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粽子的来历
粽子,古称“角黍”,因其有尖角和用黍米包裹而得名。端午食粽之风,自古传说很多,其中在民间流程最为广泛的还是纪念屈原的故事。
相传,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饱经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怀念,每年五月五日人们便竹筒盛米,投江祭奠,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便由此而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据《初学记》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在端午之夜做了一梦,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当时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吃掉了,以后可以用苇叶包米,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便不敢食之。”于是,后来人们便以“苇叶包黍米,做成‘角黍’,投江祭之。”世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端午节的传统节令食品。
粽子诗 脍炙人口
据史料记载,唐代端午食粽之风非常盛行,粽子已成为一种食品出现在市场上,而且品种繁多,当时市面上出售的就有小脚粽、菱角粽、宝塔粽、蚕豆粽、枣子粽、九子粽等。据《开元天宝遗事》述称,唐代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盆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唐明皇欣然赋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诗人元稹也有诗云:“彩楼碧筠粽,香粳白玉团。”说的是用香粳米包的白米粽子。诗人郑谷在《角粽》一诗中写道:“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诗人只用十个字,就把欢度端午的热闹场面跃然纸上,诗中一个“闹”字,描绘出渔家儿女闹端午的热闹气氛;一个“香”字,把粽子清香溢满人间的情趣写得活灵活现。
还有谢墉的《粽子》诗写得也很确切:“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芋丝韬。炊余胀满峻嶆角,剥出凝成纤细膏。土俗清明供祀暮,诗家端午吊离骚。年年令节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营。”诗人在这首诗中描述了粽子的制作过程和制成后的形态,赞誉了“剥出凝成细纤膏”的粽子美味;寄托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厚情怀。
到了宋代,粽子品种又有了增多。大文学家苏东坡在《端阳贴子词》一诗中写道:“不独盘中见芦桔,时见粽里觅杨梅。”
盛赞用杨梅包成的蜜饯粽子,更美味可口。苏东坡还喜欢吃凉粽子,他在一诗中说:“冰团水浸砂糖裹,透明角黍崧儿和。”说的就是当时他吃凉粽子拌糖的情景。
诗人陆游也爱吃粽子,他在《初夏》一诗中吟到:“白白糍筒美,青青米果新。”赞的是四川名粽“糍筒粽”。
诗人林苏门有《火腿粽》诗云:“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把火腿粽子的美味写得清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粽子谜 回味无穷
我国民间有关粽子的密语很多,极为有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如“三脚四楞长,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白,半世煎熬”、“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岩爬砍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饱饭,拿课草草拴住我”、“我在深山坳里拗,相公请我去看潮,我问娘子讨把米,娘子反手缚我腰”。
另外,还有一则粽子谜语幽默别致,谜面是:“小米二字,重新搭配。”细观谜面,便知此迷用的是字形离合法,先将“字”折成“宀”、“子”两个部分,然后将“小”、“米”、“二”与“的”组合起来,即得出“粽”字,再用“子”字相配,就是此谜的谜底——粽子,粽子似乎因了汉子,也有了它的灵性。
粽子与健康
由于各地饮食习俗和口味的不同,北方粽子一般加入枣泥或红豆沙,制成甜味;而在南方则分甜咸两种,甜味粽子以冰糖、白糖、红豆、蜜枣或葡萄干等为馅心;咸味粽子则以绿豆、猪肉或火腿等为馅心。
粽子,不仅是传统节日的美食,而且其配料还是保健治病的良药。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农历五月初五,取粽子尖与截疟药汤同施,可治疟疾。”《宋史》也载云:“疟箬叶裹糯米包粽子,其味香亦能治病。”箬叶是乔本科植物苇竹的叶子,吃粽子时的那般清香味就来自箬叶。箬叶可入药,用来治疗咽喉肿痛、月经不调等症。
目前国内外一些医药专家研究认为,箬叶还可作为治疗癌症的良药。日本、新加坡、韩国的研究人员发现,箬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糖体成分,在缓解某种肿瘤症状及防治肿瘤恶化上有一定功效。其用法简单,即每日取新鲜箬叶60克洗净,煲水代茶饮用。国外这一做法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记述的“箬叶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之功用”相一致。
