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土地私有制、司法与正义、社会的扭曲价值观三个方面探讨了《复活》与当时俄国社会的同步性。作为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复活》一书再现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书中交织的种种矛盾,也正是当时农奴制改革期间俄国社会存在的矛盾。
【关键词】缩影;土地私有制;司法正义;价值观
《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土地的私有制问题,司法与正义的问题,以及社会中扭曲的价值观等问题都是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传递给读者的。列夫托尔斯泰在这些方面的价值观念,正是通过书中的男性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公爵来表现的。在土地问题上,公爵曾试图将土地分给农民所有;在公爵为马斯洛娃平反的过程中,经历了俄国司法界的虚荣和伪善,并不屑于与之为伍;在军队服兵役的几年中,他看到了军人中普遍存在的扭曲的价值观。
一、地主土地私有制
《复活》一书著于1889~1899年间。尽管距离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俄国社会的农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封建残余还是大量存在着。涅赫柳多夫作为一名贵族,手中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农奴。接受过先进思想的公爵曾试图将自己手中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封信对涅赫柳多夫来说是又愉快又不愉快的。感到自己拥有广大的家业,那是愉快的。不愉快的是当初他年纪很轻的时候原是赫伯特斯宾塞的热烈信徒,而且由于他自己是大地主,斯宾塞在’SOCIAL STATICS’一书中所提出的‘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的原理就特别使他震动。他凭青年人的耿直和果断,不但在大学里就这个原理写成论文,而且当时在实际行动上把一小部分土地发给农民了。”
慢慢地,涅赫柳多夫发现他根本无法长时间实践这个办法,因为他除了土地以外没有任何生活资料。他不愿意去做官,可是他又已经养成奢侈的生活习惯,认为要丢掉这种生活习惯已经不可能。再者,他也感觉不到改变生活有什么必要,因为他青春时代那种信念的力量,那种果断,那种要做一番惊人事业的好胜心和愿望,已经一概不存在了。
资本主义发展和战争对俄国农村造成的冲击和破坏使得农民的生活环境每况日下。列夫托尔斯泰在1891~1892年间参与赈灾工作时,深刻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而农民贫困的根源便是地主的土地私有制问题。
二、司法与正义
故事本身就是由于一次昏庸的司法审判开始的。马斯洛娃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面对昏庸的审判官,涅赫柳多夫多次争取为马斯洛娃减刑的努力无果,并最终被发配至西伯利亚。
书中作者详尽的描绘了涅赫柳多夫对于法庭审判的费解之处:
“涅赫柳多夫开始倾听,极力要理解在他面前开审的案子的意义。然而如同以前在地方法院的法庭上一样,妨碍他理解的主要困难,在于他们所讲的并不是理应成为要点的东西,而是些完全次要的东西。这个案子涉及报纸上凳子的一篇文章,文章揭发了一个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的舞弊行为。看起来,主要点只可能是股份公司的董事长是不是真的侵占了股东们的利益,应该怎样做才能制止他侵占。可是关于这一点,根本没有提到。他们所谈的仅仅是那家报纸的发行人按照法律有没有权利刊登小品文作者的文章,现在既然已经刊登了,那么他犯的是什么罪,究竟是污蔑还是诽谤,是污蔑中含着诽谤,还是诽谤中含着污蔑。此外还牵扯到某个总署的各种法令和决定,那就更是令普通人所不易理解的了。”
权势压倒正义的法庭审判,不负责任且缺乏专业法律素养的陪审员,官僚气浓厚的法官构成了当时俄国司法领域的全貌。
三、扭曲的价值观
渐渐地,涅赫柳多夫已经被这个社会所同化。原先他是诚实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献身:现如今他却成了荒淫无度的彻底利己主义者,专爱享乐。
涅赫柳多夫所以会发生这种种可怕的变化,只是因为他已经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他所以会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那是因为如果相信自己,生活下去就会过于困难:相信自己,就得亲自解决一切问题,而那种解决总是不利于他那追求轻松快乐的兽性的我,而且几乎总是同时它抵触;至于相信别人,那就任什么问题都不需要解决,一切问题早已解决好,而且那种解决总是同精神的我抵触而有利于兽性的我。再者,他相信自己,就总是遭到人们的责难,而他相信别人,倒会博得他四周的人们的赞扬。
作者是这样描绘军人堕落的生活:
“然而,除了军人的职务以及军服和军旗的荣誉、公然等到准许的暴力和屠杀所造成的一般堕落以外,还有另一种堕落,那就是:在经过精选只有家财豪富、门第嫌贵的军官才能加入的仅为军团里由于富裕和接近黄石而造成的堕落,结果这两种堕落就促使深受其害的人陷入彻头彻尾地利己主义疯魔状态。自从涅赫柳多夫担任均值,开始想他的同事们那样生活以后,他也就罗晋这种利己主义的疯魔状态里去了。”
这些社会问题,在书的结尾,作者并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是将这一切寄托给了宗教。正如书中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和马斯洛娃所寻求的那种看似虚无的灵魂的救赎一样。
《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节: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作者简介:祁晗(1995-),女,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籍贯(省、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历:本科。
