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跳水队员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青少年运动员之歌》曾经风靡一时,这首歌是一部体育电影的主题曲,这部40多年前的电影就是《女跳水队员》。影片让我们领略了一群韧性十足的小女孩与水、与跳水运动结下的不解之缘。
  《女跳水队员》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儿陈晓红,她是一名业余体校的体操运动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迷恋上了10米高台跳水,后来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跳水运动员。陈晓红的扮演者是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张克境,影片放映后,张克境成了人们心中的明星。很多人也是通过这部电影,开始了解跳水运动,甚至有的小孩儿,因此决定了一生的志向(图1)。
  
  


  (1)片中主人公陈小红,由张克镜饰演,跳水动作由运动员黄秀妮替身
  
  《女跳水队员》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很多优美的跳水动作,主演张克境也曾经是一名跳水运动员,但是这些高难度的空中翻滚和入水动作却不是由她自己来完成的(图2)。
  
  


  


  (2)图组:(2-1)凌波一跃;(2-2))雏燕初飞
  
  黄秀妮是一位专业的跳水运动员,也是影片的幕后英雄。陈晓红一次次从高台纵身跳入水中的动作都是由她来完成的。提起这部电影,黄秀妮记得最清楚的是陈晓红因为紧张而从高台摔下的一段情节。
  陈晓红加入跳水队后,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带领她的周教练为了让她尽快取得成绩,提前达到健将级运动员水平,采取了冒进的训练方式,在一次比赛中,周教练甚至让陈晓红去挑战一个从未完成过的高难度动作。
  由于陈晓红动作不熟练,十分紧张,身体失去平衡,重重摔入水中。
  黄秀妮( 电影《女跳水队员》陈晓红原型):重重摔下的那个动作给我印象很深,因为是我真正用自己的肉体去承受这种痛苦。我在跳这个动作之前就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迎接这个挑战。我就跟导演说导演你不要再试镜了,你让摄影师不要放松,镜头对着我,我就跳这个动作(图3)。
  
  


  (3)黄秀妮话当年感慨万千
  
  影片拍摄时,黄秀妮当然知道真实地表现一个失误的过程,自己的身体必然要承受伤害,但是她毅然从10米高跳台上摔下来。这个镜头在影片里出现了不止一次,我们看到的就是当年黄秀妮的身影,她身体几乎仰躺,沉重地砸入水中。
  其实,参加拍摄电影《女跳水队员》的演员,大部分都是运动员出身,这也是导演刘国权有意这样做的。他看重的是这些特约演员身上的运动员气质,这是一般职业演员所不具备的。因为,在影片中,她们并非单纯地表演,他们是在讲述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感受。
  陈晓红的队友高丽梅,由上海跳水队队员郑德倩扮演;憨厚朴实的队友黄桂兰,由武汉跳水队的运动员曾昭美扮演;而影片的主演张克境,则来自北京跳水队,演出这部电影之后,她调入国家话剧院,转型做了一名专业演员。
  影片中还有一个出场不多的角色——陈晓红的场上对手、全国跳水冠军梁英。这个人物留给观众的印象并不深刻,大部分观众不知道,她的扮演者就是给主演张克境作替身的黄秀妮。除了这样一个双重身份外,黄秀妮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她就是《女跳水队员》这部影片的人物原型,陈晓红的故事就是根据黄秀妮的经历改编而成的。
  电影《女跳水队员》开始于这样一个情节,从没练过跳水的陈晓红,和她的同学互相激励着,趁教练不注意偷偷爬上了10米跳台,性格倔强的陈晓红、总是不愿服输,上跳台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可是在跳台上向水面望去的一刻,她却开始害怕了(图4)。
  
  


  (4)陈小红初上10米跳台时的尴尬
  
  这一刻的恐惧感正是黄秀妮第一次上10米台的真实写照。13岁那年,黄秀妮被选到广东跳水队,成为专业的运动员,尽管从小胆子就很大,在业余体校学跳水也有两三年了,但当她面对10米跳台时,还是忍不住一阵眩晕(图5)。
  
  


