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白石出身木匠,27岁才正式拜师学习传统的文人诗词书画。直到35岁以前,他都没有离开过家乡,足迹只在老家杏子坞附近百里之内,连湘潭县城都没有去过。那时候,他的名气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名满天下,仅仅只在老家那一百来里地比较有名。人们当时的说法是:芝木匠改行做了画匠,画的画比雕得花还好。
35岁以后,朋友们介绍齐白石到湘潭县城画画,他的名气才开始在县城传播开来。也正是在那之后,他才开始以画谋生。
卖画赚得一桶金
38岁的时候,齐白石在县城赚到了卖画生涯以来的第一笔大单。湘潭县城的一个盐商大财主游历了衡山,觉得那是天下第一胜景,于是决定请人画一套南岳全图。齐白石接下了这个单,着意按照盐商的意思,浓墨重彩地画了十二幅六尺中堂,光是石绿一色就足足用了二斤!盐商看了却是十分满意,给了齐白石320两银子。其时是1900年,清朝末年,当时的320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呢?
根据2005年1月发表于《经济学》季刊第四卷第2期卢锋、彭凯翔的《我国长期米价研究》文中考据的全国米价可以看到,1900年时,全国的米价和苏州米价较为接近,约为3两/石。但是全国米价并不代表湖南的米价,要换算为当地的物价,才能确定这320两银子真实的购买力。根据该文的考据结果,可知若以苏州地区的米价为1.00,则湖南的米价为0.64,那么按照苏州米价3两/石,则要乘以0.64,得湖南米价为1.92两/石。
根据《我国长期米价研究》文中的注释可知,1石= 1. 4担= 140清斤= 168市斤。所以,齐白石那320两银子可以买到320÷1.92×168=28000斤米。
按照今日的普通米价约3元至4元/斤(参考超市物价),则那32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84000元至112000元之间,大概就是10万元人民币左右,怪不得县城的人听说齐白石得了320两银子,吐吐舌头说:“这还了得,画画真可以发财啦!”
有意思的是,齐白石用这320两银子来改善居住条件了。他租了老家白石铺不远的一个祠堂“梅公祠”,带了两儿两女住进去,还在空地上建起了著名的“借山吟馆”。祠堂花木成林,房屋宽敞高大,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7年后房子租期到了,齐白石才自己买了一个房子。这梅公祠靠320两银子租住了7年,每年的租金约45两,换算到今日的人民币约1万多元一年,一个月1000元左右,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今天看来,齐白石12幅六尺整张的作品,才10万元人民币,未免便宜得离谱。但是,当时的齐白石,刚刚从芝木匠摇身转变为画家,得到这320两银子后,名字才在县城广为人知,出了县城人们就不知道齐白石的画名了。
南北“走穴”不虚行
40岁那年(1902年),齐白石终于在朋友的邀约之下第一次走出湘潭,去了一趟西安和北京。在西安做官的老乡夏午诒,寄来束修和路费,让齐白石去西安教他的如夫人画画。在西安住了三个月后,夏午诒进京谋差,齐白石又随他们去北京待了两个多月。夏午诒想给齐白石捐个县丞作为答谢,齐白石觉得自己不适合混官场,就坚决辞了。于是夏午诒把准备捐官的钱给了齐白石。查资料可知,光绪年间捐个县丞估计要200两银子左右,但在清末,捐纳的价格一降再降,虚衔越来越不值钱,实际价格往往只为原规定的几分之一甚至不到十分之一。这次出游加上往返行程前后大半年时间,束修加上卖画刻印的钱,齐白石一共得到2000多两银子!如他自己所言,“可算是不虚此行了”。
这2000多两银子,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约70万至100万元人民币,可见在清末齐白石大半年的收入也还是比较可观的。虽然当时齐白石的艺术水准和知名度仅限于湘潭县城闻名,但是收入已然很高了。
