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通过问卷形式对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大学开设英语文、史、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史哲课程;可行性;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14-03
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吴鼎民教授指出:“通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广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和形成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所以,通识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由若干知识领域构成的课程体系去支撑。”①
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的大学英语教学,重点放在提高语言技能上。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颁布后,大学英语教学开始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逐渐由训练语言知识和技能向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发展。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识、技能、文化和交际,即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最终目标。中国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表明: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语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语言技能,它还承载着提高人文素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大学的英语教学应该向通识化发展,即“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问卷调查与分析
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实现提高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一方面,要对原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改造,进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都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用英语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对于学科门类齐全、有很多可优化利用资源的综合性大学而言,开设英语文、史、哲课程是否可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对南方一所综合性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开设英语文、史、哲导读课的意向,对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学习与英语教学的认识等问题的看法;对该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对该校学科设置和大学英语培养目标等情况进行了分析。
当然,也有4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够学到哲学名作,60%以上的学生希望教材具有启发性。学生理想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研讨与教师讲解结合,理想的评估手段是平时研讨加期末论文。以上分析可以进一步总结为:学生在关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希望能够学习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世界知识、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大学外语部现有教师109人,教师专业涉及13个门类(见表4)。
此外,大学外语部目前职称结构为:教授6人(5%)、副教授25人(23%)、讲师76人(71%)、助教2人(2%);学历结构为:硕士79人(72%)、博士8人(8%)、在读博士2人(2%)、本科20人(18%);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上6人(6%)、40~49岁23人(21%)、30~39岁77人(71%)、30岁以下3人(3%);学缘结构状况:国外研究生学历8人(7%),本校毕业33人(30%),其他院校毕业68人(62%)。由以上数据可知,该校大学英语部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大学外语部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宽广、学历高、能力强、以中青年为主的优秀师资队伍。同时,该校外国语学院一直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或跨专业攻读学位,或脱产进修,以满足课程发展的需要。从2008年开始,该校打破人事培训常规制度,启动了全体青年教师国际研修3年计划,分3个批次暑期赴美国高校集中研修,接受了具有针对性的、密集有效的教学英语策略培训,拓展教学技能,提高教学创新能力;重视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传、帮、带”教学研究梯队,创建一支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青年教师队伍。这些都清楚地表明:该校大学外语部有能力用英语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再次,到目前为止,该综合性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111个本科专业,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该校的有利条件,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设有哲学专业)、社会学院(设有历史专业)、文学院、艺术学院合作,在英语教学框架下,有主有次,优化组合,为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人文素质、拓展其个性化发展空间提供条件。
最后,该校大学外语部根据本校学生规模以及生源的英语水平,确立了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总方针,制定了完整的教改方案,构建了具有独特办学特色、完全学分制环境下基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实现了与本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融合。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以分层次教学为支点,突出通识教育教学理念,配合本校通识与精英人才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两个大学英语课程模块。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大学英语(一)”至“大学英语(四)”等同于“一般要求”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依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应用、文化类课程等同于“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教学目标,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上调查分析表明: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满足人才需求,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向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课程,实现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完备的课程设置体系。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目标、外语师资力量,都表明综合性大学是有能力用英语向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类选修课程的。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类英语选修课程将会逐步实施,并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注释:
①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江苏高教》2005年第4期:71-73页。
参考文献:
[1]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
[2]吴鼎民.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0(9).
[3]胡敏.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10).
[4]杜轶群.寓人文素质教育于大学英语教学中[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作者简介:
张卓(1974—),女,博士,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研究和美国文学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史哲课程;可行性;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14-03
199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吴鼎民教授指出:“通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广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和形成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所以,通识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由若干知识领域构成的课程体系去支撑。”①
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的大学英语教学,重点放在提高语言技能上。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颁布后,大学英语教学开始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逐渐由训练语言知识和技能向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发展。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识、技能、文化和交际,即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最终目标。中国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表明: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语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语言技能,它还承载着提高人文素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大学的英语教学应该向通识化发展,即“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问卷调查与分析
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实现提高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一方面,要对原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改造,进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都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用英语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对于学科门类齐全、有很多可优化利用资源的综合性大学而言,开设英语文、史、哲课程是否可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对南方一所综合性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开设英语文、史、哲导读课的意向,对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学习与英语教学的认识等问题的看法;对该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对该校学科设置和大学英语培养目标等情况进行了分析。
当然,也有4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够学到哲学名作,60%以上的学生希望教材具有启发性。学生理想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研讨与教师讲解结合,理想的评估手段是平时研讨加期末论文。以上分析可以进一步总结为:学生在关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希望能够学习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世界知识、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大学外语部现有教师109人,教师专业涉及13个门类(见表4)。
此外,大学外语部目前职称结构为:教授6人(5%)、副教授25人(23%)、讲师76人(71%)、助教2人(2%);学历结构为:硕士79人(72%)、博士8人(8%)、在读博士2人(2%)、本科20人(18%);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上6人(6%)、40~49岁23人(21%)、30~39岁77人(71%)、30岁以下3人(3%);学缘结构状况:国外研究生学历8人(7%),本校毕业33人(30%),其他院校毕业68人(62%)。由以上数据可知,该校大学英语部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大学外语部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宽广、学历高、能力强、以中青年为主的优秀师资队伍。同时,该校外国语学院一直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或跨专业攻读学位,或脱产进修,以满足课程发展的需要。从2008年开始,该校打破人事培训常规制度,启动了全体青年教师国际研修3年计划,分3个批次暑期赴美国高校集中研修,接受了具有针对性的、密集有效的教学英语策略培训,拓展教学技能,提高教学创新能力;重视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传、帮、带”教学研究梯队,创建一支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青年教师队伍。这些都清楚地表明:该校大学外语部有能力用英语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再次,到目前为止,该综合性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111个本科专业,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该校的有利条件,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设有哲学专业)、社会学院(设有历史专业)、文学院、艺术学院合作,在英语教学框架下,有主有次,优化组合,为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人文素质、拓展其个性化发展空间提供条件。
最后,该校大学外语部根据本校学生规模以及生源的英语水平,确立了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总方针,制定了完整的教改方案,构建了具有独特办学特色、完全学分制环境下基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实现了与本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融合。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以分层次教学为支点,突出通识教育教学理念,配合本校通识与精英人才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两个大学英语课程模块。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大学英语(一)”至“大学英语(四)”等同于“一般要求”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依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应用、文化类课程等同于“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教学目标,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上调查分析表明: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满足人才需求,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向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课程,实现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完备的课程设置体系。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目标、外语师资力量,都表明综合性大学是有能力用英语向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类选修课程的。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类英语选修课程将会逐步实施,并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注释:
①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江苏高教》2005年第4期:71-73页。
参考文献:
[1]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
[2]吴鼎民.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0(9).
[3]胡敏.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10).
[4]杜轶群.寓人文素质教育于大学英语教学中[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作者简介:
张卓(1974—),女,博士,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研究和美国文学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