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院校在戏剧编剧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共性的问题和困境,而如何培养具有原创力的话剧编剧又是当前整个中国戏剧界的关注点。作者依据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成果,提出编剧艺术和表演艺术双轨并进的教学模式,并梳理出地方院校在培养编剧人才方面能够借鉴的理念、方法,探索出适应地方院校戏剧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双轨教学;编剧;原创力
2015年,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原创话剧《当归》荣获第14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最高奖项——“金刺猬”奖,成为该届大戏节杀出的一匹“黑马”。话剧《当归》之所以能够在众多高校的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源自于剧作本身“扎根生活、关注当下”的创作理念,也是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三年教学探索和实践的成果。
在中国戏剧原创力匮乏的大背景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下,地方院校如何培养具有原创力的话剧编剧人才,为中国原创戏剧危机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这成为地方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以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三年教学实践情况为例,就当前地方院戏剧编剧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策略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地方院校编剧创作教学现状与问题
数目众多的地方院校,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编剧人才培养方面却鲜有成绩,不少毕业生仅是获得了一纸文凭,并没有掌握戏剧编剧的基本技能,更谈不上拥有优秀的剧目创作能力。
首先,不少地方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专业招生人数多,热衷于本专业尤其编剧创作方向的学生却“凤毛麟角”。多数专业学生仅是为能够上大学而盲目选择了“戏剧影视文学”这个艺术类专业。没有热爱,何谈创作?
其次,处在四线城市的地方院校,其戏文专业的毕业生完成四年本科学业时,没有真正走进剧场看过一部话剧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在某些地方,整个学校或城市甚至都找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剧场。剧本,一剧之本,是为舞台而创作的文本。如果编剧丝毫不具备舞台演出实践经验,甚至从未进剧场观摩过舞台演出,那么未来的剧本创作无疑是“闭门造車”。
最后,地方院校容易存在偏向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戏剧编剧实践、舞台表演实践能力培养的可能性,最终导致培养目标的偏移和错位。由于地方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师生长期与戏剧艺术发达城市的疏离,与一线戏剧工作者交流的缺失,逐渐导致其戏剧创作热情和能力的退化或丧失。
二、“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2012年12月25日,在地方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大潮之下,许昌学院“戏剧表演、教学实验班”的创办正式提上日程。对于“舞台表演”与“剧本创作”课程二合一的教学模式,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在国内几乎找不到任何能够借鉴的案例,只能自己在摸索中前进。
专业教师依据舞台表演、剧本创作规律和教学基本规律,对舞台表演与剧本创作双轨并进的教学模式反复分析、论证,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实验班的基本理念、具体措施、方法与课程规划。
1、“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理念
结合许昌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自身情况,在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下,形成“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理念。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不以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内容为准,而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
(1)互动教学
教师要具有“对象”意识,改变传统课堂讲授的单一方式,不再唱“独角戏”,而是与学生全面互动。教学互动并非浅层面的问答、讨论等方式,而是从编剧创作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渗透进去,也就是说,在观察生活、构思剧本、台词训练、剧本写作等环节就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合理组织“教”与“学”的关系。
(2)“全人”的发展
教师应有“全人”概念,将教学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地方院校戏文专业不少学生缺失对自我的认知,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在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中处于一种“迷茫”状态。教师应在教授戏剧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致力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通过戏剧方式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和增加自身综合素养的训练。
同时,戏剧艺术是研究人、创造人、展示人的艺术。教师对学生自身认识的开发,开启心灵,使学生能更好的、更全面的、更客观的关注人,了解人生和感受生活。这对于戏剧艺术工作者一生的创作都是有益的。
(3)反思意识。
教师要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根据阶段性的教学成果来分析、判断教学方法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需要改变新的教学手法。“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没有“一本教案教几年”的情况,一旦发现剧本创作或舞台表演在回课时出现进展停滞不前,将会立即反思、分析问题根源,调整教学进度安排。
