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01-2010.12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下呼吸道感染中以老年患者居多;人工气道支持患者感染发生率高;基础疾病以损伤性疾病、脑血管意外及消化道疾病的感染率最高;并与创伤性操作、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医务人员缺乏交叉感染意识等有关。结论: 加强ICU病室管理,改善环境因素和治疗操作中易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认真遵守无菌原则,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 护理
【中图分类号】R3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078-02
ICU的创建和完善对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患者由于基础病严重,免疫低下,二重感染率显著高于一般病房,且多重耐药,感染可以导致抢救最终失败,因此控制和预防ICU医院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十分重要。
1 临床资料
统计2008.01- 2010.12月,我院ICU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31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50-81 岁,平均64. 5岁;其中>65 岁老年患者22例,占70.97 %。其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所有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2 结果
下呼吸道感染的基础疾病中,以损伤性疾病感染率最高,占31.0%,其次为脑血管疾病,占21.4%,消化系统疾病,占19.0%。病原菌以革兰染色阴性(G-) 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菌株数占53%.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原因:①患者惧怕切口疼痛而不愿咳嗽、咳痰,使痰液淤积有关;②与气管切开插入套管损害了气道局部的清除机制,以及反复性创伤性操作、院内交叉感染有关;③与危重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营养不良,免疫抑制,以及增加了潜在致病菌暴露机会有关;④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易诱导菌株耐药,菌群移位,真菌感染及二重感染有关。
3.1加强环境管理
3.1.1 ICU布局应科学、合理,分区明确,室温保持在24±1.5℃,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限制进入人员数量,工作人员进入应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口罩、帽子,一般不允许探视人员进入,进入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
3.1.2 病室每日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和通风,地面、物品定期用1:2000含氯消毒液擦拭,各种仪器的接头、按纽等每日用75%酒精棉球擦拭。
3.1.3 及时处理各种污物,医疗垃圾加盖,减少环境污染。每月1次空气培养。
3.2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
3.2.1制定严格的预防感染的规章制度,每个床位所用的物品如湿化瓶、简易呼吸器、模拟肺等禁止与其它床位交叉使用,用毕做好终末消毒。
3.2.2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加强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医护人员洗手消毒制度,操作前后严格的手消毒,是减少交叉污染的重要措施。
3.3改善患者的自身状况,重视调整患者机体免疫力
3.4加强重点部位的护理
3.4.1 加強基础护理:口腔护理每日2~3次,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使痰液及时充分排出,氧气湿化瓶及管道严格消毒,使用中湿化瓶及水每天更换,湿化瓶用无菌水,用毕进行终末消毒,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罐、接头每24~48h更换消毒。有条件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一般患者每7天更换,感染严重患者视情况增加更换次数,有明显污染时及时更换。
3.4.2 呼吸道管理: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人应将气囊内注入适量气体,预防口腔分泌物吸入后造成下呼吸道感染,注意湿化气道,每天用生理盐水加靡蛋白酶气管内滴入。按需吸痰,翻身拍背后吸痰;肺部有湿啰音于体位引流后吸痰;气道压增高时吸痰;气囊放气前吸痰,以减少气囊上方积液的坠入。吸痰管一用一更换,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拔出气管套管或气囊放气前要充分吸尽口咽部分泌物。持续吸氧对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具有保护作用[1],机械通气吸氧无疑改善了细胞生理活性。在间断停机或停机带管的情况下,应持续给患者供氧,但应做好输氧设备管理,定期做好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并根据其培养菌使用敏感抗生素。
3.4.3 消化道管理: 吸入消化道分泌物是导致下呼吸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定植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主要原因,得已证实机械通气患者9%~70%可发生吸入性肺炎,其原因与胃内容物吸入有关[2],循环稳定患者给予半卧位,减少返流液至咽部。留置胃管者严格把握留置胃管的指征及留置时间,正确掌握鼻饲的方法、时间和体位,保持引流绝对通畅,尽早允许少量多次盐水吞咽,可对反流及逆行的胃肠内革兰氏阴性杆菌起正常冲洗作用。尽早恢复肠内营养。
3.4.4 合理应用抗生素: 应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有效控制感染,不引起宿主体内菌群失调,防止药物副作用及耐药菌株的产生。怀疑患者感染时,应尽早做细菌培养+常规药敏试验,为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提供依据[3]。
总之 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基础疾病以损伤性疾病居多,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卧床时间长,患者多数处于昏迷状态,丧失咳嗽能力,气道分泌物排出困难,这些都为细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医务人员应加强病室环境监测,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王玲,杜静霞.外科监护病房气管切开病人气道致病菌的监测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0,6-35卷
[2] 郎雁娴,陈琴.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31-732.
