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传统教学课堂中,我们绝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应用,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只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只重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不再有问题,学生能应用教师所交给的知识做题,考高分。长此以往的结果是:我们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只能培养出毫无创新意识,只会做山寨产品的技术员。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核心是学生先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然后展开讨论与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但是有很多教师同时进入了另一个误区:只重视讨论与交流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两个过程,完全忽视了第一过程——发现问题。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新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没有重视这一点,认为这在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功利性”太强。其实,发现问题比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甚至,有时候问题的发现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
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就是从一颗苹果开始的。晚年的爱因斯坦总结数十年科学生涯的经验后,感叹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他本人也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这充分的说明了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一台巨型发电机出现了故障,很多人都修不好,只得请来了德国的电机专家来修理。这位德国专家来了以后,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呆在发电机旁,这看看那听听,最后,他在发电机的顶上划了一条线。告诉修理工,将顶盖打开,将划线处的线圈减少16圈。故障果然被排除了。这位德国专家向福特公司索要1万美元的酬金。很多人认为不值,因为故障很简单,排除也很容易。但福特的老总认为值。因为他发现了问题。而不在于排除故障的复杂与简单。为什么其他人没发现出来呢?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解决某个问题的途径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设计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设计便无从谈起。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我们物理学科的经典题型——实验中的误差分析。想判断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一定要先找到问题的所在——误差来源。只有找到误差来源了,才能进一步的判断误差情况,否则,所谓的误差分析就无从谈起了。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求知欲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是一切学习的起始点。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获得了一定的方法的基础上,最终还是希望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来。但是,有的时候问题并不是已经摆在你面前,而是在一个情景当中,在一个环境下,需要你去发现,并且能够用一种恰当的物理模型来表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显得更重要。
教学案例: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性质的探究
下图是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左图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频闪照片。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比较这两幅频闪照片,自由落体运动是否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上这堂课的重点就突破了。
教学案例2:图甲是2012年我国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上蹦床比赛中的一个情景。设这位蹦床运动员仅在竖直方向上运动,运动员的脚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对运动员的弹力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通过传感器用计算机绘制出来,如图15乙所示。取g=10m/s2,根据F-t图象求:
(1)运动员的质量;
(2)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
(3)在不计空气阻力情况下,运动员重心离开蹦床上升的最大高度。
如果学生能够发现F-t的关系,提出为什么弹力F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0-3.6秒时间弹力恒定为500N,而8.4—9.4秒的弹力等于0?找到这个突破口,其实问题基本就能解决了
既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在教育中教师理当想方设法来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以下是笔者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小小的经验总结,作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营造一个能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的宽松自由的环境,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会引起思想的碰撞,问题的产生,当然这需要老师有相当的课堂驾驭能力。
第二: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让学生感觉物理是看的见,摸得着,有用的,而并不是空洞的无用理论,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我们物理有联系。
例如:1.汽车刹车时,乘客向会前倾倒;汽车启动时,乘客会向后倾倒——由于乘客具有惯性;
2.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第三: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
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借助于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丰富直观的形式来表现,使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使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更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第四:借助于物理实验
实验是我们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产生的情景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探求现象产生原因的欲望。它是把日常生活的某些规律简单化,理想化,模型化。
例如:1.静电现象——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2.电磁感应现象——闭合导线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该导线中会产生电流,
3.光的衍射现象——光不在沿直线传播了,而是绕过障碍物传到障碍物的后方了
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可能有些时候不一定准确,那么就还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只是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提出问题。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时刻注意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司南版物理必修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传统教学课堂中,我们绝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应用,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只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只重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不再有问题,学生能应用教师所交给的知识做题,考高分。长此以往的结果是:我们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只能培养出毫无创新意识,只会做山寨产品的技术员。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核心是学生先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然后展开讨论与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但是有很多教师同时进入了另一个误区:只重视讨论与交流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两个过程,完全忽视了第一过程——发现问题。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新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没有重视这一点,认为这在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功利性”太强。其实,发现问题比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甚至,有时候问题的发现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
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就是从一颗苹果开始的。晚年的爱因斯坦总结数十年科学生涯的经验后,感叹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他本人也正是因为提出了解决牛顿力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或矛盾而建立了相对论。这充分的说明了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一台巨型发电机出现了故障,很多人都修不好,只得请来了德国的电机专家来修理。这位德国专家来了以后,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呆在发电机旁,这看看那听听,最后,他在发电机的顶上划了一条线。告诉修理工,将顶盖打开,将划线处的线圈减少16圈。故障果然被排除了。这位德国专家向福特公司索要1万美元的酬金。很多人认为不值,因为故障很简单,排除也很容易。但福特的老总认为值。因为他发现了问题。而不在于排除故障的复杂与简单。为什么其他人没发现出来呢?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解决某个问题的途径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设计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设计便无从谈起。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我们物理学科的经典题型——实验中的误差分析。想判断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一定要先找到问题的所在——误差来源。只有找到误差来源了,才能进一步的判断误差情况,否则,所谓的误差分析就无从谈起了。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求知欲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是一切学习的起始点。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获得了一定的方法的基础上,最终还是希望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来。但是,有的时候问题并不是已经摆在你面前,而是在一个情景当中,在一个环境下,需要你去发现,并且能够用一种恰当的物理模型来表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显得更重要。
教学案例: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性质的探究
下图是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左图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频闪照片。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比较这两幅频闪照片,自由落体运动是否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上这堂课的重点就突破了。
教学案例2:图甲是2012年我国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上蹦床比赛中的一个情景。设这位蹦床运动员仅在竖直方向上运动,运动员的脚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对运动员的弹力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通过传感器用计算机绘制出来,如图15乙所示。取g=10m/s2,根据F-t图象求:
(1)运动员的质量;
(2)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
(3)在不计空气阻力情况下,运动员重心离开蹦床上升的最大高度。
如果学生能够发现F-t的关系,提出为什么弹力F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0-3.6秒时间弹力恒定为500N,而8.4—9.4秒的弹力等于0?找到这个突破口,其实问题基本就能解决了
既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在教育中教师理当想方设法来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以下是笔者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小小的经验总结,作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营造一个能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的宽松自由的环境,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会引起思想的碰撞,问题的产生,当然这需要老师有相当的课堂驾驭能力。
第二: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让学生感觉物理是看的见,摸得着,有用的,而并不是空洞的无用理论,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我们物理有联系。
例如:1.汽车刹车时,乘客向会前倾倒;汽车启动时,乘客会向后倾倒——由于乘客具有惯性;
2.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第三: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
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借助于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丰富直观的形式来表现,使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使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更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第四:借助于物理实验
实验是我们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产生的情景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探求现象产生原因的欲望。它是把日常生活的某些规律简单化,理想化,模型化。
例如:1.静电现象——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2.电磁感应现象——闭合导线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该导线中会产生电流,
3.光的衍射现象——光不在沿直线传播了,而是绕过障碍物传到障碍物的后方了
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可能有些时候不一定准确,那么就还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只是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提出问题。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时刻注意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司南版物理必修1.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