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有读者已经注意到了,这是一个我曾经写过的题目:在今年第五期的“积微览萃”专栏上,我以此为题写过一篇介绍金农梅花四幅的短文,但当时因为篇幅所限,四幅梅花我只介绍了其中的两幅,还有两幅打算以后结集出书时再续写。没想到文章刊出都过去几个月了,还有读者提及此事,这让我感到愧疚。征得有关编辑的同意,我接着再写,至于题目,还是依旧,就算是前一篇《梅花好看 梅“话”有趣》的续篇吧。
大约同为杭州人的缘故,我每次见到金农作品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金农身上秉持了许多杭州人的特性,情怀野逸,性格幽默,文人气息浓厚,这些在他的诗文、信札以及画上的题跋中随处可见。比如画上题跋,常常是十数字或数十字,随手写来,却诙谐幽默,意蕴多多,如同当下一些精彩的手机短信,不光有针砭,更朗朗上口,耐读得就像是一篇篇优美的小品文。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就是这四幅梅花后来的收藏者唐云。唐云也是杭州人,他的身上也有与金农相似的杭州人的特性,不同的是,唐云的这种特性更多地体现在他作铭文的紫砂壶上以及日常言谈中。他们都受杭州的水土和人文滋养,然后背负行囊,闯荡江湖,金农去了扬州,唐云定居上海。两个人一样恋旧,怀念故乡,在画上署款时,金农最常见的署法是在署名之前先署“杭郡”、“曲江外史”(因钱塘江呈“之”字形,故别称之江,又名曲江)、“金牛湖上”(西湖别称之一)等等杭州的别名异称,唐云则以“杭人”二字冠于名前,愈至晚年,愈不遗落,几至每画必署。唐云喜欢金农、收藏金农,艺术与乡情各占一半。
这幅《墨梅图》就是金农的念旧之作,淡笔梅花,浓墨题跋,互映互衬。金农尤其喜欢这则题跋,在他的其他梅花小品上也曾题写。七八十个字,讲述了他杭州的老家、老家院子里的三十株老梅、以及被老梅簇拥的那座耻春亭,“每当天寒作雪,冻萼一枝,不俟东风吹动而吐花也”,非常美丽的念想。念想中“耻春”二字耐人寻味——何谓“耻春”?“耻”乃羞愧,而既以春天为耻,却又画梅不止,为什么?因为梅为百花之先,梅花一开,春天来了,人立花前,像金农这样睿智和富有哲思的人看到春讯便会感怀。当年陆游行走西湖断桥,风雨交加,看着梅花在风雨中零落,触动了他的忧国情怀,便以一曲“卜算子”写愁绪,将梅花写得十分凄美。毛泽东也曾在西湖咏梅,其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又遭国际反华势力围堵,毛泽东借陆游《咏梅》旧曲,反其意而用之,抒发对梅花在“风雨”、“飞雪”中迎春、报春气概的赞美,非常壮丽。金农呢?作此画时他七十有三,妻女先后亡故,古稀老人孑身遗世,看红尘似有若无,这个时候梅花吐蕊,在他眼里自然是花依旧、人不同,于是喟然叹息,谴一“耻”字抒怀:人生如寄,生命若旅,怎么不“耻”人呢?不是人耻春天,是春天耻人!所以已经拥有二十多个名号的金农,这个时候又为自己启用了一个新的名号:耻春翁。
金农晚境凄凉,据袁枚《随园诗话》转引《雪桥诗话续》的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金农病倒在寄宿的佛舍里,是他的诗友、江都人朱癸以“金农老病,延居其家,供汤药。”同年九月,金农谢世,谢世前不久他作有《东郊散步感作》:“不与人游爱独游,世间何物可勾留?有情只有东郊上,短草枯杨子母牛。”这首凄凉的绝句原稿也曾是唐云的藏品。金农谢世后,他的老友、同为杭州人的著名学者杭世骏为之募集银两,并交由金农的弟子罗聘、诗友朱癸等人打理后事,灵柩则暂厝佛寺,一年后由罗聘扶柩归里,葬于杭州城东黄鹤山下。不知是否金农生前有交代,选址黄鹤山为其长眠之地确为上佳之选,这儿距金农老家江干候潮门外凤皇山下一二十里,不仅可与耻春亭相望,且与唐代诗人杜牧[杜牧虽然曾经在睦州——今杭州桐庐、建德、淳安三县为刺史,但是卒于西安,所以其墓应该不在杭州。但是南宋《淳钓临安志》记载:“在仁和县(今杭州)大旗山(与黄鹤山相邻)之北??有杜牧坞,累累数冢,世传杜牧墓。此地至今有杜牧坞地名,姑且从之。]、元代画家王蒙同眠一山,可惜金农的墓不知何时被毁,其老家也早已不复存在,这对于一个了不起的生命来说,等于直到今天金农还是没有叶落归根,依然寄藉扬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最后一幅《横斜梅影古墙西》,最能看出金农构思的别出心裁和出手的大胆。一截梅干,对角构图,右下角的题诗是这幅画的命题:“横斜梅影古墙西,八九分花开已齐。偏是春风多狡狯,乱吹乱落乱沾泥。” 没有古墙,没有梅枝,地上散落着梅瓣,左下角有一支荆棘,整个画面,仅此而已。乍一看,画面与题诗欠相契,细细想来,则不尽然。