[3]陈相平,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调查分析及管理措施,《中外健康文摘》2010,10:1672-5085
目的:探讨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01-2010.12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下呼吸道感染中以老年患者居多;人工气道支持患者感染发生率高;基础疾病以损伤性疾病、脑血管意外及消化道疾病的感染率最高;并与创伤性操作、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医务人员缺乏交叉感染意识等有关。结论: 加强ICU病室管理,改善环境因素和治疗操作中易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认真遵守无菌原则,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 护理
【中图分类号】R3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078-02
ICU的创建和完善对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患者由于基础病严重,免疫低下,二重感染率显著高于一般病房,且多重耐药,感染可以导致抢救最终失败,因此控制和预防ICU医院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十分重要。
1 临床资料
统计2008.01- 2010.12月,我院ICU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31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50-81 岁,平均64. 5岁;其中>65 岁老年患者22例,占70.97 %。其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所有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2 结果
下呼吸道感染的基础疾病中,以损伤性疾病感染率最高,占31.0%,其次为脑血管疾病,占21.4%,消化系统疾病,占19.0%。病原菌以革兰染色阴性(G-) 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菌株数占53%.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原因:①患者惧怕切口疼痛而不愿咳嗽、咳痰,使痰液淤积有关;②与气管切开插入套管损害了气道局部的清除机制,以及反复性创伤性操作、院内交叉感染有关;③与危重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营养不良,免疫抑制,以及增加了潜在致病菌暴露机会有关;④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易诱导菌株耐药,菌群移位,真菌感染及二重感染有关。
3.1加强环境管理
3.1.1 ICU布局应科学、合理,分区明确,室温保持在24±1.5℃,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限制进入人员数量,工作人员进入应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口罩、帽子,一般不允许探视人员进入,进入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
3.1.2 病室每日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和通风,地面、物品定期用1:2000含氯消毒液擦拭,各种仪器的接头、按纽等每日用75%酒精棉球擦拭。
3.1.3 及时处理各种污物,医疗垃圾加盖,减少环境污染。每月1次空气培养。
3.2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
3.2.1制定严格的预防感染的规章制度,每个床位所用的物品如湿化瓶、简易呼吸器、模拟肺等禁止与其它床位交叉使用,用毕做好终末消毒。
3.2.2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加强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医护人员洗手消毒制度,操作前后严格的手消毒,是减少交叉污染的重要措施。
3.3改善患者的自身状况,重视调整患者机体免疫力
3.4加强重点部位的护理
3.4.1 加強基础护理:口腔护理每日2~3次,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使痰液及时充分排出,氧气湿化瓶及管道严格消毒,使用中湿化瓶及水每天更换,湿化瓶用无菌水,用毕进行终末消毒,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罐、接头每24~48h更换消毒。有条件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一般患者每7天更换,感染严重患者视情况增加更换次数,有明显污染时及时更换。
3.4.2 呼吸道管理: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人应将气囊内注入适量气体,预防口腔分泌物吸入后造成下呼吸道感染,注意湿化气道,每天用生理盐水加靡蛋白酶气管内滴入。按需吸痰,翻身拍背后吸痰;肺部有湿啰音于体位引流后吸痰;气道压增高时吸痰;气囊放气前吸痰,以减少气囊上方积液的坠入。吸痰管一用一更换,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拔出气管套管或气囊放气前要充分吸尽口咽部分泌物。持续吸氧对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具有保护作用[1],机械通气吸氧无疑改善了细胞生理活性。在间断停机或停机带管的情况下,应持续给患者供氧,但应做好输氧设备管理,定期做好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并根据其培养菌使用敏感抗生素。
3.4.3 消化道管理: 吸入消化道分泌物是导致下呼吸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定植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主要原因,得已证实机械通气患者9%~70%可发生吸入性肺炎,其原因与胃内容物吸入有关[2],循环稳定患者给予半卧位,减少返流液至咽部。留置胃管者严格把握留置胃管的指征及留置时间,正确掌握鼻饲的方法、时间和体位,保持引流绝对通畅,尽早允许少量多次盐水吞咽,可对反流及逆行的胃肠内革兰氏阴性杆菌起正常冲洗作用。尽早恢复肠内营养。
3.4.4 合理应用抗生素: 应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有效控制感染,不引起宿主体内菌群失调,防止药物副作用及耐药菌株的产生。怀疑患者感染时,应尽早做细菌培养+常规药敏试验,为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提供依据[3]。
总之 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基础疾病以损伤性疾病居多,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卧床时间长,患者多数处于昏迷状态,丧失咳嗽能力,气道分泌物排出困难,这些都为细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医务人员应加强病室环境监测,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王玲,杜静霞.外科监护病房气管切开病人气道致病菌的监测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0,6-35卷
[2] 郎雁娴,陈琴.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31-732.
[3]陈相平,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调查分析及管理措施,《中外健康文摘》2010,10:1672-5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