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清代公案小说到民国武侠,从还珠楼主到梁羽生,从金庸到古龙,这是一个文人创造的武侠世界,是被大众无数次顶礼膜拜的消费江湖。可以这样说,以武侠小说、游戏世界为载体的江湖,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世界。
从还珠楼主到金庸,一个世纪的武侠旧影
20世纪5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香港的两家武馆拳师的比武,让梁羽生写了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连梁羽生自己也不会想到,这会是一个新的武侠时代的开始。
这个时期最具代表的武侠小说作家无疑是大家熟悉的梁羽生、金庸和古龙,他们也是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最多的作家。尤其是金庸的成功,使得武侠小说登堂入室,成为人们公认的“成人童话”。
不否认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人的才华及其独创性,从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武侠小说,都从属于同一小说进程。其间政权的更迭及创作中心的转移,并没有中断这一进程,也谈不上“另起炉灶”。
古龙在谈到“我们这一代的武侠小说”时,也是从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算起,只不过突出《蜀山剑侠传》、《铁骑银瓶》和《射雕英雄传》等小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转折意义。
“《战争与和平》写的是一个大时代中的动乱,和人性中善与恶的冲突,《人鼠之间》写的却是人性的骄傲和卑贱,《国际机场》写的是一个人如何在极度危险中重新认清自我,《小妇人》写的是青春与欢乐,《老人与海》写的是勇气的价值,和生命的可贵。”古龙说,“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写法,武侠小说也同样可以用,为什么偏偏没有人用过?”
往前推,清代侠义小说中,有作家独立创作的(如《儿女英雄传》),但不少是文人根据说书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的,这一点与上世纪的武侠小说大有差别。《三侠五义》经过问竹主人的“翻旧出新,添长补短”与入迷道人的“重新校阅,另录成编”;其所据底本《龙图耳录》又是根据石玉崑的说唱记录整理而成;即便保留说唱形式的“按段抄卖”的“石派书”,也不能保证不失石氏说书神韵。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通俗艺术,主要是满足城市公众消遣和娱乐的需要,这就难怪其创作中心依次是上海、天津、香港、台北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大都市。对于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因而缺乏欣赏高雅艺术能力的城市大众来说,武侠小说正合他们的胃口。
除了每部作品的篇幅拉长外,武侠小说家还喜欢用系列长篇的结构方式来吸引读者,如王度庐的《鹤惊崑崙》、《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是五部情节人物互有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系列小说,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三部曲篇幅更长气魄也更大。
当然,物极必反,过分追求大部头,可能造成文笔冗长情节重复等弊病。如还珠楼主才气横溢的《蜀山剑侠传》,到上世纪40年代末已出版了55集近400万字,真担心如果作者不是因政治变故被迫中止写作,照原计划写满1000万字,还能否保持原有的艺术水准。
金庸大战古龙
古龙作品被改编了多达200余部的影视作品,是华语作家中最多的,超过了金庸。仅仅一部《小李飞刀》就被拍摄过38次。
古龙为人豪爽,生前有三好:好酒、好色、好交友。
古龙迷恋过舞女,与舞女有过风花雪月的爱情。他的第一任妻子梅宝珠与他一见钟情,当时的她还只是个中学生,但由于古龙生性好女色,他们的婚姻最终还是以破裂告终。古龙一生中仅有过的两次婚姻,都是昙花一现。他一生中与许多女人有过缠缠绵绵的经历,或短暂,或长久,或出于冲动,或出于爱慕,最终都如过眼烟云,随风而去。
他的豪爽性格,对小说版权轻易许诺,与出版商多次发生争议。1999年古龙原著《大人物》版权发生争议时,艺人杨钧钧便出面表示,她以200瓶“XO”买下了版权。诸如此类的事情层出不穷。再加上古龙生前情归多处,留有多个后代,后人在继承遗产问题上遇到了太多“麻烦”,随时会有一个新的“儿子”跳出来,声称拥有继承权。
无数人曾设想过无数次,金庸大战古龙,究竟会怎样?当无坚不摧的独孤九剑遇上例无虚发的小李飞刀,结局会是怎样?
