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红楼》纳兰词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兰性德是贾宝玉原型,《红楼梦》影射的是明珠家事,这是索隐派“旧红学”流传最广的结论之一。蔡元培《红楼梦索隐》由这个前提出发,发展了钱静方等人“金钗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的结论,对号入座,认为《红楼梦》主要人物皆是纳兰门客。
  纳兰性德只活了三十一岁便去世,他的词作却是清词史上的高峰。他生前拥书万卷,弹琴歌曲,萧然若寒素。江顺怡认为“《饮水》一集,其才十倍宝玉”,不学无术的贾宝玉比真正佳公子纳兰逊色多了,且“《饮水词》中,欢语少而愁语多,与宝玉性情不类”。然而王国维在纳兰诗词集中拎出三处“红楼”:“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又找出其作于亡妇忌日的《金缕曲》一阕,有“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印证《饮水集》与《红楼梦》的确有文字关系。《蕙风词话》中提及另一个传说:饮水词人为重光后身(纳兰性德是李煜转世),可见纳兰公子并未因为愁苦和寒素而被摈于“富贵绮罗人”之外,而贾宝玉一向被视作唐明皇、李后主一路人物。细读《饮水词》,我们或将发现:半部《红楼梦》藏于其中。
  冷香:《梦江南》“一片冷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是咏梅;《采桑子》“冷香萦遍红桥梦”,咏夜中桃花;《点绛唇·咏风兰》“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梅、桃、兰的“冷香”均令我们联想起薛宝钗著名的、以花蕊调各种水制成的“冷香丸”。而《玉带花·重九夜》中除了“晚秋却胜春天好,情在冷香深处”外,还有“转忆当年,消受皓腕红萸,嫣然一顾”——这不是“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至于《台城路·塞外七夕》“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是不是很像“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那独守空房的结局呢?
  黛玉:《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这首咏物词主角是黛色的玉磬,令我们想起黛玉教鹦鹉吟诗的场景。“湘娥黛”,林黛玉的别号不是潇湘妃子么?“铅泪难消”,很像黛玉“眼空蓄泪泪空垂”的一生。
  宝钗:“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蘅芜:“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蘅芜君住梨香院)。
  湘云:顾贞观独创词牌《翦湘云》,纳兰曾用此调做词……
  纳兰性德的婚姻生活也有“木石前盟”的意思,一生钟情原配卢氏,而卢氏早逝,因此所有“葬花”篇章都出现在悼亡词中,王国维前引《金缕曲》除了葬花意象,还有“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知己”,是宝黛之间的称呼。而那首《山花子》,“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红楼梦》中扫花、葬花、秋窗风雨夕场景历历在目;《减字木兰花》:“故园春好,寄语落花须自扫。莫更伤春,同是恹恹多病人。”明写“多病”的“扫花人”是卢氏。
  “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因挂题字,宝玉替晴雯呵手一事。“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是林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曾记年年三月病,而今病向深秋”:林黛玉每岁春分、秋分必犯嗽疾;“倦眼乍低湘帙乱,重看一半模糊”:林黛玉《题帕三绝》“湘江旧迹已模糊”……这些纳兰词当中的蛛丝马迹,令人忍不住浮想联翩:谜一样的《红楼梦》与纳兰性德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选自《还魂记》,中华书局)
其他文献
金鱼玉带罗襕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不设专门的“宰相”职位。大部分时候,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以及其他高级官僚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都是宰相,可谓群宰相制。唐文宗大和年间,李德裕曾为相。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登相位,长达五年多。武宗对他无比倚重,所以李德裕当政时,裁庸官,削藩镇,平边乱,抑宦官……政绩卓著。  《长安秋夜》一诗颇有
期刊
《中庸》曾云:“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君子实行中庸之道,譬如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脚下)出发;又譬如攀登高山,一定要从山下启程。此处所言之“道”,虽然是孔子所言的中庸之道,但也可代指一般意义上人们的理想、抱负和目标。即拥有远大理想和目标的人,首先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近处做起,把功夫做扎实。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期刊
难遇知音 退而著书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父亲早亡,他自幼便和母亲相依为命。孟子的母亲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典籍中记载了不少孟母教子的故事,像“孟母三迁”“买豚不欺子”“断织劝学”等,都成为后世教育子女的典范。可以说,孟子后来的成就与其幼年时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大约十五六岁时,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后被尊为“
期刊
史家历来称颂“汉唐盛世”,而以“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为代表的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政风最佳的时期。唐代享国289年(618—907),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所说,“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富裕和先进的国家”。京城长安,更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重镇。  唐朝强盛、繁荣,是国家机器长期正常运转、政治秩序持续稳定的结果。“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唐初
期刊
“民主”一词在《尚书》中就有出现,如“天惟时求民主”“诞作民主”,这里的“民主”即“民之主”,即管理人民的君主,也有为民做主之意。在古代政治实践中,统治者和思想家认识到民众与国家治乱的关系,于是提出了“以民为主”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民主理念。  所谓民本,包括重民、养民、爱民、惠民和安民,实行仁政、德治等内容。  民本思想可以溯源于殷周之际,《尚书·五子之歌》对其作了经典概括:“民为邦
期刊
官德,即为官之念、为政之德,是干部立身之本,是为政施政之基石。《吕氏春秋》中讲:“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江山之守在官德,德不正,民必然积愤。当下,选拔任用干部中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习总书记在“三严三实”中,把严以修身放在首位,就是引导干部常修为官之德、勤政之德、廉明之德,官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水,最常见不过。在
期刊
“现在不吃苦,长大后就会吃苦!”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父亲让我铭记于心的第一句话。小时候,每当我想偷懒时,父亲总是这样对我说。  在没有使用机械收割机的年代,种田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尤其是稻子收割的时候,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女孩子而言,更是如此。然而,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子而得到特殊的优待,相反,从6岁起父亲就开始要求我下田了,这比大多数人家的孩子都要早。比我小两岁的妹妹,也不例外。父亲的意思很明显
期刊
承载厚重传统文化积淀的古代典籍,也是俗语谚语的重要来源。这类俗语,或直接化用典籍中浅显易懂的名句,或将一个或多个历史故事高度浓缩,或简要点出事件规律。  拿《论语》这部极为重要的古代经典来说,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听其言,观其行”“欲速则不达”等名句,现在还被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运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俗语的一部分。  被尊为圣人的孔老夫子,也犯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错误:弟子子羽其貌
期刊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广大人民是少有自由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由的向往早已有之,自由的思想基础早已奠定。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中》记载:“今方权宦群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这里的自由,指的是汉灵帝被权臣宦官挟持,无法依照自己的本意行使权力,也就是权柄旁落。  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一文中说:“野人之性,视宫殿如籓笼,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这里的自由则是指无
期刊
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便转音成鸡、狗了。  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有眼不识金镶玉  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