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就业是一个关系学生个人前途和全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历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本文主要从择业现状分析;鼓励毕业生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就业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有关探讨性阐述。
关键词 择业心态 职业理想 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就业历来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而在目前全球金融低迷的背景下,由于经济的暂时不景气,金融、制造、加工业以及全国许多中小企业就业岗位大幅度萎缩,再加上部分大学专业设置的市场适应性不强,部分大学学生就业观念陈旧,行政、事业单位用人有限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择业心态是毕业生对择业方向、目地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想法和态度,其与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日常生活和人生规划等密切相关,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由于受个人喜好、家庭背景、社会舆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毕业生职业理想形成普遍较早,对未来从政、经商、创业或是继续深造往往已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并不考虑客观实际和个人条件,把能否实现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作为择业的第一准则,认为在就业问题上,更应该满足自身的要求和职业兴趣,不受任何干预。在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时候,有的甚至宁愿在家“待业啃老”,也不愿“屈就”,甚至希望国家和政府采取保护措施,有个“托底”选择。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本身的职业及父母对其职业的评价,在不同程度上出影响着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的现实选择。“跳出农门”,“吃皇粮”、“铁饭碗”、求稳定、保终身等陈旧的择业观念,不但在大多数家长中根深蒂固,而且通过从小耳濡目染,也在部分大学生的脑海里打下深刻的烙印,再加上企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风险高,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等,这必然会使大学生更倾向于谋求政府或事业单位的职位,所以近年出现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国考”热现象。 另外,现在学生谈恋爱的比例很高,校园爱情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少大学生的择业是“捆绑式”的,男(女)朋友去哪里城市择业,自己就一起去哪儿。特别是女大学生,比较感性,崇尚“爱情至上,夫唱妻随”,男朋友是影响她们择业、就业的关键因素。当爱情与事业发生矛盾时,她们更倾向于牺牲事业而寻求爱情。
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功利意识大大增强,在择业时淡漠了国家需求和社会责任,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考虑“祖国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考虑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而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所得,更强调职业经济利益、物质待遇和生活环境的“经济价值”。认为只有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里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羡慕和倾向于找到“体面、钱多、轻松、安逸”的工作。正如最近媒体报道,成百上千的硕士生、本科生竞争三、四千元在广东卖猪肉的职位,不愿回西部老家考公务员;一些高校毕业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在北京做“北漂”,也不愿在所谓的小城市或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为了能争得一个“理想差事”,一些学生在毕业前还报名参加了演讲、礼仪、舞蹈、外语等形形色色的训练班、强化班;一些学生甚至不惜代价,利用假期进行了整容等,其目的就是为自己的择业多准备一块“敲门砖”。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道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解决此问题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作者单位:欧隽,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周钏, 重庆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择业心态 职业理想 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就业历来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而在目前全球金融低迷的背景下,由于经济的暂时不景气,金融、制造、加工业以及全国许多中小企业就业岗位大幅度萎缩,再加上部分大学专业设置的市场适应性不强,部分大学学生就业观念陈旧,行政、事业单位用人有限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择业心态是毕业生对择业方向、目地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想法和态度,其与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日常生活和人生规划等密切相关,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由于受个人喜好、家庭背景、社会舆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毕业生职业理想形成普遍较早,对未来从政、经商、创业或是继续深造往往已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并不考虑客观实际和个人条件,把能否实现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作为择业的第一准则,认为在就业问题上,更应该满足自身的要求和职业兴趣,不受任何干预。在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时候,有的甚至宁愿在家“待业啃老”,也不愿“屈就”,甚至希望国家和政府采取保护措施,有个“托底”选择。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本身的职业及父母对其职业的评价,在不同程度上出影响着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的现实选择。“跳出农门”,“吃皇粮”、“铁饭碗”、求稳定、保终身等陈旧的择业观念,不但在大多数家长中根深蒂固,而且通过从小耳濡目染,也在部分大学生的脑海里打下深刻的烙印,再加上企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风险高,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等,这必然会使大学生更倾向于谋求政府或事业单位的职位,所以近年出现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国考”热现象。 另外,现在学生谈恋爱的比例很高,校园爱情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少大学生的择业是“捆绑式”的,男(女)朋友去哪里城市择业,自己就一起去哪儿。特别是女大学生,比较感性,崇尚“爱情至上,夫唱妻随”,男朋友是影响她们择业、就业的关键因素。当爱情与事业发生矛盾时,她们更倾向于牺牲事业而寻求爱情。
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功利意识大大增强,在择业时淡漠了国家需求和社会责任,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考虑“祖国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考虑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而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所得,更强调职业经济利益、物质待遇和生活环境的“经济价值”。认为只有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里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羡慕和倾向于找到“体面、钱多、轻松、安逸”的工作。正如最近媒体报道,成百上千的硕士生、本科生竞争三、四千元在广东卖猪肉的职位,不愿回西部老家考公务员;一些高校毕业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在北京做“北漂”,也不愿在所谓的小城市或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为了能争得一个“理想差事”,一些学生在毕业前还报名参加了演讲、礼仪、舞蹈、外语等形形色色的训练班、强化班;一些学生甚至不惜代价,利用假期进行了整容等,其目的就是为自己的择业多准备一块“敲门砖”。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道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解决此问题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作者单位:欧隽,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周钏, 重庆水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