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马尔克斯学习新闻写作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vvu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27岁的记者马尔克斯写了非虚构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马尔克斯为新闻写作树立了一个标杆,即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首先是现实的真实,其次是虚构的真实,有时候,虚构的真实比现实的真实更重要。
  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讲一个故事。
  1955年,哥伦比亚发生了一起海难。一艘军舰上的8名军人被卷入海中,经过4天搜寻,无奈只得宣布他们死亡。然而一周后,其中一位竟奇迹般出现在岸边。他在一只随波漂流的筏子上度过了十天,重获新生。
  当地有一家报纸,叫《观察家报》,27岁的年轻记者马尔克斯敏锐地捕捉到了新闻点,跑去采访这位幸存者。报社也为这次报道做足了文章,马尔克斯每天采访6个小时,听当事人讲述海上的故事,采访内容第二天见报,连续采访了20天。第一天之前,报社在当地电台做足了广告,那一天的报纸被抢购一空。可是,随着影响不断扩大,报道触及到了事件的核心——造假,官方宣布这次海难是遇到了风暴,然而事实并不是。确实刮了20多天大风,但这很常见,关键是船员们私自采购了大量家电,堆积在甲板上,风浪稍微大了一点儿,捆绑家电的绳子断了,恰好把甲板上的8名船员掀了下去。
  这之后,迫于压力,报社关门,马尔克斯也流亡国外。这位幸存者本来被表彰,塑造成英雄,现在失去了一切,马尔克斯称他是“有勇气亲手将自己的雕像炸毁的英雄”。
  这便是马尔克斯早期经典非虚构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写作过程。他一开始就展露出优秀的写作才能,报道采用第一人称,以幸存者本人的口吻,讲述每一日在海上的经历。逼真的细节是这篇报道的闪光点,比如他写鲨鱼,“如果你忽然猛的一下把大鲨鱼钓起来,头朝下,尾巴朝上,整个鲨鱼的内脏会顺着嘴流出来”,这是只有亲历者才有的切身体会。他没有让主人公陷入要死要活的空想之中,而是在一天天不断求生、细碎的日子中度过。
  这篇报道在连载过程中,报社社长曾问马尔克斯,你到底写的是报道,还是小说?马尔克斯的回答很精彩,他说:“是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因为是事实。”
  后来,马尔克斯总结小说和新闻之间的差异:“在新闻中只要有一个事实是假的,便损害整个作品。相比之下,在虚构中只要有一个事实是真的,便赋予整个作品以合法性。”
  因为马尔克斯的报道,那位水兵被迫离开了海军,迅速从公众生活中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直到十几年后,有位记者阴差阳错在一家公共汽车公司的办公室里碰见了他。他年纪大了,有些发福,又有了不少经历,身上增添了些许沉着安详的气质——他从未后悔当年揭露事实真相给自己带来的厄运。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前段时间,自媒体中出现了一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引发广泛共鸣,紧接着,这篇文章本身的事实造假被披露出来。这几年,“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甚嚣尘上,一篇打着“非虚构”的幌子,虚构出的寒门状元,当然有其现实存在的原型。就这一点而言,这篇文章好像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但是,非虚构依靠的新闻伦理被质疑,基于事实的造假,本身就损害了新闻的纯洁性。同样是寒门学子的故事,湖北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完全虚构,却没有人指责,相反,这篇小说所透露出的巨大悲悯,对涂自强这一人物形象赋予的强烈的社会意义,值得深思。
  由以上两篇文章,可以深刻理解马尔克斯的肺腑之言。
  近些年,非虚构写作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它和传统的报告文学有相通之处,亦有不同,更接近于新闻中的深度报道,比如两者结合而成的“特稿”。当然,相对于新闻写作,非虚构有其偏向于文学的特点,它和小说也有一定的关联性。
  我赞同一句话:“我偏爱虚构的真实,胜于现实的真实。”其实,所有落在纸面上的文字都有其虚假性,文字一旦产生就有了倾向性。“虚构的真实”并不单指小说这一形式,它的另一种表述可以称之为“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我们如何去阐述?表面的现象是什么?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早已告别了“高大全”式的写作方式,当然,所谓“不食人间烟火”的伟岸英雄,几乎从文学领域消失了,但在新闻领域还大量存在。这时候,“现實的真实”就比“虚构的真实”缺乏了足够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时,与历史和现实对话,不断颠覆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的一些固有想法。最近几年,我在做一个关于民国时期土匪的调查,断断续续,在山东的很多地方考察。当地有一个大土匪刘黑七,他老家的村子里有一些遗迹,一些老人曾与他同处一个时代。有一年,我在这个村子找到了一个97岁的老人,他曾是刘黑七的贴身勤务兵,躺在病床上谈起和“刘司令”一起攻城略地的经历,老人老泪纵横,充满怀念之情。几天后,我又去了另一个叫阳崮的地方,见到了另一位老人。上世纪30年代,土匪曾在这里杀了上千人,老人当时15岁,眼睁睁看着家人全被杀死。我用树枝在地上写下“光棍”两字(在当地,光棍的其中一个意思是土匪),老人同样泪流满面,站立不稳,不得不被家人扶到屋里去。
  我发现,历史从未消失,就在现实中延续。写作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类的灵魂中一直住着一位天使,一位魔鬼,我们是土匪的后代,也是被土匪侵害过的人的后代。思考,就是与这两位迥然相异的“朋友”的纠缠。
