人的生活全靠他的稿费维持。如果挣不到稿费,家里就交不起房租,甚至没有饭吃。为了取回拖欠许久的三卢布稿费,他曾到杂志社向主编央求,遭到杂志主编的嘲弄。到西伯利亚深入生活没有路费,他只能跟一家报社签约,采取预支稿费的办法向报社借钱。契诃夫所学的专业是医学,他的主要职业是行医,写作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他首先是一个好医生,在乡间常常踏着泥泞或冒着大雪出诊,为不少乡民治好了病。他以高尚的医德,高明的医术,赢得了方圆百里乡民的高度尊敬,以致他离开乡间去莫斯科时,为他送行的乡民们眼含热泪,对他依依不舍,好像他一离开,人们就会重新陷入病痛之中。其次他才是一位好作家。由于他在行医期间与底层民众广泛接触,才深切了解到民众的疾苦,得到了创作素材,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切近现实的小说。契诃夫热心于慈善和公益事业。在他以写作成名,家庭经济状况好转之后,他又回到家乡,参与人口普查和扑灭霍乱的工作,并用发动募捐、组织义演等办法筹集资金,先后创办了三所学校和一座图书馆。契诃夫的好名声也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一拨儿又一拨儿客人慕名而往,把契诃夫的家当成了客栈。契诃夫不但要管他们吃住,在他们的要求下,还要陪他们聊天。这样一来,契诃夫用于写作的时间就更少。正跟客人聊天时,他会突然走神,突然离开,到一旁在笔记本上记下一个闪念,或一个细节,再回头和客人接着聊。在写作的紧要关头,契诃夫有时为避免无端打扰,只好躲到澡堂里去写。更让人们为契诃夫感到痛心的是,他二十多岁就患上了肺病,一直在带病写作,一直在和可恶的病魔进行顽强的抗争。他有时因劳累过度、病情加重而咯血。经过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他又继续投入写作。契诃夫自我评价说,他就是这样不断地榨取自己,他的写作成果用艰巨的、苦役般的劳动所换取的。
  托尔斯泰和高尔基都对契诃夫的文学创作成就给予高度赞赏。托尔斯泰称契诃夫是一位思想深沉的作家。高尔基在信里对契诃夫说:“在俄国还没有一个可以比得上您的短篇小说家,今天您在俄国是一位最有价值的巨人。” 托尔斯泰不但喜欢契诃夫的小说,还喜爱契诃夫的人品,他称赞契诃夫:“多么可爱的人,多么完美的人!”
  出于对契诃夫的景仰,2015年9月5日下午,在阵阵秋雨中,我曾到位于莫斯科郊区的梅里霍沃契诃夫故居参观访问。我在契诃夫戴着夹鼻眼镜的塑像前久久伫立,向这位伟大的作家行注目礼。
  与契诃夫艰苦卓绝的一生相比,我们各方面的写作条件好得太多太多,说优越一点儿都不为过。我们衣食无忧,出行无忧,医疗有保障。我们的写作几乎是专业化的,有安静的环境,完全可以不受干扰,一心一意投入写作。既然赶上了好时候,既然有这么好的写作条件,我们为什么要偷懒呢?为什么不能写得勤奋一些呢?作品为什么不能多一些呢?为什么不能像契诃夫那样,做一个高产作家呢?