  (5)渐入佳境 充满信心
  
  黄秀妮:从5米到7米到10米,就是那么一堂课,我好紧张好紧张。叫我跳高台我有点怕,我宁可跳跳板,因为10米太高了。腿在抖,心在跳,教练在下面喊:快点跳!快跳!你站在跳台上面,你越站的时间久就越抖得厉害,反正也要跳,抖也要跳。
  黄秀妮真实的恐惧感在影片中衍生为这样的情节:陈晓红和她的同学爬上10米台后,因为害怕打了退堂鼓,这时,老队员林志清出现了。
  黄秀妮:为了鼓励运动员,也是把这条路堵住,不让她下来,再说以前的跳台比较陡,直的,运动员上去容易,下来就有点危险了。
  看了老队员做的示范,陈晓红跃跃欲试,尽管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她也敢去尝试,陈晓红真的从10米跳台上跳了下去,但她立即被水流冲晕,教练把她救上了岸。
  黄秀妮:入水的时候,手重重的打在头上,很疼很疼,手都肿了,跳了几个动作回来,吃饭的时候连拿筷子的力气都没有了。
  尽管非常的疼,倔强的秀妮却没有哭泣,她把这看成是自己的一个成功。 从10米跳台的这一跳开始,黄秀妮就与跳台结下了缘分。而影片中的陈晓红也由此步入了女跳水队员的生涯。
  40多年过去了,黄秀妮依然能一字不漏地唱出电影《女跳水队员》的主题歌,在歌声里,她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广州二沙岛,当年的“二沙岛体育训练基地” ,是国家兴建的第一个运动员训练中心。1958年,一个怯生生的小姑娘走上游泳场地的跳台,开始了她的职业跳水生涯。她就是年仅13岁的黄秀妮。
  黄秀妮本人的经历和影片中的陈晓红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被跳水队选中,从而开始了碧波上的追梦之旅。陈晓红接触跳水前在业余训练班学体操,而秀妮,边上学边在业余体校学过几年跳水。只是那时,她还没想过要当一个真正的运动员。
  影片中,陈晓红勇敢地跳下10米台后,被跳水队的教练看中,成了一名跳水运动员。
  刚一开始,大强度的训练,虽然让陈晓红有些不适应,但她仍然坚持练习。
  渐渐地,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陈晓红产生了抵触情绪。
  对于跳水训练的枯燥和辛苦,黄秀妮有着更深的体会。当时,全国各地都没有室内游泳池,下水训练的时间很有限,很多时候,跳水的基本功,都是靠陆上训练完成的(图6)。
  
  


  


  (6)图组:(6-1)弹网上苦练跳水基本功;(6-2)冠军之路由此开始
  
  黄秀妮:五六十年代,我们学跳水的很艰苦,广州有一张弹网,训练条件比其他地方好多了。辽宁队、上海队都来广东训练,就冲着那一张弹网,还冲着广东的气温比较高。
  影片真实地再现了弹网训练场景。对于这些艰苦的基本功训练,陈晓红感到了厌烦,为此,王教练和老队员高丽梅耐心地教育她。最终陈晓红克服了急躁情绪,练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取得了很大进步,参加了一系列比赛。
  影片中陈晓红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全国青少年跳水大赛,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冠军。但比赛后,在冠军的光环下她产生了骄傲情绪,甚至有点看不起周围的同学了。而现实生活中,专业运动员黄秀妮和影片中的陈晓红却不尽相同(图7)。
  
  