参考文献:
[1]《复活》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关键词】缩影;土地私有制;司法正义;价值观
《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土地的私有制问题,司法与正义的问题,以及社会中扭曲的价值观等问题都是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传递给读者的。列夫托尔斯泰在这些方面的价值观念,正是通过书中的男性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公爵来表现的。在土地问题上,公爵曾试图将土地分给农民所有;在公爵为马斯洛娃平反的过程中,经历了俄国司法界的虚荣和伪善,并不屑于与之为伍;在军队服兵役的几年中,他看到了军人中普遍存在的扭曲的价值观。
一、地主土地私有制
《复活》一书著于1889~1899年间。尽管距离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俄国社会的农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封建残余还是大量存在着。涅赫柳多夫作为一名贵族,手中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农奴。接受过先进思想的公爵曾试图将自己手中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封信对涅赫柳多夫来说是又愉快又不愉快的。感到自己拥有广大的家业,那是愉快的。不愉快的是当初他年纪很轻的时候原是赫伯特斯宾塞的热烈信徒,而且由于他自己是大地主,斯宾塞在’SOCIAL STATICS’一书中所提出的‘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的原理就特别使他震动。他凭青年人的耿直和果断,不但在大学里就这个原理写成论文,而且当时在实际行动上把一小部分土地发给农民了。”
慢慢地,涅赫柳多夫发现他根本无法长时间实践这个办法,因为他除了土地以外没有任何生活资料。他不愿意去做官,可是他又已经养成奢侈的生活习惯,认为要丢掉这种生活习惯已经不可能。再者,他也感觉不到改变生活有什么必要,因为他青春时代那种信念的力量,那种果断,那种要做一番惊人事业的好胜心和愿望,已经一概不存在了。
资本主义发展和战争对俄国农村造成的冲击和破坏使得农民的生活环境每况日下。列夫托尔斯泰在1891~1892年间参与赈灾工作时,深刻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而农民贫困的根源便是地主的土地私有制问题。
二、司法与正义
故事本身就是由于一次昏庸的司法审判开始的。马斯洛娃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面对昏庸的审判官,涅赫柳多夫多次争取为马斯洛娃减刑的努力无果,并最终被发配至西伯利亚。
书中作者详尽的描绘了涅赫柳多夫对于法庭审判的费解之处:
“涅赫柳多夫开始倾听,极力要理解在他面前开审的案子的意义。然而如同以前在地方法院的法庭上一样,妨碍他理解的主要困难,在于他们所讲的并不是理应成为要点的东西,而是些完全次要的东西。这个案子涉及报纸上凳子的一篇文章,文章揭发了一个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的舞弊行为。看起来,主要点只可能是股份公司的董事长是不是真的侵占了股东们的利益,应该怎样做才能制止他侵占。可是关于这一点,根本没有提到。他们所谈的仅仅是那家报纸的发行人按照法律有没有权利刊登小品文作者的文章,现在既然已经刊登了,那么他犯的是什么罪,究竟是污蔑还是诽谤,是污蔑中含着诽谤,还是诽谤中含着污蔑。此外还牵扯到某个总署的各种法令和决定,那就更是令普通人所不易理解的了。”
权势压倒正义的法庭审判,不负责任且缺乏专业法律素养的陪审员,官僚气浓厚的法官构成了当时俄国司法领域的全貌。
三、扭曲的价值观
渐渐地,涅赫柳多夫已经被这个社会所同化。原先他是诚实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献身:现如今他却成了荒淫无度的彻底利己主义者,专爱享乐。
涅赫柳多夫所以会发生这种种可怕的变化,只是因为他已经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他所以会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那是因为如果相信自己,生活下去就会过于困难:相信自己,就得亲自解决一切问题,而那种解决总是不利于他那追求轻松快乐的兽性的我,而且几乎总是同时它抵触;至于相信别人,那就任什么问题都不需要解决,一切问题早已解决好,而且那种解决总是同精神的我抵触而有利于兽性的我。再者,他相信自己,就总是遭到人们的责难,而他相信别人,倒会博得他四周的人们的赞扬。
作者是这样描绘军人堕落的生活:
“然而,除了军人的职务以及军服和军旗的荣誉、公然等到准许的暴力和屠杀所造成的一般堕落以外,还有另一种堕落,那就是:在经过精选只有家财豪富、门第嫌贵的军官才能加入的仅为军团里由于富裕和接近黄石而造成的堕落,结果这两种堕落就促使深受其害的人陷入彻头彻尾地利己主义疯魔状态。自从涅赫柳多夫担任均值,开始想他的同事们那样生活以后,他也就罗晋这种利己主义的疯魔状态里去了。”
这些社会问题,在书的结尾,作者并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是将这一切寄托给了宗教。正如书中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和马斯洛娃所寻求的那种看似虚无的灵魂的救赎一样。
《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节: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作者简介:祁晗(1995-),女,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籍贯(省、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历:本科。
参考文献:
[1]《复活》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