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明道书院今何在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1976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城开封的东南角,矗立着一座繁塔,是迄今为止开封所存年代最为久远的建筑,当火车沿陇海线即将到达开封站时,它那庄严肃穆的形象总会呈现在我们眼前。而在繁塔周围也有一些遗迹,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们的实体已经不存在,但在文字的记忆中,依然可见那些逝去的日子中的光芒,在繁塔北边的明道书院即是这样一处遗迹。
  
  一座书院的辉煌
  
  讲明道书院,必须从二程书院说起。现今在繁塔周围很难发现有明道书院的遗迹了,如果不是在繁塔北墙外十余米处矗立着的古碑,我们很难得知,百年前的这里,也是一方书声琅琅的净土。
  据方志载,开封最早的书院是始建于宋代的二程书院,因其地为“二程”(程颢、程颐)讲学故地,故名。北宋亡后这个书院即废弃了,到明代的时候曾经重修,但明末又毁于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守道张思明将开封二程书院恢复,康熙三十年(1691年)再次重修,其时与大梁书院并列为全省最高学府。关于这段历史,该碑记述甚详。该碑上部有双螭碑首,中部碑额篆书两行“创复二程书院碑记”,碑文为守道张思明撰,俞森书,楷书19行,行约80字;碑底部及碑座现埋在地面以下。该碑上部文字尚能辨识,下部漫漶难辨。该碑立于康熙二十六年,是现存的二程书院的唯一遗存,迄今已300余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河南学政邵松年在二程书院旧址建讲堂3座,斋屋200余间,取名“明道书院”,调取诸生,肄业其中。
  清末河南书院可分为四级,即由河南巡抚衙门直辖的大梁书院和河南学政直辖的明道书院,道辖的河朔书院、豫南书院和各府州县所属书院,明道书院在诸多书院中的级别是相当高的。
  能入明道书院学习的,大多是学有所长的优秀举、贡、廪生,每月发给正课生膏火银4两,附课生减半。书院定规很严:学子均住斋学习,黎明击板即起,二更击板方寝,就寝前还要三省身心。在书院的各种活动,甚至诸生之间的称呼都有严格的规定。读的书籍大致是四书五经及一些先儒名臣集,另有史鉴、掌故之类的书。书院章程规定学子天天写日记,写明自己的行止、所看书籍及体会,半个月进行总结,每月朔望日上午会讲,山长登讲堂讲学,下午率诸生习礼。清末,黄曙轩先生主持明道书院,另聘提调3名,轮流协助山长工作,全院共有教职员8人,学子200人。教员中有河南著名学者杨凌阁(1857~1918年)等人,可谓一时之选。
  明道书院的办学经费比较充裕,除大梁书院每年拨600两外,省内州县每年摊解银1200两,还有官员按规定捐献。另外尚有河南学政专门拨款。
  明道书院的管理也比较严格,《明道书院志》记载:“院中书籍,归两斋长共同管理,立簿登明,肄业生取读,另簿注记。”书院规定借书“一次不过两本,随时向斋长更换,不得携出转借他人”;藏书由斋长负责管理,斋长“由学院访查品学端粹而年长者充,月给薪水五两”。在考试方面,明道书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清末河南曾进行五次书院入院考试,均由河南学政主持,而五次入院考试均由明道书院山长黄曙轩、提调吕永辉批阅试卷。另外,在黄曙轩主持书院期间,1895年曾经刊刻《明儒学案》,后又刊刻张伯行的相关著作,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其后于1900年刊刻有《明道书院志》。
  在20世纪初激荡的社会形势下,学院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中州公学;1913年改为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并入河南中山大学;1930年改为河南大学农学院。至抗战爆发前,河大农学院在此处及附近共有土地800余亩,是学院的农艺、果林、畜牧基地,这里成为一方新兴的学术热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分立为河南省农学院,1957年河南农学院经调整迁往郑州,书院原址为工厂所占。原有的建筑逐渐颓圮。早年的残砖乱瓦,散落于附近的民居。院落间的甬道,或可见残碑。现今在离石碑不远处有古槐一棵,每年都有枝叶生长,相传即为书院遗物。
  1909年河南省图书馆初创,明道书院的藏书多移送至此,据《大梁书院藏书总目》载,大梁书院共有藏书2491种,34876卷,明道书院的藏书或许也与之相近。现今河南省图书馆所藏的线装书,大部分是明道书院的旧藏,故明道书院与与河南省图书馆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一位学者在异乡的功绩
  
