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人:余英时谈“intellectual”的译名

来源 :英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从思想史和历史的视角探讨译名的流变成为译名研究关注的热点。“intellectual”的译名探究即是一例。
  众所周知,“intellectual”目前的译名“知识分子”一直为学界所诟病。方维规认为,中国从未有过一个公认的、真正能够匹配西方那种具有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的intellectual概念,把“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对应,只能是方枘圆凿。(方维规:《概念的历史分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P349,393)
  《现代汉语词典》将“知识分子”界定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一定义确实很难传达“intellectual”在西方语境中热心关怀公共事务,并以批判姿态介入实际社会政治活动、为社会正义辩护、批判社会不公的内涵。为“intellectual”找出一个恰如其分的译名,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余英时提出用“知识人”代替“知识分子”,并多次阐述自己的这一主张。
  2002年9月,在《士与中国文化》的新版序中,余英时提出了“知识人”这一译名的由来:
  “知识人”这个名词也是借用“intellectual”的日译。现在收入本书,一切仍依汉文原稿,不作更改。但是十二年后的今天,我反而觉得“知识人”比“知识分子”更为适切。大约是一两年前,我曾读到一篇谈“分子”的文章,可惜已忘了作者和出处,据作者的精到分析,把“人”变成“分子”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我近来极力避免“知识分子”,而一律改用“知识人”。我想尽量恢复“intellectual”的“人”的尊严,对于中国古代的“士”更应如此。把孔、孟、老、庄一概称之为“知识分子”似乎总不免感觉着有点儿别扭。但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我只能求一己的心安,却不敢奢望别人也同情我的感觉取向。(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2)
  余英时此处“忘了作者和出处”的谈“分子”的文章,出自陈原: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分子”的。当人变成分子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凄苦的过程。(陈原:《重返语词的密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P42)
  联想到“坏分子”“反革命分子”等说法,“知识分子”在其中确实显得格格不入,异常尴尬。余英时同样注意到了这一点。
  2008年5月,余英时在“纽约读书会”的一次讲座中再次提到了这一话题,指出“知识分子”的火药味:
  我不太喜欢用“知识分子”一词,因为这个词充满了火药味,会使人联想到“革命分子”或“反动分子”。所以,倡导用“知识人”一词来概括受过大学教育、以传播知识和阐释知识为职业的阶层,它的前身就是中国古代的“士”或士大夫阶层。(傅铿:《犹待隔年迟——记余英时先生的一次特别讲座》,载《书屋》,2018年第12期,P24)
  余英时以历史学家的敏锐,指出中国古代的“士”毋宁更近于近代西方的“知识人”。无独有偶,早期的英汉字典就将“intellectual”和中国文化中的“士”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求解作文两用 英汉模范字典》,例证中就把“intellectual”翻译成“智士”:the intellectuals of China,中国之智士。(张世鎏,平海澜,厉志云等:《求解作文两用英汉模范字典》,商务印书馆,1947,P697)
  2008年11月,余英时在接受《时代周报》创刊专访时再次提到“分子”的暴力属性:
  讲知识人等于中国人讲读书人一样,讲政治人、经济人、文化人都可以,为什么不能用知识人呢?我的意思是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我要恢复人的尊严,因为语言是影响很大的东西,語言一定限制你的思想,用暴力语言,就是鼓动暴力。(李怀宇:《余英时:在这个时代,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载《时代周报》,2008年11月18日,C2版)
  从“火药味”到“暴力语言”,余英时一直在为“intellectual”所蕴含的人的尊严鼓与呼,同时也见证了他对“知识人”这一译名的坚守与执着。
  近年来,部分学者不珍惜羽毛,沦为学界笑柄,甚至让“intellectual”一词蒙辱,被拿来作为调侃的对象。针对学界屡见不鲜的剽窃案,陆谷孙先生戏称善用“剪刀加糨糊”的文抄公为“因偷来个揪”(intellectual),对长于此道者不啻为当头棒喝。
其他文献
隨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从“吃饱”转变成了“吃好”。越来越多食物的选择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让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们是怎样通过饮食改善自己健康状况的呢?这些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的饮食法,真的有效果吗?  Americans are obsessed with food and diets. This has long held true, and I have c
What Sherlock Holmes Taught Us About the Mind  福尔摩斯系列小说是人们闲暇时极好的消遣读物,但如今它们竟然出现在医学教授列给学生的专业书单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相信大家都曾被这位小说中杜撰的天才侦探在破案时所展现出来的细致观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力所折服,是的,这便是医学院的学生们要学习的内容。医院就如犯罪现场,我们需要精密的头脑和理性思维来为病人诊断
天生体力狂  第一次出远门是去丰宁坝上骑马,当时我们十来个朋友一起租个面包车,啤酒那个时候应该还不到一岁,还是只小狗。我就记得那时候它还不太习惯坐车,它和我的朋友一人一狗一起晕车。当时路况还不大好,很颠簸,两家伙坐在最后一排,头随着车一起摇晃,频率都是一样的,脸色也都是一样的……  不过,等到了地方以后啤酒恢复过来,才发现边牧跑得可真快,我骑着四轮摩托,时速足有六七十公里,它居然还能跟着跑好久。 
一词一立场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翻译原则莫过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信”字历来被认为是三原则之首,作为评判翻译质量的首要标准。然而,也有不少翻译研究者通过研究历史上实际发生的翻译活动发现,要做到绝对的“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绝对的“信”并不一定能带来最佳的翻译效果,甚至会造成反效果。  翻译中“信”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立场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在实际翻译活动中,译者经常会发现自己处在
我叫哈希·扎西多杰,今年58岁,是一个黑不溜秋、皱皱巴巴的老人。有大学生叫我扎多大哥,这个称呼我比较喜欢,年龄奔六,我的心却特别年轻。  好像有一种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不现实,总是去做梦,总会遇到同行的人。从教育改革到民间环保,我总想要改变一些什么。到现在也一样,要是没有梦的话,我就活不下去。  我曾经作为秘书跟随杰桑·索南达杰,两年间12次进入可可西里。1994年1月,索南达杰被藏羚羊盗猎分
心智健全的。
期刊
Once one of the best in the world, Scotland’s education system has been steadily marching backwards for the past 10 years. From the outside, it seems baffling: why, given that Scottish spending per pu
“Eat real food” is simple-seeming dietary advice that’s actually anything but.2 On the one hand, it sounds easy enough: It’s a guideline that appears to leave room for most food groups.3 On the other
最近视点  由《户外探险》杂志发起的“中国户外年度金犀牛奖”2月2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揭幕,获奖者不仅有达喀尔越野拉力赛车手周勇和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者郭川等知名户外运动达人,还有放弃优越都市生活玩攀岩的台湾姑娘易思婷这样之前并不广为人知的牛人。无论是最终获奖还是入围提名,金犀牛奖都让所有参与评比的种子选手以及他们所从事的诸如航海、皮划艇等运动项目进入了更多户外爱好者的视野,堪称国内户外
珊瑚  本名曲丽杰,著名越野跑运动员、教练、公益志愿者,国内首位将TDG(巨人之旅)、UTMB(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跑)和UTMF(环富士山超级越野跑)三大国际越野赛全部完成的女性。兼职编剧、专栏作家、新媒体总监,致力于越野跑文化在中国的推广传播,成立珊瑚越野俱乐部,并于2016年創办中国少儿越野赛,至今已成功举办5场。    2016 年,我和位于云南大理的“珊瑚越野俱乐部”的同事们,一起举办了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