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金课”教学设计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inb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提出建设“金课”,成为实现大学教育教学新形态、建立本科课程质量文化的最佳契机。外国教育史是大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中的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构建外国教育史“金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意识和批判思考能力。外国教育史构建“金课”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创设思维导图,培养发散思维;“授人以渔”,倡导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三方面展开。“金课”的教学设计对于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金课;外国教育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305-03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进行“双一流”建设,以实现内涵式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提出,要“消灭水课,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1]同年,他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在今后四到五年内,教育部要实施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打造两万门“金课”(一流精品课),使“金课”落地生根。我国的本科教育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以“金课”建设为抓手,实现大学教育教学新形态、建立本科课程质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外国教育史在我国大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与教学体系中既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历史知识更新程度、教育历史视野拓宽程度和教育历史问题分析能力提升程度等,也关乎他们是否具备分析、理解教育现实的教育历史思维意识、表达方法和诠释手段。因此,打造外国教育史“金课”,既是提升我国大学外国教育史本科课程教学质量的现实举措,也是夯实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应然事务。
  一、“金课”的学理内涵
  对于“金课”的学理内涵,吴岩司长提出了“两性一度”的概念,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就是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师生一起努力,跳一跳,才能够得着。[2]陆国栋教授认为,“金课”的三大基本特征是师生互动、关注过程和严格要求。[3]李志义教授认为,金课的“金”由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和学思结合组成。[4]
  二、外国教育史课程的教学价值与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人类教育的历史知识,提升学生对人类教育历史现象和发展过程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而且,外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它可以引领学生突破历史时空的局限,形成宽广的视野。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洞察力方面,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在向学生展示有关人类过去教育实践成败及思想变迁过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人类教育发展与变革的经验与教训。[5]
  但是长期以来,外国教育史课程却是教育专业本科生最犯怵的课程之一。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认为外国教育史课程知识点比较繁杂,国外的教育改革、教育思想流派等令人难以理解。此外,外国教育史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存在学生参与不足、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等问题。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重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思考能力的培养方面,再就是学生思维凝固与精神缺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带着的问题进教室,而是浑浑噩噩、毫无目标。
  三、教师教育理论课的“金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思维导图,培养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托尼·布赞最先提出的一种将头脑中所进行的抽象的思考状态,用线条、图形等较为形象化的手段加以表达呈现的思维工具和技术方式,是反映思维、描绘思维、引导思维、助益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思维可视化的常用载体,被称为外化的“精神图谱”。[6]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挑战经常是不知道该如何思考问题、思考哪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为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例如,教师在讲解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思想时,可以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与洛克有关的各种问题:洛克处于怎样的时代,这与他的生平及教育实践是否关联;洛克有怎样的政治观、教育观和哲学观;什么是绅士教育,它与英国封建旧教育有什么不同;洛克提出的绅士品格与我国古代的君子品格有没有相似与不同之处;洛克的论著涉猎广泛,相关的论著有哪些;《教育漫话》有什么写作特色;它的影响如何、局限性在哪(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创设思维导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教育家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对他们的教育思想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教育观往往与政治观、哲学观紧密相连;没有一种教育思想是尽善尽美的,一定存在局限性,因此要批判思考。
  (二)“授人以渔”,倡导自主学习
  大学生的学习应以自学为主,大学生应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但是,自主学习绝不是漫无目的或无章法地学,也不是简单识记的浅层次学习,而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特征,它是一种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持续性学习过程,具有高投入性和建构性的内涵特质,也是一种包含复杂学习过程的高级学习阶段。深度学习需要学习者对所接触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与意义生成,属于复杂的心智活动。深度学习也是高投入的主动性学习,面向问题解决,具有建构学习的特征。深度学习能形成复杂的认知结构,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高质量的学习品质。[7]
  深度学习属于复杂的心智活动,因此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指导,尤其是教育经典著作、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如此。这就涉及高阶知识中策略性知识的习得,这也是高阶思维形成的重要前提。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規则、方法、技巧及控制方式。[8]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就应该把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教给学生,其价值远远大于知识内容本身,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风格、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等。外国教育史课程涉及外国的历史、社会发展等背景知识,而这很可能就是学生不熟悉、感到学习吃力的难点,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参考书籍、学术论文、视频资料等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如《世界历史》《外国教育名家思想》、英国BBC纪录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外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如文献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还可以教学生如何查阅资料、拓展阅读。学生需学习如何使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如何利用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等网站查阅学习资料,如书籍、硕博论文、期刊论文等。学生在搜集、阅读完相关资料之后,就可以在批判思考的基础上,归纳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进行分析论证,之后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分享。
  (三)交流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设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9]它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是师生、生生之间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实践与对话生成新知识的过程。[10]
  教师可以在课堂让学生就某个学习主题展开研讨,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在课堂发言、辩论。学生也可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如主题演讲、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别扮演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并展开对话,亲身体验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展示古代雅典和古代斯巴达教育的不同。在交流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也成了开放型教师。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展示汇报进行点评;还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书籍以及生活与学术研究经历等,从而构建教学相长的精神家园。
  四、成效与反思
  我们的“金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热情有了显著提高,学习方式有了明显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表达能力在“金课”构建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锤炼与提高。“金课”构建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上,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开始参与学习,不再是游离于学习之外的边缘人。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锚的抛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思考能力、信息素养、创新思维等高阶能力。头脑风暴让学生开始质疑与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第三,学习共同体促进了师生的交流与对话、情感交融与知识共享。
  我们对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学生对“金课”构建总体是持肯定态度的,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反馈。“通过课程学习,我了解了国外的教育发展过程,也学会了团队合作”“课程让我们很有收获,我们不仅学会了查资料,也学会了交流与分享”“课程让我学会思考问题,锻炼了我的口才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但是我们的教学改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第一,大班授课是大学课堂的常态,班级规模过大很难保证每个学生的发言机会,影响发言展示和自由讨论的质量。第二,“金课”构建容易流于形式,“形似”而非“神似”。课堂教学很可能出现表面热闹实则没有触到核心问题的情况。例如小组合作,在分工过程中有的同学躲懒并没有真正参与,汇报变成了少数同学的演出。第三,泛化与虚化的探究。学生有可能只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地浅层次学习,照抄照搬别人的观点而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第四,在汇报展示环节,学生只关注自己小组的展示,而对别的小组发言没有认真倾听,很难做出高质量的评价。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金课”。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高校外语界“金课”打造的标准和内容探索[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06):1-5.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 2018,(09): 23-25.