导演徐克说:“古龙小说描写的其实是现代心态,而金庸作品主要反映传统中国道德观念。古龙的武侠世界里到处可以看到台湾西门町夜生活的景象,他的每部小说都有保镖、浪子、商人、阴谋诡计等等,而金庸作品充满了大起大落,富有历史感。”类似的评价还有很多。
这是一个只讲暴力、不讲法律的社会
武侠小说的中心是“以武行侠”。梁羽生称侠是灵魂,而武只是躯壳,故“与其有武无侠,毋宁有侠无武”。可在实际创作中,“武”的作用实在太大了,以致不可想像不会武功者能成为武侠小说的主角。段誉出场时确实不会武功,可最后还不是以六脉神剑纵横天下(《天龙八部》)?韦小宝不算真正的侠客,可既然混迹江湖,就免不了“匕首、宝衣、蒙汗药”三大法宝外加保命的“神行百变”(《鹿鼎记》)。
金庸早年看不起自己的武侠小说,一再说是“娱乐品”,不足道,而反复强调《明报》是他毕生的事业,从而成为世界华人圈中著名的报人。而自1993年卖掉《明报》后,“金庸和时代就已经没有多少互动关系,他已不构成对时代的影响。1993年后的二十年已并不重要,我在修订版中只用了万把字就打发了。”(傅国涌语)于是,武侠小说家成为他最重要的自我定位,报人角色被淡化甚至忽略了。
10年前,金庸在接受采访时,给自己设计了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这个失意的报人,“自卑”的学者,其实是一个很脆弱的老头儿。
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大体上可分两种:一为现实存在的与朝廷相对的“人世间”或“秘密社会”,是历史上爱管闲事的侠客得以生存的空间;一为近乎乌托邦的与王法相对的理想社会,那里的规矩是凭个人良心与本事替天行道惩恶扬善。
“武侠小说看起来是一个浪漫美丽的世界,但实际上是一个很不理想的社会;一个只讲暴力、不讲法律的社会。”金庸这段“自我消毒”的话,或许正是针对那些过分认真的武侠小说迷而发的。
从还珠楼主到金庸,一个世纪的武侠旧影
20世纪5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香港的两家武馆拳师的比武,让梁羽生写了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连梁羽生自己也不会想到,这会是一个新的武侠时代的开始。
这个时期最具代表的武侠小说作家无疑是大家熟悉的梁羽生、金庸和古龙,他们也是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最多的作家。尤其是金庸的成功,使得武侠小说登堂入室,成为人们公认的“成人童话”。
不否认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人的才华及其独创性,从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武侠小说,都从属于同一小说进程。其间政权的更迭及创作中心的转移,并没有中断这一进程,也谈不上“另起炉灶”。
古龙在谈到“我们这一代的武侠小说”时,也是从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算起,只不过突出《蜀山剑侠传》、《铁骑银瓶》和《射雕英雄传》等小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转折意义。
“《战争与和平》写的是一个大时代中的动乱,和人性中善与恶的冲突,《人鼠之间》写的却是人性的骄傲和卑贱,《国际机场》写的是一个人如何在极度危险中重新认清自我,《小妇人》写的是青春与欢乐,《老人与海》写的是勇气的价值,和生命的可贵。”古龙说,“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写法,武侠小说也同样可以用,为什么偏偏没有人用过?”
