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林艺术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建筑学与美学的体现,而且还代表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从那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就能窥出一斑。书中的红楼女儿们生活在巧夺造物神功的“大观园”里,与这座园林朝夕为伴。他们在这里吟诗绘画、做游戏、品美食、谈恋爱……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离开大观园后,这些水做的女儿们的人生际遇不再是风和日丽,而是雷电交加。回首当年在园中度过的青葱岁月,便成了发自心底的心香一瓣。
所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园林的功用已不仅仅是满足居住或审美,还有那么些其他的意味掺杂在内。《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第一次踏入自家园林,发现“春色如许”,于是动了芳心,为爱而开始了一场生与死。所以,对于杜丽娘来说,园林就成了她爱情的启蒙地。
江南私家园林:文人与天堂的对话
中国人对园林的喜爱更多是根源于一种隐逸遁世的情怀。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在出仕的背后,为自己留下一条“隐”的后路。因此,隐居不仕,遁匿山林,成为许多文人士子的人生之路。而且有前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先例,让人觉得“隐”也不失为一件乐事。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也有大隐、中隐、小隐的区分。所谓“大隐隐于市”,所以,在街市一隅造一所园林,把自己隐匿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在江南留下了如珠玑般分布的私家园林,这些可视为园林主人为自己开辟的一方精神乐土。
苏州以近乎天堂的自然条件,被许多手上有资源的人看中,在此造园生活。所以,“苏州园林甲江南”也不足为奇。苏州园林史从五代就已掀开扉页,到明清则达到盛极。不大的苏州城内有园林一百九十余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环秀山庄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苏州的“四大名园”中,最早的一处园林是沧浪亭。这是北宋苏舜钦的私家园林。当年苏氏仕途失意,闲居苏州。大概是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来到苏州后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从一个政治家而转向一个诗人,他要建一座园子好好享受享受生活。
苏舜钦在苏州城内视察了一圈,看上了城南的一块地势高阔,草木郁茂之地。这里本是五代时期的一座废弃的园林。最吸引他的是此间三面环水,如在水之湄,颇有远离尘嚣的意味。于是,苏舜钦花四万贯买下了废园,依照自己的思路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园林。并且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为园命名,自己也号称是“沧浪翁”。园子修好了,苏舜钦邀请友人欧阳修来参观,并请这位大才子作首诗。欧阳修看过沧浪亭,写下了“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的题咏。李白说“清风明月本无价”,欧阳修却调侃说是“四万钱”,不知是他在夸苏舜钦得了个大便宜,还是在羡慕嫉妒恨呢?不过,沧浪亭无疑是苏舜钦晚年生活中的一笔亮色。连《宋史》中写苏舜钦时都要特意提一笔:“家有园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鱼鸟留连,不觉日暮。”可见沧浪亭已成为苏舜钦“性灵”的一部分。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小而精”的代表作。全园宛如一曲小令,韵味悠长。它位于苏州城内地阔家头巷,具有“大隐隐于市”的气质。试想,在红尘闹市中,无意间走入一条小巷,又于无意中推开一扇门,发现自己竟然置身于一个神仙寓所,这该是怎样的惊奇!