齐白石得到这2000多两银子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的润格不低。在西安的时候,齐白石去拜访当时的名士、南北闻名的大诗人樊樊山,刻了几方印送给他,得了50两银子,约合今日的人民币1.5万元。而且樊樊山还订了一张润例给齐白石,写明:“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这个润例和樊樊山给齐白石的50两的价钱是一致的,因为齐白石刻几方印大概也就十多个字,每字三金,即三两银子,那么十多个字就是50两了。
1905年,齐白石在桂林出游,也是以卖画刻印为生。当时蔡锷想聘请他给巡警学堂的学生教画画,一个月只有四个周日上课教画,薪资30两银子,约合现在人民币9000元一个月,可见齐白石当时的薪资水准也不低。不过这次聘请他坚持没有去,因为怕万一闹出轰教员的事。
为避绑匪当“北漂”
齐白石因为卖画刻印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老家附近的坏人歹徒眼红了起来,说:“芝木匠发了财啦!去绑他的票!”齐白石感到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再加上民国初年连年战乱,他在老家已经没有容身之地了,所以在1919年,齐白石决定在北京定居,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
和所有“北漂”刚到北京总是过着艰苦的生活一样,齐白石刚到北京的时候,卖画生涯也很是落寞。上世纪20年代初,他的画价比一般北京画家(如陈半丁等)还要低一些,二尺的扇面,只收二元,尚且少人问津,生活很是窘迫。当时一个银元的购买力是多少呢?我们再根据《我国长期米价研究》考据的民国米价得出,当时距离北京不远的天津米价约为10银元/市石,民国1市石合156市斤。所以齐白石画二尺扇面所得2元只能买2÷10×156=31.2斤大米,约合90元至120元人民币,比起他在清末的价钱,那是降价太多了,“北漂”生活果然艰辛。
直到1922年得陈师曾提携,将他的画在日本展出,大受欢迎,卖了大价钱(花卉一幅100元,山水一幅250元),情况才逐渐好转。据齐白石自述,这250元一张的山水才二尺长,并不是很大的作品。实际上,250元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1926年吴湖帆瞒着夫人金屋藏娇3年,每月给小妾的家用是200元,这是大户人家单独安置一房小妾的费用。按照当时上海的米价约11元/市石换算之后,这200元约合今日的人民币8500元至11500元,就是1万元左右一个月。那个年代,当时作为一个上海机关小科员的著名篆刻家陈巨来一个月的薪金也才80元,约合人民币3500元至4500元,但是加上业余篆刻所得已经能够养活一家十四五口人。可见当时山水一幅250元,确实是一个大价钱。在这次日本展出大受欢迎之后,齐白石卖画的市场行情就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 根据郎绍君写齐白石润格的文章记载,1931年齐白石自写了《齐白石卖画及篆刻规例》,规定的润格是:“花卉:条幅二尺10元,三尺15元,四尺20元(以上一尺宽),五尺30元,六尺45元,八尺72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八寸内每页6元,一尺内8元。扇面:宽二尺者10元,一尺五寸内8元??凡画不题跋,题上款加10元。刻印:每字4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为度,字小不刻??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4元,刻上款加10元。”
在民国的书画市场行情中,齐白石的作品相对同时代同样艺术水准的画家而言,价钱并不高。以黄宾虹1924年至1935年间的润格为例:四尺60元;五尺80元;六尺100元;卷册、扇页每页20元;双款设色加倍;花卉篆书减半。于非厂在上世纪30年代曾与张大千举办书画联展,当时他们的画价就动辄数百元,绝非一般藏家所能问津。
顺便提一下,民国的书画家润格规定得比较细致,例如齐白石在润格中写明若是加上款还要加10元;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本来作品润格可能不高,但是若加上精细的草虫,也不那么便宜了。
