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农家女孩8年前创新了一种奇特的画“三皮画”,受到世人关注,几年时间,她的画蜚声国内外,远销日本、英国、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形成一个新兴文化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她的创富梦想。
勇于探索,树皮画备受追捧
这个女孩叫沈运香,出生于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五通镇,父亲是木工,喜欢在家具上画一些简单的画。沈运香小时候经常蹲在父亲身边看他画画。父亲发现女儿对画画有兴趣,就教她画画,还送她去跟画师学习。
随着年龄渐长,这些简单的画已经不能满足沈运香的求知欲了。为了提高绘画技术,1995年她自费来到广西民族艺术学校学习室内装潢设计,同时跟一位老师学习重彩画。
系统的学习打开了沈运香的视野,也让她接触到了更多绘画知识,然而学到的知识越多,她心里的危机感也越重。临近毕业,她想:“现在绘画业已经非常成熟,一味地模仿很难在艺术市场上立足,必须创新才有出路。”
有一天,沈运香在街上看见有人卖一种用松树皮制作的画,过路者纷纷驻足观看,不少人掏钱购买。沈运香好奇地拿起一张树皮画,仔细地看了又看,感觉画得不是很好,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买,她不由想起一位老师曾说过,有许多东西可以作画,比如兽皮、竹子、牛角、树叶等,如果把自己学的少数民族风情重彩画画在树皮上,那一定别具一格。
这个想法让沈运香兴奋得彻夜难眠,随后她开始尝试用松树皮作画。1999年,沈运香毕业回到了老家。当她看到家乡漫山遍野的松树时,就好像看到了满山蕴藏着的财富,激动不已。她拿起砍刀到山上采回了好些松树皮,专心致志作起画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她的第一张树皮画终于完成了,效果不错,然而这种很少有人画过的树皮画,会不会赢得人们的青睐,沈运香心里没底。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她把这张处女作拿到桂林书画市场试销,没想到很快就被人以30元买走了。拿着第一笔辛苦钱,她高兴得手舞足蹈。然而,后来有人告诉她,那幅树皮画竟然转卖到了400多元!她听后十分惊讶,虽然有些后悔,但是她从中看到了树皮画的市场潜力。
推陈出新,三皮画勇闯市场
第一次成功给了沈运香极大的信心,她开始大量地制作树皮画。可在制作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个难题:松树皮由于不好保存,容易腐烂、开裂和变形,不能再用来作画。刚开始她把树皮拿到太阳下晒干,可树皮暴晒后开裂变形更严重。为此她想了一个办法,把松树皮放到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拿到通风处晾干,然后压平、刨光,这样就可以在上面作画了。做好的画经过覆膜、密封、装裱、包装,看上去赏心悦目。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画的颜料竟然褪色或走形!她想,这可能是树皮和颜料不相融合的缘故,也许在动物皮上作画会好些。于是她尝试着在猪皮、牛皮上作画,结果还是出现同样的问题,看来是颜料的问题。为此,她四处请教画师,并跑到颜料厂寻求解决的办法,可毫无收获。
就在沈运香犯难时,一天,她用油画颜料、丙烯颜料及矿物颜料反复在树皮、猪皮、牛皮三种皮上试验作画,竟然解决了上述难题。她终于弄清楚,在皮革上作画是不能用国画颜料的,而且不同皮种要不同颜料,效果才好。
颜料问题解决了,沈运香开始大胆实践,创造了以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为基础,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三皮画”。这回有很多画商对她的画感兴趣,可是提出画框太单调,档次太低。为此沈运香专门考察了几家制作画框的厂家,选了其中有创意的,签订了购买装裱皮画画框的协议。有了好的装裱,沈运香的“三皮画”更具欣赏价值,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有人说她的画是“中国民间油画”,有人说她的画是点缀居室的自然天成的工艺品。看着自己的画得到了市场认可,沈运香信心倍增,决心闯出一片新天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沈运香的“三皮画”在当地开始有了名气,但因为缺乏市场推广经验,只限于在发廊、礼品店、精品店、花鸟市场销售,销量非常有限,获利甚微。
1999年秋的一天,五通镇副镇长唐合斌到他们村了解情况,在沈运香家看到了挂在墙上的 “三皮画”,不由眼前一亮,说:“这么好的画应该有市场,不拿出去卖,实在太可惜了!”不久,唐镇长让沈运香拿一批画去参加桂林市的农副产品展销会。农展会上,“三皮画”一亮相就引起了许多客商的注意,来自湖南、上海、北京等地的画商纷纷购买,有的还与她签订了销售合同。此后,沈运香精心制作了几十幅“三皮画”,拿到西安参加农副产品交易会,获得了更多的订单。2000年,她趁热打铁,参加了全国农展会,扩大了“三皮画”的影响。
2001年桂林举办了大型书画作品展评活动,在活动中,沈运香的“三皮画”脱颖而出,获得好评,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许多画商慕名前来观摩和订货。