网师园的特色在于布局精妙,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多而不拥塞,山池小而不局促。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评价网师园是“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连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爱煞不过,特意将网师园的“殿春簃”做了个山寨版的,拿来展出。
北方皇家园林:天下好物尽在其中
如果说,江南的私家园林寄托了园主的情趣,抒发的是文人情怀;那么,北方的皇家园林则是开一代帝王之气,象征着盛世的繁华。皇家园林由于帝王的特殊身份,使其能够动用天下资源,呈现出万千气象。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座清朝皇帝的夏宫建于十八世纪初,历时近百年建成。大概是来自白山黑水的清朝皇帝受不了北京的酷暑,所以在距离北京230公里的承德修建了这座避暑山庄。承德的夏天多雨,无酷暑。所以,正如一位诗人所言:“盛夏,一个大清朝廷全搬到承德/严冬,一座帝王江山又运回京宅/搬河的搬河/运岳的运岳/皇宫与避暑,圣旨与奏折/一齐挪动窝。”
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洗却铅华,以朴素淡雅姿态示人。它的宫墙呈灰色,没有红墙的气场强大,这是为了衬托“外八庙”的金碧辉煌,以表达对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尊重。从这一建筑用色上,可见帝王的匠心。园林中取自然山水,融南北风光。既有大漠草原,又有江南水乡,山村野趣俯拾皆是。而且天下好物都可搬入园中。这里的镇江金山寺、嘉兴烟雨楼便是乾隆帝下江南时最惦记的风景。
在避暑山庄,帝王也焕发出了普通人的一面。康熙帝、乾隆帝曾兴致勃勃地在此寻景题诗,因此有了所谓“三十六景”、“七十二景”。在这座夏宫里曾发生过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事件。当年的咸丰帝为躲避英法联军的炮火,置京城的子民于不顾,携家眷跑到避暑山庄来。也许是心情苦闷,他终日淫乐,最后盛年驾崩。从此,一个二十六岁的女子登上了历史舞台,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她,就是慈禧太后。
说到慈禧太后,不得不提到另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颐和园拥有许多个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它的前身是乾隆为孝敬其母而修的清漪园,其设计师是著名的郎世宁。不幸的是,在咸丰年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二十八年后,光绪帝要勤政了,慈禧太后要为自己修一座“退休”的园林,算是送给自己的礼物。因此,园林要足够豪华,才能平衡自己政治上的失落感。于是,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名义,动用了五六百万银两,修建了颐和园。园中著名的景观有万寿山、昆明湖、石舫、长廊、佛香阁等。她想用一座园林,来承载自己的欲望与归宿。在慈禧的人生中,有三座皇家园林:圆明园是她成为咸丰帝宠妃的幸运之地,避暑山庄既是她青年丧夫的哀痛又是她携子登上政治舞台的契机,而颐和园则是她晚年与政治博弈的一个载体。
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见证了许多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898年,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了维新思想家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因此,颐和园被后人称为最豪华的监狱。当满清王朝已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的十六年:1927年,晚清遗老、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死于忧心,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交付于这一湖之水。这或许也代表了颐和园对一个旧时代的终结。
所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园林的功用已不仅仅是满足居住或审美,还有那么些其他的意味掺杂在内。《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第一次踏入自家园林,发现“春色如许”,于是动了芳心,为爱而开始了一场生与死。所以,对于杜丽娘来说,园林就成了她爱情的启蒙地。
江南私家园林:文人与天堂的对话
中国人对园林的喜爱更多是根源于一种隐逸遁世的情怀。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在出仕的背后,为自己留下一条“隐”的后路。因此,隐居不仕,遁匿山林,成为许多文人士子的人生之路。而且有前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先例,让人觉得“隐”也不失为一件乐事。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也有大隐、中隐、小隐的区分。所谓“大隐隐于市”,所以,在街市一隅造一所园林,把自己隐匿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在江南留下了如珠玑般分布的私家园林,这些可视为园林主人为自己开辟的一方精神乐土。
苏州以近乎天堂的自然条件,被许多手上有资源的人看中,在此造园生活。所以,“苏州园林甲江南”也不足为奇。苏州园林史从五代就已掀开扉页,到明清则达到盛极。不大的苏州城内有园林一百九十余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环秀山庄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苏州的“四大名园”中,最早的一处园林是沧浪亭。这是北宋苏舜钦的私家园林。当年苏氏仕途失意,闲居苏州。大概是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来到苏州后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从一个政治家而转向一个诗人,他要建一座园子好好享受享受生活。
苏舜钦在苏州城内视察了一圈,看上了城南的一块地势高阔,草木郁茂之地。这里本是五代时期的一座废弃的园林。最吸引他的是此间三面环水,如在水之湄,颇有远离尘嚣的意味。于是,苏舜钦花四万贯买下了废园,依照自己的思路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园林。并且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为园命名,自己也号称是“沧浪翁”。园子修好了,苏舜钦邀请友人欧阳修来参观,并请这位大才子作首诗。欧阳修看过沧浪亭,写下了“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的题咏。李白说“清风明月本无价”,欧阳修却调侃说是“四万钱”,不知是他在夸苏舜钦得了个大便宜,还是在羡慕嫉妒恨呢?不过,沧浪亭无疑是苏舜钦晚年生活中的一笔亮色。连《宋史》中写苏舜钦时都要特意提一笔:“家有园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鱼鸟留连,不觉日暮。”可见沧浪亭已成为苏舜钦“性灵”的一部分。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小而精”的代表作。全园宛如一曲小令,韵味悠长。它位于苏州城内地阔家头巷,具有“大隐隐于市”的气质。试想,在红尘闹市中,无意间走入一条小巷,又于无意中推开一扇门,发现自己竟然置身于一个神仙寓所,这该是怎样的惊奇!
