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实社会中,许多家庭仍忽视儿童的发展需要,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这一单独因素。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学习成绩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传统课堂教学也只注重传授知识,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改变这一现状亟待以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建瓯资源为抓手,在有開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的项目活动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学习;本土资源;儿童本位
一、 以“项目”为支持,尊重儿童本位
1.“项目学习”释义
项目学习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事物。项目学习简称PBL,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的课程活动,在真实世界中学生发现问题、明确任务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最后回到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评估,它是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1]。
2. “项目学习”价值定位
(1)导向价值: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这些都表明了课程教学综合化必将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与发展趋势。
(2)实践价值:新课程强调教学综合化,注重学科间的联系,项目学习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项目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模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优势、清晰的操作步骤,逐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将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综合在一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参与到活动中。项目学习,学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较强的坚持性,在丰富多彩又喜闻乐见的项目学习活动中激发潜能、增长才干,同时也很好地改善了课程缺乏整合的弊端。
二、 独辟蹊径 瞄准丰富课程资源的靶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了对地方资源的了解,学生才会有强大的归属感。真正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活动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建瓯史称“八闽首府,闽国古都”,在这片土地上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家乡的本土资源是丰盈的,应引导学生成为本土资源的开发者,设计开发本土资源的内容体系与研究主题,在深度学习中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发展核心素养。
三、 砥砺自我 打足教师专业成长的底色
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自身专业的身份认同,形成乐为人师的身份建构。其次要为教而学,不能停止长进、专门教人而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学习者。在这个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再用这种传统的方式去教学,无疑会将教育激情和职业理想消弭殆尽。以“未来智慧”的视角看待教育,教师除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之外,还要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教师更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坚持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工作繁忙苦渴无日,当以“三余”,做足读书的功课。尽量多读各类教育专著和教育前沿的相关理论,砥砺自我,鼓足教学的勇气和底气,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只有源自成长的内驱力,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四、实践成长,需要学生求真务实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要认真听就可以了,这一“听”即完成了知识的接受。许多学生满腹经纶,可是一旦离开学校,离开书本,离开考试,他们头脑里装着的这些知识就变成了漂浮在空中的烟雾。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一旦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也会感到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生活的坐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浅层学习方式,使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生根发芽!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儿童“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生活深恶痛绝。他曾在晓庄师范的图书馆门边对联上写着: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椒麦黍稷下工夫。[3]项目学习的核心在于引发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深度思考,力求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能够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的对象,成为学生活动的客体,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建瓯光饼我代言》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实施没有现成教材,活动也不可能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活动围绕以下总目标进行:1.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2.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3.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4.形成对家乡非遗的整体认识,发展对保护家乡非遗的责任感。如何有效达成这些总目标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项目主题进一步细分成一系列小主题,并在问题的驱动下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解决一连串相互关联着的问题,可谓劳力上劳心。如此,学生在“建瓯光饼”这一系列项目主题中从设计方案,到实施操作,再到产品形成,如撰写调查日志、高炉光饼与矮炉光饼制作工艺对比、光饼包装袋设计等。每个项目的完成都意味着学生对某个内容进行过深入思考和探索,可谓劳力上劳心。在漫漫亲知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还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社会性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目标,在本土资源这片沃土上开发实践,深度学习项目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之路才能越走越长远。
参考文献:
[1]徐锦生主编.项目学习:探索综合化教学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学科教育,2001(7):1-5.
[3]黄仁贤,涂怀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连柳萍,女,建瓯市第二小学一级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建瓯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项目学习驱动下的本土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研究(B19141)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项目学习;本土资源;儿童本位
一、 以“项目”为支持,尊重儿童本位
1.“项目学习”释义
项目学习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事物。项目学习简称PBL,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的课程活动,在真实世界中学生发现问题、明确任务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最后回到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评估,它是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1]。
2. “项目学习”价值定位
(1)导向价值: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这些都表明了课程教学综合化必将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与发展趋势。
(2)实践价值:新课程强调教学综合化,注重学科间的联系,项目学习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项目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模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优势、清晰的操作步骤,逐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将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综合在一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参与到活动中。项目学习,学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较强的坚持性,在丰富多彩又喜闻乐见的项目学习活动中激发潜能、增长才干,同时也很好地改善了课程缺乏整合的弊端。
二、 独辟蹊径 瞄准丰富课程资源的靶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了对地方资源的了解,学生才会有强大的归属感。真正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活动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建瓯史称“八闽首府,闽国古都”,在这片土地上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家乡的本土资源是丰盈的,应引导学生成为本土资源的开发者,设计开发本土资源的内容体系与研究主题,在深度学习中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发展核心素养。
三、 砥砺自我 打足教师专业成长的底色
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自身专业的身份认同,形成乐为人师的身份建构。其次要为教而学,不能停止长进、专门教人而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学习者。在这个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再用这种传统的方式去教学,无疑会将教育激情和职业理想消弭殆尽。以“未来智慧”的视角看待教育,教师除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之外,还要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教师更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坚持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工作繁忙苦渴无日,当以“三余”,做足读书的功课。尽量多读各类教育专著和教育前沿的相关理论,砥砺自我,鼓足教学的勇气和底气,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只有源自成长的内驱力,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四、实践成长,需要学生求真务实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要认真听就可以了,这一“听”即完成了知识的接受。许多学生满腹经纶,可是一旦离开学校,离开书本,离开考试,他们头脑里装着的这些知识就变成了漂浮在空中的烟雾。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一旦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他们也会感到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生活的坐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浅层学习方式,使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生根发芽!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儿童“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生活深恶痛绝。他曾在晓庄师范的图书馆门边对联上写着: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椒麦黍稷下工夫。[3]项目学习的核心在于引发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深度思考,力求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能够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的对象,成为学生活动的客体,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建瓯光饼我代言》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实施没有现成教材,活动也不可能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活动围绕以下总目标进行:1.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2.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3.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4.形成对家乡非遗的整体认识,发展对保护家乡非遗的责任感。如何有效达成这些总目标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项目主题进一步细分成一系列小主题,并在问题的驱动下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解决一连串相互关联着的问题,可谓劳力上劳心。如此,学生在“建瓯光饼”这一系列项目主题中从设计方案,到实施操作,再到产品形成,如撰写调查日志、高炉光饼与矮炉光饼制作工艺对比、光饼包装袋设计等。每个项目的完成都意味着学生对某个内容进行过深入思考和探索,可谓劳力上劳心。在漫漫亲知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还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社会性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目标,在本土资源这片沃土上开发实践,深度学习项目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之路才能越走越长远。
参考文献:
[1]徐锦生主编.项目学习:探索综合化教学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学科教育,2001(7):1-5.
[3]黄仁贤,涂怀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连柳萍,女,建瓯市第二小学一级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建瓯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项目学习驱动下的本土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研究(B1914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