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传承而言,健身气功以古代养生家、医家、道家养形益寿之方法为宗,导引行气、吹嘘呼吸为主。按传统气功的说法,都属于动功。
然而,动静本来就是相对的,人之生命本质上就是动静融合的。按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整体观,养神(尤其是元神)宜静,而形(含内脏、和气血)无时不在运动之中。故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修此以知彼的内修炼方法和佛、道两教的宗教修持而言,除佛家之涅槃和道教的羽化(含尸解)外,没有绝对的静。
健身气功修习、锻炼过程中,实际上是神在情绪(七情)纷扰中求宁静;而形则在大小关节相关肌群的拮抗中得和谐同时,抻拉、牵张筋膜,两者和合,气蕴其中。整个过程中,由动静相兼,而动静相合,而动静圆融,这是境界提高的过程。
一 引体令柔,导气令和
基于人体整体观,导引行气从维系人体整体的经络系统入手,以神意引动形体,以和畅经脉牵张膜络为主,治“病之所以起”、“病之所以成”。“治未病”而防治疾病(尤其是非传染性慢病),以促进、维持人的身心健康。
古人云:“神注桩中,气随桩动”。这里的桩除起势和收势外,每个动作都是动桩。而桩本身就是身形之整体,对桩的要求就是中正自然。“神注桩中”意念一以致宁静(“静以知身,允中致和”“诚意正心,中正自然”);“气随桩动”即气蕴于神形之中,(“形松气充”“允中致和”)。导引者,以神意“引体令柔”,“松静自然”,“导气令和”,每个动作都有抻筋抜骨,濡养关节,和畅经脉,舒展膜络,强化气机之“升降”、通利“出入”之作用。而经络乃至膜络通畅必然使相关脏腑气血充盈,强化并协同脏腑功能,从而提高身心整体的稳态水平。
不仅如此,引体令柔,必致肌群由拮抗而致协调,筋腱增长,关节灵活而稳定。不仅能预防损伤而且促使体态均匀,健美身形,符合当代各个年龄段人群尤其是青年、中年、女性的需求。《管子·心术》曰:“人能正静,筋信(伸)而骨强”。而医者有谚:“筋长一分,增寿十年”。
还不仅如此,一方面籍命门、神阙之开合吞吐,激引真气之运行。同时,周身松正自然,心不拘泥于规范,但形之动作不逾矩,从而达于《拳经》所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意之中有真意”之境界。而呼吸亦随之协同,真气循经脉而行。神(元神)意(真意)照察之,以全性葆真。
二 吐纳吹嘘,壮宗气而健身心
众所周知,肺是唯一人的意念可调控其运动的内脏器官。人体呼吸系统由起自咽喉的上呼吸道、左右分支气管和肺构成。组织形态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肺脏有两大系统交织构成,一是大约23级由大而小而细的支气管系统→终末支气管→肺泡;另一个是源于右心归于左心的肺循环系统,肺毛细血管与肺泡之间透过气血交换膜(具有多层三相网络结构)进行气体交换,来自肺动脉的血液释放CO2进入肺泡,同时肺泡释放O2进入肺静脉系统→回流入左心。这是大自然造化生成的非常精密的系统——心肺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对人的生命来说生死攸关,故造化之手将肺之呼吸吐纳交给人之神意主宰。而肺的呼吸吐纳功能本身是籍神意调控膈肌和肋间肌等的协同运动来实现的。在司呼吸的同时,膈肌和肋间肌的协同运动对腹腔和胸腔内的内脏器官起按摩作用,以促使其内部气血运行,而提高其功能状态。尤其重要的是促进小肠、大肠之蠕动利于吸收五味之精气,排泄代谢产物—糟粕,这是维持人生命稳态的必要条件。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把来自呼吸吐纳之气称为宗气,其功能主要是“贯心脉而行呼吸”。同时又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由此观之,宗气当为呼吸之气与脾胃水谷之气之综合。后世医家认为“凡呼吸、语言、声音、肢体运动、筋力强弱等,皆宗气之功也。” 故又称为“胸中大气”。
显然,宗气之强弱对于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按人体整体观五行阴阳模型,宗气受脾胃(土)之滋养,贯心脉(火)、行呼吸(金)。按五行相生关系,宗气与心包经(火)→脾、胃(土)→肺、大肠(金)紧密的相关。因此,导引以神意引动形体时,随形体运动之升降开合,呼吸亦顺其自然,与之协同,健康身心之功效益彰。
