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幕拱黄城,千山绕御营。朝家修武备,藩部喻衷诚。”此诗系康熙皇帝对“木兰秋狝”壮阔历史场景的描绘,此件作品中场面恢弘,人物众多,从人物华贵的服饰着装、恭敬卑微的随从、兵器刀剑的一应俱全来看,尽显皇室的尊贵威严。而清朝得以如此兴师动众的活动,便是每年的木兰秋狝了,此图也正是描绘了康熙皇帝于木兰围场中举行秋狝时甸猎的场景。此作是乾隆年间宫廷画家所画,描绘了康熙皇帝率领皇裔后妃及满蒙贵冑、扈从,于木兰围场中边走边骑射,行至一处休息的场景:画面布置得宜,呈S形构图,构图紧凑而讲求变化,动静间和谐相宜,描绘了最为生动的历史一帧。
一、木兰秋狝缘何如此重要?
通过《木兰秋狝图》我们看到清帝狩猎生活的真实场景,康熙时期的木兰围场,不仅野兽繁多,而且还曾“猎获过飞狐,重八百斤的石熊,长过一丈的东北虎,重千余斤的“八叉巨鹿、香獐、白狍等异兽”,乾隆时期猛兽亦非常繁多。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清帝建立木兰的历史背景。清代学者魏源曾指出:“本朝绥服蒙古之典,以木兰秋狝为最盛。”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北巡开始,康熙建立了每岁行围制,名曰“秋狝”,木兰秋狝大典逐渐成为定制,无特殊情况皇帝每年北巡都要举行秋狝大典。从此贯穿康乾盛世始终,一直延续到嘉庆朝的尾声。自建立木兰围场后,康熙每年都要在此举行秋狝,共举行了48次。清帝几乎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此同蒙古各部会合,这时的木兰围场实际上已成为清政府的主要政治、军事活动场所。
木兰秋狝绝非清朝皇室的一项单纯狩猎活动,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与文化内涵。“故自三藩底定之后,即不敢以逸豫为念,巡狩之典或一岁而二三举行,耗财劳众之论夫岂不虑?然而,凛天威,鉴前车,查民瘼,备边防,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习劳苦之役,惩宴安之怀,所全者大则其小者有不必恤矣。”(注释:《热河志》卷二五《行宫》一)”,清帝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为入主中原后教育皇族子孙、八旗子弟、王公大臣及官兵不忘骑射武功的家法祖制,保持满族英勇善战的斗志。二是借每年的木兰行围,在那里定期接见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满蒙关系,加强对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的管理。
康熙还列举多次和准噶尔作战取得的胜利,认为即得力于木兰行围。1722年,康熙在最后一次木兰秋狝结束返回北京后对文武大臣说:“此皆因朕平时不忘武备,勤于训练之所致也。若听信从前条奏者,惮余劳苦,不加训练,又何能远至万里之外而灭贼立功乎?” (注释:《山庄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8月版)。诚如康熙所言,清王朝的滚滚铁骑之所以能纵横,一年一度的塞外北巡和木兰秋狝,当是其万里远征,立功绝域的根本原因。
因此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虽然因种种原因没有举行木兰行围活动,但一再强调要在“适宜”的时候举行“秋狝”之礼。乾隆帝对于秋狝大典相当重视,自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年,秋狝次数达四十次之多。正是通过习武射猎,提高了满蒙八旗兵的战斗力。通过召见和宴赏,显示了皇恩浩荡,从而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管理。清廷能取得平定三藩、抗击沙俄、征剿准噶尔等大胜利,与每年要举行的围猎政策是分不开的。
木兰秋狝大典主要是康乾两朝举行,雍正一朝未曾举行,嘉庆之后,清王朝内外交困,无力再进行木兰秋狝。但它确实在防卫边防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嘉庆皇帝在《木兰记》碑文中写道:“射猎为本朝家法,绥远实国家大纲。”并说道:“木兰秋狝,为亿万斯年世世子孙所当遵守毋忽之常经”,一语道破其中深意。
二、作品出自何人之手?
