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如何将课内和课外有机地联系起来,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在作业设计上如何从课内到课外,再如何从课外到课内,从而让课内课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是笔者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业设计 预习作业 课后作业
语文作业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语文作业是以老面孔示人,似乎只有抄写词语、翻译课文这样的样式。如何充分利用语文作业这个平台,去激发学生的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主要从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思考和实践。
1.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通常有这样的三个功能:让学生借助预习作业熟悉文本,是进入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作业本身即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带着各自对于文本的理解进入课堂;教师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预习作业的反馈从而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和重点。
1.1 根据文体特点,让学生在预习中了解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预习作业:请用简洁的语言完成表格。
通过这样的预习作业,既让学生熟悉文本,又教学生读叙事类文章的方法,即要了解故事的六要素。
1.2 预习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学的起点。
《核舟记》预习作业:王叔远奇巧具体表现在何处?
《核舟记》一文中,王叔远之奇巧不仅在于其雕刻技艺的高明,更在于其构思的精巧。学生对于前者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后者则存在困难。所以,以此作为预习作业,既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即教学的起点,也为第二环节的展开进行铺垫。
这样的预习作业针对的是这一个文本、这一学生群体、这一个课堂,它具有非常鲜明的针对性。
1.3 通过质疑了解学情,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表哥驾到》预习作业:请就困惑之处,提出问题。
学生的质疑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
(1)文中为何说道:“表哥驾到——”,就会“涌起一种男儿掉泪的悲怆?”(19人次)
(2)为何妈妈和大姨不夸自己的孩子,反而夸别人的孩子?(11人次)
或:为何妈妈每次都夸奖表哥,嫌弃“我”?
1.3 我给妈妈搛菜,妈妈为何会骂“我”?
为何妈妈洗碗时问我问题,“我”不理睬她?(10人次)
1.4 表哥和“我”是表兄弟,而题目定为“表哥驾到”是否太见外了?(3人次)
1.5 为何几次写到大姨的表现?(2人次)
学生的问题体现了他们各自对于文本的理解,也表现出对文本理解上存在的共性问题。问题1、2、4均体现出学生对于主旨的把握存在困难。问题3则是对文本内容的不理解。问题5是对文章结构形式提出了思考。根据学生的困惑,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对于一些主旨比较含蓄的叙事类文本采用质疑的方法,既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真正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从完成时间上看,有即时作业、短时作业和长时作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考虑分层作业,即选做题和必做题。无论是何种划分,目标只有一个,即根据文本特点,针对学生现状和分年级的目标,进行适当的积累或能力的训练。
2.1 充分用好文本这个“例子”,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顶碗少年》课后作业:课题为《顶碗少年》,但作者为何会花一些笔墨写观众的反应?因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通过比较描写少年两次顶碗失败后的场景同与异,理解“强者”的内涵。课堂教学并未对文本的形式作探究,所以想通过这样的一道课后作业,让学生回看文本,理解观众的反应穿插在文中,作用不尽相同,让学生学会关注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用好文本这个例子。
2.2 依托文本,结合学生的现状开展针对性训练。
《伤仲永》课后作业:本文叙述了仲永从天才儿童沦落为普通人的过程,请谈谈对此的看法,并选择合适的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
这项作业,既要求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原因,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看法,又要求学生调动现有知识储备,围绕已形成的看法展开叙述。学生需要思考如何更严密地表述自己看法;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关联词语去衔接现象和看法的文字;要思考如何重点突出地叙述事例;层次更高的学生还要思考该如何结尾。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作业,实际上对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同时作业中的一个能力训练点,是与文言阅读中道理启示类题目的考点是一致的,而这类题目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去进一步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
作业示例:
仲永生而异禀,年五即可作诗。然其父为一时之利,误仲永此生也。余以为,异禀之资诚为重也,然若无恒学为本,则无论何才皆无久也。和氏之璞,待炼诸之工而后明。毛嫱,天下之姣人也,待香泽脂粉而后容。周公,天下之至圣人也,待贤师学问而后通。由是观之,人立于世,勤学为首,天资其二也。
2.3 巧借文学样式,丰富文化底蕴
《邓稼先》 课后作业:请为邓稼先写一副挽联。杨正宁先生所写的《邓稼先》可谓是神形兼备,读了令人扼腕叹息。正好九年级课本介绍了对联的知识。笔者在此基础上有补充了对联的基本特征,还介绍了元稹悼亡亡妻的丧联和韩信墓碑上的对联。在作了针对性的指导后,让学生完成作业。
作业示例:
古留孔明五丈原鞠躬尽瘁,今存稼轩玉门关舍生忘死。
这样的作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心甘情愿地锤炼语言,充满了语文的味道,丰富了学生的文化涵养。
以上这些思考和实践,让笔者感受到语文作业也别有一番洞天。语文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如何将课内和课外有机地联系起来,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在作业设计上如何从课内到课外,再如何从课外到课内,从而让课内课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是笔者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业设计 预习作业 课后作业
语文作业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语文作业是以老面孔示人,似乎只有抄写词语、翻译课文这样的样式。如何充分利用语文作业这个平台,去激发学生的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主要从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思考和实践。
1.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通常有这样的三个功能:让学生借助预习作业熟悉文本,是进入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作业本身即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带着各自对于文本的理解进入课堂;教师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预习作业的反馈从而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和重点。
1.1 根据文体特点,让学生在预习中了解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预习作业:请用简洁的语言完成表格。
通过这样的预习作业,既让学生熟悉文本,又教学生读叙事类文章的方法,即要了解故事的六要素。
1.2 预习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学的起点。
《核舟记》预习作业:王叔远奇巧具体表现在何处?
