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神经性尿频症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之一,又称白天尿频综合征,临床以小便频数为特征,是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其发病特点为尿频,每2~10分钟一次。患儿尿急,一要小便就不能忍耐片刻,较小患儿经常为此尿湿裤子,可继发尿路感染或阴部湿疹。正常学龄儿童每天排尿次数在6~7次,本病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未见专题论述,按其临床表现,与“淋证”,“遗尿”,“尿频”等病有一定关联。多因体虚下元不固所致。正如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云:“小儿之多小便,由阳气尚微,不能约束。”观察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探索疗效好,恢复快,副作用较小的方法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
关键词:小儿;神经性尿频;疗效
神经性尿频属中医“尿频”、“小便数”、“癃”的范畴,与本病相关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认为与膀胱功能失调有关。隋唐时期多将尿频与淋证之中论述,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曰:“小便数,膀胱与肾俱有客热乘之故也,肾与膀胱为表里,俱主水,肾气下通于阴,此二经既受客热,则水行涩,故小便不快而起数也”。宋代刘昉《幼幼新书》已将“小便数”和“小便淋漓”分节论述,说明对本病的认识深入。
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到了明代,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已较明确,如戴思恭《证治要诀》说:“小便多,乃下元虚冷,肾不摄水,以致渗泄”。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说:“小儿之多之便,由阳气尚微,不能约束,宜于温补”,又云:“但凡治小便频数,切勿以热拟,热必赤涩而痛,纵有短少而艰涩,是肾水将竭,及气虚不传送故也。”明确指出小儿之多便,为阳气虚所致,不能作为热证,热必有赤涩疼痛。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原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儿神经性尿频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之一,儿科门诊常见,在基层多被误诊为尿路感染而错误使用抗生素。其中生理因素为:小儿大脑皮质发育不成熟,脊髓初段排尿中枢控制功能较弱;膀胱容量小,舒缩调节功能欠佳;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适应不良和情绪紧张,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逼尿肌张力过高,出现尿频;前列腺素分泌过多,酸血症导致酸尿症,膀胱三角的副交感神经受到酸性刺激,导致尿频。
环境因素:各种原因导致的锌缺乏,锌在人体中与200多种酶的活性有关,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起着开关、调节、传递、控制等作用。缺锌可能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对排尿中枢抑制能力减弱,膀胱神经支配功能失调,出现膀胱逼尿肌无阻抑性收缩,而发生尿频。排尿训练过严:在婴儿早期,家长过早过多地训练小儿排尿意愿,导致条件反射,膀胱有少量尿液就有排尿意愿,从而发生尿频现象。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神经性尿频由于小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高级中枢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能力差,加之焦虑、紧张、受惊吓等精神因素致使膀胱神经功能失调而诱发出现小儿神经性尿频。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患儿年龄集中在2~11岁,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小儿神经性尿频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次数多者每20~30min排尿1次,每日多达30~40次,量少,不伴有尿痛、尿潴留或尿失禁,无口渴多饮、遗尿等,而中医在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等优点,显示出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取得较好的疗效。与纯西药相比更体现了它的优越性。观察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小便的次数,病程时间及其他兼症,分析自拟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的临床疗效。
用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副作用少,依从性好,减轻患儿因疾病及服药带来的痛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通过观察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通过中医内治法对本病进行治疗。
仅有尿频、尿急症状,且出现于白天及入睡前,间隔数分钟至1 h不等。每次尿量不多,甚至仅数滴,总尿量正常。患儿玩兴正浓或注意力集中时,排尿间隔延长,入睡后尿频症状消失,无尿痛、发热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抗生素治疗无效,多次检验尿常规正常,中段尿培养无细菌生长,排除其他可引起尿频的疾病。
具备临床表现特征,白天小便次数增多,甚则十多分钟1次,尿量少或点滴而下,无尿痛,入睡后尿频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尿细菌培养阴性,排除导致尿频的其他器质性病变,神经性尿频应与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尿崩症等相鉴别,病程日久,小便频数,淋漓不尽,尿液不清,身倦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浮肿,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弱。给予健脾固肾止遗汤,将熟地黄、菟丝子、巴戟天、怀山药;补骨脂、乌药、桑螵蛸、益智仁、金樱子、山萸肉、覆盆子、芡实、党参、白术、茯苓、煅龙骨、煅牡蛎。,每种药物各1袋,于早饭后半小时同时撕开,温开水冲开,混合,晾凉后服用一半,剩余一半晚餐后半小时加热口服,14天为1个疗,治疗之后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结束语:通过治疗前后的比较,患儿中医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明确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安全有效,副作用较小,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为今后探索中医内治法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冯锦玲,王 洁. 小儿神经性尿频的临床研究近况[J]. 武警医学,2009.01.032
[2]徐正国.小儿神经性尿频 53例报告[ J] .实用临床医学,2002,3(2):87
[3]陈海钟,张德宗.缩泉丸加味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福建中医药1998年12月第29卷第6期。
[4]馮锦玲,王 洁. 小儿神经性尿频的临床研究近况[R]2005,16(10):788
[5]吴文玲,许聃聃.小儿精神神经性尿频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1月第7卷第3期
[6]张桂侠,王禹萌.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的临床效果观察. 基层医学论坛2016年5月第20卷第13期.
