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北欧国家,特别是丹麦,大多数儿童都能接受托幼机构的教育,因而他们能与其他儿童和教师一起共享社会生活。本文对丹麦有关保育是儿童健康和发展的手段,而教学是儿童学习的媒介这一常见的观念进行解构。这一观念把保育(在日托中心进行)和学习(在学校进行)看作是一对矛盾,使得丹麦早期教育处于一种浪漫的儿童中心地位。保育、教学和养育应该彼此融合。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支持儿童自身的实验、调查以及儿童的社会性互动和游戏。
【关键词】保育;教学;养育;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2-0004-05
*本文为作者在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2006年度工作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相关会议简介和“0~3岁儿童优质教育”研究项目简介刊登在《幼儿教育(教师版)》2007年第2期,期待大家的关注。
和大多数国家一样,在丹麦,早期教育与保育关系密切。在北欧国家,特别是丹麦,儿童保育以家庭为取向,旨在提升家庭的意识观念,为下层家庭的儿童提供保育和保护等社会服务。社会民众关注的是儿童的保育、健康和发展,而不是儿童的学习。幼儿园教师的职责是在儿童父母上班时负责在日托中心照看儿童。教师们认为丰富的环境和自主的活动会为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好的机会。因此,丹麦日托中心的教育已经发展为一种活动中心型的教育方式,游戏和审美实践活动成为最重要的儿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儿童的语言、想象力和社会交往技能都会获得长足发展。
丹麦《社会服务法》明确规定,日托中心必须以促进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个健康自信的儿童为出发点,关心和支持儿童的社会技能和一般技能的获得与发展;提供可能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技能发展的经验和活动,并为每个儿童提供游戏、学习、运动、社会化以及观察周围环境的空间和机会;为儿童参与分享社会活动作好准备,帮助儿童发展独立能力和责任感;鼓励儿童理解文化价值,愿意与自然互动(Socialministeriet, 1998)。
1998年,由于受有关儿童学习可能性的国际研讨的影响,一个颇为新颖且极富争议的术语“学习”被加入《社会服务法》中。“儿童参与的很多活动都含有学习过程。日托中心必须意识到在这些不同活动中可能包含的学习元素,对那些要求学习更多东西或学习新东西的儿童给予特殊关注。”(Socialministeriet, 1998)“学习”这一术语的引进极富挑战性,因为它意味着丹麦幼教工作者必须放弃原有的以强调儿童的兴趣、自身活动和自然发展为特征的教育观念。
在丹麦,“学习”这一术语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式?我们应该继续遵循儿童中心和游戏导向的传统路线,还是敢于转变方向,把学习看作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部分,让教师发挥更明显的作用?为了超越仅仅是在家长工作时间照看儿童和通过创设安全环境来支持儿童发展的工作局限,有的学者认为不能把保育仅仅理解为照看儿童,关心儿童,也不能把教学仅仅看作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应该在强调儿童无学习压力的自主活动的同时,构建一种新的理论概念,进行新的实践,将保育和教育融合起来。“保教”这一术语开始出现,但其内容和定义还很不清晰。因此,本文试图将保、教、育、学等概念进行整合,建构一个清晰准确的新概念。
一、保育、教学与养育的融合
为了建立一个宽泛概念,我将教育或者教育学定义为关于保育、教学、养育现象的实践、反思和理论,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结果,即对儿童的健康、学习和发展造成的影响。保育、教学、养育虽然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但它们都有各自的目标(Neuner,1965)。教学是一种有意识、有系统的组织和指导过程,它是儿童活动的基础。通过这种指导,儿童可以建构和获得知识与技能。养育也是儿童活动的基础,通过养育者有意识、有系统的组织和指导,儿童发展了个人的基本素养,如意志、道德、准则、态度、意识和行为。保育则是一种人与行为方式之间的特殊关系,一个人关注另一个人,并为另一个人提供服务,支持另一个人的健康发展。“保育是在身体上、精神上和感情上关心另一方的需要,致力于另一方的生长、发育,并恢复他的健康。”(Davies,1998)保育、教学、养育活动的概念区分对理解和计划教育过程大有裨益。然而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保育、教学和养育活动是整合在一起的。在教师的帮助下,儿童建构和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同时又形成了准则、态度等个人素养(养育过程),而保育又包含在教学和养育过程中进行。
二、学习的概念
与和教师相关的保育、教学和养育活动相比,学习是一个发生在儿童身上的过程,并被定义为个体变化的过程。儿童会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学习,有些活动是教师发起的,有些是儿童发起的;有些学习过程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然而丹麦幼儿园教师对学习的看法非常保守,他们把学习与学校取向的科目学习等同起来,同时认为儿童的学习方式是非常机械的。他们极端地认为,教就是告诉,学就是听讲。“学习”这一术语刚引进时,受到了许多丹麦幼儿园教师的排斥。需要澄清的是,学习并不是传授,而是个体改变自己的过程。
1.互动理解式学习
