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培训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实施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因此,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现教学互动,较为理想的学习形式,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较,它明显地表现出四个特点:
1.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首先表现为学生自觉地运用己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凭借课内外所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探索和研究,其行动是自觉的,其思维是自由而敏捷的,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体学习的决策者。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化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自主地感悟、积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个性化的学习。
2.实践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注重读、背,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不仅没有主动性,更没有了创新性,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创设情境,设计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表演、朗诵、辩论、编演课本剧、研读交流等,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体会语文的深刻内涵。而这一切,也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
3.开放性
语文学习如果仅局限于课本,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只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除教材之外,可供运用的资源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广博性更要求教师有开放的观念,我们要将大语文观引进日常语文教学,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从校内引到家庭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参观、考察、访问、调查、探究、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4.合作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不排除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但更值得提倡的是合作学习。师生间的合作、生生间的合作,有利于不同质的学生得到同化,促进生生互助的有效性。当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合作伙伴之间互相分工又协同共事。
三、有效实施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营造氛围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引导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去研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2.唤醒需要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
3.在问题解决中探究
一篇篇看似浅显的语文教材,其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之句等内容质疑,并且要引导学生针对质疑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深入研究。有时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可从不同视角,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4.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千万不要在课的结尾处画上句号。应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动性、实践性。
参考文献:
[1]靳健.语文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因此,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现教学互动,较为理想的学习形式,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较,它明显地表现出四个特点:
1.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首先表现为学生自觉地运用己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凭借课内外所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探索和研究,其行动是自觉的,其思维是自由而敏捷的,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体学习的决策者。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化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自主地感悟、积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这样的学习,才是个性化的学习。
2.实践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注重读、背,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不仅没有主动性,更没有了创新性,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创设情境,设计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表演、朗诵、辩论、编演课本剧、研读交流等,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体会语文的深刻内涵。而这一切,也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
3.开放性
语文学习如果仅局限于课本,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只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的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除教材之外,可供运用的资源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广博性更要求教师有开放的观念,我们要将大语文观引进日常语文教学,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将语文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从校内引到家庭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参观、考察、访问、调查、探究、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4.合作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不排除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但更值得提倡的是合作学习。师生间的合作、生生间的合作,有利于不同质的学生得到同化,促进生生互助的有效性。当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合作伙伴之间互相分工又协同共事。
三、有效实施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营造氛围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注,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引导学生去探究,组织学生去研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
2.唤醒需要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
3.在问题解决中探究
一篇篇看似浅显的语文教材,其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之句等内容质疑,并且要引导学生针对质疑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深入研究。有时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可从不同视角,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4.在实践活动中探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千万不要在课的结尾处画上句号。应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动性、实践性。
参考文献:
[1]靳健.语文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2]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