  明道书院的历史和一位学者——黄舒昺是分不开的。黄舒禺(1834~1901年)字晓征,号曙(一作恕)轩,晚号晚悔庵居士,湖南湘潭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贡生。历凤凰厅、桂阳州教职,官至常州府学教授。光绪二十年(1894年),河南学政邵松年聘其为开封明道书院山长,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巡抚刘树棠又命其兼主洛学书院讲席。讲学“以程朱为宗”,推阐桐城方东树《汉学商兑》之余绪,“举德性问学圣功王道一以贯之”;教人“规模整肃,训诲恳勤”,“惰者作之,锐者抑之,拘者开之,放者约之,摄其粗疏,入于精微,随才高下各有成就”,“一时朴学振兴河嵩之间”。讲义集刊成《明道书院约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病返湘。著有《国朝先正学规》《中州名贤集》《明道书院钞存》《明道书院约言》等。
  黄舒昺在主持开封明道书院之前,曾主持过河南省内的多所书院,如项城莲溪书院,故而也对项城怀有深厚感情,当日后项城因雪灾受害时,虽身在湖南,仍捐银50余两以赈灾;睢县之洛学书院,开归陈许郑道陈彝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办,以黄舒禺为山长。书院因材施教,生童端谨好学。黄舒昺又为书院定学程、学规,著《劝学说》6篇,由是人文日盛。
  黄舒昺在主持明道书院期间,对办学经费、书院书籍、书院学生等进行了有效的管理,较好地保证了书院的正常教学,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著名人物有张嘉谋、闫永恭、杨伯峰、高佑、许石衡、王锡彤、蒋藩等,并对许鼎臣等许多中州名人的成长有过积极的帮助。
其他文献
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是政治课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具有思维空间和讨论价值的问题,使教学环节衔接紧凑,教学过程通达顺畅。以情境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没有悲剧,中华民族心理整体缺乏悲剧意识,实际上这是套用西方悲剧理论所得出的片面看法。本文通过西方文艺复兴后期文学与中国晚明后期文学的具体文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不同潜质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性的、有利
期刊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如何,是自现代文学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争吵过的问题,到今天也没有结束。从五四时期为人生和为艺术的分野到“革命文学”论争,阶级话语的介入使文学与政治的
纪晓岚不善书在当时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昭裢在《啸亭杂录》中说:“近时纪晓岚、袁简斋太史皆以不善书著名。”不善书的除了纪晓岚外还有那个著名的袁枚。袁枚的字见仁见智,但纪晓岚的书法不登大雅却是实情。  赵慎轸《榆巢杂识》卷上云:“河间师,博洽淹通,今世之刘原父、郑渔仲也。独不善书。即以书求者,亦不应。尝见斋中砚师匣,镌二诗于上云:‘笔札匆匆总似忙,晦翁原自笑钟王。老夫今已头如雪,恕我涂鸦亦未妨。’
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1897~1986年),与朱光潜先生(1897~1986年)并称现代中国“美学的双峰”。两人同一年生,同一年卒,可谓巧合。宗白华的祖籍是江苏常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外家,在安庆长至8岁后随父到南京读小学,因此他常自称是“半个安徽人”。他毕生治学研艺,精通中西美学和各门艺术理论,是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精魂的美学家。在20世纪20~40年代,宗先生在南京的中央大学任教,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