按照杜威(1960)的观点,儿童通过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互动,获得了与学习等同的经验,于是变化就出现了。儿童通过活动和互动获得了经验,不断参加活动又可以帮助儿童重新组织和提升已有经验,这一过程就是杜威所说的经验重构过程。继承杜威的观点,列昂捷夫(1978)利用互动和理解来描述学习。列昂捷夫认为,主体通过自己在文化中的活动以及和他人的互动,不断改变着文化,因而也改变了自己。通过这个过程,儿童建构了主体与文化之间的链接,并且掌握了知识和文化准则。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只有通过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的互动合作,才能成功掌握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外在的行为水平才会转化为内在的心理过程,如情感结构和认知结构。所以,教育者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扮演积极的角色,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儿童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采取个人步骤的支持者。教育者可以为儿童提供能够导入最近发展区的积极的学习环境,通过“指导性参与” 与儿童互动,以鹰架的形式支持儿童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儿童虽然以主观的方式理解客观世界,但是也不得不接受现存的知识和准则,而这可能会引发儿童的某种反抗。
2.建构式学习
对互动理解式学习的批判,促使研究者再次引进了学习是理解性建构的概念。这种理论不再关注主体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而是强调个体建构自身理解的可能性,认为学习者能够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皮亚杰(1929)和其他研究人员建立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一个积极的主体,他们创造或建构着自己的世界。因为个体想要理解周围的世界,所以他们通过心智活动来研究周围的文化,并因此建构出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年幼儿童发明了自己的世界,尝试建构意义或者给他们的世界赋予意义。
一个来自尼泊尔农村地区的5岁男孩对飞机非常感兴趣。他画了一幅画,画中的飞机场里有许多飞机,几只山羊紧挨着跑道在吃草。教师觉得非常惊奇。通过与小男孩的对话,教师理解了小男孩的想法。原来他没去过机场,但从远处看到过在机场的前面有一片牧场,牧场里有许多山羊。小男孩就把不同的印象整合在一起,建构了自己对飞机场的理解。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由于太主观而遭到批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理论不能帮助儿童掌握客观知识,并且强调儿童主观的、随意的理解。但是,皮亚杰认为在建构意义世界的过程中,儿童并不是孤立的,他在由成人塑造和安排的文化中扮演积极的合作者。皮亚杰强调儿童通过自我管理和自主活动来理解周围的世界。重要的不在于给儿童提供正确的答案,而是支持他们独立思考,建构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3.情景化学习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学习是通过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的。这种理解由于太个人主义而遭到批评。与他们不同,莱夫和温格提出了情景化学习的观点,他们认为学习产生于特定的情景并依附于特定情景,与实际社会活动密切相关(Lave
【关键词】保育;教学;养育;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2-0004-05
*本文为作者在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2006年度工作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相关会议简介和“0~3岁儿童优质教育”研究项目简介刊登在《幼儿教育(教师版)》2007年第2期,期待大家的关注。
和大多数国家一样,在丹麦,早期教育与保育关系密切。在北欧国家,特别是丹麦,儿童保育以家庭为取向,旨在提升家庭的意识观念,为下层家庭的儿童提供保育和保护等社会服务。社会民众关注的是儿童的保育、健康和发展,而不是儿童的学习。幼儿园教师的职责是在儿童父母上班时负责在日托中心照看儿童。教师们认为丰富的环境和自主的活动会为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好的机会。因此,丹麦日托中心的教育已经发展为一种活动中心型的教育方式,游戏和审美实践活动成为最重要的儿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儿童的语言、想象力和社会交往技能都会获得长足发展。
丹麦《社会服务法》明确规定,日托中心必须以促进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个健康自信的儿童为出发点,关心和支持儿童的社会技能和一般技能的获得与发展;提供可能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技能发展的经验和活动,并为每个儿童提供游戏、学习、运动、社会化以及观察周围环境的空间和机会;为儿童参与分享社会活动作好准备,帮助儿童发展独立能力和责任感;鼓励儿童理解文化价值,愿意与自然互动(Socialministeriet, 1998)。
1998年,由于受有关儿童学习可能性的国际研讨的影响,一个颇为新颖且极富争议的术语“学习”被加入《社会服务法》中。“儿童参与的很多活动都含有学习过程。日托中心必须意识到在这些不同活动中可能包含的学习元素,对那些要求学习更多东西或学习新东西的儿童给予特殊关注。”(Socialministeriet, 1998)“学习”这一术语的引进极富挑战性,因为它意味着丹麦幼教工作者必须放弃原有的以强调儿童的兴趣、自身活动和自然发展为特征的教育观念。
在丹麦,“学习”这一术语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式?我们应该继续遵循儿童中心和游戏导向的传统路线,还是敢于转变方向,把学习看作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部分,让教师发挥更明显的作用?为了超越仅仅是在家长工作时间照看儿童和通过创设安全环境来支持儿童发展的工作局限,有的学者认为不能把保育仅仅理解为照看儿童,关心儿童,也不能把教学仅仅看作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应该在强调儿童无学习压力的自主活动的同时,构建一种新的理论概念,进行新的实践,将保育和教育融合起来。“保教”这一术语开始出现,但其内容和定义还很不清晰。因此,本文试图将保、教、育、学等概念进行整合,建构一个清晰准确的新概念。
