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面为人类的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当前形势下,如果采用传统的方式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会加重环境的负担而且还会使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最终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而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保护和尊重了自然生态环境。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实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生态水利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社会的发展需求,也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把生态学和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融合,不断提高水利规划和设计水平。
1 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因素
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已经逐步朝着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与完善,这也成为目前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重点之一。但由于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的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直接影响,为此各行各业都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水利建设中的生态设计也成为水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1.1 河流生态环境
在天然的河流上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河流自然的形态造成一定的改變,局部的河段水深以及含沙量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对水文泥沙造成影响。在河流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水文以及泥沙的变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水利工程会使天然河道水质和水温发生改变,水库具有的特点是水面较宽、水体相对较大、水流较慢,水体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水库的水温结构会发生变化。水库蓄满水以后,水面的热量辐射比较大,水坝的水温高于天然河道的水温,水温升高以后,鱼类的繁殖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鱼类产卵的时间被推迟。
水利工程会使河流水质发生变化。水利工程完成后,河流的水速变慢,水、气相接的地方交换比较慢,污染物迁移扩散能力降低,水质的自净化变差。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加强河流水质的沉淀作用,重金属沉降变快,导致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地质灾害。
1.2 陆生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1.3 当地土质
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打通河道等方面保护农业用田免遭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损坏。同时,通过雨水径流过程中的相互补充调节极大的增加了土壤中水分含量,改善了土地的肥沃程度。在水利工程的运行中,上游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等沉积物导致库区水位不断上升,引起库边周围地下水位的上升。再加上库区周边的气候发生变化,气温有所升高,加大了水汽蒸发量,由于库区周围土壤中的含水量明显增加,这就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2 如何实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之中,生态水利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为社会带来资源保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1 坚持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生态水利工程是把多门学科的工程项目结合在一起,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水利工程学的原理进行,在治理河流时按照生态学的原理,不仅要满足人的要求,还要使河流生态系统保持可持续性。针对传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是按照流域梯级的开发模式,这一模式片面追求水利工程兴建的高效率,忽视了对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生态水利工程必须按照水文学、工程力学的规定进行,根据自然规律,使其可以经受自然的灾害,工程设施按照规范进行。结合河流地貌的原理,在对河流的纵断面以及横断面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把河流侵蚀等特点考虑在内,对河势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研究,这样可以使工程具有安全稳定性。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考虑,需要减少风险,增加收益,在设计时进行全面的考虑,仔细分析不利的因素,尽量减少损失。
2.2 维护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对于河流和陆生生态系统来说,也同样如此。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因其具有这种能力,而不加以保护,对环境肆意破坏。对于生态系统来讲,组成结构越复杂,拥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要想维护河流与陆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应当减少对其组成成分的破坏。
2.3 构建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在进行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之前,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应当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对周围的环境(如陆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气候等)进行调查研究与评价,通过综合分析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为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2.4 生态与环境科学相结合
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结束语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往往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平衡。因此,衡量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工程技术解决的是否合理,还要看它在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得要重视和有具体的、完善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穆宏强,蔡长治.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社会水利和生态水利的内涵及其关系[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2,(01).
[2]孙西振.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4(16):384.
[3]田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4]张明月,闫若钊.探讨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及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3(6).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生态水利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社会的发展需求,也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把生态学和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融合,不断提高水利规划和设计水平。
1 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因素
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已经逐步朝着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与完善,这也成为目前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重点之一。但由于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的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直接影响,为此各行各业都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水利建设中的生态设计也成为水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1.1 河流生态环境
在天然的河流上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河流自然的形态造成一定的改變,局部的河段水深以及含沙量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对水文泥沙造成影响。在河流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水文以及泥沙的变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水利工程会使天然河道水质和水温发生改变,水库具有的特点是水面较宽、水体相对较大、水流较慢,水体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水库的水温结构会发生变化。水库蓄满水以后,水面的热量辐射比较大,水坝的水温高于天然河道的水温,水温升高以后,鱼类的繁殖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鱼类产卵的时间被推迟。
水利工程会使河流水质发生变化。水利工程完成后,河流的水速变慢,水、气相接的地方交换比较慢,污染物迁移扩散能力降低,水质的自净化变差。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加强河流水质的沉淀作用,重金属沉降变快,导致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地质灾害。
1.2 陆生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结果就会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可以说大量的植被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大量的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动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1.3 当地土质
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打通河道等方面保护农业用田免遭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损坏。同时,通过雨水径流过程中的相互补充调节极大的增加了土壤中水分含量,改善了土地的肥沃程度。在水利工程的运行中,上游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等沉积物导致库区水位不断上升,引起库边周围地下水位的上升。再加上库区周边的气候发生变化,气温有所升高,加大了水汽蒸发量,由于库区周围土壤中的含水量明显增加,这就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2 如何实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过程之中,生态水利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为社会带来资源保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1 坚持因地制宜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生态水利工程是把多门学科的工程项目结合在一起,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水利工程学的原理进行,在治理河流时按照生态学的原理,不仅要满足人的要求,还要使河流生态系统保持可持续性。针对传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是按照流域梯级的开发模式,这一模式片面追求水利工程兴建的高效率,忽视了对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生态水利工程必须按照水文学、工程力学的规定进行,根据自然规律,使其可以经受自然的灾害,工程设施按照规范进行。结合河流地貌的原理,在对河流的纵断面以及横断面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把河流侵蚀等特点考虑在内,对河势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研究,这样可以使工程具有安全稳定性。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考虑,需要减少风险,增加收益,在设计时进行全面的考虑,仔细分析不利的因素,尽量减少损失。
2.2 维护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对于河流和陆生生态系统来说,也同样如此。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因其具有这种能力,而不加以保护,对环境肆意破坏。对于生态系统来讲,组成结构越复杂,拥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要想维护河流与陆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应当减少对其组成成分的破坏。
2.3 构建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在进行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之前,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应当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对周围的环境(如陆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气候等)进行调查研究与评价,通过综合分析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为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2.4 生态与环境科学相结合
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结束语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正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它往往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平衡。因此,衡量一个水利工程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工程技术解决的是否合理,还要看它在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得要重视和有具体的、完善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穆宏强,蔡长治.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社会水利和生态水利的内涵及其关系[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2,(01).
[2]孙西振.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4(16):384.
[3]田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4]张明月,闫若钊.探讨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及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