木兰秋狝是清王朝“习武绥服”的重要场所,因而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绘画题材。自康熙至咸丰年间,宫廷画家、文人都有绘画木兰秋狝的习尚,以此标榜绳承家法,不忘祖训。目前所能看到的此类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的郎世宁《哨鹿图》、清人绘制的《弘历一发双鹿图》、《塞宴四事图》、《清高宗木兰秋狝图》。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的有徐扬《弘历木兰图》,清人画、于敏中敬书的《弘历木兰图》,陆吉安《狩猎图》、兴隆阿《秋狝图》。其中以兴隆阿的《秋狝图》所绘最具生命力,是目前保存下来较好的,较全面的作品之一。
兴隆阿的《木兰秋狝图》(图1)左下角有印款“长白山老满洲,京旗驻防热河兴隆阿学写。”通过印章可以肯定兴隆阿是满族人,非宫廷画家。兴隆阿别具匠心地用鸟瞰、平视、仰视、平面与侧面的角度,将木兰秋狝如此宏大的整体场景组织在一个大的构图中。用墨线勾勒出人物、帐幕、牲畜、旗标的轮廓,而后饰重彩,勾皴渲染山石、树木、幕帐;在设色上,则通过大量使用固有色来强化幔城、圆幄、帐幕色彩的对比。满眼望去尽是浓重的红、黄、蓝色,各色的旗子;山林中的树木黄绿相间,相互衬托,造成一种热烈的行围习武的气氛。
与兴隆阿《木兰秋狝图》所具有的朴素、热烈的绘画风格所不同的是,后宫佳丽与帝王皇孙的参与,又为画作增添了更多的生活乐趣和幽闲的情致。画家主观处理了背景环境,为强化突出人物、马骑的动态描绘,以淡墨写树木苍石,高大的石壁与树木共同营造出一个清幽的狩猎环境,将行猎活动点缀得惬意而温馨。而此画中笔触细腻的造型,隽丽秀美的设色更是非正统宫廷画家所望尘莫及的。画家注重人物姿态和面部细部的刻画,图中包括皇帝在内的许多主要人物都具有肖像的特征,不仅塑造出康熙帝威严又不失鲜活的帝王形象,连扈从侍卫的描绘也不失精谨,图中有一女扈从,口中叼着长长的烟袋,那胖胖的圆脸,加之那轻松自在的面部表情,着实生动有趣,耐人尋味。
三、《康熙木兰秋狝图》为如意馆宫廷画家所作
乾隆时期,清宫内设的画院机构——如意馆已经十分完备,馆内不只召集了许多画家、雕工、画样设计和画珐琅等艺匠,山水、人物、花卉、走兽等分科都有。“如意馆”一些较大的作品,按照个人的专长并同创作,当时并不落款,需要上供时才落款,所以在院画家中,很难分出他们的特点来。而这类描绘皇帝的肖像巨帙,限于制度,照例画家均不署姓名,使我们无法确指肖像的作者。虽然画家已无从可考,但是可以确信是画艺精湛的宫廷画家所作。
此作一定程度上受到郎世宁与王致诚的影响。在康熙后期,郎世宁入宫,开始了大规模纪实性绘画创作,影响了一批宫廷画家,他们在作画时追求逼真的效果。此图中已经参有西方画法,多以渲染为之,服饰亦如此,并略加明暗,以示凹凸。譬如马、羊等动物轮廓处理地非常松软,马鬃及马尾用柔和的阴影渐淡法处理。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沿袭了波臣派画法,用淡墨勾勒出五官,粉彩渲染,还适当借鉴西洋绘画的明暗凹凸法,呈现出新的面貌。但是仔细观察,图中所绘树石皆取古法,笔墨法度严谨,点染娴熟,得宋元人古意,当出自中国画家之手。由此可以确定,这件作品应是西洋画家或精于西法的中国宫廷画家画人物、马骑,中国画家补笔山水的。而这种大型纪实题材并非普通画师所能为之,当是几位画艺绝佳者合力所作。
四、本作的内在意义及艺术历史价值
康熙帝御宇天下60年,但是其御容画的数量远不及雍乾二帝,此图画家摆脱了帝王标准像那种固定的程式,以精彩的笔墨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图像资料,展开画卷,这些人物随之鲜活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而康熙在日常状态下与后妃、扈从们在一起行围的生活场景,使我们对于这位帝王又多了一个角度的了解和认识,并进而去了解18世纪的中国。
作者简介:
于恬,硕士研究生。
一、木兰秋狝缘何如此重要?
