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生药方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er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要根據我个人的经验,赠三个人生药方给青年们。
  第一个方子是:“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个青年人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若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打旋,就很难保持学生时代追求知识的热心。
  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地笑,你无可奈何它——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没有书,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没有问题可以研究的人,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实验室里也不会研究。
  第二个方子是:“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
  毕业生寻得的职业,未必适合他所学的;或者是他所学的,而未必真是他所心喜的。最好的方法是多发展他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和活动。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看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在业余时间做的事业往往比他的职业更重要。


  第三个方子是:“总得有一点信心。”
  我们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获。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然不会白费。
  但是,我记得两年前,就有一个大学生写信来说:“胡先生,你错了。我们毕业之后,就失业了!吃饭的问题不能解决,哪能谈到研究的问题?职业找不到,哪能谈到业余?为了十几年的学,到头来不能糊自己一张嘴,如何能有信心?所以,你的三个药方都没有用处!”
  对于这样失望的毕业生,我要贡献第四个方子:“你得先自己反省,不可专责备别人,更不必责备社会。”
  你应该想想:为什么同样一张文凭,别人拿了有效,你拿了就无效呢?还是仅仅因为别人有门路有援助而你没有呢?还是因为别人学到了本事而你没学到呢?
  为什么同叫做“大学”,他校的文凭有价值,而你母校的文凭不值钱呢?还是仅仅因为社会只问虚名而不问实际呢?还是因为你的学校本来不够格呢?还是因为你的母校的名誉被你和你的同学闹得毁坏了,所以社会厌恶轻视你的学堂呢?
  我们平心观察,不能不说今日中国的社会事业已有逐渐上轨道的趋势,公私机关的用人已渐渐变严格。凡功课太松,管理太宽,教员不高明,学风不良的学校,每年尽管送出整百的毕业生,他们在社会上也休想得着很好的位置。
  偶然有了位置,他们也不会长久保持的。反过来看那些认真办理而确能给学生一种良好训练的大学,它们的毕业生很少寻不着好位置。
  今日的中国社会已不是一张大学文凭就能骗得饭吃的了,拿了文凭而找不着工作的人们,应该要自己反省:社会需要的是人才、是本事、是学问,而我自己究竟是不是人才,有没有本领?


  从前在学校挑容易的功课,拥护敷衍的教员,旷课,闹考,带夹带,种种躲懒取巧的手段到此全失了作用。躲懒取巧混来的文凭,在严格用人的标准下,原来只是一张废纸。
  即使这张文凭能够暂时混得一只饭碗,终究是靠不住、保不牢的,终究要被后起的优秀人才挤掉的。能够如此反省,方才有救援自己的希望。“毕了业就失业”的人们怎样才可以救援自己呢?沒有别的法子,只有格外努力,自己多学一点可靠的本事。
  二十多岁的青年,若能自己勉力,没有不能长进的。这个社会是最缺乏人才又最需要人才的。一点点的努力往往就有十倍百倍的奖励,一分的成绩往往可以得着十分百分的嘘声,社会上的奖掖只有远超过我们所应得的,绝没有真正的努力而得不到社会承认的。
  没有工作机会的人,只有格外努力训练自己才可以得到工作,有工作机会而嫌待遇太薄、地位太低的人,也只有格外努力工作才可以靠成绩来抬高他的地位。只有责己是生路,因为只有自己的努力最靠得住。
其他文献
讲一点关于诗的问题。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做我讲这问题的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期刊
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如果你来厦门玩,请一定要呆久一点。找个晴朗的天,早起吃碗面线糊,然后去南普陀听钟声,在山上散散步,顺道逛去厦大,在附近寻一碗地道沙茶面。午后在鼓浪屿上挑一间咖啡馆,看看小说,打个盹。晚上去夜市吃个宵夜,喝个半醉!这样,你才能觉出那市井气里的厦门味。  听者深感盛情与温情,一瞬间与厦门亲近起来。城市里的市井气,原汁原味、嘈杂却接地气,热闹的烟火人生中,传递出敦厚质朴的世风民俗。 
期刊
烹调是食物的升华,没有一双巧手,猎物只好生冷;鸡鸣是拂晓的升华,没有一声啼唱,黎明只好沉默;而诗意是生活的升华,没有一颗诗心,日子只好寡淡无味。激活诗心,用诗意装点平凡生活,生活就是一首最动听的诗歌。  《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
期刊
由于礼乐文明对人性理论探讨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极大地解放和推动了中国在“军武权力”时代(“军武权力”时代的定义近似于“封建时代”的定义,但又有不同。与以生产方式标定人类时代不同的理论差别是,它的定义是以推动人类社会最大力量或是掌握最多资源的力量为标志以标定时代的方法,其它定义有“神巫权力”时代与“资产权力”权力时代,分别是军武权力时代的前时代与后时代)的生产力,奠定了中国长期在中古、近古人类文明史中
期刊
按照常情常理,范仲淹必须是认祖归宗之后,才有可能提出安葬母亲的要求,而绝不可能是相反。由此也可断定,范仲淹必然是在其生母在世之时、在他担任亳州节度推官之时,即已认祖归宗。  范仲淹二岁而孤,当其四岁时,母亲谢氏携其改适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朱氏,取名朱说(悦)。及长,询知家世,认祖归宗,复姓更名为范仲淹。但是,他究竟于何时复姓更名?又为何更名为“范仲淹”?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或说法不一,以致今天依
期刊
纵观《论语》全书,时时可见“乐”,却无一个“苦”字。《论语·学而篇》开篇就谈到人生之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得一种知识而能够应时实习,怎能不愉悦?有朋友从远方来,这又怎能不快乐无比?即使不见知于人,心里也毫不怨恨,这不就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这里就有人生的三大快乐:学习、交友、好心态。其实,快乐正是孔子的人生的一大特点;追求人生快
期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委婉、深刻、生动、直指人心的道出人间的愁苦,人生的无常无奈。凡夫,总是执着,时刻都无法放下“食色,性也”,专心于经营功名利禄,七情六欲。欲门的锁链早已被砸得粉碎,人心的焦躁一刻都不停止,欲海中妖魔肆虐,凡夫總是容易着魔,总是能被魔鬼的贪嗔痴妄所左右。我也是如许的凡夫,被名利事业牵绊,被亲情友
期刊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这一章,说的是相反相成。表象是这样,而实质却正是相反的。老子举出了好多对立统一的概念,如:“曲”和“全”,“枉”和“直”,“洼”和“盈”,“敝”和“新”,“少”和“多”,“争”和“
期刊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學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  —— 徐百柯《民国风度》  文人的骨
期刊
痴迷于学问的大师  陈寅恪治学常常沉浸在一种痴迷状态,据学者岳南在《傅斯年与陈寅恪》一书中披露,“任教于燕京大学的名教授洪业,在回忆自己留学生活时,也曾提及一件小事,说的是1916年暑期到麻州海滨度假,途经康桥,顺便到哈佛去一瞻留学生中的英雄豪杰。在哈佛校园中见一中国人衬衣整个都露在裤子外面。当时的美国人多把衬衣的下摆系于腰带以内,呈贵族状摇头摆尾,故作潇洒。此举自然被真鬼子和假洋鬼子看作是一种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