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民族的认同感、参与感。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学科,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教师须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断探索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德育理论,顺利开展德育工作。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将德育渗透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受到启发,不仅要增强学史的兴趣,更要增强民族荣誉感,让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升华、思想道德素养得到提升。
一、明确主体,围绕学生开展工作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德育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必须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变化趋势。这样,才能让德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相关知识点时,可以以人物或者实例作为参考对象,让学生以史为鉴,教会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取向。教师要将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被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也会上升,能够使德育工作顺利进行。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学习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非常陌生,自然也就不能迅速投入课堂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艰难险阻和意义所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人物的精神也没有深刻体会。因此,笔者针对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先熟悉史事。这样,笔者就可以快速从背景切入,讲解马克思及恩格斯在當时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加深印象,进而学习马克思及恩格斯坚强的意志。在课上,笔者介绍这两位人物的伟大贡献至今仍然存在巨大影响力,学生需要以他们为榜样,自我督促,不断努力。学习这两位人物可以推动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观念,时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提升综合素质。
二、联系课本,积极挖掘有效内容
高中历史是应试教育的重要科目,所以课本内容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本内容,积极挖掘与德育相关的内容,从课本出发进行德育教育。学生需要反复对课本进行阅读,这样,当教师在运用课本内容拓展德育教育时,他们经过循环复习,思想认识就能得到提高。知道如何讲好历史故事,如何将课本内容同延伸的历史故事联系在一起,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对课本内容进行处理,将课本中较为生硬难懂的知识点变成趣味性高、生动化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学生对于历史故事的接受能力更高,对于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更易于体会和感受到。历史故事还可以传递历史文化特有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
例如,在《抗日战争》的学习中,学生对该段历史有所了解,但了解程度不深。所以,笔者除了讲解课本理论和史事外,还引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战士的故事。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作为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成功完成任务,但是在冲锋时却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危急关头,董存瑞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董存瑞用生命换取战友的继续前行。这个故事不仅可以体现抗日战争的残酷,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董存瑞身上不畏牺牲、热爱祖国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三、丰富实践,举办主题活动育人
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注意德育教育的延续性。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活动或者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可以以与德育教育有关的内容为主题开展讨论课,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价值,以及对自己的影响和警示。在讨论时,教师也可以时时提醒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观念。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图书馆、文化馆、红军曾经踏过的地方进行考察或查阅资料。德育教育要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增长见识。教师要将学生所闻所见进行整理,然后灵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中,笔者开展了以“你如何看待祖国统一的必然趋势及原因”为主题的讨论课。为了参与这次课堂活动,学生需要提前进行预习。学生在查阅资料时能对课本有一个基本了解。在学生讨论时,我也会根据情况向学生讲述现在的形势,以及统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关于祖国统一的课堂活动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品格,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课余时间,我会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人物进行采访,综合多种因素和资料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白祖国统一是必然的,同时,也可以宣扬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四、创新教学,为课堂注入活力
多媒体的引入为课堂教学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在传统课堂中,师生可能会重点关注板书或者课本中的理论,但这样往往会让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度和兴趣降低。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强,所以,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文字、图片或音乐等,渲染课堂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自然会提高。画面比文字更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直击学生心灵,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历史,感受历史,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历史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时,笔者除了总结邓小平的人物特点、生平事迹、贡献和价值外,还让学生分组查找资料,整理成文,并制作PPT,在课堂上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演讲。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可以增加其他学生的见闻。笔者自己也找了关于邓小平的一些视频,让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在深入学习邓小平一心为人民、为国家的优良品质的同时,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富强不断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在能力
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在授课时应当观察每位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为解决学生问题提供参考。高中学生可能会面对学习压力大、同学关系恶劣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他们缓解心情。在学生考试出错或者上课走神时,教师也不能一味谴责,要调查问题背后的原因。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而不是让学生在严厉束缚的环境中发展。
例如,在《一代雄狮拿破仑》的教学中,笔者引入关于拿破仑的小故事来启示学生。拿破仑称帝后,某天清晨在花园散步时却被背着重物的士兵挡住去路。侍女赶紧呵斥士兵给拿破仑让路。这时拿破仑却说“请尊重负重者”,并且主动给负重士兵让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要尽力了,哪怕是负重前行,也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大,所以,教师要关心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铺垫,挖掘学生潜力,为中国伟大复兴做贡献。