  [4]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 2018,(12): 24-29.
  [5]王保星.教学价值·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我国大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教学之道”—以《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02):125-132.
  [6]杨艳蕾.课堂教学中正确绘制思维导图刍议[J].教育科学, 2015,31(04):32-35.
  [7]康淑敏.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J].教育研究, 2016,37(07):111-118.
  [8]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 2015, 36(03):112-118.
  [9]时长江,劉彦朝.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探索—浙江工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34(06):150-155.
  [10]朱正平.论高职院校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5,(03):108-110.
  The Teaching Design of "Excellent Teaching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o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ase Study of History of Foreign Education
  SUN Man-l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7,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Teaching Practice" advoca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come the best opportunity for realizing the new forms in teaching of university and establishing the quality-oriened culture i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History of Foreign Education is the basic and core curriculum i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of education, which helps to improve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history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e teaching design of "Excellent Teaching Practic" can be constructed in three aspects: developing the mind map for divergent thinking; teaching the learning strategy with autonomous study; constructing learning community with sharing culture. The teaching design of "Excellent Teaching Practice" can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abolish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Key words: university; major of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Excellent Teaching Practice; History of Foreign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0-01-20
  基金项目: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资助一般项目“‘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外国教育史》专题研讨课中的应用研究”(编号:I201803011);2019年福建师范大学“金课”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曼丽(1974-),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陈独秀是一位十分有影响的教育家,在他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和主政广东教育期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包括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体系完整,极具时代性。文章对陈独秀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一些新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陈独秀;教育改革;实践与思想  [作者简介] 夏小庆(1977—),安徽岳西人,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期刊
[摘 要] 日语中的所谓“漢文”,即指“运用中国古文书写的诗和散文,以及日本人借用其形式创作的诗文的总称。”[1]19从明治时代以前的汉文学习及汉文教育在各历史时期的定位中不难发现,汉文在日本社会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直至进入明治维新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汉文教育在日本社会所处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文章通过对《明治汉文教科书集成》考察,深入剖析这种变化的历史及逻辑根源,对认识和理解近代中
期刊
[摘 要] 基于城市水务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特征以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重庆交通大学学科优势和办学定位,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发挥职业导向作用,可为设有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类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导向;全日制专业学位;土木水利;城市水务与水环境;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导向的水利
期刊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学院在国际化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处理好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的关系,立足于学校具体实际,从国际化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 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越秀
期刊
[摘 要] 论文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数学与哲学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建立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目的的师生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做学问”教学法。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做学问”教学法;双链循环模式;数学教学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MS0114);河套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项目(HYRC2019007);河套学院
期刊
[摘 要] 论文通过学生学情分析,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这节课在课前对学生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课中情境教学与教学策略相结合、课后通过学生评价与反馈反思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学情;地理课堂;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作者简介] 白慧慧(199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地理);李 兰(1987—),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
期刊
[摘 要]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汲取知识并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论文探究研究性教学法在会计学课程的财务分析模块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自主研究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是否对财务分析的效率及效果产生影响。探索过程和结果均表明,在研究性教學模式下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灵活利用基础知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会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
期刊
[摘 要] 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关口,在专业选修课上通常表现得比较消极和敷衍。为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笔者以生物化学选修课为例,将辩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试图探索大学高年级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方向,并结合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 辩论式教学;大学高年级;选修课;教学改革;生物化学   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多专业的交叉越
期刊
摘要: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济宁学院数学系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开展了“国学大讲堂”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文化自豪感,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探寻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思政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理工科学生;国学大讲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
期刊
摘要:中职学校的学生对诗歌缺乏学习热情,导致诗歌教学困难重重。为了使诗歌教学变得情趣盎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探索,经过实践发现,在诗歌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在智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诗歌教学的课堂实效。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