1936年,齐白石应王缵绪(1887年至1950年)的邀请去四川游玩。王缵绪早年就学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先后任国民党革命军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等,可谓一方诸侯。齐白石带着家人到四川游玩,在成都等地为王缵绪刻印又作画。但这次蜀游,白石并不高兴,因为王缵绪原答应给他3000元酬金,结果只给了400元。白石《蜀游杂记》写道:“半年光阴,曾许赠之3000元不与,可谓不成君子矣!”5年后,81岁的齐白石又在《蜀游杂记》末页题了两句话:“翻阅此日记簿,始愧虚走四川一回,无诗无画,恐后人见之笑倒也。故记数字,后知翁者,翁必有不乐之事,兴趣毫无以至此。”
1936年的重庆米价约8元/市石,所以这3000元换算成今日的人民币约18万至24万元,怪不得齐白石会动心前往四川。不过王缵绪爽约,只给了400元,约合今日的人民币2.5万至3万人民币,那是大大的缩水了,难怪齐白石老先生老大不高兴了。
囤画也能抗通胀
1937年北平沦陷,齐白石深居简出,拒绝日伪的各种邀请和圈套,但是画还是要继续卖的,因为物价上涨,不靠卖画刻印无法维持生活。那时候,很多奸商投机倒把,大发国难财,发了财之后都想弄点字画装装门面,齐白石的生意简直是忙不过来。换句话说,北平沦陷后,作为一介画家,齐白石的卖画生意居然很好,都忙不过来了,着实有点出乎人们对沦陷区民不聊生的印象。生意虽然好,但是经常有日伪骚扰,到1944年,日伪的骚扰太过,齐白石不得不停止了卖画生涯。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齐白石继续卖画,但是那时候物价飞涨,钱贬值很快,囤积倒把的人也开始囤齐白石的画,虽然齐白石订单数量巨大,但是换得的大量钱财很快就贬值了。白石老人感叹说:“人们纷纷抢购实物,票子到手,立即就去换上东西??他们异想天开,把我的画,也当作货物一样,囤集起来。拿着一堆废纸似的金圆券,订我的画件,一订就是几十张几百张。我案头积纸如山,看着不免心惊肉跳。朋友跟我开玩笑,说看样子,真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了。实则我耗了不少心血,费了不少腕力,换得的票子,有时一张还买不到几个烧饼,望九之年,哪有许多精神,弄来许多废纸,欺骗自己呢?只得叹一口气,挂出‘暂停收件’的告白了。”
今日拍场上齐白石的作品动辄上千万甚至过亿元,这恐怕是一生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作画,终其一生以卖画谋生的齐白石老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吧。
35岁以后,朋友们介绍齐白石到湘潭县城画画,他的名气才开始在县城传播开来。也正是在那之后,他才开始以画谋生。
卖画赚得一桶金
38岁的时候,齐白石在县城赚到了卖画生涯以来的第一笔大单。湘潭县城的一个盐商大财主游历了衡山,觉得那是天下第一胜景,于是决定请人画一套南岳全图。齐白石接下了这个单,着意按照盐商的意思,浓墨重彩地画了十二幅六尺中堂,光是石绿一色就足足用了二斤!盐商看了却是十分满意,给了齐白石320两银子。其时是1900年,清朝末年,当时的320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呢?
根据2005年1月发表于《经济学》季刊第四卷第2期卢锋、彭凯翔的《我国长期米价研究》文中考据的全国米价可以看到,1900年时,全国的米价和苏州米价较为接近,约为3两/石。但是全国米价并不代表湖南的米价,要换算为当地的物价,才能确定这320两银子真实的购买力。根据该文的考据结果,可知若以苏州地区的米价为1.00,则湖南的米价为0.64,那么按照苏州米价3两/石,则要乘以0.64,得湖南米价为1.92两/石。
根据《我国长期米价研究》文中的注释可知,1石= 1. 4担= 140清斤= 168市斤。所以,齐白石那320两银子可以买到320÷1.92×168=28000斤米。
按照今日的普通米价约3元至4元/斤(参考超市物价),则那32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84000元至112000元之间,大概就是10万元人民币左右,怪不得县城的人听说齐白石得了320两银子,吐吐舌头说:“这还了得,画画真可以发财啦!”