现代医学分析认为,粽子的原料糯米,性甘,味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钙、磷、铁等营养物质,有益气补中、止泻滋肾的功效;红枣性温味甘,能养血健脾、医学美容;葡萄干性平味甘酸,有补气益血、滋肝补肾之效果;莲子性平味甘涩,有益肾固精、养心安神之效;绿豆性凉味甘,能清热解毒、防暑解渴;红豆性微寒味甘酸,有解毒抗癌、健美减肥的功效;猪肉性平味甘咸,能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益气润肺。苇叶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助脾开胃。在煮粽子时,粽子与包粽子的粽叶内有效成分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食疗价值倍增,发挥其“药食同源”的效果。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味不同,因而制作的粽子形态各异,各具地方特色。
嘉兴鲜肉粽:浙江嘉兴“五芳斋”的粽子驰名中外,一年四季都有供应,素有“粽子大王”之称。其形态美观别致,肉馅鲜烂酥嫩,肥糯可口不腻,具有独特的江南风味。
湖州豆沙粽:也是浙江有名的粽子,又以“诸老大”的猪肉豆沙粽最为有名。它细长,呈枕形,糯米雪白,豆沙红壳,猪油晶莹,甜而不腻,香软可口。
扬州火腿粽: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就在扬州尝过此粽,大为赞赏。此粽是竹箬叶包裹着糯米、火腿,呈斗形,煮熟后,趁热剥食,柔腻软香。
广东裹蒸粽:这是岭南一带的著名小吃,据说始于南北朝,在明代列为贡品,此粽味美,馅心精制,有什锦的、果脯的、蛋黄的、猪肉的、火腿的,粘糯爽口,清香鲜美。
北京枣子粽:以江米、蜜枣为主要原料,粽子呈锥子形,下部为大尖角,上部有三个小尖角,粽形独特,非常可口。
成都辣味粽:四川人嗜辣出名,就连粽子都是辣的。粽子以糯米、绿豆为原料,馅料有火腿丁、鸭肉丁、冬菇丁、莲子仁、咸蛋黄、辣椒末等,粽子包成斗形,呈淡黄色,富有光泽,唯美辣香。
泉州烧肉粽:此粽乃闽南的名点。粽馅用鲜肉、香菇、虾米、莲子和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点红辣酱、酸萝卜干等佐料,趁热而食,其味甜、咸、辣、香,鲜美可口。
海南龙虾粽:海南盛产龙虾,每年端午节时,沿海的渔民喜用刚捕捞的鲜龙虾,剪须去壳,用其鲜嫩的虾肉包粽子,其味鲜美无比,可谓“海南一绝”。
台湾烧肉粽:以长糯米为原料,馅料有猪肉、虾仁、干贝、蛋黄、香菇、栗子等,烧肉粽是台湾粽子中的佼佼者。此外,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鲜肉粽”和台南的“再发号肉粽”,都深受食客们的青睐。
另外,我国著名的粽子还有贵州酸菜粽、西安蜂蜜凉粽、重庆麻辣肉粽、黄山绿豆火腿粽、苏州四角粽、青海羊肉粽、山东大枣粽、新疆葡萄干粽、内蒙古奶粽等,都是当地名产,风味独特,深受欢迎。
粽子,古称“角黍”,因其有尖角和用黍米包裹而得名。端午食粽之风,自古传说很多,其中在民间流程最为广泛的还是纪念屈原的故事。
相传,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饱经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怀念,每年五月五日人们便竹筒盛米,投江祭奠,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便由此而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据《初学记》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在端午之夜做了一梦,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当时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吃掉了,以后可以用苇叶包米,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便不敢食之。”于是,后来人们便以“苇叶包黍米,做成‘角黍’,投江祭之。”世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端午节的传统节令食品。
粽子诗 脍炙人口
据史料记载,唐代端午食粽之风非常盛行,粽子已成为一种食品出现在市场上,而且品种繁多,当时市面上出售的就有小脚粽、菱角粽、宝塔粽、蚕豆粽、枣子粽、九子粽等。据《开元天宝遗事》述称,唐代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盆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唐明皇欣然赋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诗人元稹也有诗云:“彩楼碧筠粽,香粳白玉团。”说的是用香粳米包的白米粽子。诗人郑谷在《角粽》一诗中写道:“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诗人只用十个字,就把欢度端午的热闹场面跃然纸上,诗中一个“闹”字,描绘出渔家儿女闹端午的热闹气氛;一个“香”字,把粽子清香溢满人间的情趣写得活灵活现。
还有谢墉的《粽子》诗写得也很确切:“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叶芋丝韬。炊余胀满峻嶆角,剥出凝成纤细膏。土俗清明供祀暮,诗家端午吊离骚。年年令节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营。”诗人在这首诗中描述了粽子的制作过程和制成后的形态,赞誉了“剥出凝成细纤膏”的粽子美味;寄托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厚情怀。
