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解民生难题中提高我国民生建设的质量及效能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ongc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困难、收入差距扩大、物价增长较快、房价居高不下、生态环境恶化和食品药品安全度降低,堪称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生计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破解这类民生难题是现阶段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及效能的客观要求,它有助于拓宽民生建设的发展空间,丰富民生建设的精神内涵,提升民生建设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在破解民生难题中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及效能,有待于优化社会结构、改革社会体制,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时制定和实施发展型社会政策,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公众需求的民生文化。
  关键词:民生难题;民生建设质量;社会和谐稳定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7—0063—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当前,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样性、多向度特点日益凸显。与此相应,我们应当在更高层面、以更大力度在不断破解民生难题中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及效能,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一、当前我国存在的突出民生问题及其社会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至今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也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及社会事件多发期。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和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物价、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其中,就业困难、收入差距扩大、物价增长较快、房价居高不下、生态环境恶化和食品药品安全度降低,堪称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生计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就业乃民生之基。扩大就业、鼓励创业,不断提高就业创业的质量和效能,是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前提。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将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0%—4.6%之间。然而,当前国内就业压力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如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至该年5月份签约尚不足三成①。就业问题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2011年9月17日,美国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的民众抗议活动,其起因与高失业率密切相关。显然,如果一个国家长期不能实现充分就业,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社会安全系数较低,必然会严重干扰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
  收入水平是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依然存在,尤其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突出。例如,2012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1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7401元,同期,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4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525元,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97倍和2.31倍②,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现实差距。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前者是后者的3.1倍③,基本上揭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严重性。有学者研究表明,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的差额相当于全社会各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的60%—70%④。收入分配不公是造成目前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⑤在他看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是中国发展之后顺理成章的事情。
  物价增长较快和房价居高不下直接关乎国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就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幅度来看,2008年比上年上涨5.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3%;2009年比上年下降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2010年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2011年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2012年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⑥5年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幅度虽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其不确定性及风险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就房价来说,2008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7.1%,二手住宅价格上涨6.2%,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4%;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3%,二手住宅价格上涨2.4%,房屋租赁价格下降0.6%;2010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先上升后回落趋势,最高月份涨至12.8%,最低月份降到6.4%;2011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逐步增加,在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为52个,比1月份增加49个;2012年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年末为54个。⑦5年来,全国城市房价总体上居高难下,房价收入比大大高于国际认可的3—6倍⑧,对国民生计、消费走向及社会心态产生重大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尽管近年来我国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及药品安全监管,在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及食品药品安全度降低趋势上有所进展,但迄今为止国内生态环境及食品药品安全状况依然不容乐观。