另一方面,以与五脏六腑相应之情志、音声为主导吹嘘呼吸,补虚泻实,调和、强化五脏,达“治未病”,促进健康之效。这里应强调以下几点:
1. 不同于导引行气,吹嘘呼吸以呼吸为主导,肢体随呼吸而自然运动,以强化呼吸吹嘘健身之功效(站桩之基础不变)。
2. 行深呼吸(逆腹式呼吸)时,意念活动当重在呼气,慢长匀细为佳。因为生物力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呼气时不可过度用力,否则易刺激支气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引起小气道闭锁,CO2残留量增大,呼吸效率下降。实际上,如前所述,支气管树是一个负压系统。纳新之效取决于吐故之功。
3. 行深呼吸吸气时,意念仅关注其起止。起于踵(“真人之息在踵”)而止于耳际(听宫)。不究其过程。
4. 不宜連续多次行深呼吸,否则会过度通气(over ventilation)而引起氧中毒(酸中毒)而导致练功出偏。而且,生命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由基(尤其是氧自由基)本身就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可见凡物之用皆有度。缺氧危及生命,过量吸入氧则至氧中毒,促衰老。过犹不及,唯中是守则利于生,故“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
综言之,导引行气以神意引动形体,随形体之升降开合,呼吸顺其自然。而吹嘘吐纳,神意(包括情志、音声)与呼吸相结合,形体随呼吸而运动,以利于吹嘘吐纳。故形神相合,气蕴其中。导引、吹嘘,前者调心与调身合一,呼吸顺其自然;而后者,注重调心与调整呼吸合一,形体运动顺其自然。 三 关于三调和三调合一
近十余年来,言及气功,必说三调。诚然,调心、调息、调身确实是气功锻炼的三个操作性元素。但它们不是气功(不论是传统气功还是当代健身气功)的核心内涵,更没有体现气功之特质。
按照以心为主导的身心整体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据此,则“内省”(内向性运用意念)以调心为主,使心长明,神安宁,身心健康而益寿延年。此乃气功之核心内涵。对于健身气功来说,调息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呼吸诱导入静来调心,以明心宁神。调身亦然,但它本身具有疏通经络以治未病之功能,故三调并列乃第一大误区。君臣失位而致无序。
其次,练静功(站桩、静坐)可以先调身以安身,次调息以一念。但对动功来说,调心可与调身相结合,以一其心,专其意,神形相合,气蕴其中,呼吸顺其自然(导引类);或者调心与呼吸之调整(调息)相结合,形体随呼吸而运动(吹嘘类)。对于普及于大众的健身气功来说,二者必居,且仅居其一。分心二用,或交替运用,必自乱方寸,失去调心宁神之本意。盲目倡导三调合一,必危及炼功安全。而安全性(不出偏),是健身气功普惠大众之生命线。决不可因为当年无奈的历史,而罔顾大众的利益。
其三,心之所以要调,是因为心既是神明之所居,又是知虑之舍,私欲之所棲,七情之所寄。……故《尚书·大禹谟》才有“人心惟危,道性惟危”之言;《仲虺之誥》才有“以礼治心”之说。儒家才倡导礼乐,以礼治心,乐以和众,故《礼记·乐记》曰:“礼者天地之大序,乐者大地之大和”。也正因为此,“洛书”才只有戊土而无己土(土中真阴),古之炼家才有“炼己筑基”之说。
正因为人心之功能的层次性、复杂性,仅仅靠炼功过程中调心以明心宁神是不够的,必须贯彻于日常待人、处世、行事、治世之中,才能真正做到“主(心)明则下安”,必须以此养生才能益寿延年,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涵养道德,陶冶心性之根由。
不仅如此,如果不明确运用意念之方向,则几乎没有一项体育运动不是三调合一的结果。投掷、击剑、体操等,意念集中于我与器械之结合,并体现于动作,调整呼吸以配合动作,即使是跳跃、径赛、游泳等等志意所追求乃更快、更高、更远……
实际上,自胎儿呱呱坠地之时起,身体的运动与呼吸就天生是协调配合的,这是生命运动内在需求所致。
质言之,对于健身气功来说,不是神与形体运动相结合,呼吸随形动顺其自然协调;就是意念与呼吸相合而身体动作顺其自然,相辅相成。故考虑到当年之无奈等历史缘由,或可称之谓:三调自然合一。但决不可作积木式、拼图式的“三调合一”,那是本质性的误导。
