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元代蒙古族一统中国,彼时中国处在蒙汉二元制的时代大背景下,倪瓒这位艺术家身处时代漩涡中,这是其画中寂寞境界的外部成因。独特的生平和曲折的经历,是其画中寂寞境界的内部成因。本文通过对其画作的分析,详细论述了倪瓒的画中境界—止水落花的寂寞。中国传统绘画中追求寂寞之境的绘画不少,而倪瓒的画作十分具有代表性。文章从美学角度切入分析,对寂寞之境展开论述并加以扩展,引出倪瓒画中寂寞世界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止水落花;寂寞;倪瓒;美学意义
一、倪瓒所处时代及其生平
(一)时代背景
十三世纪于欧亚大陆崛起的蒙古草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从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来看,游牧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南宋统治者用程朱理学对西汉以来中国的传统思想做了新的总结,确定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绝对权威。在武力统一下实行蒙汉二元制度的元朝政权,其最高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形态还处在原始的萨满信仰上,因此各族统治者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来缩小这种文化差距,从而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文化冲突在视觉艺术领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宋代社会政治制度的保障下,文人的个性通过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发展出了脱离统治者控制的文人画艺术。二是蒙古和西域统治者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元代能得到自由的发展。显然,元代独特的政治文化环境影响了当时身处这种环境下的艺术家的创作,倪瓒也不例外。
(二)人物生平
明代的艺术评论家提出了“元四家”的说法,其中一位便是倪瓒。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等,1301年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名门望族。他自幼失怙,由长兄倪昭奎抚养成人。后倪昭奎成为江南茅山道派中的显赫人物,家产便交由倪瓒管理,倪家是当时无锡屈指可数的大户人家。倪瓒天赋异禀,年轻时便与道教高士来往,深得张雨等人的欣赏,他长于诗文,著有《清閟阁集》等。倪瓒为人清高,有洁癖,所以一般士大夫并不容易与他交往,他身上的门第观念非常明显,只不过被完全艺术化了。倪瓒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俗”,因此他所追求的就是与俗相对的“清”。从某种意义上说,倪瓒的“俗”“清”观念完全是文人精神的产物。倪瓒此生都在不遗余力地逃避“俗”,这从他面对元末农民起义的严重威胁,放弃庞大家业,选择泊居太湖之上的行为就能看出。倪瓒对“俗”极端不喜,这种生活方式使倪瓒过上了出家人一般的生活,也使他在元末明初的动乱中得以保全自身,为他在艺术上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二、止水落花的画中寂寞
(一)倪瓒的寂寞
清代恽寿平有言:“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他用寂寞二字来形容倪瓒的画,并认为他的画具有一种独特性—“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倪瓒的画没有色彩,没有喧嚣,没有尘世烦扰,却不乏味。
中国绘画史上,倪瓒是一位特殊人物,从他本人的经历来看,他是“元四家”当中个人面貌最为突出的一位。从他的艺术作品来看,他的画往往是“逸品”的代名词。自他去世到清末的五百多年间,他的画产生了极大的艺术影响力。