《核舟记》一文中,王叔远之奇巧不仅在于其雕刻技艺的高明,更在于其构思的精巧。学生对于前者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后者则存在困难。所以,以此作为预习作业,既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即教学的起点,也为第二环节的展开进行铺垫。
这样的预习作业针对的是这一个文本、这一学生群体、这一个课堂,它具有非常鲜明的针对性。
1.3 通过质疑了解学情,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表哥驾到》预习作业:请就困惑之处,提出问题。
学生的质疑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
(1)文中为何说道:“表哥驾到——”,就会“涌起一种男儿掉泪的悲怆?”(19人次)
(2)为何妈妈和大姨不夸自己的孩子,反而夸别人的孩子?(11人次)
或:为何妈妈每次都夸奖表哥,嫌弃“我”?
1.3 我给妈妈搛菜,妈妈为何会骂“我”?
为何妈妈洗碗时问我问题,“我”不理睬她?(10人次)
1.4 表哥和“我”是表兄弟,而题目定为“表哥驾到”是否太见外了?(3人次)
1.5 为何几次写到大姨的表现?(2人次)
学生的问题体现了他们各自对于文本的理解,也表现出对文本理解上存在的共性问题。问题1、2、4均体现出学生对于主旨的把握存在困难。问题3则是对文本内容的不理解。问题5是对文章结构形式提出了思考。根据学生的困惑,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对于一些主旨比较含蓄的叙事类文本采用质疑的方法,既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真正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从完成时间上看,有即时作业、短时作业和长时作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考虑分层作业,即选做题和必做题。无论是何种划分,目标只有一个,即根据文本特点,针对学生现状和分年级的目标,进行适当的积累或能力的训练。
2.1 充分用好文本这个“例子”,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顶碗少年》课后作业:课题为《顶碗少年》,但作者为何会花一些笔墨写观众的反应?因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通过比较描写少年两次顶碗失败后的场景同与异,理解“强者”的内涵。课堂教学并未对文本的形式作探究,所以想通过这样的一道课后作业,让学生回看文本,理解观众的反应穿插在文中,作用不尽相同,让学生学会关注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用好文本这个例子。
2.2 依托文本,结合学生的现状开展针对性训练。
《伤仲永》课后作业:本文叙述了仲永从天才儿童沦落为普通人的过程,请谈谈对此的看法,并选择合适的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
这项作业,既要求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原因,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看法,又要求学生调动现有知识储备,围绕已形成的看法展开叙述。学生需要思考如何更严密地表述自己看法;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关联词语去衔接现象和看法的文字;要思考如何重点突出地叙述事例;层次更高的学生还要思考该如何结尾。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作业,实际上对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同时作业中的一个能力训练点,是与文言阅读中道理启示类题目的考点是一致的,而这类题目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去进一步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
作业示例:
仲永生而异禀,年五即可作诗。然其父为一时之利,误仲永此生也。余以为,异禀之资诚为重也,然若无恒学为本,则无论何才皆无久也。和氏之璞,待炼诸之工而后明。毛嫱,天下之姣人也,待香泽脂粉而后容。周公,天下之至圣人也,待贤师学问而后通。由是观之,人立于世,勤学为首,天资其二也。
2.3 巧借文学样式,丰富文化底蕴
《邓稼先》 课后作业:请为邓稼先写一副挽联。杨正宁先生所写的《邓稼先》可谓是神形兼备,读了令人扼腕叹息。正好九年级课本介绍了对联的知识。笔者在此基础上有补充了对联的基本特征,还介绍了元稹悼亡亡妻的丧联和韩信墓碑上的对联。在作了针对性的指导后,让学生完成作业。
作业示例:
古留孔明五丈原鞠躬尽瘁,今存稼轩玉门关舍生忘死。
这样的作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心甘情愿地锤炼语言,充满了语文的味道,丰富了学生的文化涵养。
以上这些思考和实践,让笔者感受到语文作业也别有一番洞天。语文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如何将课内和课外有机地联系起来,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在作业设计上如何从课内到课外,再如何从课外到课内,从而让课内课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是笔者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