一天,在县委领导的介绍下,一位来自英国的画商找到沈运香,看了她制作的“三皮画”后,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当即与她签订了500幅订单。
全力以赴,做大三皮画产业
随着市场扩大,沈运香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常常要加班到深夜,累得腰酸背痛,瘦了好几圈。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沈运香在镇上租了门面,招了几个学徒,创立了“三皮画”工作室,开始规模化经营。
2004年2月,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亲临五通镇考察绘画产业,当他看到沈运香的“三皮画”时,十分赞赏,欣然题词:独具神采。这对沈运香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成功后,为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沈运香以“三皮画”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向产业化发展。但是要把“三皮画”真正做成一项文化产业,必须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让更多人参与到制作与经营中来。于是沈运香广招学徒,开始运作分散制作、统一销售的模式。通过多方宣传和推广,一时间“三皮画”订单如雪片飞来。从此,“三皮画”打开了市场,走出了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2005年10月18日,沈运香赶制了10多幅 “三皮画”送往南宁参加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展,东盟客商对这种具有中国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化工艺品十分欣赏,纷纷与沈运香联系,签订合作协议。由此,沈运香画室的年销量达到6000多张,产值30多万元,“三皮画”已与靖西绣球、阳朔画扇、北海贝雕一起被自治区文化厅列为广西“一地一品”民族特色文化品牌。
为了扩大经营,2006年沈运香招收学徒30多人,在网站上开了好几家网络商店,每天都有客商与她洽谈。她还利用QQ空间,BBS等网络渠道推广她的产品。在沈运香的带动下,如今五通镇已有800多户人家从事绘画行业,画坊有20多家,品种有30多个,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目前,沈运香正准备开办一家“三皮画”公司,实行规范化管理。
作为一个民间艺人和创业者,沈运香有着自己的想法,她不仅要把“三皮画”做成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而且还要把中国民间的绘画艺术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编辑:冷锋
勇于探索,树皮画备受追捧
这个女孩叫沈运香,出生于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五通镇,父亲是木工,喜欢在家具上画一些简单的画。沈运香小时候经常蹲在父亲身边看他画画。父亲发现女儿对画画有兴趣,就教她画画,还送她去跟画师学习。
随着年龄渐长,这些简单的画已经不能满足沈运香的求知欲了。为了提高绘画技术,1995年她自费来到广西民族艺术学校学习室内装潢设计,同时跟一位老师学习重彩画。
系统的学习打开了沈运香的视野,也让她接触到了更多绘画知识,然而学到的知识越多,她心里的危机感也越重。临近毕业,她想:“现在绘画业已经非常成熟,一味地模仿很难在艺术市场上立足,必须创新才有出路。”
有一天,沈运香在街上看见有人卖一种用松树皮制作的画,过路者纷纷驻足观看,不少人掏钱购买。沈运香好奇地拿起一张树皮画,仔细地看了又看,感觉画得不是很好,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买,她不由想起一位老师曾说过,有许多东西可以作画,比如兽皮、竹子、牛角、树叶等,如果把自己学的少数民族风情重彩画画在树皮上,那一定别具一格。
这个想法让沈运香兴奋得彻夜难眠,随后她开始尝试用松树皮作画。1999年,沈运香毕业回到了老家。当她看到家乡漫山遍野的松树时,就好像看到了满山蕴藏着的财富,激动不已。她拿起砍刀到山上采回了好些松树皮,专心致志作起画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她的第一张树皮画终于完成了,效果不错,然而这种很少有人画过的树皮画,会不会赢得人们的青睐,沈运香心里没底。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她把这张处女作拿到桂林书画市场试销,没想到很快就被人以30元买走了。拿着第一笔辛苦钱,她高兴得手舞足蹈。然而,后来有人告诉她,那幅树皮画竟然转卖到了400多元!她听后十分惊讶,虽然有些后悔,但是她从中看到了树皮画的市场潜力。
推陈出新,三皮画勇闯市场
第一次成功给了沈运香极大的信心,她开始大量地制作树皮画。可在制作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个难题:松树皮由于不好保存,容易腐烂、开裂和变形,不能再用来作画。刚开始她把树皮拿到太阳下晒干,可树皮暴晒后开裂变形更严重。为此她想了一个办法,把松树皮放到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拿到通风处晾干,然后压平、刨光,这样就可以在上面作画了。做好的画经过覆膜、密封、装裱、包装,看上去赏心悦目。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画的颜料竟然褪色或走形!她想,这可能是树皮和颜料不相融合的缘故,也许在动物皮上作画会好些。于是她尝试着在猪皮、牛皮上作画,结果还是出现同样的问题,看来是颜料的问题。为此,她四处请教画师,并跑到颜料厂寻求解决的办法,可毫无收获。
