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校外教育的核心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5年,某省教育厅对全省中小学生道德状况展开了一次网上调查,其结果如下:
  1.国家意识:3.4%的小学生和5.81%的中学生认为,升国旗、唱国歌无所谓或没必要。
  2.民族精神:不知道民族英雄岳飞的中小学生占8.9%;不知道林则徐的中小学生占22.45%;不知道郑成功的中小学生占27%;不知道吉鸿昌的中小学生占31.98%;不知道杨靖宇的中小学生占49.57%。
  3.祖国情感:12.3%的中学生祖国情感一般;1.6%的中小学生祖国情感淡漠。
  4.金钱观:认为没钱万万不能的中小学生占27.91%;认为钱越多人生价值越大的中小学生占4.42%。
  5.苦乐观: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的中小学生占17.32%;说不清的中小学生占18.74%。
  6.面对违法违纪行为:站远点的中小学生占12.88%;看热闹的中小学生占6.51%。
  7.中学生可否早恋:支持与无所谓的中小学生占55.26%。
  8.家人生日:不知道的中小学生占10.82%;记不准的中小学生占22.17%。
  9.与家长沟通:偶尔沟通的中小学生占49.94%;从不沟通的中小学生占9.61%。
  这些数据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生的德育对他们的成长、成才的重要性。那么,德育不应仅仅体现在校内教育,校外教育更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只有内外形成合力,才会营造出最好的德育环境。
  
  从建国之初到今天,我们历经了从“智能培养”向“素质教育”、以突出德育逐步转型的艰难历程。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时至今日,我国已初步形成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使智体美劳成为德育的载体,德育统领智体美劳并发挥育人功能的新局面。
  作为校外教育工作者,我们已充分认识到:加强儿童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切工作的核心。抓好精神成长这个核心,就可以把各种发展要素系统地融合在一起,从而生成一种内源性的力量。目标是明确的,但也应注意到:要培养今天的人文精神,是在现代社会激烈转型过程中,应关照到人在全面发展中的精神发育和成长过程。一方面传统的教育理念仍然桎梏着某些人的思与行,应试教育依旧侵害着教育机体;另一方面,现实的社会仍无法回避地腐蚀着孩子们的童心。
  
  校外德育的基本走向
  
  立新必须除旧。校外德育,要践行并结出硕果,必须立足于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陈旧的教育思维方式。这是时代的呼唤和德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
  在21世纪起步的年代,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阵地(包括少年之家、青少年宫,各有关部门开辟的活动站、活动中心等),都要进一步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我们构建新时期的德育体系,就要遵循从道德理性走向情感体验;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从知识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外在他律走向内化自律;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专家们总结的这“五个走向”,正符合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的改革实践。
  ——从道德理性走向情感体验:因为道德情感是推动人追求高尚人格的原动力;是以人间美好的情感去影响儿童、少年;是引导他们追求道德人格的最好方法,最自然的力量。
  ——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因为双向互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互动。成效如何取决于两个主体性互动中的有效性和最优化。
  ——从知识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因为离开了社会生活的参与,德育就偏离了道德目标。走向生活世界就是教人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热爱生活并正确面对自己从事工作的基本职责。从根本上讲,生活世界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
  ——从外在他律走向内化自律:忽视孩子们自律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不符合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主体性”人才培养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简言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主体的自律。
  ——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只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失职。走向能力本位,就是要注重培养个体构建自身的重要践行能力。
  
  拓展与深化校外德育
  
  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外教育阵地(家、宫、中心等)从初创至今,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与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校外教育阵地引入了新的思潮,新的观念。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不断创新。社会化与外向型已被广大校外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校外阵地继往开来的大发展,以及它在儿童少年教育中所彰显的特殊功能,已进一步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认同与赞誉。今天,校外教育阵地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阵地在儿童少年发育成长阶段所展现的特殊功能,毋庸置疑,是校内教育所无法取代的。
  校外阵地之所以重要,是由它的不可取代的特殊性决定的。一方面,它创造了有利于儿童少年天赋展示和发展的场所。根据儿童少年的能力、爱好以及非智力的条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充满兴趣的项目和氛围中接受教育,获得技能,并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完善个性。另一方面,它通过不胜枚举的各类活动,提高儿童少年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日益发展与创新的校外阵地,就是以儿童少年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整个社会为大课堂,以实践性、趣味性、科学性培养兴趣,发展个性,锻炼能力,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人的教育,核心是人的德性品质。所谓德性,就是人在与外部自然、他人、社会相接触时的态度与表现。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应当致力于营造具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唤醒儿童少年的道德潜能,使之变成为一种现实。儿童少年的道德成长,从本质上讲,是主体在自我道德经验和新的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中,激活道德潜能,不断获得道德的自我实现。
  校外阵地崇尚德育,就是要在多元的文化情境中,提升儿童少年的精神素质,涵养文化品格,高扬道德的理性力量,培养有文化的道德人。在各项工作中,教育者必须重视促进儿童少年道德成长中的诱导、激励、启迪、濡染、整合等功能。同时,也必须重视价值引领,信念认同,智慧追求和终极关怀。要在实践中激发儿童少年心灵深处的,对自由、高卓、纯真、尊严的崇尚。圣爱和诗意的精神祈望。我们倡导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从纵向来说,就是要明确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价值观或基本的道德能力,由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作为教育者,深入了解当代儿童少年,是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须知,每一个孩子其道德的自然状况,渗透在现实生活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充满偶然性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道德成长有很大的差异性,有复杂的成因:社会的、家庭的、心里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有受欢迎的,有有争议的,有受忽视的,有亲社会的,有欲求不满的,有品行不端的等。我们的工作意义就在于要通过我们的阵地,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儿童少年在充满生命活力和张力的活动中,通过情感的纽带和艺术的陶冶作用,实现感受与沉思、智性和德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道德教育要适合孩子的本性,应当尊重其人格发展的特性。
  校外阵地的德育是一个内涵宽泛、意义深远的大课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创新的探索主题。一切从事校外教育工作的同仁和社会各界的专家都将以极大的热忱继续关注儿童少年的德育工作。
  编辑/牛小源
其他文献
笔者所在学校曾经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相当多的学生没有自觉的习作需求,他们的习作动机并不是以兴趣为支撑,对写好作文缺乏信心。外国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没有任何兴趣,被
目的:探讨中药足浴联合腹部推拿按摩对剖宫产患者产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产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后给予中药足浴联合
目的:探讨术后个性化护理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有
作文是一种生命的自然表达和交流,应当是一种快乐的宣泄。可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习作仍然是一种被动的负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的评价不当是其中的一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服务逐渐成为多数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活动,并数倍于工业增长速度在全球扩展,一个令经济学家们头痛的问题是信息价值的实现过程与资本增
<正>解读教材是数学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教材解读是否到位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到位,教学过程的预设是否科学
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三个”(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佳木斯市第十六中学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依法从教、以质兴校、管理创新、办咱百姓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加强了制度建设,规范了办学行为,促进了“三个”发展。  结合新的办学理念,学校确定并“实施‘三三三二’工程,构建和谐校园”的发展规划(开展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加强勤俭、勤学、勤奋的“三勤”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