通过《木兰秋狝图》我们看到清帝狩猎生活的真实场景,康熙时期的木兰围场,不仅野兽繁多,而且还曾“猎获过飞狐,重八百斤的石熊,长过一丈的东北虎,重千余斤的“八叉巨鹿、香獐、白狍等异兽”,乾隆时期猛兽亦非常繁多。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清帝建立木兰的历史背景。清代学者魏源曾指出:“本朝绥服蒙古之典,以木兰秋狝为最盛。”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北巡开始,康熙建立了每岁行围制,名曰“秋狝”,木兰秋狝大典逐渐成为定制,无特殊情况皇帝每年北巡都要举行秋狝大典。从此贯穿康乾盛世始终,一直延续到嘉庆朝的尾声。自建立木兰围场后,康熙每年都要在此举行秋狝,共举行了48次。清帝几乎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此同蒙古各部会合,这时的木兰围场实际上已成为清政府的主要政治、军事活动场所。
木兰秋狝绝非清朝皇室的一项单纯狩猎活动,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与文化内涵。“故自三藩底定之后,即不敢以逸豫为念,巡狩之典或一岁而二三举行,耗财劳众之论夫岂不虑?然而,凛天威,鉴前车,查民瘼,备边防,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习劳苦之役,惩宴安之怀,所全者大则其小者有不必恤矣。”(注释:《热河志》卷二五《行宫》一)”,清帝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为入主中原后教育皇族子孙、八旗子弟、王公大臣及官兵不忘骑射武功的家法祖制,保持满族英勇善战的斗志。二是借每年的木兰行围,在那里定期接见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满蒙关系,加强对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三大部的管理。
康熙还列举多次和准噶尔作战取得的胜利,认为即得力于木兰行围。1722年,康熙在最后一次木兰秋狝结束返回北京后对文武大臣说:“此皆因朕平时不忘武备,勤于训练之所致也。若听信从前条奏者,惮余劳苦,不加训练,又何能远至万里之外而灭贼立功乎?” (注释:《山庄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8月版)。诚如康熙所言,清王朝的滚滚铁骑之所以能纵横,一年一度的塞外北巡和木兰秋狝,当是其万里远征,立功绝域的根本原因。
因此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虽然因种种原因没有举行木兰行围活动,但一再强调要在“适宜”的时候举行“秋狝”之礼。乾隆帝对于秋狝大典相当重视,自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年,秋狝次数达四十次之多。正是通过习武射猎,提高了满蒙八旗兵的战斗力。通过召见和宴赏,显示了皇恩浩荡,从而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管理。清廷能取得平定三藩、抗击沙俄、征剿准噶尔等大胜利,与每年要举行的围猎政策是分不开的。
木兰秋狝大典主要是康乾两朝举行,雍正一朝未曾举行,嘉庆之后,清王朝内外交困,无力再进行木兰秋狝。但它确实在防卫边防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嘉庆皇帝在《木兰记》碑文中写道:“射猎为本朝家法,绥远实国家大纲。”并说道:“木兰秋狝,为亿万斯年世世子孙所当遵守毋忽之常经”,一语道破其中深意。
二、作品出自何人之手?