2013年伊始,国内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鲁地区等区域,大气污染程度十分严重。以北京市为例,2013年1月,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⑨全国政协委员朱燕来认为:“过去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是民生大计,但目前看来保护水、空气、土壤等基本生存环境,更是民生大计。”⑩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甚至就此质疑:“如果呼吸都成问题,GDP第一有何意义?”B11此外,2013年上海“假羊肉”事件给全国各地食客带来极大的心理恐慌,一时之间竟然出现羊肉无人问津、牛肉价格暴涨的市场怪现象。此种怪现象不仅仅体现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而且折射出社会信任度持续下降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种文化变异现象。事实上,生态环境恶化和食品药品安全度降低对国民精神心理上的危害比对他们生理上的损害更大,留下的阴影持续更久,将导致人们的社会情绪及文化心态长期处于非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二、破解民生难题与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及效能的关联分析
  所谓民生问题,是指与国民幸福生存与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的日常生计问题。从类型划分,民生问题可分为生存型民生问题或发展型民生问题,也可分为基本型民生问题或突出型民生问题。生存型是指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冻不着,饿不着,解决温饱安居问题;发展型是指吃得好,穿得体面,住得宽敞,玩得开心,解决生活质量问题。基本型与生存型密切相关,意在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本目标;突出型与发展型紧密联系,旨在解决发展中带有典型性质的重要民生疑难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上已初步解决温饱安居的生存型或基本型民生问题,目前正处于解决发展型民生问题的阶段,而突出型民生问题即民生难题的凸显恰是这一阶段的显著标志。
  1.破解民生难题是现阶段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及效能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耐用消费品时代,国民需求正由消费型向发展型转变。在新的发展阶段,民生问题不再是经济发展不足所致,而是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所致B12。换句话说,伴随国民需求朝向高标准的提升和多层次的演变,公众对于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的期待也在不断增加。在迈向公平合理、和谐稳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持续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着力破解各种民生难题则是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及效能的客观需求,它有利于凝心聚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协调性,有效应对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现阶段,公众的民生诉求具有追求个人与家庭生活质量、“患不均更患不公”等显著特征,而这类诉求均与能否有效破解就业困难、收入差距扩大、物价增长较快、房价居高不下、生态环境恶化和食品药品安全度降低之类难题息息相关。进一步说,这类民生难题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迟缓及政府在民生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中的不足密切相关。显而易见,就业困难、收入差距扩大、物价增长较快、房价居高不下、生态环境恶化和食品药品安全度降低之类难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民生建设质量不断提升的瓶颈因素。为了充分满足国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实现国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预定目标,各级政府有必要积极转变职能,认真履行职责,在有效破解各种民生难题上下工夫,为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及效能殚精竭虑。
  2.破解民生难题有助于拓宽我国民生建设的发展空间
  涉及就业、收入分配、物价、环保和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民生难题,多半是在经济社会运行中长期积累的旧矛盾与近年来出现的新矛盾相互叠加和交叉感染的集中反映。随着我国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B13,国内经济社会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及风险系数不断增加,而国民对于政府提高民生建设质量的要求和期望也不断增强。由此可见,破解民生难题与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紧密联系,人们不能脱离宏观社会发展背景,单就民生讲民生。时至今日,各类民生难题的凸显乃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渡时期,其发展质量和效能尚有待提升的重要社会征兆。破解民生难题的社会成效绝不能以单一指标来衡量,因为民生问题与民主、民权、民情、民意、民力、民智等问题从来都是难分难解。究其实质,民生问题就是人的发展问题,破解民生难题也就是要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各种必要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条件。破解民生难题,需要发扬民主、维护民权,了解民情、顺乎民意,珍惜民力、开发民智,把国民的人伦日用和幸福安康时刻挂在心上,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党和政府民生建设的阳光普惠于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群体。正是在这种建构宏大民生工程的含义上,破解民生难题有助于拓宽我国民生建设的发展空间,为实现经济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作用。
  3.破解民生难题有益于丰富我国民生建设的精神内涵
  破解民生难题不仅要在多谋民生之利和多解民生之忧上下工夫,而且要在多添民生之乐上想办法。多谋民生之利和多解民生之忧意在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而多添民生之乐则要促使国民思想发达、心态健全、知书达礼、情趣盎然,在精神发展上获得新提升。破解民生难题有益于丰富我国民生建设的精神内涵,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国民心理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民生建设质量的提高不仅是一定社会物质文明的体现,而且是其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反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民生建设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致力于民富国强的发展方略,也凝聚着国民的精气神。说到底,民生建设旨在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均等、公正、共富、幸福和安康,由此而贯通和建构不同个体、家庭、社群、族群、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破解民生难题,在满足国民高级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国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在新型现代性背景下,我国民生建设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时期的精神特质,这是党和政府大力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之现实驱动的丰硕成果。国家在战略层面诉诸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及力促和谐社会建设,这些势必会在新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国民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也势必会对我国民生建设的精神导向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