2、“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方法
(1)集中师资力量,坚持小班授课
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师资力量,优化学生质量。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集中学校优秀的编剧创作型教师、戏剧理论研究型教师,同时聘请具有丰富舞台实践经验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实现校内与校外教师共同授课,最大化提升院校的师资力量。所谓的“共同授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几位教师分别排课,而是在同一节课堂上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在国内,这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并不多见,犹如众多不同部门的戏剧艺术工作者集体面对学生们,开展一种讨论、分析、研究的新型教学活动。它对课程内容设置、教师配合默契、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严格的要求,彻底将授课教师拉下讲台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参与、总结学生的创作和表演实践。 同时,校内与校外专业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也促使双方取长补短,在教学过程不断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地方院校来说,中央戏剧学院特聘教师不仅培养实验班的专业学生,也开拓了地方院校专业教师的戏剧视野,并提升其舞台实践能力。参与“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校内教师在三年的实验课程实践中逐渐成长,最终成为地方院校中编剧实践教学的中坚力量。对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来说,参与地方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面对全新的生源,有利于丰富、拓展其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路。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集中师资力量之外,也需要优化学生质量。实验班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分班级、分年级的方式,而是立足戏剧影视文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专业,不分年级、不分专业,通过自愿报名、面试考核的“海选”方式招收表演、编剧方向学生共30人。因此,实验班的学生是有戏剧创作、舞台表演热情的,是有一定戏剧艺术感受力和天赋的,是从地方院校专业学生中挑选的“精英”力量。
学生数量的减少、质量的提升保证了实验班实现“小班授课”的可能性,保证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关系。对于编剧、演员这类艺型人才的培养,是不能通过“粘贴”、“复制”教学内容和方法去大批量“生产”的,而必须是通过“精雕细琢”的小班式授课。学生具有专业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具有专业指导的精力保障,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编剧、表演的双轨教学模式
剧本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不仅为了阅读,更是为了演出而创作。作为合格的编剧,他必须熟悉以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规律,“需要一种实现戏剧于舞台之上的能力,一种将舞台所具有的全部潜在的艺术力放在自己的戏剧创作的思维中,进行统一考虑的能力,更进一步的说来是一种创造舞台,不只是文本形象的能力。”①因此,众多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均开设有表演导演艺术基础课程,帮助学生熟悉舞台,掌握丰富的舞台表现词汇。
“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开创性地将编剧创作与舞台表演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在同一节课堂上实现两者的并轨教学,以求在舞台上写剧本,在剧本中寻找表演依据的教学效果。在实验班的课程教学中,表演方向和编剧方向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生活观察、剧本构思等前期创作环节;在撰写大纲、剧作写作等环节,由编剧方向学生独立完成;在剧本诵读、坐排或舞台呈现等环节,两者再次合作。任课教师在作业指导过程中,也不再单一地传授编剧或表导演技巧、方法,而是从戏剧艺术本质的高度去解读、分析学生作业。如,戏剧是行动的艺术,这是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是需要编剧、演员在戏剧创作中共同认识的基本知识点。在回课中,编剧参与舞台表演,将会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没有动作性的台词在舞台上是没有生命力的;演员参与文本创作前期环节,将会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剧本人物和台词,梳理人物情感逻辑线、行动线,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具體方法。
编剧、表演的双轨教学模式将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全方位地展示给实验班学生,一方面促进编剧与导表演之间的合作意识,让双方能够换位思考,认识到戏剧艺术作为综合艺术需要集体的智慧,具备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利用编、导、演三者创作中的矛盾关系,迫使三者在争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推进,最终深化对创作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鼓励原创作品,注重生活观察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要求编剧、演员关注身边生活,从熟悉的人、事和生活出发,追求艺术真实,揭示生活真相,旨在培养具有原创力的新生编剧力量。
“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首先摒弃了地方院校常见的“扒带子”排演经典剧目的方式,鼓励戏文专业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生活,打造原创作品;其次,实验班增加观察生活、生活讲述、人物写生等基础环节的训练比例,强化“剧本贴近生活、表演贴近人物”的创作要求。如,在观察生活环节,学习小组成员集体到学校附近的集市、医院、车站等场所去寻找观摩对象,并经过小组内部的分享、讨论后,将各自的观摩对象设置在同一个规定情境中发展情节。在回课中,教师带领学生们解读如何将观摩对象转化为艺术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如何揣摩人物心理动机从而把握人物的情感和行动逻辑线,如何塑造有性格的鲜活的舞台人物等;最后,编剧的原创力需要在剧场舞台上磨练,在观众口碑中检验,在不断的作品修改与呈现中提升。三年来,实验班的学年汇报演出全部为学生自编自演的原创剧目。