木兰秋狝是清王朝“习武绥服”的重要场所,因而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绘画题材。自康熙至咸丰年间,宫廷画家、文人都有绘画木兰秋狝的习尚,以此标榜绳承家法,不忘祖训。目前所能看到的此类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的郎世宁《哨鹿图》、清人绘制的《弘历一发双鹿图》、《塞宴四事图》、《清高宗木兰秋狝图》。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的有徐扬《弘历木兰图》,清人画、于敏中敬书的《弘历木兰图》,陆吉安《狩猎图》、兴隆阿《秋狝图》。其中以兴隆阿的《秋狝图》所绘最具生命力,是目前保存下来较好的,较全面的作品之一。
兴隆阿的《木兰秋狝图》(图1)左下角有印款“长白山老满洲,京旗驻防热河兴隆阿学写。”通过印章可以肯定兴隆阿是满族人,非宫廷画家。兴隆阿别具匠心地用鸟瞰、平视、仰视、平面与侧面的角度,将木兰秋狝如此宏大的整体场景组织在一个大的构图中。用墨线勾勒出人物、帐幕、牲畜、旗标的轮廓,而后饰重彩,勾皴渲染山石、树木、幕帐;在设色上,则通过大量使用固有色来强化幔城、圆幄、帐幕色彩的对比。满眼望去尽是浓重的红、黄、蓝色,各色的旗子;山林中的树木黄绿相间,相互衬托,造成一种热烈的行围习武的气氛。
与兴隆阿《木兰秋狝图》所具有的朴素、热烈的绘画风格所不同的是,后宫佳丽与帝王皇孙的参与,又为画作增添了更多的生活乐趣和幽闲的情致。画家主观处理了背景环境,为强化突出人物、马骑的动态描绘,以淡墨写树木苍石,高大的石壁与树木共同营造出一个清幽的狩猎环境,将行猎活动点缀得惬意而温馨。而此画中笔触细腻的造型,隽丽秀美的设色更是非正统宫廷画家所望尘莫及的。画家注重人物姿态和面部细部的刻画,图中包括皇帝在内的许多主要人物都具有肖像的特征,不仅塑造出康熙帝威严又不失鲜活的帝王形象,连扈从侍卫的描绘也不失精谨,图中有一女扈从,口中叼着长长的烟袋,那胖胖的圆脸,加之那轻松自在的面部表情,着实生动有趣,耐人尋味。
三、《康熙木兰秋狝图》为如意馆宫廷画家所作
乾隆时期,清宫内设的画院机构——如意馆已经十分完备,馆内不只召集了许多画家、雕工、画样设计和画珐琅等艺匠,山水、人物、花卉、走兽等分科都有。“如意馆”一些较大的作品,按照个人的专长并同创作,当时并不落款,需要上供时才落款,所以在院画家中,很难分出他们的特点来。而这类描绘皇帝的肖像巨帙,限于制度,照例画家均不署姓名,使我们无法确指肖像的作者。虽然画家已无从可考,但是可以确信是画艺精湛的宫廷画家所作。
此作一定程度上受到郎世宁与王致诚的影响。在康熙后期,郎世宁入宫,开始了大规模纪实性绘画创作,影响了一批宫廷画家,他们在作画时追求逼真的效果。此图中已经参有西方画法,多以渲染为之,服饰亦如此,并略加明暗,以示凹凸。譬如马、羊等动物轮廓处理地非常松软,马鬃及马尾用柔和的阴影渐淡法处理。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沿袭了波臣派画法,用淡墨勾勒出五官,粉彩渲染,还适当借鉴西洋绘画的明暗凹凸法,呈现出新的面貌。但是仔细观察,图中所绘树石皆取古法,笔墨法度严谨,点染娴熟,得宋元人古意,当出自中国画家之手。由此可以确定,这件作品应是西洋画家或精于西法的中国宫廷画家画人物、马骑,中国画家补笔山水的。而这种大型纪实题材并非普通画师所能为之,当是几位画艺绝佳者合力所作。
四、本作的内在意义及艺术历史价值
康熙帝御宇天下60年,但是其御容画的数量远不及雍乾二帝,此图画家摆脱了帝王标准像那种固定的程式,以精彩的笔墨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图像资料,展开画卷,这些人物随之鲜活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而康熙在日常状态下与后妃、扈从们在一起行围的生活场景,使我们对于这位帝王又多了一个角度的了解和认识,并进而去了解18世纪的中国。
作者简介:
于恬,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