网师园的特色在于布局精妙,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多而不拥塞,山池小而不局促。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评价网师园是“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连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爱煞不过,特意将网师园的“殿春簃”做了个山寨版的,拿来展出。
北方皇家园林:天下好物尽在其中
如果说,江南的私家园林寄托了园主的情趣,抒发的是文人情怀;那么,北方的皇家园林则是开一代帝王之气,象征着盛世的繁华。皇家园林由于帝王的特殊身份,使其能够动用天下资源,呈现出万千气象。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座清朝皇帝的夏宫建于十八世纪初,历时近百年建成。大概是来自白山黑水的清朝皇帝受不了北京的酷暑,所以在距离北京230公里的承德修建了这座避暑山庄。承德的夏天多雨,无酷暑。所以,正如一位诗人所言:“盛夏,一个大清朝廷全搬到承德/严冬,一座帝王江山又运回京宅/搬河的搬河/运岳的运岳/皇宫与避暑,圣旨与奏折/一齐挪动窝。”
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洗却铅华,以朴素淡雅姿态示人。它的宫墙呈灰色,没有红墙的气场强大,这是为了衬托“外八庙”的金碧辉煌,以表达对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尊重。从这一建筑用色上,可见帝王的匠心。园林中取自然山水,融南北风光。既有大漠草原,又有江南水乡,山村野趣俯拾皆是。而且天下好物都可搬入园中。这里的镇江金山寺、嘉兴烟雨楼便是乾隆帝下江南时最惦记的风景。
在避暑山庄,帝王也焕发出了普通人的一面。康熙帝、乾隆帝曾兴致勃勃地在此寻景题诗,因此有了所谓“三十六景”、“七十二景”。在这座夏宫里曾发生过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事件。当年的咸丰帝为躲避英法联军的炮火,置京城的子民于不顾,携家眷跑到避暑山庄来。也许是心情苦闷,他终日淫乐,最后盛年驾崩。从此,一个二十六岁的女子登上了历史舞台,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她,就是慈禧太后。
说到慈禧太后,不得不提到另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颐和园拥有许多个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它的前身是乾隆为孝敬其母而修的清漪园,其设计师是著名的郎世宁。不幸的是,在咸丰年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二十八年后,光绪帝要勤政了,慈禧太后要为自己修一座“退休”的园林,算是送给自己的礼物。因此,园林要足够豪华,才能平衡自己政治上的失落感。于是,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名义,动用了五六百万银两,修建了颐和园。园中著名的景观有万寿山、昆明湖、石舫、长廊、佛香阁等。她想用一座园林,来承载自己的欲望与归宿。在慈禧的人生中,有三座皇家园林:圆明园是她成为咸丰帝宠妃的幸运之地,避暑山庄既是她青年丧夫的哀痛又是她携子登上政治舞台的契机,而颐和园则是她晚年与政治博弈的一个载体。
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见证了许多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898年,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了维新思想家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因此,颐和园被后人称为最豪华的监狱。当满清王朝已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的十六年:1927年,晚清遗老、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死于忧心,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交付于这一湖之水。这或许也代表了颐和园对一个旧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