(4)周六、周日集中授课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授课时间集中安排在每周六、周日全天,上午5个学时,下午4个学时。利用周末集中授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外聘教师需从北京赶往地方授课,校内教师需完成教学工作量,周末易于教师们协调;2、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30名学生有各自的课程安排,周末易于学生们协调;3、实验班教学模式需要大块时间段集中授课,周末易于授课教室的安排。
三、“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教学成果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在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一套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取得一些教学成果。
实验班自2012年12月创办以来,每学年都如期举办一次专业汇报演出,演出剧目均为学生原创,演员、舞台监督、舞美设计、灯光、音效以及服装造型等职务均由实验班学生担任,是对全年教学成果的一次“大阅兵”。
原创话剧《当归》的创作和排演是对“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教学成果最极致的展示。《当归》编剧为地方院校的专业教师张晶晶,导演为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王晓凡,两人均为实验班的任课教师。《当归》演员以及幕后工作者全部为实验班学生。
2015年5月,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凭借原创话剧《当归》在首届河南省青年戏剧节上荣获青年戏剧节的“银象奖”、最佳编剧奖,学生武鹏华荣获“最佳演员”称号;2015年8月份,《当归》荣获第14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最高奖项“金刺猬奖”、优秀剧目奖,学生黄洋洋荣获“最佳表演奖”;目前,《当归》已在北京、云南多个剧场先后进行五轮商演,受邀参加2016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等活动。
在第14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展演过程中,来自北京戏剧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和评委们对“表演、编剧实验班”的课程改革和创新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国家话剧院一级退休导演、戏剧教育家林荫宇老师提出,这个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应该继续探索、发展,并不断总结,力争成为地方院校在戏剧专业上的教学示范。
结论
地方院校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编剧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具有重大意义。地方院校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既能弥补编剧创作实践方面的短板,又能发挥贴近中国基层生活创作的优势。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对地方院校具有借鉴意义,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最大程度优化师资力量,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提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创作实践能力。它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备原创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戏剧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打破中国原创话剧的创作困境,推动中国原创话剧的发展提供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健、张先 著,剧本写作初级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董健、马俊山 著,戏剧艺术十五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先.注重舞台实践 强调能力培养[J].戏剧杂志,1998年第4期
注释:
①张先 注重舞台实践 强调能力培养 戏剧杂志 1998年第4期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许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教学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地方院校;双轨教学;编剧;原创力
2015年,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原创话剧《当归》荣获第14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最高奖项——“金刺猬”奖,成为该届大戏节杀出的一匹“黑马”。话剧《当归》之所以能够在众多高校的参赛剧目中脱颖而出,源自于剧作本身“扎根生活、关注当下”的创作理念,也是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三年教学探索和实践的成果。
在中国戏剧原创力匮乏的大背景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下,地方院校如何培养具有原创力的话剧编剧人才,为中国原创戏剧危机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这成为地方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以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三年教学实践情况为例,就当前地方院戏剧编剧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策略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地方院校编剧创作教学现状与问题
数目众多的地方院校,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编剧人才培养方面却鲜有成绩,不少毕业生仅是获得了一纸文凭,并没有掌握戏剧编剧的基本技能,更谈不上拥有优秀的剧目创作能力。
首先,不少地方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专业招生人数多,热衷于本专业尤其编剧创作方向的学生却“凤毛麟角”。多数专业学生仅是为能够上大学而盲目选择了“戏剧影视文学”这个艺术类专业。没有热爱,何谈创作?
