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金融界展开了商业银行的持续经营的讨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决定了银行的发展轨迹。本文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浅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金融技术能力;人力资源整合能力;组织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随着“核心竞争力”研究热潮的兴起,“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时下非常时髦的词汇之一,大到国家和产业,小至微观经济主体企业,若想在长期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无不涉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官员、学者、企业家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诠释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最早明确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给予描述性定义的是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C·K·普拉哈拉德(Pmlnalad)和G·H哈默尔(Gary Hamel)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具有标志性的文章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技术和产品角度提出并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思想,为理论界和企业家所认同。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它具有以下特征:价值优越性、异质性、延展性、不可模仿性、不可交易性、不可替代性。
商业银行经营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一般的工商企业经营的是物质产品和劳务,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货币和货币资本这一特殊的商品,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或者与之联系的金融服务,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企业。
业务服务的易模仿性。银行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服务型企业,银行间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使一家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容易被另一家银行所模仿甚至替代。银行产品“业务服务寓于行为中的特性”使得银行业务服务及其产品一经推出即没有多少“神秘”可言。
根据一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内部的知识集合,是以知识为基本内核的组织结构、金融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结合,是能够使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在金融市场内保持现实和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系统
四个因素可以用三棱锥表示。四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因为任一项的效果都是建立在其它条件的配合上而的。在这个模型中,金融技术能力、人力资源整合能力、组织能力三个能力单元处于该三棱锥体的顶点,其中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是整个模型中心,它决定着模型发展的方向,是商业银行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商业银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而前三个方面能力则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态,它们通过持续的、有组织的客户价值管理活动得到提升和加强,得到强化的能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为客户服务的水平。总的来说,金融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保障,组织结构势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客户关系管理是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
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金融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保障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将携带它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服务手段挤进我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对外即将面临国际金融巨头的竞争压力,对内又面临国内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有分业经营体制约束,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客户投资日益多样化等不利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提高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先人一步,高人一筹,通过开发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去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
2、加强银行业务创新
金融创新是各金融要素的新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金融创新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金融工具、新的融资形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谁拥有强的创新能力,谁就占有更多的市场,也就拥有竞争优势。
3、促进组织制度的变革,降低内耗,提高能力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改革,可以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一是对现行的组织结构推倒重来,借鉴类是苏联体制改革所采取的“休克疗法”;二是在原有的组织结构基础上的机构转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不应该采取苏联式的改革。改革的成本太大,社会不能承受。中国的商业银行的改革是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也要考虑中国的国情(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程度、技术水平)
在商业银行在对外部组织结构再造时,应充分利用现行的组织结构的优势,消除现存组织结构的弊端,逐步向扁平化组织结构靠拢;在对内组织结构设置上,可以在全行业灌输矩阵式管理的理念的基础上,先在局部试行矩阵式管理,待条件成熟,在全部推进。
4、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
银行经营的现代化,归根结底靠的是现代化的人才,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争夺客户,争夺市场,更争夺人才,凭借人少钱多的优厚待遇、公平用人机制、灵活的分配机制、良好的培训等吸引优秀人才。把优秀的人才留住,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让每个岗位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所在。
5、动态管理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核心竞争力
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独有的、支撑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的建立不仅在改制期间内使国有商业银行取得较强的竞争优势,在未来长期的竞争中也将取得竞争优势。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塑造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核心竞争能力如果不加以维护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情况下,其核心竞争力也会丧失。
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内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应根据变化,不断发展核心竞争力。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客户需求的变化上,一方面是银行所处的技术环境变化较快,特别是信息技术对银行的经营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观上必须高度警惕,做好核心竞争力的维护与提升工作。
总之,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只有密切关注市场环境变化,动态看待竞争对手,积极努力做好核心竞争力的维护和提高,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金融技术能力;人力资源整合能力;组织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随着“核心竞争力”研究热潮的兴起,“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时下非常时髦的词汇之一,大到国家和产业,小至微观经济主体企业,若想在长期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无不涉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官员、学者、企业家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诠释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最早明确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给予描述性定义的是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C·K·普拉哈拉德(Pmlnalad)和G·H哈默尔(Gary Hamel)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具有标志性的文章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技术和产品角度提出并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思想,为理论界和企业家所认同。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它具有以下特征:价值优越性、异质性、延展性、不可模仿性、不可交易性、不可替代性。
商业银行经营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一般的工商企业经营的是物质产品和劳务,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货币和货币资本这一特殊的商品,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或者与之联系的金融服务,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企业。
业务服务的易模仿性。银行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服务型企业,银行间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使一家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容易被另一家银行所模仿甚至替代。银行产品“业务服务寓于行为中的特性”使得银行业务服务及其产品一经推出即没有多少“神秘”可言。
根据一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内部的知识集合,是以知识为基本内核的组织结构、金融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结合,是能够使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在金融市场内保持现实和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能力系统
四个因素可以用三棱锥表示。四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因为任一项的效果都是建立在其它条件的配合上而的。在这个模型中,金融技术能力、人力资源整合能力、组织能力三个能力单元处于该三棱锥体的顶点,其中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是整个模型中心,它决定着模型发展的方向,是商业银行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商业银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而前三个方面能力则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态,它们通过持续的、有组织的客户价值管理活动得到提升和加强,得到强化的能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为客户服务的水平。总的来说,金融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保障,组织结构势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客户关系管理是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
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金融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保障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将携带它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服务手段挤进我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对外即将面临国际金融巨头的竞争压力,对内又面临国内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有分业经营体制约束,存贷利差不断缩小,客户投资日益多样化等不利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提高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先人一步,高人一筹,通过开发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去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
2、加强银行业务创新
金融创新是各金融要素的新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金融创新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金融工具、新的融资形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谁拥有强的创新能力,谁就占有更多的市场,也就拥有竞争优势。
3、促进组织制度的变革,降低内耗,提高能力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改革,可以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一是对现行的组织结构推倒重来,借鉴类是苏联体制改革所采取的“休克疗法”;二是在原有的组织结构基础上的机构转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不应该采取苏联式的改革。改革的成本太大,社会不能承受。中国的商业银行的改革是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也要考虑中国的国情(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程度、技术水平)
在商业银行在对外部组织结构再造时,应充分利用现行的组织结构的优势,消除现存组织结构的弊端,逐步向扁平化组织结构靠拢;在对内组织结构设置上,可以在全行业灌输矩阵式管理的理念的基础上,先在局部试行矩阵式管理,待条件成熟,在全部推进。
4、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
银行经营的现代化,归根结底靠的是现代化的人才,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争夺客户,争夺市场,更争夺人才,凭借人少钱多的优厚待遇、公平用人机制、灵活的分配机制、良好的培训等吸引优秀人才。把优秀的人才留住,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让每个岗位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所在。
5、动态管理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核心竞争力
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独有的、支撑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的建立不仅在改制期间内使国有商业银行取得较强的竞争优势,在未来长期的竞争中也将取得竞争优势。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塑造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核心竞争能力如果不加以维护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情况下,其核心竞争力也会丧失。
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内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应根据变化,不断发展核心竞争力。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客户需求的变化上,一方面是银行所处的技术环境变化较快,特别是信息技术对银行的经营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观上必须高度警惕,做好核心竞争力的维护与提升工作。
总之,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只有密切关注市场环境变化,动态看待竞争对手,积极努力做好核心竞争力的维护和提高,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长期保持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