从款识中可知,这套册页当时一共画了十二幅。画册页的难处在于每一幅都要有所不同,不仅构图要不同,画上题写的文字也要不同,否则会让人乏味。所以册页开数越多越难画,如果题材不一样还好,同一题材,比如这套册页都是梅花,就会更难。十二幅梅花传至今日只剩下四幅,我们无缘再看到另外八幅是怎么画的,但是从这四幅来看,没有一幅重复,无论取材、构图、题识,都没有重复。细心的读者可能还注意到了,四幅梅花金农所署名号、钤印也是无一重复。册页源于书籍,起自唐宋,是随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的改变,书籍装帧由“卷”而“册”变化而来,但是当时没有这么严格,也没有这么多的要求。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特别是进入明代中期以后,文人画家们赋予了册页从内容到形式更多的要求,以致册页尺幅虽小,一幅连一幅,很是耐看。这一切对学识渊博的金农来说了然于胸,并且作为一位文人画家,他有非常好的综合素质和驾驭能力,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断,这套十二开册页的每一幅都不会一样,包括取材、构图、题识,乃至所署名号、钤印在内。
还不仅此。金农作画,每画必题,当然并不是每幅所题都是新作文辞,有一些他特别喜欢的“段子”或者诗歌,他会重复题写,但是构图不重复。以笔者所见金农作品看,同题不同件的作品,金农也是尽量避免这种重复。比如“吾家有耻春亭??”,他在另一幅梅花图上也曾题写,构图就不一样(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金农十二开《梅花册》之十一)。这首七言绝句也是金农很喜欢的诗,他也曾以此绘有同题作品,不但构图没有重复,画面呈现更是大异其趣:一堵墙,一树梅,梅枝过墙,墙外花瓣满地??可见金农驾驭命题的能力和手段。而梅干无枝无蕊难以入画,金农不畏其难,信手摆布,画的合题合眼,我说他出手大胆,就是这个意思。
大约同为杭州人的缘故,我每次见到金农作品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金农身上秉持了许多杭州人的特性,情怀野逸,性格幽默,文人气息浓厚,这些在他的诗文、信札以及画上的题跋中随处可见。比如画上题跋,常常是十数字或数十字,随手写来,却诙谐幽默,意蕴多多,如同当下一些精彩的手机短信,不光有针砭,更朗朗上口,耐读得就像是一篇篇优美的小品文。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就是这四幅梅花后来的收藏者唐云。唐云也是杭州人,他的身上也有与金农相似的杭州人的特性,不同的是,唐云的这种特性更多地体现在他作铭文的紫砂壶上以及日常言谈中。他们都受杭州的水土和人文滋养,然后背负行囊,闯荡江湖,金农去了扬州,唐云定居上海。两个人一样恋旧,怀念故乡,在画上署款时,金农最常见的署法是在署名之前先署“杭郡”、“曲江外史”(因钱塘江呈“之”字形,故别称之江,又名曲江)、“金牛湖上”(西湖别称之一)等等杭州的别名异称,唐云则以“杭人”二字冠于名前,愈至晚年,愈不遗落,几至每画必署。唐云喜欢金农、收藏金农,艺术与乡情各占一半。
这幅《墨梅图》就是金农的念旧之作,淡笔梅花,浓墨题跋,互映互衬。金农尤其喜欢这则题跋,在他的其他梅花小品上也曾题写。七八十个字,讲述了他杭州的老家、老家院子里的三十株老梅、以及被老梅簇拥的那座耻春亭,“每当天寒作雪,冻萼一枝,不俟东风吹动而吐花也”,非常美丽的念想。念想中“耻春”二字耐人寻味——何谓“耻春”?“耻”乃羞愧,而既以春天为耻,却又画梅不止,为什么?因为梅为百花之先,梅花一开,春天来了,人立花前,像金农这样睿智和富有哲思的人看到春讯便会感怀。当年陆游行走西湖断桥,风雨交加,看着梅花在风雨中零落,触动了他的忧国情怀,便以一曲“卜算子”写愁绪,将梅花写得十分凄美。毛泽东也曾在西湖咏梅,其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又遭国际反华势力围堵,毛泽东借陆游《咏梅》旧曲,反其意而用之,抒发对梅花在“风雨”、“飞雪”中迎春、报春气概的赞美,非常壮丽。金农呢?作此画时他七十有三,妻女先后亡故,古稀老人孑身遗世,看红尘似有若无,这个时候梅花吐蕊,在他眼里自然是花依旧、人不同,于是喟然叹息,谴一“耻”字抒怀:人生如寄,生命若旅,怎么不“耻”人呢?不是人耻春天,是春天耻人!所以已经拥有二十多个名号的金农,这个时候又为自己启用了一个新的名号:耻春翁。
