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明、失聪、失音的女孩子海伦·凯勒,之所以能成长为世界著名的作家,是许多语文老师感兴趣的话题。海伦·凯勒在《我的老师》中描述莎利文老师时写道:“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拼了‘w-a-t-e-r’(水)这个词。……就在灵光一闪的当儿,我领悟了w-a-t-e-r的手势,指的正是那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我手心流过的东西。就是这个字唤醒了我的心灵,并使我的心得到了自由,因为这个字是活生生的。”我们觉得莎利文老师的高明和过人之处就在于,将生态体验成功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
所谓生态体验,就是师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境之中,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生态之运作规律,经历内心感悟的过程与状态。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体验是在语文教师的引领下,师生自觉认知和体悟生态关系的全部内涵和真谛,触发和生成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逐渐呈现为一种融入的身心状态。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体验的教学呢?
首先,要营造课堂的生态环境。生态的课堂背景,就是要让我们的课堂有花草虫鱼,有鸟语花香,有春夏秋冬,有青山绿水……实施的方略通常有三种:一种是实显法。就是通过生态性实物的放置,让学生可以观赏,可以触摸,可以心领神会。魏书生老师指导学生在教室养金鱼,各种各样可爱的金鱼不但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体悟到生命的宝贵。二是外延法。就是在学生能够感觉到的时空内,展现出一幕幕美丽的自然风景。让教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学生看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让大家听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三是虚拟法。就是通过图画、音像等形式展示生态的环境。把“班风校纪”调换成“岁寒三友”,把“名人名言”替换为“春花秋月”,把“名次告示”改换成“山高水远”;把上课铃声置换成“泉水叮当”的音乐,把下课钟声换置成“草原之夜”的笛声。
其次,挖掘文本的生态宝藏。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环境描写本身就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态场,特别是文学家笔下的景物描写,多是以生活为底色,对自然风物加以点染,把自然风光再现出来。或风和日丽、轻舟摇荡;或浩瀚苍茫、气魄宏大。有的渲染环境气氛,有的衬托人物心情,各有一番神韵。郁达夫笔下的秋,悲凉、落寞,通过一系列秋意十足的景物,把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姿、秋态、秋风、秋雨描绘得自然真切,饱含作者对宁静淡泊的生活境界的追求。鲁迅《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宛转悠扬”的“横笛”,以及那“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的“航船”,将读者带进美妙神秘的境界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体验,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生态宝藏,组织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摇头摆尾”地读,“异想天开”地想,“自以为是”地说,让学生置身于生态体系中。如果我们囿于说文解字,困于逻辑篇章,那是不能实现生态化的语文教学的。生态体验要求教师善于唤起学生的联想,融入自我,找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或相近的场景、景象,使学生阅读时倍感亲切,促使其有机消化,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第三,展现迷人的生态风光。在今年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决赛”阶段,教学赵丽宏的《会思想的芦苇》这篇散文时,不少参赛选手都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有的为学生打出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有的摄取了清水潭边芦苇的倒影图;有的再现了芦苇“花白的头发”,有点定格了芦苇“玉立的身姿”;有的映射出一张张芦苇的图片,有的播放了一段段芦苇的录像;有的介绍了芦苇的工艺品,有的带来了芦苇的“真人秀”……也有教师借助芦苇来解读文本,也有选手通过文本来辩解芦苇。真是五门八花,不一而足。再加上优美的音乐背景,可谓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释其怀。学生始终陶醉于旖旎畅达的田野风光中,其教学效果自当不言而喻。无独有偶,最近笔者参加了江苏省模范学校验收,看到一位教师在教学“文笔精华”时,在播放了一节“九寨沟”的纪录片后,要求学生借助片中的风景和文字说明,写一段景物描写。学生跃跃欲试,小组交流争先恐后,全班展示趣味横生、妙语如珠。
生态性的教学活动通常还包括:打开门窗教语文,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入自然;评选“班花”、“班树”,筑造生态兴奋灶;为景物描写配置插图等等。
我们强调语文教学的生态体验,是因为它和学生的生命活动更为紧密相连,其间能融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经验,因此能够生长为个体智慧或“理性能力”。生态体验教学的核心就是返璞归真,指向语文智慧的挖掘,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贴近自然,体验和谐,还语文教学以本真。
王振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本文编校:高述新
所谓生态体验,就是师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境之中,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生态之运作规律,经历内心感悟的过程与状态。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体验是在语文教师的引领下,师生自觉认知和体悟生态关系的全部内涵和真谛,触发和生成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逐渐呈现为一种融入的身心状态。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体验的教学呢?
