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环境问题和探讨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指出防治工业污染应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统一规划、加强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转变经营思想,合理布局、控制产业方向与产品结构,从技术上减少企业的环境污染。
[关键词]:企业 环境管理 主要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63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5- 0459-01
我国的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
3、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土地虽然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我国很多地区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引导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工业发展历程来看,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況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6)从生产技术上减少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①针对工业企业污染多而分散的特点,在建设中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做好宏观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着重发展附加价值高、轻污染或无污染的产业。 ②在当今建立节约型社会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对能耗大的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鼓励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有毒、有害材料使用。③发展新产品和新行业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控制重污染企业的发展,用先进技术治理已产生的污染,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已造成的环境问题,使企业走集约化的道路。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整体上登上一个新台阶,这必将极大促进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企业 环境管理 主要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63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5- 0459-01
我国的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
3、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土地虽然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我国很多地区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引导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工业发展历程来看,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況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6)从生产技术上减少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①针对工业企业污染多而分散的特点,在建设中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做好宏观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着重发展附加价值高、轻污染或无污染的产业。 ②在当今建立节约型社会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对能耗大的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鼓励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有毒、有害材料使用。③发展新产品和新行业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控制重污染企业的发展,用先进技术治理已产生的污染,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已造成的环境问题,使企业走集约化的道路。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整体上登上一个新台阶,这必将极大促进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