有意思的是,齐白石用这320两银子来改善居住条件了。他租了老家白石铺不远的一个祠堂“梅公祠”,带了两儿两女住进去,还在空地上建起了著名的“借山吟馆”。祠堂花木成林,房屋宽敞高大,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7年后房子租期到了,齐白石才自己买了一个房子。这梅公祠靠320两银子租住了7年,每年的租金约45两,换算到今日的人民币约1万多元一年,一个月1000元左右,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今天看来,齐白石12幅六尺整张的作品,才10万元人民币,未免便宜得离谱。但是,当时的齐白石,刚刚从芝木匠摇身转变为画家,得到这320两银子后,名字才在县城广为人知,出了县城人们就不知道齐白石的画名了。
南北“走穴”不虚行
40岁那年(1902年),齐白石终于在朋友的邀约之下第一次走出湘潭,去了一趟西安和北京。在西安做官的老乡夏午诒,寄来束修和路费,让齐白石去西安教他的如夫人画画。在西安住了三个月后,夏午诒进京谋差,齐白石又随他们去北京待了两个多月。夏午诒想给齐白石捐个县丞作为答谢,齐白石觉得自己不适合混官场,就坚决辞了。于是夏午诒把准备捐官的钱给了齐白石。查资料可知,光绪年间捐个县丞估计要200两银子左右,但在清末,捐纳的价格一降再降,虚衔越来越不值钱,实际价格往往只为原规定的几分之一甚至不到十分之一。这次出游加上往返行程前后大半年时间,束修加上卖画刻印的钱,齐白石一共得到2000多两银子!如他自己所言,“可算是不虚此行了”。
这2000多两银子,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约70万至100万元人民币,可见在清末齐白石大半年的收入也还是比较可观的。虽然当时齐白石的艺术水准和知名度仅限于湘潭县城闻名,但是收入已然很高了。
齐白石得到这2000多两银子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的润格不低。在西安的时候,齐白石去拜访当时的名士、南北闻名的大诗人樊樊山,刻了几方印送给他,得了50两银子,约合今日的人民币1.5万元。而且樊樊山还订了一张润例给齐白石,写明:“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这个润例和樊樊山给齐白石的50两的价钱是一致的,因为齐白石刻几方印大概也就十多个字,每字三金,即三两银子,那么十多个字就是50两了。
1905年,齐白石在桂林出游,也是以卖画刻印为生。当时蔡锷想聘请他给巡警学堂的学生教画画,一个月只有四个周日上课教画,薪资30两银子,约合现在人民币9000元一个月,可见齐白石当时的薪资水准也不低。不过这次聘请他坚持没有去,因为怕万一闹出轰教员的事。
为避绑匪当“北漂”
齐白石因为卖画刻印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老家附近的坏人歹徒眼红了起来,说:“芝木匠发了财啦!去绑他的票!”齐白石感到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再加上民国初年连年战乱,他在老家已经没有容身之地了,所以在1919年,齐白石决定在北京定居,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
和所有“北漂”刚到北京总是过着艰苦的生活一样,齐白石刚到北京的时候,卖画生涯也很是落寞。上世纪20年代初,他的画价比一般北京画家(如陈半丁等)还要低一些,二尺的扇面,只收二元,尚且少人问津,生活很是窘迫。当时一个银元的购买力是多少呢?我们再根据《我国长期米价研究》考据的民国米价得出,当时距离北京不远的天津米价约为10银元/市石,民国1市石合156市斤。所以齐白石画二尺扇面所得2元只能买2÷10×156=31.2斤大米,约合90元至120元人民币,比起他在清末的价钱,那是降价太多了,“北漂”生活果然艰辛。