一、保育、教学与养育的融合
为了建立一个宽泛概念,我将教育或者教育学定义为关于保育、教学、养育现象的实践、反思和理论,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结果,即对儿童的健康、学习和发展造成的影响。保育、教学、养育虽然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但它们都有各自的目标(Neuner,1965)。教学是一种有意识、有系统的组织和指导过程,它是儿童活动的基础。通过这种指导,儿童可以建构和获得知识与技能。养育也是儿童活动的基础,通过养育者有意识、有系统的组织和指导,儿童发展了个人的基本素养,如意志、道德、准则、态度、意识和行为。保育则是一种人与行为方式之间的特殊关系,一个人关注另一个人,并为另一个人提供服务,支持另一个人的健康发展。“保育是在身体上、精神上和感情上关心另一方的需要,致力于另一方的生长、发育,并恢复他的健康。”(Davies,1998)保育、教学、养育活动的概念区分对理解和计划教育过程大有裨益。然而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保育、教学和养育活动是整合在一起的。在教师的帮助下,儿童建构和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同时又形成了准则、态度等个人素养(养育过程),而保育又包含在教学和养育过程中进行。
二、学习的概念
与和教师相关的保育、教学和养育活动相比,学习是一个发生在儿童身上的过程,并被定义为个体变化的过程。儿童会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学习,有些活动是教师发起的,有些是儿童发起的;有些学习过程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然而丹麦幼儿园教师对学习的看法非常保守,他们把学习与学校取向的科目学习等同起来,同时认为儿童的学习方式是非常机械的。他们极端地认为,教就是告诉,学就是听讲。“学习”这一术语刚引进时,受到了许多丹麦幼儿园教师的排斥。需要澄清的是,学习并不是传授,而是个体改变自己的过程。
1.互动理解式学习
按照杜威(1960)的观点,儿童通过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互动,获得了与学习等同的经验,于是变化就出现了。儿童通过活动和互动获得了经验,不断参加活动又可以帮助儿童重新组织和提升已有经验,这一过程就是杜威所说的经验重构过程。继承杜威的观点,列昂捷夫(1978)利用互动和理解来描述学习。列昂捷夫认为,主体通过自己在文化中的活动以及和他人的互动,不断改变着文化,因而也改变了自己。通过这个过程,儿童建构了主体与文化之间的链接,并且掌握了知识和文化准则。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只有通过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的互动合作,才能成功掌握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外在的行为水平才会转化为内在的心理过程,如情感结构和认知结构。所以,教育者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扮演积极的角色,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儿童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采取个人步骤的支持者。教育者可以为儿童提供能够导入最近发展区的积极的学习环境,通过“指导性参与” 与儿童互动,以鹰架的形式支持儿童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儿童虽然以主观的方式理解客观世界,但是也不得不接受现存的知识和准则,而这可能会引发儿童的某种反抗。
2.建构式学习
对互动理解式学习的批判,促使研究者再次引进了学习是理解性建构的概念。这种理论不再关注主体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而是强调个体建构自身理解的可能性,认为学习者能够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皮亚杰(1929)和其他研究人员建立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一个积极的主体,他们创造或建构着自己的世界。因为个体想要理解周围的世界,所以他们通过心智活动来研究周围的文化,并因此建构出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年幼儿童发明了自己的世界,尝试建构意义或者给他们的世界赋予意义。
一个来自尼泊尔农村地区的5岁男孩对飞机非常感兴趣。他画了一幅画,画中的飞机场里有许多飞机,几只山羊紧挨着跑道在吃草。教师觉得非常惊奇。通过与小男孩的对话,教师理解了小男孩的想法。原来他没去过机场,但从远处看到过在机场的前面有一片牧场,牧场里有许多山羊。小男孩就把不同的印象整合在一起,建构了自己对飞机场的理解。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由于太主观而遭到批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理论不能帮助儿童掌握客观知识,并且强调儿童主观的、随意的理解。但是,皮亚杰认为在建构意义世界的过程中,儿童并不是孤立的,他在由成人塑造和安排的文化中扮演积极的合作者。皮亚杰强调儿童通过自我管理和自主活动来理解周围的世界。重要的不在于给儿童提供正确的答案,而是支持他们独立思考,建构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3.情景化学习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学习是通过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产生的。这种理解由于太个人主义而遭到批评。与他们不同,莱夫和温格提出了情景化学习的观点,他们认为学习产生于特定的情景并依附于特定情景,与实际社会活动密切相关(L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