首先,要营造课堂的生态环境。生态的课堂背景,就是要让我们的课堂有花草虫鱼,有鸟语花香,有春夏秋冬,有青山绿水……实施的方略通常有三种:一种是实显法。就是通过生态性实物的放置,让学生可以观赏,可以触摸,可以心领神会。魏书生老师指导学生在教室养金鱼,各种各样可爱的金鱼不但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体悟到生命的宝贵。二是外延法。就是在学生能够感觉到的时空内,展现出一幕幕美丽的自然风景。让教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学生看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让大家听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三是虚拟法。就是通过图画、音像等形式展示生态的环境。把“班风校纪”调换成“岁寒三友”,把“名人名言”替换为“春花秋月”,把“名次告示”改换成“山高水远”;把上课铃声置换成“泉水叮当”的音乐,把下课钟声换置成“草原之夜”的笛声。
其次,挖掘文本的生态宝藏。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环境描写本身就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态场,特别是文学家笔下的景物描写,多是以生活为底色,对自然风物加以点染,把自然风光再现出来。或风和日丽、轻舟摇荡;或浩瀚苍茫、气魄宏大。有的渲染环境气氛,有的衬托人物心情,各有一番神韵。郁达夫笔下的秋,悲凉、落寞,通过一系列秋意十足的景物,把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姿、秋态、秋风、秋雨描绘得自然真切,饱含作者对宁静淡泊的生活境界的追求。鲁迅《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宛转悠扬”的“横笛”,以及那“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的“航船”,将读者带进美妙神秘的境界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体验,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生态宝藏,组织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摇头摆尾”地读,“异想天开”地想,“自以为是”地说,让学生置身于生态体系中。如果我们囿于说文解字,困于逻辑篇章,那是不能实现生态化的语文教学的。生态体验要求教师善于唤起学生的联想,融入自我,找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或相近的场景、景象,使学生阅读时倍感亲切,促使其有机消化,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第三,展现迷人的生态风光。在今年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决赛”阶段,教学赵丽宏的《会思想的芦苇》这篇散文时,不少参赛选手都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有的为学生打出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有的摄取了清水潭边芦苇的倒影图;有的再现了芦苇“花白的头发”,有点定格了芦苇“玉立的身姿”;有的映射出一张张芦苇的图片,有的播放了一段段芦苇的录像;有的介绍了芦苇的工艺品,有的带来了芦苇的“真人秀”……也有教师借助芦苇来解读文本,也有选手通过文本来辩解芦苇。真是五门八花,不一而足。再加上优美的音乐背景,可谓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释其怀。学生始终陶醉于旖旎畅达的田野风光中,其教学效果自当不言而喻。无独有偶,最近笔者参加了江苏省模范学校验收,看到一位教师在教学“文笔精华”时,在播放了一节“九寨沟”的纪录片后,要求学生借助片中的风景和文字说明,写一段景物描写。学生跃跃欲试,小组交流争先恐后,全班展示趣味横生、妙语如珠。
生态性的教学活动通常还包括:打开门窗教语文,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入自然;评选“班花”、“班树”,筑造生态兴奋灶;为景物描写配置插图等等。
我们强调语文教学的生态体验,是因为它和学生的生命活动更为紧密相连,其间能融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经验,因此能够生长为个体智慧或“理性能力”。生态体验教学的核心就是返璞归真,指向语文智慧的挖掘,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贴近自然,体验和谐,还语文教学以本真。
王振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本文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