  (7)陈晓红在少年跳水大赛夺冠
  
  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黄秀妮第一次参加这种全国性的大型比赛。从小生长在南方海滨城市的黄秀妮,第一次来到北京。
  黄秀妮:那时的北京天很蓝,很漂亮。水也是蓝色的,水清得可以看到底,我很不习惯。因为从10米高的上面看下去,似乎看不到水面。现在跳水规则规定,水是不能处在静止状态的,水池的水一定要有波纹。用什么办法都可以,总之水面要波动。因为运动员在跳水的过程中,需要判断自己与水的距离,判断自己身体的位置。如果水是静止的,在10米高处看不到水面,一直看到池底,那就很麻烦了。
  平静的水面反而让黄秀妮的心情很不平静,结果在预赛时,黄秀妮出现了可怕的幻觉。
  黄秀妮:我身体翻转的时候,看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水,翻了两周的时候,面对着天,我以为是水。可想而知,我展开身体后,重重地拍在水里。当时我觉得呼吸非常困难,气都透不过来了,后来什么都不知道了。我醒过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务室的床上。
  这个失误,使本来有实力夺冠的黄秀妮,分数一下落了下来。决赛中她虽然努力调整自己,但最终是以总分第二的成绩,与冠军奖牌失之交臂。
  影片《女跳水队员》的主题很单纯,围绕跳水训练如何攻克技术难关展开,片中陈晓红为了达到运动健将的标准,挑战了一个很难完成的动作5311。这个动作的专业术语叫作“反身翻腾半周,转体半周”,其实它的难度系数并不高,当年跳水比赛时很少有运动员选择5311。编剧们之所以选择这个动作作为陈晓红技术攻关的目标,主要是这个动作在空中的姿态比较优美。另外这样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剧情的需要,影片中,陈晓红是在一个很特别的场合无意中完成这个动作的。
  陈晓红获得全国少年冠军后,教练为她制订了新的训练计划,让她去完成一个名叫5311的动作。在教练的鼓励下,陈晓红决心去挑战高难度,然而训练的过程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她反复练习,总是失败。
  为了练好5311,陈晓红甚至半夜里给自己加码,仍然徒劳无功,陈晓红甚至对这个动作产生了了心理阴影。
  影片拍摄时,为陈晓红做替身的黄秀妮,也需要去完成这个动作,她起初并不太认同。
  黄秀妮:当时女跳水队员要跳5311,我第一个反对。我就跟导演说还是不跳这个动作吧,太不好跳了。但是导演说你必须跳,因为故事情节就是围绕这个动作展开的。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跳,现在想起来我就想笑。
  5311这套动作,陈晓红练了很多次都不成功,教练为了让小运动员们放松心情,组织他们到野外去郊游,陈晓红和伙伴登上山崖,突然发生了意外,一个小孩儿落水了。情急之下,陈晓红从山崖上跳下去救孩子。无意中却成功地做出了自己久攻不下的动作——5311。
  救人的事情过后,陈晓红克服了心理压力。在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全国跳水选拔赛上,陈晓红出色地完成了5311,得到了去北京参加比赛的资格。
  陈晓红攻克并掌握了5311这个高难度动作,最终给电影《女跳水队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而银幕外的女跳水队员的故事,比影片中还要精彩。陈晓红的原型黄秀妮,经过5年多的专业训练,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迎来了国际大赛,那是一次黄秀妮终生难忘的比赛。
  1963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第一届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这次运动会,第一次正式组队参加跳水比赛项目。19岁的黄秀妮入选跳水队。比赛的地点在印度尼西亚,这对黄秀妮来说,比别的运动员多了一层特殊的意义。
  黄秀妮:印度尼西亚是我的第二故乡。它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我对它是有感情的,我很喜欢这个国家(图8)。
  
  


  (8)黄秀妮青春洋溢的留影
  
  1944年,黄秀妮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一个风景秀丽的港口,性格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她在那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0岁那年,全家人都回到祖国,在广东湛江定居。离开9年以后,再次回到出生地,让黄秀妮兴奋异常,她也格外希望能在这块曾经熟悉的土地上取得好成绩。
  黄秀妮:我们中国代表团派出了很多运动员,他们是坐船去的。我是坐飞机去的,代表团的团长是荣高堂,我们是同一架飞机去的。我记得还有庄则栋、李富荣、傅其芳,他们都是很出名的运动员,他们在前面坐我在他们后面坐。跳水运动员中只有两个是坐飞机去的,我跟梁伯熙。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是把夺冠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后来才知道的。
  这次新兴力量运动会的跳水比赛,汇集了亚非拉国家的许多优秀选手,可是,被寄予厚望的黄秀妮,却没能拿到期盼已久的金牌(图9)。
  
  


  (9)黄秀妮获1963年新兴力量新兴力量运动会跳水亚军
  
  黄秀妮:可能是太兴奋了,所以有些动作没做好,结果拿了第二。这次比赛给我留下了终生的遗憾,非常遗憾,现在想起来甚至有些难过。
  比赛的结果,中国代表队的郑观志获女子跳板的亚军,黄秀妮夺得女子跳台亚军,尽管没能夺冠,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跳水运动员第一次站上世界大赛的领奖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轰动了全国,黄秀妮和郑观志的故事也引起电影创作者们浓厚的兴趣。不久,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他们两个人的成长经历为素材,拍摄了影片《女跳水队员》。
  1976年,黄秀妮担任了广州市业余体校跳水队的教练,她最得意的学生,名叫陈肖霞。
  1979年,陈肖霞实现了黄秀妮的心愿。在这一年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以很大的优势获得冠军。1980年,她又在英国马蒂尼国际跳水比赛的跳台跳水获得金牌。1981年,在墨西哥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杯跳水比赛中,她再次获得女子跳台冠军(图10)。
  
  