金农晚境凄凉,据袁枚《随园诗话》转引《雪桥诗话续》的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金农病倒在寄宿的佛舍里,是他的诗友、江都人朱癸以“金农老病,延居其家,供汤药。”同年九月,金农谢世,谢世前不久他作有《东郊散步感作》:“不与人游爱独游,世间何物可勾留?有情只有东郊上,短草枯杨子母牛。”这首凄凉的绝句原稿也曾是唐云的藏品。金农谢世后,他的老友、同为杭州人的著名学者杭世骏为之募集银两,并交由金农的弟子罗聘、诗友朱癸等人打理后事,灵柩则暂厝佛寺,一年后由罗聘扶柩归里,葬于杭州城东黄鹤山下。不知是否金农生前有交代,选址黄鹤山为其长眠之地确为上佳之选,这儿距金农老家江干候潮门外凤皇山下一二十里,不仅可与耻春亭相望,且与唐代诗人杜牧[杜牧虽然曾经在睦州——今杭州桐庐、建德、淳安三县为刺史,但是卒于西安,所以其墓应该不在杭州。但是南宋《淳钓临安志》记载:“在仁和县(今杭州)大旗山(与黄鹤山相邻)之北??有杜牧坞,累累数冢,世传杜牧墓。此地至今有杜牧坞地名,姑且从之。]、元代画家王蒙同眠一山,可惜金农的墓不知何时被毁,其老家也早已不复存在,这对于一个了不起的生命来说,等于直到今天金农还是没有叶落归根,依然寄藉扬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最后一幅《横斜梅影古墙西》,最能看出金农构思的别出心裁和出手的大胆。一截梅干,对角构图,右下角的题诗是这幅画的命题:“横斜梅影古墙西,八九分花开已齐。偏是春风多狡狯,乱吹乱落乱沾泥。” 没有古墙,没有梅枝,地上散落着梅瓣,左下角有一支荆棘,整个画面,仅此而已。乍一看,画面与题诗欠相契,细细想来,则不尽然。
从款识中可知,这套册页当时一共画了十二幅。画册页的难处在于每一幅都要有所不同,不仅构图要不同,画上题写的文字也要不同,否则会让人乏味。所以册页开数越多越难画,如果题材不一样还好,同一题材,比如这套册页都是梅花,就会更难。十二幅梅花传至今日只剩下四幅,我们无缘再看到另外八幅是怎么画的,但是从这四幅来看,没有一幅重复,无论取材、构图、题识,都没有重复。细心的读者可能还注意到了,四幅梅花金农所署名号、钤印也是无一重复。册页源于书籍,起自唐宋,是随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的改变,书籍装帧由“卷”而“册”变化而来,但是当时没有这么严格,也没有这么多的要求。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特别是进入明代中期以后,文人画家们赋予了册页从内容到形式更多的要求,以致册页尺幅虽小,一幅连一幅,很是耐看。这一切对学识渊博的金农来说了然于胸,并且作为一位文人画家,他有非常好的综合素质和驾驭能力,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断,这套十二开册页的每一幅都不会一样,包括取材、构图、题识,乃至所署名号、钤印在内。
还不仅此。金农作画,每画必题,当然并不是每幅所题都是新作文辞,有一些他特别喜欢的“段子”或者诗歌,他会重复题写,但是构图不重复。以笔者所见金农作品看,同题不同件的作品,金农也是尽量避免这种重复。比如“吾家有耻春亭??”,他在另一幅梅花图上也曾题写,构图就不一样(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金农十二开《梅花册》之十一)。这首七言绝句也是金农很喜欢的诗,他也曾以此绘有同题作品,不但构图没有重复,画面呈现更是大异其趣:一堵墙,一树梅,梅枝过墙,墙外花瓣满地??可见金农驾驭命题的能力和手段。而梅干无枝无蕊难以入画,金农不畏其难,信手摆布,画的合题合眼,我说他出手大胆,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