  4.破解民生难题有利于提高我国民生建设的信誉度和影响力
  目前,缺乏社会信任是存在于人际交往、市场买卖、消费与服务、管理与被管理、媒体与受众等活动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发生在官民之间、民商之间、主顾之间、医患之间、穷富之间的不信任现象,多半与就业困难、收入差距扩大、物价增长较快、房价居高不下、生态环境恶化和食品药品安全度降低之类民生难题纠结在一起。有学者就此发出警示:“普遍的社会不信任已经成为许多社会性事件发生的‘培养基’。社会的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的增加,社会冲突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不信任,社会信任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中。”B14显然,重建社会信任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有效破解民生难题,无疑有利于提高我国民生建设的信誉度和影响力,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重建社会信任关系。诸多民生难题与国民的长远生计及生活质量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能否得到妥善处理与合理解决,往往成为国民心态及社会情绪变化的风向标。国民对于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共同富裕等社会组织原则及价值取向的心理体验及思想认同,也正是在党和政府积极应对民生难题之政策举措的贯彻实施中才能得以实现。总之,在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的民生建设中,破解民生难题是达成社会共识、赢得社会信任、凝聚社会正能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各级领导层务必将其作为兴国要务抓紧抓好。   三、寻求在破解民生难题中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及效能的有效路径
  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新时期,破解民生难题有待于社会各部门树立大民生理念,从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极做好工作。有鉴于此,笔者就破解民生难题中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的有效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1.优化社会结构,改革社会体制
  “社会结构是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配置,以及社会成员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即公平性)的结果。”B15通过优化社会结构和改革社会体制,能够公正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机会,进而为破解民生难题营造和谐宽松的社会环境,创造各种通达、顺畅的民生实现方式及路径。各类累积的民生难题不仅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缓及经济结构调整不力密切相关,更与社会结构不尽合理及社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关系密切。尤其是近年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出现的社会体制僵化、社会阶层固化及公权力滥用现象,阻塞低阶层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滋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行业垄断及行风腐败等不端社会行为,对于解决在就业、收入分配、物价房价、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民生难题,阻力重重,干扰甚大。因此,若欲有效破解各类民生难题,社会决策层应充分考虑克服社会结构缺陷及社会体制弊端对于推进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扎扎实实从着力优化社会结构和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步伐开始做起。
  2.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事业是指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文化、体育、社区建设、人口发展、养老服务、休闲旅游等方面。B16社会事业建设涵盖民生问题的方方面面,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我国民生建设质量及效能的扎实提高。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堪称有效破解民生难题的惠民“直通车”:它有利于扩大社会公正、缩小贫富差别,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居民劳动收入,有利于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确保居民身心健康。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加强和完善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要研究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并对各地达标状况进行严格考核,以此推动各级地方政府自觉强化自身作为社会事业发展责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各地要加强对社会事业发展的科学谋划和精细管理,并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3.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效破解民生难题,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及效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依然存在着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象: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识普遍淡薄,相关方面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欠缺;二是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生活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乃至不同行业和阶层之间享受的实际待遇依然存在较大差异;三是城乡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实际差距较大。这些不足已成为滋生和助长诸多民生难题的风险因素。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制定和实施公平合理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政策,加大向基层、农村、贫困地区财政倾斜力度,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发挥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在各地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适时制定和实施发展型的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其核心目标指向是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下公民的社会风险。制定和实施以提高个人与家庭发展能力为中心的社会政策旨在优化资源和机会在所有国民中的配置,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全体国民适应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发展能力。个人与家庭发展能力相对不足及社会政策支持比较薄弱是各类民生难题赖以形成的深层原因,而制定和实施以提高个人与家庭发展能力为中心的社会政策,则是有效破解各类民生难题的必要条件。制定和实施此类发展型政策,一是要充分考虑各类民生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国家各种发展方略之间的外在关联;二是要在使制度安排合理化和政策规定公平性上下工夫;三是要在变输血为造血的资源盘活方面想办法;四是要在统筹城乡、区域、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方面做足文章。尤其在制定和实施此类政策时,有关部门应发挥创造性,注重实效性和前瞻性,融发展意识于解决民生难题之中,并且要从宏观、中观、微观有机结合的角度,通盘考虑政策的适用性及其赋权增能效应。适时制定和实施发展型的社会政策,其要义在于着力超越传统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观念及行为习惯的窠臼,将民生建设与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潮流相衔接,为国人指示一种美好的生活预期及前景。