  (10)黄秀妮的弟子陈肖霞曾经三次获得世界跳水冠军,被称为跳水皇后
  
  由此,陈肖霞连续两年被最有权威的美国《游泳世界》杂志评为“世界最佳跳水运动员”,成为我国第一代跳水皇后。
其他文献
三岁看大    生命是个奇迹,每个人自出生开始,就展开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旅程。  李樵今年4岁,长得活泼可爱。他的妈妈对李樵的未来寄予无限的希望(图1)。      (1) 少不谙事的李樵,他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    李樵妈妈:怀孕时进行胎教,现在准备给他报围棋学习班,这对磨炼他的脾气挺好的。   成功,的确是一个诱人的字眼,甚至成为一些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但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长大后都能够成功呢?
期刊
庄子认为,人在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面对外在的世界应该通达和顺应。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现代社会千变万化,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    内在要不化    庄子告诉我们,要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首先要做到“外化内不化”。内心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  庄子假托孔
期刊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脏病;在中国,每隔15秒钟就有一个人被心脏病夺去生命。世界心脏联盟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2008年9月28日,“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了解你的危险”。    今年55岁的姜铁民教授,是一位心脏内科医生。这个19岁就穿上白大褂的卫校毕业生,现在是国内知名的心内科专家。和其他内科医生有所不同,每天除了门诊看病,姜铁民还要做几例
期刊
开封城北,马嘶风啸,一场酝酿已久的王权交替正在陈桥驿上演。  最终,33岁的赵匡胤轻而易地举夺取皇位,建立了北宋政权。这一年是公元960年。  1000多年后,公元2007年,距河南开封10公里的一个普通村庄,一台挖掘机正向地底挖掘。这是一项历时20余年的考古工程,人们在寻找一条消失的河流。这条河流曾经造就了一座称雄世界的繁荣都市,也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  公元10世纪,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富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专家们在桑干河流域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深入研究,印证了史书中关于炎、黄二帝的传说。但是,作为炎帝和黄帝同时代的竞争对手蚩尤,又来自哪里呢?他有没有在涿鹿大地上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呢?如果没有,涿鹿之战就无从谈起;如果有,它们又在哪里呢?     1979年发掘了蔚县三关遗址之后,20世纪80年代,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系,以及张家口博物馆组成的张家口考古队,又在蔚县发掘了筛子绫罗、
期刊
2003年10月,中国和法国考古联合考察队来到龙骨坡,这时,距离黄万波第一次走上这个小山坡已经过去整整19年。    这一次,联合考察队把每个探方面积由2米×2米改为1米×1米,严格按照法国学者提出的操作规范统一操作,更加细致地发掘。  他们不时发现一些神秘的石制品,透过这些石制品显示出的痕迹,专家们力图寻找到与远古人类活动的联系。  博伊达(法国旧石器考古学家):龙骨坡发现的古人类工具的原料,是
期刊
王树增 研究军事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家。为了探寻长征的原貌,他花费六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且数度重走长征路,终于写成著名历史纪实文学作品《长征》。    由于“左”倾领导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在组织上排斥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在军事上推行错误的战略指导,导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陷入重重困境。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这就是世人皆知的长征。在长征开始之前,红军要做哪些准备
期刊
妻子美丽而善良,丈夫能干却矮小,他们的孩子能长高吗?基因科学,如何破解族谱上的谜团?    2005年夏季的一天上午,江苏盐城的一家三口,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就诊,年轻的妈妈怀疑孩子的身高有问题(图1)。      (1)孩子将来能否长高,通过医学找到答案    他们的族谱显示,每家的第一个孩子,都会在七八岁时停止生长,最终成为一个矮人。这种情况已经发生3代,似乎成了一个破解不了的魔咒。  怎样才
期刊
1 巴基斯坦的瓦迦边防站。  下午5点,巴基斯坦老人马赫尔走进了瓦迦边防站的大门。  30多年来,几乎每个黄昏,他都会出现在这里。  因为,他喜欢在即将举行的仪式上带领人们喊口号。  当年,第一次领着人们高呼口号的马赫尔还是个精壮的中年汉子,如今他已经77岁了。当地政府为仪式上的拉拉队长定做了和巴基斯坦国旗配套的服装,不过,老人的出场完全是自愿行为。      (1)50多年来,降旗成了在瓦迦边境
期刊
全球正在变暖,世界将变得越来越不利于人类居住的种种猜测层出不穷。那么,未来地球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如何能科学、准确地预测地球的未来呢?古人说得好:温故而知新。    全球变暖将导致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生变化,许多科学家已经介入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了解以前地球的景象是个什么样子、又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过程来更加准确地预测地球的未来。其实,探求地球遥远历史的路子并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