从形式上看,他的画构图往往十分简单,而且比较程式化。几株枯树,一带远山,或者在疏林下加一座小亭子,这就是倪瓒山水画常出现的几个元素。他的竹石画也大致如此,不过几片嶙峋瘦石,疏竹几棵,极为简淡。明代无锡诗人王达(王达曾受业于倪瓒)有诗一首:“石苔凝绿上松根,前辈空留翰墨存。寂寞云林堂下路,一峰残雨映孤村。”评价的就是老师倪瓒的《南渚图》。
倪瓒有一作品名为《渔庄秋霁图》(图一),画中有一句倪瓒本人的题诗:“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另有一句:“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但仔细看画,诗中所提的秋山翠绿和湖水波荡是完全不见的,画面只有萧瑟之感。画面前景是五株疏竹,中景则是平淡的湖面,远景是一带远山。总体来看,画面中了无生气,竹丛中无飞鸟,水中无游船,山上不见绿痕。笔法幽微,画面简洁,且不难发现画中山石多为干笔皴擦而成。繁华落尽的画面荡去了喧嚣,不是秋天的渔庄景致,而是倪瓒本人的心境。
倪瓒另有一作《容膝斋图》(图二),画面构图为一河两岸,前景几块顽石,上有老树几株,中景类似图一,也是简淡的一湾水,远景依旧是干笔皴擦出的一带远山。倪瓒的画营造了一种止水的寂之境,一种落花的寞之境,这种寂寞至极、止水落花的世界,非倪瓒不可为。
受倪瓒影响较大的一位清代画家弘仁,被称为“云林身后”,他是倪瓒寂寞之境的追随者。弘仁著有《画偈》,书中开篇一句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八字是弘仁的绘画真诀,也是他绘画世界的最高法则。弘仁有一画名为《黄海松石图》(图三),但看他的作品却没有水流花开的感觉,他的画气氛凝重,与画中的清冷互衬,画中以斧劈皴描绘黄山的悬壁陡崖,几株老松从石中探出。悬崖陡壁,枯树老枝,仅此而已。画中另有题字“黄海松石,为文翁先生写,弘仁”。显然,作为倪瓒寂寞之境的追随者,弘仁也抛开了水流花开,来到了止水落花的寂寞之境。
(二)灵想之所独辟
倪瓒的寂寞世界几乎荡去了人间浊气,这个灵想而出的寂寞世界是他的独特创造。虽然寂寞,但不代表他对人间俗事不感兴趣,相反的是,倪瓒在寂寞世界中寻求人生感和历史感,找到自己在世间的驻足之处。恽寿平有句话:“老树荒溪,芽亭宴坐,似无怀氏之民。老松危崖,淙淙瀑泉,若人間有此境否 ”的确,正因为人间无此境,倪瓒创造了一个寂寞的世界。很显然倪瓒对现世是有遗憾的(元代的时局动荡使他失去很多),这导致他不得不寄心于止水落花的寂寞世界。山水画中不画人自宋元以降便十分普遍,即便是处于汉人统治下的明代画家董其昌,他的山水画中也很少出现人。这个现象一方面受绘画构图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思想观念的考虑。倪瓒灵想而出的寂寞世界,其实表达的是一种超脱俗世的思想,选择寂寞的倪瓒实际上选择了一种让心灵安顿和超脱的方式,他的心孤独、幽冷、凄清,与喧闹、繁杂、欲望的世界绝缘。他的寂寞世界,没有色彩,没有水上帆影流动,没有竹上飞鸟静眠,没有青山苍翠欲滴,有的只是无波荡的一湾止水以及落红无一物的凄冷。 (三)寂寞中现活泼
倪瓒的世界止水落花,无限寂寞,却又显出一片生意。倪瓒绘画的寂寞世界不是看起来活泼,而是通过创造一个寂寞的世界,散去世界的遮蔽,显现其真实,这个真实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自在活泼的世界。
寂寞的艺术世界几乎不存在生命活力,就如同诗《江雪》所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无边远山没有动静,鸟也绝了,萧瑟路上足迹难寻,人也灭了,这个世界缺乏生命活力。
为何说倪瓒的寂寞世界缺乏生命活力却又现出一种活泼?因为倪瓒画中的枯树,不是于低处暗示绿意,而是刻意回避。他的一湾江湖止水寂静无痕,也是在回避波澜,他的一带远山试图回避喧嚣,他的空亭是回避凡尘俗世。总之,倪瓒绘画创造的寂寞世界,并不追求形式,而是注重超越视觉世界,显现真实的活泼世界。
(四)寂寞的宇宙
倪瓒绘画的寂寞境界,关键的一点便在于对宇宙寂寞感的传达,寂寞的永恒境界具有感发人性的功能。古人有云:“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中国的绘画重视寂寞,一定程度上,是想在寂寞中追求一种“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的宇宙感。这种寂寞的宇宙不是水长山高,水流花开,而是止水落花,天荒地老。