直到1922年得陈师曾提携,将他的画在日本展出,大受欢迎,卖了大价钱(花卉一幅100元,山水一幅250元),情况才逐渐好转。据齐白石自述,这250元一张的山水才二尺长,并不是很大的作品。实际上,250元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1926年吴湖帆瞒着夫人金屋藏娇3年,每月给小妾的家用是200元,这是大户人家单独安置一房小妾的费用。按照当时上海的米价约11元/市石换算之后,这200元约合今日的人民币8500元至11500元,就是1万元左右一个月。那个年代,当时作为一个上海机关小科员的著名篆刻家陈巨来一个月的薪金也才80元,约合人民币3500元至4500元,但是加上业余篆刻所得已经能够养活一家十四五口人。可见当时山水一幅250元,确实是一个大价钱。在这次日本展出大受欢迎之后,齐白石卖画的市场行情就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 根据郎绍君写齐白石润格的文章记载,1931年齐白石自写了《齐白石卖画及篆刻规例》,规定的润格是:“花卉:条幅二尺10元,三尺15元,四尺20元(以上一尺宽),五尺30元,六尺45元,八尺72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八寸内每页6元,一尺内8元。扇面:宽二尺者10元,一尺五寸内8元??凡画不题跋,题上款加10元。刻印:每字4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为度,字小不刻??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4元,刻上款加10元。”
在民国的书画市场行情中,齐白石的作品相对同时代同样艺术水准的画家而言,价钱并不高。以黄宾虹1924年至1935年间的润格为例:四尺60元;五尺80元;六尺100元;卷册、扇页每页20元;双款设色加倍;花卉篆书减半。于非厂在上世纪30年代曾与张大千举办书画联展,当时他们的画价就动辄数百元,绝非一般藏家所能问津。
顺便提一下,民国的书画家润格规定得比较细致,例如齐白石在润格中写明若是加上款还要加10元;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本来作品润格可能不高,但是若加上精细的草虫,也不那么便宜了。
1936年,齐白石应王缵绪(1887年至1950年)的邀请去四川游玩。王缵绪早年就学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先后任国民党革命军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等,可谓一方诸侯。齐白石带着家人到四川游玩,在成都等地为王缵绪刻印又作画。但这次蜀游,白石并不高兴,因为王缵绪原答应给他3000元酬金,结果只给了400元。白石《蜀游杂记》写道:“半年光阴,曾许赠之3000元不与,可谓不成君子矣!”5年后,81岁的齐白石又在《蜀游杂记》末页题了两句话:“翻阅此日记簿,始愧虚走四川一回,无诗无画,恐后人见之笑倒也。故记数字,后知翁者,翁必有不乐之事,兴趣毫无以至此。”
1936年的重庆米价约8元/市石,所以这3000元换算成今日的人民币约18万至24万元,怪不得齐白石会动心前往四川。不过王缵绪爽约,只给了400元,约合今日的人民币2.5万至3万人民币,那是大大的缩水了,难怪齐白石老先生老大不高兴了。
囤画也能抗通胀
1937年北平沦陷,齐白石深居简出,拒绝日伪的各种邀请和圈套,但是画还是要继续卖的,因为物价上涨,不靠卖画刻印无法维持生活。那时候,很多奸商投机倒把,大发国难财,发了财之后都想弄点字画装装门面,齐白石的生意简直是忙不过来。换句话说,北平沦陷后,作为一介画家,齐白石的卖画生意居然很好,都忙不过来了,着实有点出乎人们对沦陷区民不聊生的印象。生意虽然好,但是经常有日伪骚扰,到1944年,日伪的骚扰太过,齐白石不得不停止了卖画生涯。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齐白石继续卖画,但是那时候物价飞涨,钱贬值很快,囤积倒把的人也开始囤齐白石的画,虽然齐白石订单数量巨大,但是换得的大量钱财很快就贬值了。白石老人感叹说:“人们纷纷抢购实物,票子到手,立即就去换上东西??他们异想天开,把我的画,也当作货物一样,囤集起来。拿着一堆废纸似的金圆券,订我的画件,一订就是几十张几百张。我案头积纸如山,看着不免心惊肉跳。朋友跟我开玩笑,说看样子,真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了。实则我耗了不少心血,费了不少腕力,换得的票子,有时一张还买不到几个烧饼,望九之年,哪有许多精神,弄来许多废纸,欺骗自己呢?只得叹一口气,挂出‘暂停收件’的告白了。”
今日拍场上齐白石的作品动辄上千万甚至过亿元,这恐怕是一生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作画,终其一生以卖画谋生的齐白石老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