(摘自通用教材《健身气功导论》)
然而,动静本来就是相对的,人之生命本质上就是动静融合的。按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整体观,养神(尤其是元神)宜静,而形(含内脏、和气血)无时不在运动之中。故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修此以知彼的内修炼方法和佛、道两教的宗教修持而言,除佛家之涅槃和道教的羽化(含尸解)外,没有绝对的静。
健身气功修习、锻炼过程中,实际上是神在情绪(七情)纷扰中求宁静;而形则在大小关节相关肌群的拮抗中得和谐同时,抻拉、牵张筋膜,两者和合,气蕴其中。整个过程中,由动静相兼,而动静相合,而动静圆融,这是境界提高的过程。
一 引体令柔,导气令和
基于人体整体观,导引行气从维系人体整体的经络系统入手,以神意引动形体,以和畅经脉牵张膜络为主,治“病之所以起”、“病之所以成”。“治未病”而防治疾病(尤其是非传染性慢病),以促进、维持人的身心健康。
古人云:“神注桩中,气随桩动”。这里的桩除起势和收势外,每个动作都是动桩。而桩本身就是身形之整体,对桩的要求就是中正自然。“神注桩中”意念一以致宁静(“静以知身,允中致和”“诚意正心,中正自然”);“气随桩动”即气蕴于神形之中,(“形松气充”“允中致和”)。导引者,以神意“引体令柔”,“松静自然”,“导气令和”,每个动作都有抻筋抜骨,濡养关节,和畅经脉,舒展膜络,强化气机之“升降”、通利“出入”之作用。而经络乃至膜络通畅必然使相关脏腑气血充盈,强化并协同脏腑功能,从而提高身心整体的稳态水平。
不仅如此,引体令柔,必致肌群由拮抗而致协调,筋腱增长,关节灵活而稳定。不仅能预防损伤而且促使体态均匀,健美身形,符合当代各个年龄段人群尤其是青年、中年、女性的需求。《管子·心术》曰:“人能正静,筋信(伸)而骨强”。而医者有谚:“筋长一分,增寿十年”。
还不仅如此,一方面籍命门、神阙之开合吞吐,激引真气之运行。同时,周身松正自然,心不拘泥于规范,但形之动作不逾矩,从而达于《拳经》所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意之中有真意”之境界。而呼吸亦随之协同,真气循经脉而行。神(元神)意(真意)照察之,以全性葆真。
二 吐纳吹嘘,壮宗气而健身心
众所周知,肺是唯一人的意念可调控其运动的内脏器官。人体呼吸系统由起自咽喉的上呼吸道、左右分支气管和肺构成。组织形态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肺脏有两大系统交织构成,一是大约23级由大而小而细的支气管系统→终末支气管→肺泡;另一个是源于右心归于左心的肺循环系统,肺毛细血管与肺泡之间透过气血交换膜(具有多层三相网络结构)进行气体交换,来自肺动脉的血液释放CO2进入肺泡,同时肺泡释放O2进入肺静脉系统→回流入左心。这是大自然造化生成的非常精密的系统——心肺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对人的生命来说生死攸关,故造化之手将肺之呼吸吐纳交给人之神意主宰。而肺的呼吸吐纳功能本身是籍神意调控膈肌和肋间肌等的协同运动来实现的。在司呼吸的同时,膈肌和肋间肌的协同运动对腹腔和胸腔内的内脏器官起按摩作用,以促使其内部气血运行,而提高其功能状态。尤其重要的是促进小肠、大肠之蠕动利于吸收五味之精气,排泄代谢产物—糟粕,这是维持人生命稳态的必要条件。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把来自呼吸吐纳之气称为宗气,其功能主要是“贯心脉而行呼吸”。同时又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由此观之,宗气当为呼吸之气与脾胃水谷之气之综合。后世医家认为“凡呼吸、语言、声音、肢体运动、筋力强弱等,皆宗气之功也。” 故又称为“胸中大气”。
显然,宗气之强弱对于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按人体整体观五行阴阳模型,宗气受脾胃(土)之滋养,贯心脉(火)、行呼吸(金)。按五行相生关系,宗气与心包经(火)→脾、胃(土)→肺、大肠(金)紧密的相关。因此,导引以神意引动形体时,随形体运动之升降开合,呼吸亦顺其自然,与之协同,健康身心之功效益彰。
另一方面,以与五脏六腑相应之情志、音声为主导吹嘘呼吸,补虚泻实,调和、强化五脏,达“治未病”,促进健康之效。这里应强调以下几点:
