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喝过“狗屁酒”

来源 :酒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大奸臣和是否饮酒?我不知道,也未曾考证过。但如今活跃在影、视屏幕上的“和”王刚在各种场合与友人聚会时的饮酒情景,我还是略知一二的。
  王刚除排戏之外,有不少时间身不由己地在朋友圈中应酬,既然是应酬就少不了把盏推杯了。虽说他的酒量不大,但各种各样的酒也尝过,像茅台、加饭、五粮液……可是谁也没想到,一次王刚在鹏城居然喝过一种谁也没听说过的酒—“狗屁酒”。
  那是在香港回归祖国前的日子里,一位画家朋友在深圳举行个人画展。“和”王刚和我去参加开幕式。午餐时,在餐桌上每位嘉宾面前都摆放着一红一绿两杯酒,其实就是龟血、龟胆酒。席间,王刚看看这两杯色泽艳丽的酒,诙谐幽默地说:“以前听人说这‘红配绿赛狗屁’,这一红一绿的酒搁在一起是不是叫‘狗屁酒’呀?”众人听后哄堂大笑。于是王刚趁势一手端起一杯对大伙说:“我们先把‘狗屁酒’干了吧,怎样?”然后分别一饮而尽……
  当王刚所在的这一桌把“狗屁酒”喝干以后,邻桌也传来了喝“狗屁酒”的喧闹声,还时不时的有不知情者冒出来一句:“这‘狗屁酒’是哪个厂出的?”
  几杯酒下肚,旁边一桌的一位开始白话:“我说,原先湖南有个酒鬼酒,初听起来这名字很不雅,可后来影响还挺大的。如今又出了这个‘狗屁酒’,虽说更不雅,但日后说不定还能超过‘酒鬼酒’呢!不过,我不明白,这酒的名字是啥意思?厂家是咋想的……”王刚在一旁把这位仁兄的话听得一清二楚,他一声不吭地在那饮酒、吃菜,还不时地向我挤眼睛。我心想,那桌那位傻兄弟呀,今天你可是真的犯傻啦!哪有什么厂出的“狗屁酒”呀,只不过是咱“和大人”的一句玩笑话而已,您还是真的给个棒槌就当针(真)啦?真是!
其他文献
看多了韩剧,除了会成为韩国帅哥、美女明星们的忠实FANS,恋上济洲岛的美丽风情,喜欢上韩国品牌的亮丽服饰、精致彩妆,也会对韩国的进补养生文化略知一二。那么,韩国人代代相传的养生法宝是什么?别说你不知道,这样法宝在韩剧《大长今》、《商道》中可都是反复出现的主角!而韩剧迷早就给出了答案:人参。   《商道》中的主角林尚沃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韩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参商人。人参在以介绍食疗文化为主的《大
期刊
但凡喝什么饮料、吃什么点心,似乎都有个约定俗成的搭配。例如喝咖啡,一般所配多为蛋糕和巧克力;喝英式下午茶,所搭配的则是优雅的松饼;而喝中式功夫茶时,桌上所摆的又变成了如小笼、生煎之类的中式小点心。这样的搭配,更能衬托双方的最基本滋味。但久尝之,不免有些乏味。若试着将茶和巧克力相搭配,再互相调整一下双方的配料,虽有些另类,但那种滋味,可是奇妙得很。  周日下午两三点的光景,茶坊内的客人陆续多了起来,
期刊
提起东北二人转,人们立刻会想起有个叫魏三的小子近几年将市场“搅”得挺红火,致使从东北到全国涌起了一种“魏三现象”。你看,无论家庭电视前的老人、街头巷尾影碟机前的打工族,还是南来北往长途客车上看DVD的旅客,都被魏三形神兼备的表演逗得眉开眼笑、连声叫绝。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1978年,魏三中学毕业后,就开始迷上了二人转,随后拜师并跟班走村串乡搭台唱戏。2002年,他以光碟《傻男人也潇洒》
期刊