其次,处在四线城市的地方院校,其戏文专业的毕业生完成四年本科学业时,没有真正走进剧场看过一部话剧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在某些地方,整个学校或城市甚至都找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剧场。剧本,一剧之本,是为舞台而创作的文本。如果编剧丝毫不具备舞台演出实践经验,甚至从未进剧场观摩过舞台演出,那么未来的剧本创作无疑是“闭门造車”。
最后,地方院校容易存在偏向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戏剧编剧实践、舞台表演实践能力培养的可能性,最终导致培养目标的偏移和错位。由于地方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师生长期与戏剧艺术发达城市的疏离,与一线戏剧工作者交流的缺失,逐渐导致其戏剧创作热情和能力的退化或丧失。
二、“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2012年12月25日,在地方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大潮之下,许昌学院“戏剧表演、教学实验班”的创办正式提上日程。对于“舞台表演”与“剧本创作”课程二合一的教学模式,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在国内几乎找不到任何能够借鉴的案例,只能自己在摸索中前进。
专业教师依据舞台表演、剧本创作规律和教学基本规律,对舞台表演与剧本创作双轨并进的教学模式反复分析、论证,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实验班的基本理念、具体措施、方法与课程规划。
1、“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理念
结合许昌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自身情况,在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下,形成“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理念。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不以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内容为准,而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
(1)互动教学
教师要具有“对象”意识,改变传统课堂讲授的单一方式,不再唱“独角戏”,而是与学生全面互动。教学互动并非浅层面的问答、讨论等方式,而是从编剧创作实践过程的各个方面渗透进去,也就是说,在观察生活、构思剧本、台词训练、剧本写作等环节就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合理组织“教”与“学”的关系。
(2)“全人”的发展
教师应有“全人”概念,将教学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地方院校戏文专业不少学生缺失对自我的认知,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在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中处于一种“迷茫”状态。教师应在教授戏剧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致力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通过戏剧方式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和增加自身综合素养的训练。
同时,戏剧艺术是研究人、创造人、展示人的艺术。教师对学生自身认识的开发,开启心灵,使学生能更好的、更全面的、更客观的关注人,了解人生和感受生活。这对于戏剧艺术工作者一生的创作都是有益的。
(3)反思意识。
教师要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根据阶段性的教学成果来分析、判断教学方法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需要改变新的教学手法。“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没有“一本教案教几年”的情况,一旦发现剧本创作或舞台表演在回课时出现进展停滞不前,将会立即反思、分析问题根源,调整教学进度安排。
2、“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方法
(1)集中师资力量,坚持小班授课
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师资力量,优化学生质量。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集中学校优秀的编剧创作型教师、戏剧理论研究型教师,同时聘请具有丰富舞台实践经验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实现校内与校外教师共同授课,最大化提升院校的师资力量。所谓的“共同授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几位教师分别排课,而是在同一节课堂上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在国内,这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并不多见,犹如众多不同部门的戏剧艺术工作者集体面对学生们,开展一种讨论、分析、研究的新型教学活动。它对课程内容设置、教师配合默契、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严格的要求,彻底将授课教师拉下讲台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参与、总结学生的创作和表演实践。 同时,校内与校外专业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也促使双方取长补短,在教学过程不断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地方院校来说,中央戏剧学院特聘教师不仅培养实验班的专业学生,也开拓了地方院校专业教师的戏剧视野,并提升其舞台实践能力。参与“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校内教师在三年的实验课程实践中逐渐成长,最终成为地方院校中编剧实践教学的中坚力量。对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来说,参与地方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面对全新的生源,有利于丰富、拓展其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路。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集中师资力量之外,也需要优化学生质量。实验班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分班级、分年级的方式,而是立足戏剧影视文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专业,不分年级、不分专业,通过自愿报名、面试考核的“海选”方式招收表演、编剧方向学生共30人。因此,实验班的学生是有戏剧创作、舞台表演热情的,是有一定戏剧艺术感受力和天赋的,是从地方院校专业学生中挑选的“精英”力量。
学生数量的减少、质量的提升保证了实验班实现“小班授课”的可能性,保证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关系。对于编剧、演员这类艺型人才的培养,是不能通过“粘贴”、“复制”教学内容和方法去大批量“生产”的,而必须是通过“精雕细琢”的小班式授课。学生具有专业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具有专业指导的精力保障,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编剧、表演的双轨教学模式
剧本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不仅为了阅读,更是为了演出而创作。作为合格的编剧,他必须熟悉以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规律,“需要一种实现戏剧于舞台之上的能力,一种将舞台所具有的全部潜在的艺术力放在自己的戏剧创作的思维中,进行统一考虑的能力,更进一步的说来是一种创造舞台,不只是文本形象的能力。”①因此,众多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均开设有表演导演艺术基础课程,帮助学生熟悉舞台,掌握丰富的舞台表现词汇。