到了宋代,粽子品种又有了增多。大文学家苏东坡在《端阳贴子词》一诗中写道:“不独盘中见芦桔,时见粽里觅杨梅。”
盛赞用杨梅包成的蜜饯粽子,更美味可口。苏东坡还喜欢吃凉粽子,他在一诗中说:“冰团水浸砂糖裹,透明角黍崧儿和。”说的就是当时他吃凉粽子拌糖的情景。
诗人陆游也爱吃粽子,他在《初夏》一诗中吟到:“白白糍筒美,青青米果新。”赞的是四川名粽“糍筒粽”。
诗人林苏门有《火腿粽》诗云:“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把火腿粽子的美味写得清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粽子谜 回味无穷
我国民间有关粽子的密语很多,极为有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如“三脚四楞长,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白,半世煎熬”、“生在青山青朵朵,爬岩爬砍去找我;找到回家吃饱饭,拿课草草拴住我”、“我在深山坳里拗,相公请我去看潮,我问娘子讨把米,娘子反手缚我腰”。
另外,还有一则粽子谜语幽默别致,谜面是:“小米二字,重新搭配。”细观谜面,便知此迷用的是字形离合法,先将“字”折成“宀”、“子”两个部分,然后将“小”、“米”、“二”与“的”组合起来,即得出“粽”字,再用“子”字相配,就是此谜的谜底——粽子,粽子似乎因了汉子,也有了它的灵性。
粽子与健康
由于各地饮食习俗和口味的不同,北方粽子一般加入枣泥或红豆沙,制成甜味;而在南方则分甜咸两种,甜味粽子以冰糖、白糖、红豆、蜜枣或葡萄干等为馅心;咸味粽子则以绿豆、猪肉或火腿等为馅心。
粽子,不仅是传统节日的美食,而且其配料还是保健治病的良药。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农历五月初五,取粽子尖与截疟药汤同施,可治疟疾。”《宋史》也载云:“疟箬叶裹糯米包粽子,其味香亦能治病。”箬叶是乔本科植物苇竹的叶子,吃粽子时的那般清香味就来自箬叶。箬叶可入药,用来治疗咽喉肿痛、月经不调等症。
目前国内外一些医药专家研究认为,箬叶还可作为治疗癌症的良药。日本、新加坡、韩国的研究人员发现,箬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糖体成分,在缓解某种肿瘤症状及防治肿瘤恶化上有一定功效。其用法简单,即每日取新鲜箬叶60克洗净,煲水代茶饮用。国外这一做法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记述的“箬叶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之功用”相一致。
现代医学分析认为,粽子的原料糯米,性甘,味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钙、磷、铁等营养物质,有益气补中、止泻滋肾的功效;红枣性温味甘,能养血健脾、医学美容;葡萄干性平味甘酸,有补气益血、滋肝补肾之效果;莲子性平味甘涩,有益肾固精、养心安神之效;绿豆性凉味甘,能清热解毒、防暑解渴;红豆性微寒味甘酸,有解毒抗癌、健美减肥的功效;猪肉性平味甘咸,能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益气润肺。苇叶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助脾开胃。在煮粽子时,粽子与包粽子的粽叶内有效成分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食疗价值倍增,发挥其“药食同源”的效果。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味不同,因而制作的粽子形态各异,各具地方特色。
嘉兴鲜肉粽:浙江嘉兴“五芳斋”的粽子驰名中外,一年四季都有供应,素有“粽子大王”之称。其形态美观别致,肉馅鲜烂酥嫩,肥糯可口不腻,具有独特的江南风味。
湖州豆沙粽:也是浙江有名的粽子,又以“诸老大”的猪肉豆沙粽最为有名。它细长,呈枕形,糯米雪白,豆沙红壳,猪油晶莹,甜而不腻,香软可口。
扬州火腿粽: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就在扬州尝过此粽,大为赞赏。此粽是竹箬叶包裹着糯米、火腿,呈斗形,煮熟后,趁热剥食,柔腻软香。
广东裹蒸粽:这是岭南一带的著名小吃,据说始于南北朝,在明代列为贡品,此粽味美,馅心精制,有什锦的、果脯的、蛋黄的、猪肉的、火腿的,粘糯爽口,清香鲜美。
北京枣子粽:以江米、蜜枣为主要原料,粽子呈锥子形,下部为大尖角,上部有三个小尖角,粽形独特,非常可口。
成都辣味粽:四川人嗜辣出名,就连粽子都是辣的。粽子以糯米、绿豆为原料,馅料有火腿丁、鸭肉丁、冬菇丁、莲子仁、咸蛋黄、辣椒末等,粽子包成斗形,呈淡黄色,富有光泽,唯美辣香。
泉州烧肉粽:此粽乃闽南的名点。粽馅用鲜肉、香菇、虾米、莲子和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点红辣酱、酸萝卜干等佐料,趁热而食,其味甜、咸、辣、香,鲜美可口。
海南龙虾粽:海南盛产龙虾,每年端午节时,沿海的渔民喜用刚捕捞的鲜龙虾,剪须去壳,用其鲜嫩的虾肉包粽子,其味鲜美无比,可谓“海南一绝”。
台湾烧肉粽:以长糯米为原料,馅料有猪肉、虾仁、干贝、蛋黄、香菇、栗子等,烧肉粽是台湾粽子中的佼佼者。此外,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鲜肉粽”和台南的“再发号肉粽”,都深受食客们的青睐。
另外,我国著名的粽子还有贵州酸菜粽、西安蜂蜜凉粽、重庆麻辣肉粽、黄山绿豆火腿粽、苏州四角粽、青海羊肉粽、山东大枣粽、新疆葡萄干粽、内蒙古奶粽等,都是当地名产,风味独特,深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