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以思想工作为龙头,切实加强落实教学管理为主要手段,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动力,调动教师、学生积极心,全力以赴,共同努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就目前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加以分析: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育教学问题 对策
首先,我们分析农村小学问题所在:
1.办学的茫然性
纵观现在的农村小学,很少有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做出如实科学的规划,某些学校即便是有规划也不过是是搁置在档案里的一纸空文,并没有很好地去执行落实。它们的价值也只是供上级检查的一张“护身符”而已。一所没有办学目标的学校犹如一艘没有舵手的航船,永远停滞不前。办学目标的模糊必然导致学校发展的茫然,也必然导致学校水平的滞后,更重要的是导致学校文化的缺失,即便它有百年的建校史,在百年里也只有人来人往,却见不到学校因历史的厚重而更具文化的魅力。在这样学校里学习、工作就得不到文化的滋养、目标的激励,更不用说健康积极人格的砺炼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学校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
2.制度的无效性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作为一个集体,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就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有效约束,就要避免仅凭主观意志“管人”的旧习,让制度真正成为起“组织”作用的无形“领导”。然而目前农村学校在制定和执行制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病:(1)制度的制定带有主观性,学校制度多为管理者在办公室里单方操作而成,从制定的一开始就注定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教师作为被管理者自然就成了制度管理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心声得不到采纳。这种以“管人”为出发点的制度,等级分明,极大挫伤教师作为主人翁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这也是造成许多教师抵制学校制度的原因。(2)缺乏公平性,执行制度的往往又是管理者,对管理者的管理又是制度留下的空白,造成制度执行中的另一个不公平现象。(3)执行制度时以偏概全,缺乏整体性。学校往往热衷于抓“签到”一些显现的管理,对学校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管理制度关注甚少,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性。(4)执行过程的随意性,许多制度长期处于“休眠”的状态,管理者处理事务时往往绕过制度自行一套。“人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的无用论”极大地挫伤了制度遵守者的心。
3.评价的失衡性
评价其实是一种价值的导向,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着催化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学校管理中的评价存在严重的失衡:(1)评价权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我们强调每个人都拥有评价的权利,然而实际情况是:真正在評价教师并通过评价教师影响教师利益的只有少数人,他们掌握着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权,如校长或教务主任等领导。由于获得的信息不充足,或被虚假信息所影响,他们很难做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2)评价往往是为了完成利益分配,如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等。这种以外在名利目标为导向的比较评价方式,对于同一条件下不同资历的老师也是不公平。
4.课改的误导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这次的课程改革既是教育给农村学校的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对农村学校的一次严峻挑战。学校管理者作为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执行者,对新课改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实践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影响着一个学校改革的进度和深度。当前部分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在对新课改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他们居高临下往往误导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实践:(1)只强调学习新课改的教育观念,忽视了理念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无形中割裂了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关系,导致理念与实际的脱节现象。(2)误认为评价学校的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还是要看分数,看升学率,课程改革无非是换换教材、摆花架子走过场,一阵风的事情,因此依然是唯成绩是瞻,视考试为法宝。(3)以事务管理为主,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但在实际中对认真实施新课程行为的教师指手划脚,瞎指挥,间接阻碍了学校的改革发展。(4)认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设施落后、师资缺乏,墨守成规,缺少因地制宜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对教师的有益尝试不屑一顾,致使学校新课程实施处于被动局面。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打算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做好思想工作,搭建良好工作平台
学校领导干部首先端正工作态度,理清工作思路。通过各种方式做好教师、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全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学校召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题研讨会,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队部召开学生干部培训会,与班主任配合培养班干部,做好班级工作。学校领导深入各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期中考试后,配合各班主任召开各班级家长会,向家长反映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家长的全力配合。总而言之,我们要想方设法,从思想意识层面调动教育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工作质量打好基础。
2.切实加强常规管理,向常规工作要效益
(1)加强班级管理,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继续完善班级评比制度及班主任考核制度,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解决班级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完善学生一日常规,细化对学生的要求,严格要求监控学生一天内的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2)认真做好教师备课工作的检查监督。完善教师备课制度,教学校长和各课教研组组长认真检查、记录、反馈教师的备课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教案给予指导并限期整改。
(3)加强对教师上课情况的监控与指导。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并对教师的上课提出建议和意见,提出要求,跟踪改正。另外,学校领导要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全面检查监督,做好记录,反馈,要求改正的要进行跟踪,限期完成。尤其是在教具的使用方面要严格要求,勤检查,抓落实。
(4)认真检查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教导处定期和不定期对学生作业进行例行检查和抽查,对检查情况进行记录、反馈,对不按要求批阅的要跟踪检查,督促改正。
3.制定教育教学工作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参照学区的三率目标,制定本校各年级三率目标,以本期期中考试学生成绩为基础,在保证该年级三率目标的前提下,将目标落实到教师,具体落实到学生,制定学生各学科应达到的三率目标,记录在案,一式两份,学校教师各持一份,教师要以此目标在平时教学中为各学生制定努力方向,学校要以此目标监控教师的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辅导,并要以此目标作为进行教师奖罚的依据。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继续完善效益工资分配方案和教师考核制度,奖勤罚懒,以制度管理人,促进教师积极工作。在学生方面,学校给各任课教师配备一定数量的奖品,让教师用到课堂上,用于平时工作对学生的奖励,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校组织各种学生活动,丰富学生学校生活,调动学生兴趣。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育教学问题 对策