以史明心,借史育人。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明确德育的任务,把育人当成最终目标。尊重历史、了解历史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时刻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总之,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德育教育和历史教学的结合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明确主体,围绕学生开展工作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德育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必须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变化趋势。这样,才能让德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相关知识点时,可以以人物或者实例作为参考对象,让学生以史为鉴,教会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取向。教师要将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被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也会上升,能够使德育工作顺利进行。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学习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非常陌生,自然也就不能迅速投入课堂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艰难险阻和意义所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人物的精神也没有深刻体会。因此,笔者针对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先熟悉史事。这样,笔者就可以快速从背景切入,讲解马克思及恩格斯在當时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加深印象,进而学习马克思及恩格斯坚强的意志。在课上,笔者介绍这两位人物的伟大贡献至今仍然存在巨大影响力,学生需要以他们为榜样,自我督促,不断努力。学习这两位人物可以推动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观念,时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提升综合素质。
二、联系课本,积极挖掘有效内容
高中历史是应试教育的重要科目,所以课本内容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本内容,积极挖掘与德育相关的内容,从课本出发进行德育教育。学生需要反复对课本进行阅读,这样,当教师在运用课本内容拓展德育教育时,他们经过循环复习,思想认识就能得到提高。知道如何讲好历史故事,如何将课本内容同延伸的历史故事联系在一起,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对课本内容进行处理,将课本中较为生硬难懂的知识点变成趣味性高、生动化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学生对于历史故事的接受能力更高,对于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也更易于体会和感受到。历史故事还可以传递历史文化特有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
例如,在《抗日战争》的学习中,学生对该段历史有所了解,但了解程度不深。所以,笔者除了讲解课本理论和史事外,还引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战士的故事。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作为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成功完成任务,但是在冲锋时却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危急关头,董存瑞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董存瑞用生命换取战友的继续前行。这个故事不仅可以体现抗日战争的残酷,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董存瑞身上不畏牺牲、热爱祖国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三、丰富实践,举办主题活动育人
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注意德育教育的延续性。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活动或者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可以以与德育教育有关的内容为主题开展讨论课,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价值,以及对自己的影响和警示。在讨论时,教师也可以时时提醒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观念。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图书馆、文化馆、红军曾经踏过的地方进行考察或查阅资料。德育教育要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增长见识。教师要将学生所闻所见进行整理,然后灵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中,笔者开展了以“你如何看待祖国统一的必然趋势及原因”为主题的讨论课。为了参与这次课堂活动,学生需要提前进行预习。学生在查阅资料时能对课本有一个基本了解。在学生讨论时,我也会根据情况向学生讲述现在的形势,以及统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关于祖国统一的课堂活动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品格,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课余时间,我会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人物进行采访,综合多种因素和资料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白祖国统一是必然的,同时,也可以宣扬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四、创新教学,为课堂注入活力
多媒体的引入为课堂教学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在传统课堂中,师生可能会重点关注板书或者课本中的理论,但这样往往会让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度和兴趣降低。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强,所以,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文字、图片或音乐等,渲染课堂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自然会提高。画面比文字更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直击学生心灵,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历史,感受历史,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历史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时,笔者除了总结邓小平的人物特点、生平事迹、贡献和价值外,还让学生分组查找资料,整理成文,并制作PPT,在课堂上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演讲。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可以增加其他学生的见闻。笔者自己也找了关于邓小平的一些视频,让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在深入学习邓小平一心为人民、为国家的优良品质的同时,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富强不断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在能力
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在授课时应当观察每位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为解决学生问题提供参考。高中学生可能会面对学习压力大、同学关系恶劣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他们缓解心情。在学生考试出错或者上课走神时,教师也不能一味谴责,要调查问题背后的原因。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而不是让学生在严厉束缚的环境中发展。
例如,在《一代雄狮拿破仑》的教学中,笔者引入关于拿破仑的小故事来启示学生。拿破仑称帝后,某天清晨在花园散步时却被背着重物的士兵挡住去路。侍女赶紧呵斥士兵给拿破仑让路。这时拿破仑却说“请尊重负重者”,并且主动给负重士兵让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要尽力了,哪怕是负重前行,也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大,所以,教师要关心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铺垫,挖掘学生潜力,为中国伟大复兴做贡献。
以史明心,借史育人。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明确德育的任务,把育人当成最终目标。尊重历史、了解历史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时刻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总之,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德育教育和历史教学的结合进行分析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