“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开创性地将编剧创作与舞台表演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在同一节课堂上实现两者的并轨教学,以求在舞台上写剧本,在剧本中寻找表演依据的教学效果。在实验班的课程教学中,表演方向和编剧方向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生活观察、剧本构思等前期创作环节;在撰写大纲、剧作写作等环节,由编剧方向学生独立完成;在剧本诵读、坐排或舞台呈现等环节,两者再次合作。任课教师在作业指导过程中,也不再单一地传授编剧或表导演技巧、方法,而是从戏剧艺术本质的高度去解读、分析学生作业。如,戏剧是行动的艺术,这是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是需要编剧、演员在戏剧创作中共同认识的基本知识点。在回课中,编剧参与舞台表演,将会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没有动作性的台词在舞台上是没有生命力的;演员参与文本创作前期环节,将会更加全面、深入地解读剧本人物和台词,梳理人物情感逻辑线、行动线,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具體方法。
编剧、表演的双轨教学模式将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全方位地展示给实验班学生,一方面促进编剧与导表演之间的合作意识,让双方能够换位思考,认识到戏剧艺术作为综合艺术需要集体的智慧,具备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利用编、导、演三者创作中的矛盾关系,迫使三者在争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推进,最终深化对创作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鼓励原创作品,注重生活观察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要求编剧、演员关注身边生活,从熟悉的人、事和生活出发,追求艺术真实,揭示生活真相,旨在培养具有原创力的新生编剧力量。
“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首先摒弃了地方院校常见的“扒带子”排演经典剧目的方式,鼓励戏文专业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生活,打造原创作品;其次,实验班增加观察生活、生活讲述、人物写生等基础环节的训练比例,强化“剧本贴近生活、表演贴近人物”的创作要求。如,在观察生活环节,学习小组成员集体到学校附近的集市、医院、车站等场所去寻找观摩对象,并经过小组内部的分享、讨论后,将各自的观摩对象设置在同一个规定情境中发展情节。在回课中,教师带领学生们解读如何将观摩对象转化为艺术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如何揣摩人物心理动机从而把握人物的情感和行动逻辑线,如何塑造有性格的鲜活的舞台人物等;最后,编剧的原创力需要在剧场舞台上磨练,在观众口碑中检验,在不断的作品修改与呈现中提升。三年来,实验班的学年汇报演出全部为学生自编自演的原创剧目。
(4)周六、周日集中授课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授课时间集中安排在每周六、周日全天,上午5个学时,下午4个学时。利用周末集中授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外聘教师需从北京赶往地方授课,校内教师需完成教学工作量,周末易于教师们协调;2、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30名学生有各自的课程安排,周末易于学生们协调;3、实验班教学模式需要大块时间段集中授课,周末易于授课教室的安排。
三、“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教学成果
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在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一套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取得一些教学成果。
实验班自2012年12月创办以来,每学年都如期举办一次专业汇报演出,演出剧目均为学生原创,演员、舞台监督、舞美设计、灯光、音效以及服装造型等职务均由实验班学生担任,是对全年教学成果的一次“大阅兵”。
原创话剧《当归》的创作和排演是对“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教学成果最极致的展示。《当归》编剧为地方院校的专业教师张晶晶,导演为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王晓凡,两人均为实验班的任课教师。《当归》演员以及幕后工作者全部为实验班学生。
2015年5月,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凭借原创话剧《当归》在首届河南省青年戏剧节上荣获青年戏剧节的“银象奖”、最佳编剧奖,学生武鹏华荣获“最佳演员”称号;2015年8月份,《当归》荣获第14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最高奖项“金刺猬奖”、优秀剧目奖,学生黄洋洋荣获“最佳表演奖”;目前,《当归》已在北京、云南多个剧场先后进行五轮商演,受邀参加2016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等活动。
在第14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展演过程中,来自北京戏剧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和评委们对“表演、编剧实验班”的课程改革和创新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国家话剧院一级退休导演、戏剧教育家林荫宇老师提出,这个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应该继续探索、发展,并不断总结,力争成为地方院校在戏剧专业上的教学示范。
结论
地方院校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编剧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具有重大意义。地方院校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既能弥补编剧创作实践方面的短板,又能发挥贴近中国基层生活创作的优势。许昌学院“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对地方院校具有借鉴意义,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最大程度优化师资力量,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提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创作实践能力。它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备原创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戏剧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打破中国原创话剧的创作困境,推动中国原创话剧的发展提供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健、张先 著,剧本写作初级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董健、马俊山 著,戏剧艺术十五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先.注重舞台实践 强调能力培养[J].戏剧杂志,1998年第4期
注释:
①张先 注重舞台实践 强调能力培养 戏剧杂志 1998年第4期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许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戏剧表演、编剧实验班’教学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