[7]何耀众. 中西医联合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的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2月第19卷第3期.
关键词:小儿;神经性尿频;疗效
神经性尿频属中医“尿频”、“小便数”、“癃”的范畴,与本病相关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认为与膀胱功能失调有关。隋唐时期多将尿频与淋证之中论述,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曰:“小便数,膀胱与肾俱有客热乘之故也,肾与膀胱为表里,俱主水,肾气下通于阴,此二经既受客热,则水行涩,故小便不快而起数也”。宋代刘昉《幼幼新书》已将“小便数”和“小便淋漓”分节论述,说明对本病的认识深入。
古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到了明代,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已较明确,如戴思恭《证治要诀》说:“小便多,乃下元虚冷,肾不摄水,以致渗泄”。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说:“小儿之多之便,由阳气尚微,不能约束,宜于温补”,又云:“但凡治小便频数,切勿以热拟,热必赤涩而痛,纵有短少而艰涩,是肾水将竭,及气虚不传送故也。”明确指出小儿之多便,为阳气虚所致,不能作为热证,热必有赤涩疼痛。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原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儿神经性尿频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之一,儿科门诊常见,在基层多被误诊为尿路感染而错误使用抗生素。其中生理因素为:小儿大脑皮质发育不成熟,脊髓初段排尿中枢控制功能较弱;膀胱容量小,舒缩调节功能欠佳;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适应不良和情绪紧张,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逼尿肌张力过高,出现尿频;前列腺素分泌过多,酸血症导致酸尿症,膀胱三角的副交感神经受到酸性刺激,导致尿频。
环境因素:各种原因导致的锌缺乏,锌在人体中与200多种酶的活性有关,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起着开关、调节、传递、控制等作用。缺锌可能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对排尿中枢抑制能力减弱,膀胱神经支配功能失调,出现膀胱逼尿肌无阻抑性收缩,而发生尿频。排尿训练过严:在婴儿早期,家长过早过多地训练小儿排尿意愿,导致条件反射,膀胱有少量尿液就有排尿意愿,从而发生尿频现象。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神经性尿频由于小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高级中枢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能力差,加之焦虑、紧张、受惊吓等精神因素致使膀胱神经功能失调而诱发出现小儿神经性尿频。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患儿年龄集中在2~11岁,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小儿神经性尿频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次数多者每20~30min排尿1次,每日多达30~40次,量少,不伴有尿痛、尿潴留或尿失禁,无口渴多饮、遗尿等,而中医在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等优点,显示出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取得较好的疗效。与纯西药相比更体现了它的优越性。观察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小便的次数,病程时间及其他兼症,分析自拟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的临床疗效。
用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副作用少,依从性好,减轻患儿因疾病及服药带来的痛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通过观察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通过中医内治法对本病进行治疗。
仅有尿频、尿急症状,且出现于白天及入睡前,间隔数分钟至1 h不等。每次尿量不多,甚至仅数滴,总尿量正常。患儿玩兴正浓或注意力集中时,排尿间隔延长,入睡后尿频症状消失,无尿痛、发热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抗生素治疗无效,多次检验尿常规正常,中段尿培养无细菌生长,排除其他可引起尿频的疾病。
具备临床表现特征,白天小便次数增多,甚则十多分钟1次,尿量少或点滴而下,无尿痛,入睡后尿频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尿细菌培养阴性,排除导致尿频的其他器质性病变,神经性尿频应与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尿崩症等相鉴别,病程日久,小便频数,淋漓不尽,尿液不清,身倦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浮肿,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弱。给予健脾固肾止遗汤,将熟地黄、菟丝子、巴戟天、怀山药;补骨脂、乌药、桑螵蛸、益智仁、金樱子、山萸肉、覆盆子、芡实、党参、白术、茯苓、煅龙骨、煅牡蛎。,每种药物各1袋,于早饭后半小时同时撕开,温开水冲开,混合,晾凉后服用一半,剩余一半晚餐后半小时加热口服,14天为1个疗,治疗之后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结束语:通过治疗前后的比较,患儿中医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明确健脾固肾止遗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脾肾两虚型)安全有效,副作用较小,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为今后探索中医内治法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冯锦玲,王 洁. 小儿神经性尿频的临床研究近况[J]. 武警医学,2009.01.032
[2]徐正国.小儿神经性尿频 53例报告[ J] .实用临床医学,2002,3(2):87
[3]陈海钟,张德宗.缩泉丸加味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福建中医药1998年12月第29卷第6期。
[4]馮锦玲,王 洁. 小儿神经性尿频的临床研究近况[R]2005,16(10):788
[5]吴文玲,许聃聃.小儿精神神经性尿频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1月第7卷第3期
[6]张桂侠,王禹萌.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的临床效果观察. 基层医学论坛2016年5月第20卷第13期.
[7]何耀众. 中西医联合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的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2月第19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