倪瓒顽石、疏林、寒水、远山的境界,就是一个天荒地老的境界,一个寂寞的宇宙。品阅他的画,如穿越时光隧道,走向一个陌生的地方。恽寿平说读画到妙处有“忽如寄生荒崖邃谷,寂寞无人之境。树色离披,涧路盘折,景不盈尺,游目无穷”之感,这个寂寞宇宙就是庄子所说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倪瓒的《南渚图》自题诗云:“南渚无来辙,穷冬更寂寥。水宽山隐隐,野旷日迢迢。”这个寂寞的宇宙是一方永恒的天地。
中国传统水墨画分黑白,衍生出所谓“焦、浓、重、淡、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画家对宇宙感的追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水墨的性质与其何其相似,它是一种宇宙的语言,现代画家赵无极、朱德群都尝试过表达这种寂寞的境界。一滴水墨在纸上慢慢散开,没有定准,由无化有,由近及远,最后停滞,归于寂寞,归于永恒,这就是倪瓒的寂寞宇宙。
三、结语
倪瓒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大家,艺术造诣极高,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使他的画作呈现出一种寂寞,这个寂寞世界是他的独特创造,倪瓒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驻足之处,这个世界虽然寂寞,却荡去了世间的遮蔽,显现真实,呈现出一派活泼烂漫。水墨这一艺术语言经由倪瓒的发挥创造,以寂寞为媒,传递出了深远持久的宇宙感,这种宇宙感也正是寂寞本身。
张浩男
1996年生,男,浙江丽水人,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论。
参考文献
[1]朱良志.水不流花不开的寂寞[J].艺术百家,2009,25(05):52-62.
[2]朱良志.论倪瓒绘画的“绝对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03):61-75,161.
[3]周積寅.倪瓒绘画美学思想[J].艺苑(美术版),1994(02):14-18.
[4]蔡华,申喜萍.倪瓒的道教美学思想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5):179-183.
[5]李灵芝.“言有尽而意无穷”—论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J].美与时代,2005(12):46-48.
关键词:止水落花;寂寞;倪瓒;美学意义
一、倪瓒所处时代及其生平
(一)时代背景
十三世纪于欧亚大陆崛起的蒙古草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从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来看,游牧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南宋统治者用程朱理学对西汉以来中国的传统思想做了新的总结,确定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绝对权威。在武力统一下实行蒙汉二元制度的元朝政权,其最高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形态还处在原始的萨满信仰上,因此各族统治者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来缩小这种文化差距,从而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文化冲突在视觉艺术领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宋代社会政治制度的保障下,文人的个性通过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发展出了脱离统治者控制的文人画艺术。二是蒙古和西域统治者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元代能得到自由的发展。显然,元代独特的政治文化环境影响了当时身处这种环境下的艺术家的创作,倪瓒也不例外。
(二)人物生平