最近,看见北京报纸刊登的一篇写腾格尔的文章—《放弃开车选择酒》。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这人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呀!思绪恍然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曾经作为一家企业的领导,负责接待一拨娱乐圈的演员到青岛崂山去玩。  当时,年轻的腾格尔衣着简单朴实,甚至很有些土里土气。一件方格西服,衬着里边的红毛衣和白衬衣。但是,不加任何修饰的五官扮相,却不能不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小眼睛眯缝着,留着杂乱的长发
期刊
棋圣聂卫平高超的棋艺是众所周知的。生活中的聂卫平也有许多饮食趣事:他不吃汤面,其理由是“那是女人吃的东西,男人应该吃干的,干的就是不带汤的,比如像炸酱面,我就爱吃”。其实他不仅爱吃炸酱面,对米饭、饺子也很喜欢。有一次棋院的食堂吃饺子,一个同伴提出同他比赛,看谁吃得多,且胜负之差是5个饺子。望着在棋坛上与自己较量败多胜少的同伴,胃口不错的聂卫平有些不在乎地“应战”了。这次他创下了自己人生吃饺子的最高
期刊
在这个“速溶”的时代,咖啡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香浓的口味,我们要的是一种感觉,我们会疯狂地沉浸在那种感觉中。   茶中有所谓的“茶道”,咖啡中却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咖啡道”。因此咖啡女人,不同于品茗女人,咖啡大多时候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时尚,而茶却在大多时候代表一种传统。如果品茗女人代表一种随性与恬静,那咖啡女人却代表一种优雅与坚强。     “咖啡,是鸡精,又是泡泡浴。”  Judy Veratec,
期刊
有一首歌唱道:“酒干倘卖无?”不言而喻,酒喝干了,容器自然是要处理的。空酒瓶、空酒罐当然多数是卖了,而只有少数有收藏价值的容器才被那些收藏爱好者精心保存起来。除此之外,很少有人再去过问那些空空如也之物。  难道酒饮文化就在一饮而尽后终止了吗?并非如此。上海市黄浦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吕云炜先生早在十多年以前就把目光描上了那些废弃的酒和饮料的易拉罐上。他凭借自己所学的工艺美术的功底,经过反复琢磨,终于赋
期刊
盛酒之器,古人称之爵,今人为杯,其材质、形状是有别的。而现代的杯,有玻璃制的高脚杯,也有瓷制的常用杯。这些都不是本文所要谈及的。笔者要说的是杯之大小、深浅的规格看似不同和固定的,却又因人而异;杯中盛的无疑是酒,却未必尽然。何以见得?  假如你一杯一杯又一杯,甚至愈醉愈喝、愈喝愈醉,最后酒精中毒,一命呜呼—此杯尽管是同一杯,却一杯更比一杯大,一杯更比一杯深—溺死了贪杯人。此杯盛的是酒,也是泪!余下的
期刊
人生什么都有第一次,而且对于第一次的印象往往都是比较深刻的。我第一次喝酒,是一件让人想起来就发笑的事。  说来也有二十多年了,那时候我刚被分配到一家小报社当发行员。如何搞发行?对我来说真可谓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当时一心就想多订出一些报纸,心里别说有多急呀,还真有点食不甘、寝不寐呢。  有一天,我猛然想起一个人,他是我大哥在初中念书时的同学,正好在一个集镇上当工商所的所长。我想,集镇上有几百家小商
期刊
我的四次醉酒,是我生命的符号。岁月已冲刷掉我生命的许多痕迹,可唯独这几次醉酒,依然不时地在我记忆中闪亮。  记得第一次醉酒是20世纪70年代,知青点杀猪。当时我们十几个二十来岁的知青被分配在守候着连马棚在内的七间草房和十几垧地,前不着村后不靠店地生活在一片荒原的包围之中。此时,我们已经两个多月没尝到荤腥味了,有肉不能少酒,不知是谁提的建议。于是一位老兄扛起一袋化肥到老乡处换来一桶小烧酒。我们这些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