首先,我们分析农村小学问题所在:
1.办学的茫然性
纵观现在的农村小学,很少有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做出如实科学的规划,某些学校即便是有规划也不过是是搁置在档案里的一纸空文,并没有很好地去执行落实。它们的价值也只是供上级检查的一张“护身符”而已。一所没有办学目标的学校犹如一艘没有舵手的航船,永远停滞不前。办学目标的模糊必然导致学校发展的茫然,也必然导致学校水平的滞后,更重要的是导致学校文化的缺失,即便它有百年的建校史,在百年里也只有人来人往,却见不到学校因历史的厚重而更具文化的魅力。在这样学校里学习、工作就得不到文化的滋养、目标的激励,更不用说健康积极人格的砺炼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学校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
2.制度的无效性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作为一个集体,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就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有效约束,就要避免仅凭主观意志“管人”的旧习,让制度真正成为起“组织”作用的无形“领导”。然而目前农村学校在制定和执行制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病:(1)制度的制定带有主观性,学校制度多为管理者在办公室里单方操作而成,从制定的一开始就注定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教师作为被管理者自然就成了制度管理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心声得不到采纳。这种以“管人”为出发点的制度,等级分明,极大挫伤教师作为主人翁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这也是造成许多教师抵制学校制度的原因。(2)缺乏公平性,执行制度的往往又是管理者,对管理者的管理又是制度留下的空白,造成制度执行中的另一个不公平现象。(3)执行制度时以偏概全,缺乏整体性。学校往往热衷于抓“签到”一些显现的管理,对学校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管理制度关注甚少,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性。(4)执行过程的随意性,许多制度长期处于“休眠”的状态,管理者处理事务时往往绕过制度自行一套。“人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的无用论”极大地挫伤了制度遵守者的心。
3.评价的失衡性
评价其实是一种价值的导向,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着催化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学校管理中的评价存在严重的失衡:(1)评价权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我们强调每个人都拥有评价的权利,然而实际情况是:真正在評价教师并通过评价教师影响教师利益的只有少数人,他们掌握着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权,如校长或教务主任等领导。由于获得的信息不充足,或被虚假信息所影响,他们很难做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2)评价往往是为了完成利益分配,如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等。这种以外在名利目标为导向的比较评价方式,对于同一条件下不同资历的老师也是不公平。
4.课改的误导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这次的课程改革既是教育给农村学校的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对农村学校的一次严峻挑战。学校管理者作为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执行者,对新课改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实践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影响着一个学校改革的进度和深度。当前部分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在对新课改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他们居高临下往往误导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实践:(1)只强调学习新课改的教育观念,忽视了理念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无形中割裂了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关系,导致理念与实际的脱节现象。(2)误认为评价学校的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还是要看分数,看升学率,课程改革无非是换换教材、摆花架子走过场,一阵风的事情,因此依然是唯成绩是瞻,视考试为法宝。(3)以事务管理为主,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但在实际中对认真实施新课程行为的教师指手划脚,瞎指挥,间接阻碍了学校的改革发展。(4)认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设施落后、师资缺乏,墨守成规,缺少因地制宜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对教师的有益尝试不屑一顾,致使学校新课程实施处于被动局面。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打算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做好思想工作,搭建良好工作平台
学校领导干部首先端正工作态度,理清工作思路。通过各种方式做好教师、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全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学校召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题研讨会,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队部召开学生干部培训会,与班主任配合培养班干部,做好班级工作。学校领导深入各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期中考试后,配合各班主任召开各班级家长会,向家长反映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家长的全力配合。总而言之,我们要想方设法,从思想意识层面调动教育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工作质量打好基础。
2.切实加强常规管理,向常规工作要效益
(1)加强班级管理,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继续完善班级评比制度及班主任考核制度,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解决班级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完善学生一日常规,细化对学生的要求,严格要求监控学生一天内的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2)认真做好教师备课工作的检查监督。完善教师备课制度,教学校长和各课教研组组长认真检查、记录、反馈教师的备课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教案给予指导并限期整改。
(3)加强对教师上课情况的监控与指导。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并对教师的上课提出建议和意见,提出要求,跟踪改正。另外,学校领导要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全面检查监督,做好记录,反馈,要求改正的要进行跟踪,限期完成。尤其是在教具的使用方面要严格要求,勤检查,抓落实。
(4)认真检查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教导处定期和不定期对学生作业进行例行检查和抽查,对检查情况进行记录、反馈,对不按要求批阅的要跟踪检查,督促改正。
3.制定教育教学工作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参照学区的三率目标,制定本校各年级三率目标,以本期期中考试学生成绩为基础,在保证该年级三率目标的前提下,将目标落实到教师,具体落实到学生,制定学生各学科应达到的三率目标,记录在案,一式两份,学校教师各持一份,教师要以此目标在平时教学中为各学生制定努力方向,学校要以此目标监控教师的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辅导,并要以此目标作为进行教师奖罚的依据。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继续完善效益工资分配方案和教师考核制度,奖勤罚懒,以制度管理人,促进教师积极工作。在学生方面,学校给各任课教师配备一定数量的奖品,让教师用到课堂上,用于平时工作对学生的奖励,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校组织各种学生活动,丰富学生学校生活,调动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