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地理主要包括初中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还包括高中选修二的国土整治部分。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高考以综合能力考察为主,而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提供了背景材料,它有机的联系了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了高考考察能力的主旨(例如2007年高考试题36题和39题)。因此,搞好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高考制胜的关键。在今年的区域地理复习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了解知识系统,理清思路,构建知识框架
从区域地理内容来看,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讲述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等,以及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部分主要是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比较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因此,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规律,搭建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尤其是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涉及到的各个区域,均可按照特定的思路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例如:复习中国地理分区台湾地区时,首先从地理位置入手,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决定了这里的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这里地处板块交界处的地理位置说明这里多火山地震,多山地;多山地的地形特点及气候特点可以认识该地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等等。
二、重视空间分布,抓好区域定位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一定的空间位置。而地理空间位置的判读即区域定位,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各类试题中地理区域试题的钥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
在今年的复习中,我们让学生以填绘地理空白图的形式来搞好区域定位的复习,并在填绘过程中着重记忆主要经纬线穿过或经过其附近的地理事物;并且在复习中教给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进行区域定位。例如海陆轮廓的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湖泊、城市、人文建筑等。通过以上复习过程,逐渐帮助学生构建了比较清晰而且完整的心理地图,有效地解决了区域定位难题。
三、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
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所以在复习时抓住主要特征,以期在学生大脑里形成该区域知识的牢固记忆节点。如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高原大陆、热带大陆是非洲最突出的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是欧洲西部最主要的气候特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于区域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因此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美国中间低、东西高的地形特点对美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美国的海陆位置以及河流流向使得美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较小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比较。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比如:日本和英国的比较(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非洲气候(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与南美洲气候(湿、热)差异性的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的比较;纬度大致相同的西撒哈拉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等。
四、掌握图像要领,注重图像判读技能培养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和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判断主要的地形单元: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同时注意闭合等高线的数值。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中,例如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
五、注重做题方法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1、重视区域的空间定位。首先就能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
2、重视区域地理知识拓展和提高。对于区域的学习不应再局限于区域的描述,而要归纳总结出区域的共性、个性和基本特征。结合学生熟悉的区域,善于提高问题和解决问题。
3、重视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它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
一、了解知识系统,理清思路,构建知识框架
从区域地理内容来看,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讲述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等,以及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部分主要是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比较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因此,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规律,搭建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尤其是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涉及到的各个区域,均可按照特定的思路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例如:复习中国地理分区台湾地区时,首先从地理位置入手,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决定了这里的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这里地处板块交界处的地理位置说明这里多火山地震,多山地;多山地的地形特点及气候特点可以认识该地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等等。
二、重视空间分布,抓好区域定位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一定的空间位置。而地理空间位置的判读即区域定位,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各类试题中地理区域试题的钥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
在今年的复习中,我们让学生以填绘地理空白图的形式来搞好区域定位的复习,并在填绘过程中着重记忆主要经纬线穿过或经过其附近的地理事物;并且在复习中教给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进行区域定位。例如海陆轮廓的形状、地形起伏特点、河流、湖泊、城市、人文建筑等。通过以上复习过程,逐渐帮助学生构建了比较清晰而且完整的心理地图,有效地解决了区域定位难题。
三、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
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所以在复习时抓住主要特征,以期在学生大脑里形成该区域知识的牢固记忆节点。如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高原大陆、热带大陆是非洲最突出的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是欧洲西部最主要的气候特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于区域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因此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美国中间低、东西高的地形特点对美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美国的海陆位置以及河流流向使得美国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较小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比较。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比如:日本和英国的比较(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非洲气候(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与南美洲气候(湿、热)差异性的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的比较;纬度大致相同的西撒哈拉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等。
四、掌握图像要领,注重图像判读技能培养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和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判断主要的地形单元: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同时注意闭合等高线的数值。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中,例如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
五、注重做题方法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1、重视区域的空间定位。首先就能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
2、重视区域地理知识拓展和提高。对于区域的学习不应再局限于区域的描述,而要归纳总结出区域的共性、个性和基本特征。结合学生熟悉的区域,善于提高问题和解决问题。
3、重视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及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其它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地理特征(河流、自然带、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同时还应进行跨区域比较(就某要素比较或综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