明代的艺术评论家提出了“元四家”的说法,其中一位便是倪瓒。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等,1301年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名门望族。他自幼失怙,由长兄倪昭奎抚养成人。后倪昭奎成为江南茅山道派中的显赫人物,家产便交由倪瓒管理,倪家是当时无锡屈指可数的大户人家。倪瓒天赋异禀,年轻时便与道教高士来往,深得张雨等人的欣赏,他长于诗文,著有《清閟阁集》等。倪瓒为人清高,有洁癖,所以一般士大夫并不容易与他交往,他身上的门第观念非常明显,只不过被完全艺术化了。倪瓒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俗”,因此他所追求的就是与俗相对的“清”。从某种意义上说,倪瓒的“俗”“清”观念完全是文人精神的产物。倪瓒此生都在不遗余力地逃避“俗”,这从他面对元末农民起义的严重威胁,放弃庞大家业,选择泊居太湖之上的行为就能看出。倪瓒对“俗”极端不喜,这种生活方式使倪瓒过上了出家人一般的生活,也使他在元末明初的动乱中得以保全自身,为他在艺术上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二、止水落花的画中寂寞
(一)倪瓒的寂寞
清代恽寿平有言:“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他用寂寞二字来形容倪瓒的画,并认为他的画具有一种独特性—“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倪瓒的画没有色彩,没有喧嚣,没有尘世烦扰,却不乏味。
中国绘画史上,倪瓒是一位特殊人物,从他本人的经历来看,他是“元四家”当中个人面貌最为突出的一位。从他的艺术作品来看,他的画往往是“逸品”的代名词。自他去世到清末的五百多年间,他的画产生了极大的艺术影响力。
从形式上看,他的画构图往往十分简单,而且比较程式化。几株枯树,一带远山,或者在疏林下加一座小亭子,这就是倪瓒山水画常出现的几个元素。他的竹石画也大致如此,不过几片嶙峋瘦石,疏竹几棵,极为简淡。明代无锡诗人王达(王达曾受业于倪瓒)有诗一首:“石苔凝绿上松根,前辈空留翰墨存。寂寞云林堂下路,一峰残雨映孤村。”评价的就是老师倪瓒的《南渚图》。
倪瓒有一作品名为《渔庄秋霁图》(图一),画中有一句倪瓒本人的题诗:“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另有一句:“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但仔细看画,诗中所提的秋山翠绿和湖水波荡是完全不见的,画面只有萧瑟之感。画面前景是五株疏竹,中景则是平淡的湖面,远景是一带远山。总体来看,画面中了无生气,竹丛中无飞鸟,水中无游船,山上不见绿痕。笔法幽微,画面简洁,且不难发现画中山石多为干笔皴擦而成。繁华落尽的画面荡去了喧嚣,不是秋天的渔庄景致,而是倪瓒本人的心境。
倪瓒另有一作《容膝斋图》(图二),画面构图为一河两岸,前景几块顽石,上有老树几株,中景类似图一,也是简淡的一湾水,远景依旧是干笔皴擦出的一带远山。倪瓒的画营造了一种止水的寂之境,一种落花的寞之境,这种寂寞至极、止水落花的世界,非倪瓒不可为。
受倪瓒影响较大的一位清代画家弘仁,被称为“云林身后”,他是倪瓒寂寞之境的追随者。弘仁著有《画偈》,书中开篇一句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八字是弘仁的绘画真诀,也是他绘画世界的最高法则。弘仁有一画名为《黄海松石图》(图三),但看他的作品却没有水流花开的感觉,他的画气氛凝重,与画中的清冷互衬,画中以斧劈皴描绘黄山的悬壁陡崖,几株老松从石中探出。悬崖陡壁,枯树老枝,仅此而已。画中另有题字“黄海松石,为文翁先生写,弘仁”。显然,作为倪瓒寂寞之境的追随者,弘仁也抛开了水流花开,来到了止水落花的寂寞之境。
(二)灵想之所独辟
倪瓒的寂寞世界几乎荡去了人间浊气,这个灵想而出的寂寞世界是他的独特创造。虽然寂寞,但不代表他对人间俗事不感兴趣,相反的是,倪瓒在寂寞世界中寻求人生感和历史感,找到自己在世间的驻足之处。恽寿平有句话:“老树荒溪,芽亭宴坐,似无怀氏之民。老松危崖,淙淙瀑泉,若人間有此境否 ”的确,正因为人间无此境,倪瓒创造了一个寂寞的世界。很显然倪瓒对现世是有遗憾的(元代的时局动荡使他失去很多),这导致他不得不寄心于止水落花的寂寞世界。山水画中不画人自宋元以降便十分普遍,即便是处于汉人统治下的明代画家董其昌,他的山水画中也很少出现人。这个现象一方面受绘画构图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思想观念的考虑。倪瓒灵想而出的寂寞世界,其实表达的是一种超脱俗世的思想,选择寂寞的倪瓒实际上选择了一种让心灵安顿和超脱的方式,他的心孤独、幽冷、凄清,与喧闹、繁杂、欲望的世界绝缘。他的寂寞世界,没有色彩,没有水上帆影流动,没有竹上飞鸟静眠,没有青山苍翠欲滴,有的只是无波荡的一湾止水以及落红无一物的凄冷。 (三)寂寞中现活泼