  莫言所谓“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每个写作者都是一个重塑者,其笔下的人物似乎和现实中的人物已没太大关系,重塑的过程,既是再现的过程,也是背离的过程,两者之间不断杂糅,主人公在文字中呈现出生活内核的底色,也呈现出光辉灿烂背后的艰辛努力。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尽管旅店房间价格很便宜,也很少有人来住。住店的大多都是国营企业和供销社等单位的采购员。像靠近车站的地方,才有一些散客住宿。这些过路的旅客,因赶车或是转车走不了,就在附近旅店住下了。那时候几元钱的单间就算贵的,一般的大通铺,睡一晚上才五毛钱。通铺虽便宜,但条件实在太差。一溜大炕上,只铺了一层草苫和苇席,臭虫、虱子和跳蚤到处都是。睡通铺的大多是赶马车和推小车的脚夫,他们累了一天,到旅店
期刊
2019年7月3日,著名作家李心田在济南去世。一部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少年成长故事的《闪闪的红星》,滋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田。  如今,距离《闪闪的红星》面向大众已经过去47年,在这47年的时光里,李心田从未放弃过写作。李心田的一生,是书写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做着喜欢的事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闪闪的红星》诞生记  李心田的儿子李禾说,“父亲的很多作品里,《闪
期刊
企业资不抵债可以申请破产,个人欠债还不起怎么办?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有了明确说法。  7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提出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重点解决企业破产产生的自然人连带责任担保债务问题。明确自然人因担保等原因而承担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逐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符合条件的消费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最终建立全面的个人破产制度。  什么是
期刊
中国足球的归化风潮日新月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进展:埃尔克森回到恒大首战就有进球;“小摩托”费尔南多刚跟埃尔克森成为队友,便被租借去了华夏幸福;他俩的另一个巴西老乡、前鲁能外援阿洛伊西奥,还没穿上恒大队袍,即远赴中甲呼和浩特效力……许家印在为里皮国足二期培养非血缘归化国脚的同时,亦给下个赛季恒大自身的“全华班”做足铺垫。  归化这个词儿似乎前天还与中国足球远隔千山万水,而昨天半血缘归化就变成了现实,
期刊
为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7月18日下午,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了由省大数据局、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档案馆联合举办的“数聚党日启新程”主题展。  展览通过“初心、学习、检视、实干”4个篇章,使党员干部在海量数据、智能化体验互动、VR场景等科技氛围中体验了“数聚”历史,感悟新时代伟大征程。此次主题展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生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为广大党员
期刊
7月13日,金翔书法著作《腕底乾坤》新书分享会在济南品聚书吧恒隆店举行。  金翔,号味一,书法家,策展人。现为味一堂书法美育创始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味一书法生活美学的实践与传播。提倡书法融入生活,通过自身努力,希望让每个人都爱上书法。  《腕底乾坤》的济南现场  7月13日,金翔书法著作《腕底乾坤》新书分享会在济南品聚书吧恒隆店举行,著名主持人胡霞与作者金翔、特邀
期刊
用真心帮助孩子,尽己所能,陪他们实现心中的“小梦想”;用真情回馈家乡,奉献爱心,给街巷邻里带去片片温暖……7月14日, “‘我和我的祖国’ 圆计划—圆满假期大学生公益行动”济南站出发仪式在山东大学圆满召开。  来自山东省二十余所高校的28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以及政府、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媒体、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出席了济南站活动宣誓出发仪式。“‘我和我的祖国’ 圆计划—圆满假期大学生公益行动”济南站活
期刊
7月11日上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系列短视频征集活动在泰安市岱岳区九女峰片区泰山茶溪谷启动。本次活动包括“乡村追梦人”短视频拍摄活动和“我们村不一样”短视频征集活动两项内容,由中共山东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齐鲁网承办,各市网信办、快手短视频协办。  省委网信办副主任李宗国,省委网信办首席专家朱德泉,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于永德,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于晓东,泰安市人大常
期刊
《学区房72小时》是上海本土70后导演陈晓鸣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在上影节展映中曾获得不俗的口碑。有专业媒体人看完后说道:“发生在72小时里的买房和卖房的惊心故事,是当代中国家庭里的日常的戏剧化表现,格外引人深思”。  片中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哭笑不得的荒唐事,看似经过高度戏剧性的浓缩,但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我们熟悉的现实依托。令人感到无奈和悲哀的是,无论这些人物拥有怎样的学识和财富,似乎都不足以让他
期刊
由自传《上海的女儿》改编的同名电影近日在众多国际展映中受到了国外众多媒体好评,更被盛赞为“一部崛起中国的世界主义抒情史诗”。  导演陈苗经过6年之久的采访和拍摄,走访了包括中国、英国、美国在内的二十多位周采芹的好友亲朋和数位艺术专家之后,终于完成了这部属于世界的中国故事。  20岁,40岁,60岁,三个大洲,三个时代,三个“春天”。生活曾给她披上一袭华丽的衣袍,又倾倒痛苦和绝望的污垢,她抖落、清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