  5.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公众需求的民生文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民生文化与民生经济和民生政治一脉相承,共生互促。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公众需求的民生文化,其核心是树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民生观,为优化发展资源在社会成员中的配置提供思想理论支撑。树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民生观,其主要目标是要将民生建设寓于协调发展、包容性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之中,在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添民生之乐,不断增强国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政府应切实转变自身职能,在鼎力支持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其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为国人的努力工作和幸福生活提供客观保障。民生文化是在不断破解就业、收入分配、物价房价、生活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它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不仅有待于互动发展、有序发展、合理发展、务实发展、能动发展的科学发展新格局的尽快形成,而且有待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区域统筹发展持续性和城乡融合发展实效性的不断增强。总之,在世界经济下行倒逼国人扩大内需、提高创新驱动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来临之际,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公众需求的民生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利于在不断破解民生难题过程中提高我国民生建设质量,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其应有贡献。   注释
  ①杨早:《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郑州日报》2013年5月24日。
  ②参见201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参见2012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惠宁、郭淑娟:《行业垄断与行业收入差距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364页。
  ⑥⑦参见2008—2012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⑧陆学艺等:《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9页。
  ⑨陈维松:《民建中央建言治堵治污:设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基金》,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2013lianghui/2013-02/28/content_28081091.htm,2013年2月28日。
  ⑩张蔚然、杨柳:《朱镕基女儿朱燕来:父亲始终心系社会关注民生》,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3-01/4609016.shtml,2013年3月1日。
  B11王海婷:《钟南山:如果呼吸都成问题GDP第一有何意义》,深圳新闻网,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13-03/07/content_7782098.htm,2013年3月7日。
  B12汝信等:《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页。
  B13汝信等:《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页。
  B14王俊秀:《关注社会情绪,促进社会认同》,《文汇报》2013年1月14日。
  B15陆学艺等:《新阶段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94页。
  B16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2056.htm.
  责任编辑:海玉
其他文献
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日前指出,200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严峻形势。日本、欧盟食品安全卫生新法规将于今年正式实施,大幅抬高了进门农产品的门槛,对茶叶、蔬菜等中国具有比较优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中强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发现,2.52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后,生态系复苏极其缓慢,先后持续了近1000万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15日出版的《自然?地学》上。  本次大灭绝事件使得地球上仅约10%的生物侥幸存活。目前,国际地学界关于生命是如何从这次大灾难中复苏的观点不一。陈中强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迈克尔?本顿教授,对最近有关生物在大灾难
期刊
人工流产术(简称人流)是终止早孕的主要方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流术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近年来,我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将米索前列醇(简称米索)用于人流术9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宣布,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的职工,如在上下班途中遭遇机动车等事故将有权获得国家统一规定的工伤保险赔偿。
“提升以江南大道为轴心的综合性总部经济带,推动东西两翼总部经济集聚区(东翼浙商资本和文化综合体、西翼绿色港浙商回归总部经济园)的开发建设,加快‘两网一城’(中国互联网经济
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的社会关系、规约人的行为选择的两大基本文化形态和规范体系。其共同点之一就是对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界定和维系。其不同
一、整地施肥。秋季作物收获后必须进行深冬耕,旱冬无雨时要浇冻水。来年春季下种前7-10天。每亩施人农家肥4000-5000公斤,碳酸氢铵50-70公斤.草木灰100~200公斤作基肥。基肥要撒
由食用菌爱好者赵春晖先生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创新一种蛹虫草新工艺,采用常规菌袋,用大米作培养基,在适宜的条件下脱袋出菇,具有出菇易控制,占用空间小、省劳力、产量高、效益显
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不自主摇晃及右上肢抖动,形如酒醉状,既往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及癫痫等病史,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膳食行为及营养保健知识的调查,研究膳食行为和营养保健对高血压病的影响。方法:实验者根据研究需要自行设计出科学的调查问卷,然后对150例高血压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