倪瓒的世界止水落花,无限寂寞,却又显出一片生意。倪瓒绘画的寂寞世界不是看起来活泼,而是通过创造一个寂寞的世界,散去世界的遮蔽,显现其真实,这个真实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自在活泼的世界。
寂寞的艺术世界几乎不存在生命活力,就如同诗《江雪》所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无边远山没有动静,鸟也绝了,萧瑟路上足迹难寻,人也灭了,这个世界缺乏生命活力。
为何说倪瓒的寂寞世界缺乏生命活力却又现出一种活泼?因为倪瓒画中的枯树,不是于低处暗示绿意,而是刻意回避。他的一湾江湖止水寂静无痕,也是在回避波澜,他的一带远山试图回避喧嚣,他的空亭是回避凡尘俗世。总之,倪瓒绘画创造的寂寞世界,并不追求形式,而是注重超越视觉世界,显现真实的活泼世界。
(四)寂寞的宇宙
倪瓒绘画的寂寞境界,关键的一点便在于对宇宙寂寞感的传达,寂寞的永恒境界具有感发人性的功能。古人有云:“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中国的绘画重视寂寞,一定程度上,是想在寂寞中追求一种“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的宇宙感。这种寂寞的宇宙不是水长山高,水流花开,而是止水落花,天荒地老。
倪瓒顽石、疏林、寒水、远山的境界,就是一个天荒地老的境界,一个寂寞的宇宙。品阅他的画,如穿越时光隧道,走向一个陌生的地方。恽寿平说读画到妙处有“忽如寄生荒崖邃谷,寂寞无人之境。树色离披,涧路盘折,景不盈尺,游目无穷”之感,这个寂寞宇宙就是庄子所说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倪瓒的《南渚图》自题诗云:“南渚无来辙,穷冬更寂寥。水宽山隐隐,野旷日迢迢。”这个寂寞的宇宙是一方永恒的天地。
中国传统水墨画分黑白,衍生出所谓“焦、浓、重、淡、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画家对宇宙感的追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水墨的性质与其何其相似,它是一种宇宙的语言,现代画家赵无极、朱德群都尝试过表达这种寂寞的境界。一滴水墨在纸上慢慢散开,没有定准,由无化有,由近及远,最后停滞,归于寂寞,归于永恒,这就是倪瓒的寂寞宇宙。
三、结语
倪瓒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位大家,艺术造诣极高,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使他的画作呈现出一种寂寞,这个寂寞世界是他的独特创造,倪瓒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驻足之处,这个世界虽然寂寞,却荡去了世间的遮蔽,显现真实,呈现出一派活泼烂漫。水墨这一艺术语言经由倪瓒的发挥创造,以寂寞为媒,传递出了深远持久的宇宙感,这种宇宙感也正是寂寞本身。
张浩男
1996年生,男,浙江丽水人,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论。
参考文献
[1]朱良志.水不流花不开的寂寞[J].艺术百家,2009,25(05):52-62.
[2]朱良志.论倪瓒绘画的“绝对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03):61-75,161.
[3]周積寅.倪瓒绘画美学思想[J].艺苑(美术版),1994(02):14-18.
[4]蔡华,申喜萍.倪瓒的道教美学思想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5):179-183.
[5]李灵芝.“言有尽而意无穷”—论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J].美与时代,2005(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