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解释学是二十世纪西方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哲学流派,它从本体论的高度上强调理解与解释的重要地位,对于教育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在教育学领域中也确实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借鉴解释学的理论来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对于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解释学理论视野中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解释学原本是一项对文本进行理解与解释的哲学技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作为一个哲学流派的现代哲学解释学,则是在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等人的古典解释学的理论基础上,由现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开创和奠基、由其弟子伽达默尔发扬光大,并由保罗·利科等哲学家组成的、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流派。
哲学解释学强调理解和解释等的重要性,对于重新审视和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哲学解释学将理解和解释视作人类的根本存在方式,并从本体论的高度肯定了“语言”的地位,这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的定位、从根本上肯定了语文教学的地位。在哲学解释学看来,语言并不仅仅是我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而已,而理解与解释也不仅仅是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而已,它们实际上是我们理解和认知自身、他人和世界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语言为主要对象、以理解和解释为主要方法的语文教学对于我们的存在就有着根本性的重要性。
其次,哲学解释学强调理解的“前结构”,将它视作理解得以可能的根本基础所在,这就肯定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谓理解的“前结构”,也就是解释者在对文本、对象等进行理解之前自身就已经拥有了的知识结构、视野、审美期待等等,正是它们使得解释者可能理解新的文本与对象,否则理解根本就无从谈起。对语文教学而言,这就等于肯定了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理解的“前结构”,如其独特的思维特点、经验、兴趣等等正是使其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得以可能的根本基础所在,学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
第三,哲学解释学强调理解中的“视域融合”,它既是理解得以进行的基础、也是理解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就从具体操作方法上强调了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的“三位一体”。任何解释者在进行理解与解释之前就已经有了自身的视域,而文本本身也有着自身的视域,所谓视域融合即解释者、文本和当前情景的视域的汇合,这种融合并非完全同一,而是互相激发的创造性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所追求的不应是学生完全认同于课文的思想,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文的激发来创造性地实现学生、教师、课文三者视域融合的过程。
由此可见,所谓解释学理论视域中的中学语文教学观,也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的根本重要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视域融合”的新型教学观。
二.解释学理论视野中的中学语文教学原则
解释学理论使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基础、途径等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并从哲学高度上对这种理解进行了奠基。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哲学解释学的理论,中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如下几个重要原则:
首先,转变语文教学观,重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与作用。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教学生认字、写文章,甚至也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既然语文教学以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理解与解释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后者对于学生的生存、价值观等有着根本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就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生存观、价值观的任务。实际上这也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其次,尊重学生的理解“前结构”与主体地位的原则。既然学生的理解“前结构”是使得其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得以实现的根本基础所在,这就决定了学生应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前结构”与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即尊重学生自身的经验、心理特点等等,激发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自身的理解经验和智慧去理解课文、搜集资料等等。
第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视域融合。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饱受诟病,但反对者往往只从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等方面来批判这种教学方式,因此往往流于表面。实际上填鸭式教学的一个根本缺陷就在于:它本身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视域融合才使得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得以实现。要使三者的视域得以融合,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缺少,但学生自身视域的加入同样不可缺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熊白雪,教师,现居湖北孝感。
一.解释学理论视野中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解释学原本是一项对文本进行理解与解释的哲学技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作为一个哲学流派的现代哲学解释学,则是在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等人的古典解释学的理论基础上,由现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开创和奠基、由其弟子伽达默尔发扬光大,并由保罗·利科等哲学家组成的、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流派。
哲学解释学强调理解和解释等的重要性,对于重新审视和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哲学解释学将理解和解释视作人类的根本存在方式,并从本体论的高度肯定了“语言”的地位,这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的定位、从根本上肯定了语文教学的地位。在哲学解释学看来,语言并不仅仅是我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而已,而理解与解释也不仅仅是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而已,它们实际上是我们理解和认知自身、他人和世界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语言为主要对象、以理解和解释为主要方法的语文教学对于我们的存在就有着根本性的重要性。
其次,哲学解释学强调理解的“前结构”,将它视作理解得以可能的根本基础所在,这就肯定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谓理解的“前结构”,也就是解释者在对文本、对象等进行理解之前自身就已经拥有了的知识结构、视野、审美期待等等,正是它们使得解释者可能理解新的文本与对象,否则理解根本就无从谈起。对语文教学而言,这就等于肯定了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理解的“前结构”,如其独特的思维特点、经验、兴趣等等正是使其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得以可能的根本基础所在,学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
第三,哲学解释学强调理解中的“视域融合”,它既是理解得以进行的基础、也是理解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就从具体操作方法上强调了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的“三位一体”。任何解释者在进行理解与解释之前就已经有了自身的视域,而文本本身也有着自身的视域,所谓视域融合即解释者、文本和当前情景的视域的汇合,这种融合并非完全同一,而是互相激发的创造性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所追求的不应是学生完全认同于课文的思想,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文的激发来创造性地实现学生、教师、课文三者视域融合的过程。
由此可见,所谓解释学理论视域中的中学语文教学观,也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的根本重要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视域融合”的新型教学观。
二.解释学理论视野中的中学语文教学原则
解释学理论使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基础、途径等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并从哲学高度上对这种理解进行了奠基。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哲学解释学的理论,中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如下几个重要原则:
首先,转变语文教学观,重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与作用。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教学生认字、写文章,甚至也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既然语文教学以语言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理解与解释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后者对于学生的生存、价值观等有着根本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就应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生存观、价值观的任务。实际上这也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其次,尊重学生的理解“前结构”与主体地位的原则。既然学生的理解“前结构”是使得其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得以实现的根本基础所在,这就决定了学生应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前结构”与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即尊重学生自身的经验、心理特点等等,激发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自身的理解经验和智慧去理解课文、搜集资料等等。
第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视域融合。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饱受诟病,但反对者往往只从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等方面来批判这种教学方式,因此往往流于表面。实际上填鸭式教学的一个根本缺陷就在于:它本身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视域融合才使得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得以实现。要使三者的视域得以融合,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缺少,但学生自身视域的加入同样不可缺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熊白雪,教师,现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