往前推,清代侠义小说中,有作家独立创作的(如《儿女英雄传》),但不少是文人根据说书艺人的底本加工而成的,这一点与上世纪的武侠小说大有差别。《三侠五义》经过问竹主人的“翻旧出新,添长补短”与入迷道人的“重新校阅,另录成编”;其所据底本《龙图耳录》又是根据石玉崑的说唱记录整理而成;即便保留说唱形式的“按段抄卖”的“石派书”,也不能保证不失石氏说书神韵。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通俗艺术,主要是满足城市公众消遣和娱乐的需要,这就难怪其创作中心依次是上海、天津、香港、台北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大都市。对于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因而缺乏欣赏高雅艺术能力的城市大众来说,武侠小说正合他们的胃口。
除了每部作品的篇幅拉长外,武侠小说家还喜欢用系列长篇的结构方式来吸引读者,如王度庐的《鹤惊崑崙》、《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是五部情节人物互有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系列小说,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三部曲篇幅更长气魄也更大。
当然,物极必反,过分追求大部头,可能造成文笔冗长情节重复等弊病。如还珠楼主才气横溢的《蜀山剑侠传》,到上世纪40年代末已出版了55集近400万字,真担心如果作者不是因政治变故被迫中止写作,照原计划写满1000万字,还能否保持原有的艺术水准。
金庸大战古龙
古龙作品被改编了多达200余部的影视作品,是华语作家中最多的,超过了金庸。仅仅一部《小李飞刀》就被拍摄过38次。
古龙为人豪爽,生前有三好:好酒、好色、好交友。
古龙迷恋过舞女,与舞女有过风花雪月的爱情。他的第一任妻子梅宝珠与他一见钟情,当时的她还只是个中学生,但由于古龙生性好女色,他们的婚姻最终还是以破裂告终。古龙一生中仅有过的两次婚姻,都是昙花一现。他一生中与许多女人有过缠缠绵绵的经历,或短暂,或长久,或出于冲动,或出于爱慕,最终都如过眼烟云,随风而去。
他的豪爽性格,对小说版权轻易许诺,与出版商多次发生争议。1999年古龙原著《大人物》版权发生争议时,艺人杨钧钧便出面表示,她以200瓶“XO”买下了版权。诸如此类的事情层出不穷。再加上古龙生前情归多处,留有多个后代,后人在继承遗产问题上遇到了太多“麻烦”,随时会有一个新的“儿子”跳出来,声称拥有继承权。
无数人曾设想过无数次,金庸大战古龙,究竟会怎样?当无坚不摧的独孤九剑遇上例无虚发的小李飞刀,结局会是怎样?
导演徐克说:“古龙小说描写的其实是现代心态,而金庸作品主要反映传统中国道德观念。古龙的武侠世界里到处可以看到台湾西门町夜生活的景象,他的每部小说都有保镖、浪子、商人、阴谋诡计等等,而金庸作品充满了大起大落,富有历史感。”类似的评价还有很多。
这是一个只讲暴力、不讲法律的社会
武侠小说的中心是“以武行侠”。梁羽生称侠是灵魂,而武只是躯壳,故“与其有武无侠,毋宁有侠无武”。可在实际创作中,“武”的作用实在太大了,以致不可想像不会武功者能成为武侠小说的主角。段誉出场时确实不会武功,可最后还不是以六脉神剑纵横天下(《天龙八部》)?韦小宝不算真正的侠客,可既然混迹江湖,就免不了“匕首、宝衣、蒙汗药”三大法宝外加保命的“神行百变”(《鹿鼎记》)。
金庸早年看不起自己的武侠小说,一再说是“娱乐品”,不足道,而反复强调《明报》是他毕生的事业,从而成为世界华人圈中著名的报人。而自1993年卖掉《明报》后,“金庸和时代就已经没有多少互动关系,他已不构成对时代的影响。1993年后的二十年已并不重要,我在修订版中只用了万把字就打发了。”(傅国涌语)于是,武侠小说家成为他最重要的自我定位,报人角色被淡化甚至忽略了。
10年前,金庸在接受采访时,给自己设计了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这个失意的报人,“自卑”的学者,其实是一个很脆弱的老头儿。
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大体上可分两种:一为现实存在的与朝廷相对的“人世间”或“秘密社会”,是历史上爱管闲事的侠客得以生存的空间;一为近乎乌托邦的与王法相对的理想社会,那里的规矩是凭个人良心与本事替天行道惩恶扬善。
“武侠小说看起来是一个浪漫美丽的世界,但实际上是一个很不理想的社会;一个只讲暴力、不讲法律的社会。”金庸这段“自我消毒”的话,或许正是针对那些过分认真的武侠小说迷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