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策略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四种能力中写作能力尤其重要。如何提高写作能力,需要老师和学生长期的努力,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但综观许多老师的作文指导,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急功近利,只看准考试,煞费苦心,舌敝唇焦,反映在训练上是漫无边际,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其实,要提高学生作文的成绩,就要培养学生作文的真功夫,真能力。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抓住课本,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作文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文本进行写作训练呢?
  
  一、利用文本,挖掘美点进行仿写
  
  课程改革后,新教材选用的文章大都具有典范性,文质美,贴近生活,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对学生有强烈的吸收力,学生不仅爱读、乐读,也喜欢模仿写作。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美文的垂范作用,在模仿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有区别地指导学生仿一仿,练一练。
  如七(上)教材第三单元,选取的课文有来自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等,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美读欣赏之余,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模仿文本清新的格调句式,对春夏秋冬的景色作一次仿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笔下的景物达到十四种,可我们觉得这些景物一点也不凌乱,这得益于作者所运用的一个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在写景时能突出重点,讲究顺序,这时我们不妨让学生来仿一仿这个句式。
  教材中可挖掘的美文很多,可以是美的句式、美的构思,可以是美的细节、美的情感、美的修辞……只要学生觉得美的,都可以作为模仿的最佳素材。
  
  二、利用文本,根据结尾进行续写
  
  高手写文章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余地,他们写到高兴处往往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永远的悬念,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妨让学生开动脑筋,再次体会背景内涵,想一想历史和现实,发挥想象和创见,来续一续文章的结尾。如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昏庸荒唐自欺欺人的皇帝回到皇宫后,会是怎样的一副窘境,大臣们的表现又将是怎样的?全城的老百姓和那个说实话的小孩又会有怎么样的表现?顺着这条思路下去,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结合文章的背景,一定会写出很多好文章。这样的作文训练我认为学生有内容可写,就会觉得有趣,能写出好文章。
  另外,像诗歌,由于作者思维活跃,留下了许多“空白”,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一一点明,动手补续。
  
  三、利用文本,评述教材中的“歧点”
  
  由于认知上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而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主体意识普遍增强了,上课不仅乐于动口,也善于动脑,对课本提出不同的看法,出现了分歧点。
  在文言文《愚公移山》的教学中,由于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过这个故事来颂扬中国人民敢于克服困难的苦干精神,所以历来赞扬愚公移山的多。可是现在的社会变了,苦干精神被忽视了,把“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观点更改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教学中,学生对愚公的做法颇有异议,有的说“搬山”还不如“搬家”,累了自己还累了子孙,并举当代民工离开落后的乡村进城打工为例证。教师可根据学生热烈的反应,进行一场辩论赛,然后布置作文题。如《愚公不愚之我见》、《愚公愚到底了》、《愚公和智叟的新对话》,学生在求胜心理的驱使下,往往会搜肠刮肚、引经据典,在头头是道的辩论中,他们的读写兴趣、思辨能力乃至人文素养也会逐渐得到培养,逐步得以提高。所以对于分歧点,教师尽量不用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可贵的求异思维的火花,而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文章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写起来得心应手。
  
  四、利用文本,写一写文中的趣点
  
  趣点往往是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中有趣的地方能给学生练笔提供动力。例如教学《童趣》,文章写了儿童眼中的三件趣事: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借此趣点,我及时指导学生挖掘自己生活中的趣点,写一写对生活的热爱,并告诉学生作者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在写作中也不妨运用联想想象和夸张的方法,仔细观察。并与原文对照,再次体会作者的匠心。
  再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导入时,老师可以这样说:“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就在这里生活繁衍,直到东晋时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蔽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这几句话从主观上激发学生,引起了兴趣。到文章结束时,教师可以这样总结收束全文:“我们应该充分肯定陶渊明的社会理想,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大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将如何?”如果桃源中的人还在,我们将跟他们说些什么?接着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这时学生兴趣浓厚,兴致很高,然后布置作文《给桃源中人民的一封信》。
  当然对趣点的挖掘不能停留在有趣的层面,而应该让学生从中学到些什么,思考些什么,教师可着重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上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作者的巧妙构思与写作技巧有所领悟。
  教材中的很多选文都可直接用来指导我们进行写作训练。例如指导作文的开头与结尾,与其大谈什么凤头、豹尾这些抽象的技巧,还不如让学生评价教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因为从知识的分类看,写作技巧还属于陈述性知识,它在写作课上的呈现更侧重告诉我们:写作的技巧“是什么”,是“怎么样”的技巧等,具有静态的性质。让学生对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等进行评价和修改,然后教师再进行有意识的指导总结,可以更快地将这类写作技巧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怎么做”和“做什么”。这些具有动态性质的做法,可以指导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与促进技能的形成。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挖掘教材,在文本教学中探索体验写作的有效渠道,通过学习教材,完成写作系列知识的积累过程,通过感受教材,完成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塑造过程及审美体验的沉淀过程。
  总之,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比中考临近进行作文强化训练要好得多。文本为学生提供了最佳的作文素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运用这些教材进行作文训练,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陈卉.谈作文教学对文本资源的再利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急性白血病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
<正> 福建省建阳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雕版刻书地方。从唐代起,就已是书肆荟萃;而极盛于宋、元、明三代,誉称“建阳书林”。历代闻名的“麻沙本”书籍,就是以建阳麻沙镇和崇化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老师并不太重视课文导入,或者把导入当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了,砖也给扔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一个成功的导入,除了它有过渡作用外,还应该具有一种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具体表现在它的语言魅力、思想内涵、文化底蕴。只有这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导入显语言魅力    一个语文教师,理当是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因此,课堂语言不应该是干
市政工程施工资料是项目施工全过程技术管理和工程实体质量的真实记录,工程建设中如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对工程建设实施全过程进行管理并记录,最终形成完整的
艺术插花是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
<正>塞北兔属于以产肉为主的大型皮肉兼用型兔,由原河北省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现河北省北方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培育。1988年8月,通过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鉴定。1育成简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智慧的表达。一篇好的作文首先应该做到语言清晰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其次才能追求情感上的飞跃,境界上的超脱。可见,语言的出彩是吸引读者眼球的第一步,没有精彩的语汇再崇高的思想也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然而,现今中学生特别是中专生作文语言却乏善可陈,问题较多。这些问题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曲解词意。在不理解词意的情况下凭主观臆断将其随意编排进句子,从而造成了句意表达的不
目的分析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联合应用沙利度胺与常规化疗的疗效。方法 70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沙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