1. 不同于导引行气,吹嘘呼吸以呼吸为主导,肢体随呼吸而自然运动,以强化呼吸吹嘘健身之功效(站桩之基础不变)。
2. 行深呼吸(逆腹式呼吸)时,意念活动当重在呼气,慢长匀细为佳。因为生物力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呼气时不可过度用力,否则易刺激支气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引起小气道闭锁,CO2残留量增大,呼吸效率下降。实际上,如前所述,支气管树是一个负压系统。纳新之效取决于吐故之功。
3. 行深呼吸吸气时,意念仅关注其起止。起于踵(“真人之息在踵”)而止于耳际(听宫)。不究其过程。
4. 不宜連续多次行深呼吸,否则会过度通气(over ventilation)而引起氧中毒(酸中毒)而导致练功出偏。而且,生命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由基(尤其是氧自由基)本身就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可见凡物之用皆有度。缺氧危及生命,过量吸入氧则至氧中毒,促衰老。过犹不及,唯中是守则利于生,故“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
综言之,导引行气以神意引动形体,随形体之升降开合,呼吸顺其自然。而吹嘘吐纳,神意(包括情志、音声)与呼吸相结合,形体随呼吸而运动,以利于吹嘘吐纳。故形神相合,气蕴其中。导引、吹嘘,前者调心与调身合一,呼吸顺其自然;而后者,注重调心与调整呼吸合一,形体运动顺其自然。 三 关于三调和三调合一
近十余年来,言及气功,必说三调。诚然,调心、调息、调身确实是气功锻炼的三个操作性元素。但它们不是气功(不论是传统气功还是当代健身气功)的核心内涵,更没有体现气功之特质。
按照以心为主导的身心整体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据此,则“内省”(内向性运用意念)以调心为主,使心长明,神安宁,身心健康而益寿延年。此乃气功之核心内涵。对于健身气功来说,调息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呼吸诱导入静来调心,以明心宁神。调身亦然,但它本身具有疏通经络以治未病之功能,故三调并列乃第一大误区。君臣失位而致无序。
其次,练静功(站桩、静坐)可以先调身以安身,次调息以一念。但对动功来说,调心可与调身相结合,以一其心,专其意,神形相合,气蕴其中,呼吸顺其自然(导引类);或者调心与呼吸之调整(调息)相结合,形体随呼吸而运动(吹嘘类)。对于普及于大众的健身气功来说,二者必居,且仅居其一。分心二用,或交替运用,必自乱方寸,失去调心宁神之本意。盲目倡导三调合一,必危及炼功安全。而安全性(不出偏),是健身气功普惠大众之生命线。决不可因为当年无奈的历史,而罔顾大众的利益。
其三,心之所以要调,是因为心既是神明之所居,又是知虑之舍,私欲之所棲,七情之所寄。……故《尚书·大禹谟》才有“人心惟危,道性惟危”之言;《仲虺之誥》才有“以礼治心”之说。儒家才倡导礼乐,以礼治心,乐以和众,故《礼记·乐记》曰:“礼者天地之大序,乐者大地之大和”。也正因为此,“洛书”才只有戊土而无己土(土中真阴),古之炼家才有“炼己筑基”之说。
正因为人心之功能的层次性、复杂性,仅仅靠炼功过程中调心以明心宁神是不够的,必须贯彻于日常待人、处世、行事、治世之中,才能真正做到“主(心)明则下安”,必须以此养生才能益寿延年,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涵养道德,陶冶心性之根由。
不仅如此,如果不明确运用意念之方向,则几乎没有一项体育运动不是三调合一的结果。投掷、击剑、体操等,意念集中于我与器械之结合,并体现于动作,调整呼吸以配合动作,即使是跳跃、径赛、游泳等等志意所追求乃更快、更高、更远……
实际上,自胎儿呱呱坠地之时起,身体的运动与呼吸就天生是协调配合的,这是生命运动内在需求所致。
质言之,对于健身气功来说,不是神与形体运动相结合,呼吸随形动顺其自然协调;就是意念与呼吸相合而身体动作顺其自然,相辅相成。故考虑到当年之无奈等历史缘由,或可称之谓:三调自然合一。但决不可作积木式、拼图式的“三调合一”,那是本质性的误导。
(摘自通用教材《健身气功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