就在沈运香犯难时,一天,她用油画颜料、丙烯颜料及矿物颜料反复在树皮、猪皮、牛皮三种皮上试验作画,竟然解决了上述难题。她终于弄清楚,在皮革上作画是不能用国画颜料的,而且不同皮种要不同颜料,效果才好。
颜料问题解决了,沈运香开始大胆实践,创造了以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为基础,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三皮画”。这回有很多画商对她的画感兴趣,可是提出画框太单调,档次太低。为此沈运香专门考察了几家制作画框的厂家,选了其中有创意的,签订了购买装裱皮画画框的协议。有了好的装裱,沈运香的“三皮画”更具欣赏价值,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有人说她的画是“中国民间油画”,有人说她的画是点缀居室的自然天成的工艺品。看着自己的画得到了市场认可,沈运香信心倍增,决心闯出一片新天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沈运香的“三皮画”在当地开始有了名气,但因为缺乏市场推广经验,只限于在发廊、礼品店、精品店、花鸟市场销售,销量非常有限,获利甚微。
1999年秋的一天,五通镇副镇长唐合斌到他们村了解情况,在沈运香家看到了挂在墙上的 “三皮画”,不由眼前一亮,说:“这么好的画应该有市场,不拿出去卖,实在太可惜了!”不久,唐镇长让沈运香拿一批画去参加桂林市的农副产品展销会。农展会上,“三皮画”一亮相就引起了许多客商的注意,来自湖南、上海、北京等地的画商纷纷购买,有的还与她签订了销售合同。此后,沈运香精心制作了几十幅“三皮画”,拿到西安参加农副产品交易会,获得了更多的订单。2000年,她趁热打铁,参加了全国农展会,扩大了“三皮画”的影响。
2001年桂林举办了大型书画作品展评活动,在活动中,沈运香的“三皮画”脱颖而出,获得好评,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许多画商慕名前来观摩和订货。
一天,在县委领导的介绍下,一位来自英国的画商找到沈运香,看了她制作的“三皮画”后,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当即与她签订了500幅订单。
全力以赴,做大三皮画产业
随着市场扩大,沈运香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常常要加班到深夜,累得腰酸背痛,瘦了好几圈。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沈运香在镇上租了门面,招了几个学徒,创立了“三皮画”工作室,开始规模化经营。
2004年2月,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亲临五通镇考察绘画产业,当他看到沈运香的“三皮画”时,十分赞赏,欣然题词:独具神采。这对沈运香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成功后,为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沈运香以“三皮画”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向产业化发展。但是要把“三皮画”真正做成一项文化产业,必须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让更多人参与到制作与经营中来。于是沈运香广招学徒,开始运作分散制作、统一销售的模式。通过多方宣传和推广,一时间“三皮画”订单如雪片飞来。从此,“三皮画”打开了市场,走出了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2005年10月18日,沈运香赶制了10多幅 “三皮画”送往南宁参加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展,东盟客商对这种具有中国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化工艺品十分欣赏,纷纷与沈运香联系,签订合作协议。由此,沈运香画室的年销量达到6000多张,产值30多万元,“三皮画”已与靖西绣球、阳朔画扇、北海贝雕一起被自治区文化厅列为广西“一地一品”民族特色文化品牌。
为了扩大经营,2006年沈运香招收学徒30多人,在网站上开了好几家网络商店,每天都有客商与她洽谈。她还利用QQ空间,BBS等网络渠道推广她的产品。在沈运香的带动下,如今五通镇已有800多户人家从事绘画行业,画坊有20多家,品种有30多个,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目前,沈运香正准备开办一家“三皮画”公司,实行规范化管理。
作为一个民间艺人和创业者,沈运香有着自己的想法,她不仅要把“三皮画”做成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而且还要把中国民间的绘画艺术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编辑: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