  契诃夫说得好:“太阳一日不能升起两次,生命也将一去不复返。”在契诃夫的精神感召下,我再次向自己的文学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发起挑战,从今年的大年初一开始,我马不停蹄,写了一篇又一篇,到正月三十,一个月内连续写了四篇短篇小说。
其他文献
整整三十年,三十年前,我惊骇于  第一次看见的这条大河  只剩下空荡荡的一座河床。有人告诉我说  这就是圣人临河感叹的地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知道这是两千年前  夫子的说法。我仿佛真的看到那滚滚的波涛  从我眼前一夜蒸发  三十年后,那空荡荒芜的河床不知怎么样了  没人回答我,比如说已引来了浩浩清水  或者依旧宽大,干涸,扬起漫天的塵土……  我只是,掸着周身的沙子,内心一片荒芜
期刊
选一个好去处,山清水秀  让这人间的尤物再转一个轮回  耀目的荣辉,耀目的伤口  在闪电中再飞一次,纵身  而后静静下落。在大地,在春暖花开  在风和日丽的林间小蹊,在颓圮的院墙下  荒芜的背阴处,避开闹市  避开一切可能的目击——包括那些刀锋般  精准又残酷的词语  再開放一次。不要这么惨烈  不要这么迅疾,请温柔地,请轻轻地  请用你的热爱,用你的沉吟,你微笑的思  用你对命运的骄傲,以及  
期刊
一  富翁俱乐部是富豪们的海上乐园。离这里不远,有个废弃的码头,十分荒凉。一个渔夫总在这里钓鱼,每天他和太阳一起出现,和太阳一起离开,他看起来比太阳还要快乐。他很贫穷,所得仅够糊口,他的妻子和儿子常常抱怨和羞辱他;他的朋友要和他合伙赚钱,他不去,朋友很少理他了;有个富翁和他做了朋友,富翁送给他一根纯金的鱼杆,他就用金鱼杆钓鱼,他的妻儿想把金鱼杆卖了过好日子,朋友想借金鱼杆去做生意,他都没有给。有一
期刊
有研究者认为在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期和巨变期,诗歌仍然处于并不乐观甚至被诅咒的“乌鸦时代”(汪剑钊),甚至韩东认为198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诗歌景观整体扭曲,只与西方有关的写作观念发生联系。有论者认为当下诗歌受到传媒、技术、资本和市场的影响太大了从而丧失了知识分子立场和批判意识以及先锋精神,如欧阳江河认为当下的“很多泡沫的东西、灰尘的东西,浮在精神的表面、浮在记忆的表面,所以我們的诗歌会是软绵绵的,会是
期刊
咳嗽:给康德  感谢你,给我带来了一火车皮的风景、  短暂的豪情和某个荒唐的念头。  但最荒唐的往往也最真实。  你说:“天上的宇宙星辰,”  我接住了你的下一句:  “心中的道德律令。”  从人间的窗口,眺望上帝的秘密  拿着一把十八世纪的榔头,敲打铁铸的  事实和黑暗。特别是黑暗中  最古老的精灵。你掀掉一座房屋  怀疑地察看它的底座,然后再复原。  这就是你:人类中的黑猩猩  最后把你之外的
期刊
姚彬,1972年出生,重庆涪陵人。出版诗集《重庆,3点零6分》《逍遥令》《姚彬诗选》《长短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获巴蜀青年文学奖等。  冉仲景:此刻我本想和以前一样,与你一起吃火锅,烫腰片,但却不得不暂压食欲,跟你作一次有关诗歌的访谈。我想从你的江湖名号谈起——请你介绍一下“姚农民”,“姚记者”和“姚俗人”的来历吧。  姚彬:哈哈,老哥,我们还是先搞起烫腰片喝大酒哟,食,欲也
期刊
孙膑不想跟人打架。出门在外,遇到亡命徒,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各种麻烦也是他厌恶的。打坏了别人得医药赔偿,被人打坏要忍受疼痛。警察也会没完没了地找麻烦,弄不好会被刑拘。最重要的是耽误时间,影响专注做事情的心情,他不愿意被不相关的事情耽误自己,不愿意心情变坏,这是他处事的原则,也是谨言慎行的缘由。  就性情而言,他是个隐忍的人,但这次没能忍住。那天他和江山行走在北京火车站东的地下通道,地下通道有摆摊
期刊
一  一口浓茶一口奶,再加上一口烟,得有个把月了,槐林始终写不下一个字。这也不要紧,问题是他根本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最直接的效果是,他整个人瘦了十多斤,而且头发掉了不少,几乎能看到头皮了。  槐林的生活并不规律,通常是一整宿不睡觉,在别人挤地铁上班的时候,他才打着哈欠,钻进被窝。不过,此时正是城市里最热的季节,他的习惯是光着脊梁在屋里晃悠,如果不是外卖来送饭,他连门都不会开一次。槐林从不担心走光
期刊
主持人语:  随着“80后”一代年龄的渐长及其向传统或主流的靠拢,“青春文学”的接力棒开始移交到“90后”一代的身上,“90后”写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在年龄上较为接近,但“90后”一代在整体上表现出诸多不同于“80后”一代的地方,甚至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差异要大于趋同,这在他们的写作上尤有明显的表现。相比之下,“90后”有着更为顺畅的人生经历、更加开阔的胸襟(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崛起几乎同步)
期刊
19、20世纪之交由于妇女选举权运动的风起云涌,女性的地位较之从前得到了改善和提高。追求平等、自由和发展成为觉醒中的女性的奋斗方向。女权主义运动为女性主义文学奠定了政治和理论上的基础。受益于女权主义运动,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较之前已有了巨大变化。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和进入职场的机会越来越多,也使得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觉醒意识越来越强。虽然贤妻良母仍是社会对女性的传统期待,职业女性也通常不被鼓励,但是如果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