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高校大学生汉语言能力,对于学生个人乃至民族地区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本文调查民族高校大学生汉语能力,发现大学生汉语言能力不容乐观,分析了原因,提出提高汉语言能力之策略。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汉语能力;语言调查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91-04
一、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语言能力”这个术语,其所指并不一致, 蔡冰(2013)认为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运用、语言水平、语言技能。并且认为这四方面是体现关系,“语言知识一般无法直接观察到,而是体现于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的质量表现为语言水平,语言水平则通过不同的语言技能得到展现,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1]语言技能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是语言能力其他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本文的汉语能力,主要是指学生个人使用汉语的技能,主要指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检索知网,我们看到,近年来,人们对于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调查研究,尤其是汉语能力调查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以研究对象为依据,文章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地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另一类是以全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第一类主要有3篇。常月华(2007)的文章调查了河南5所高等院校21个专业的非师范类学生,“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问题令人堪忧。其原因既有来自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方面,也有个人性的。”[2]武晓平、单欣(2011)的文章“对长春理工大学等三所高校学生语言生活状况的调研来看,理工类院校大学生母语能力不容乐观。”[3]王玉环、李洪亮(2016)的文章调查涉及了山东5所高校,结论是“从总体来看,大学生的母语素质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特点”[4]。
第二类文章主要有2篇。屠国平(2009)认为“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持续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探究了产生这一问题的主客观原因,”“针对培养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5]胡蔚涛(2006)认为“通过对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一定规模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容乐观,在汉语的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6]提出加强汉语教育的紧迫性。该文的问卷涉及全国450余所高校共3771份,其中宁夏高校只有1所,问卷只有3份。我们检索到的文章大多都是研究的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对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汉语能力研究没有涉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高校有10多所,民族高校大学生汉语言能力状况如何,对于将来学生个人乃至民族地区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本文以地处宁夏的某民族大学为例进行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够了解民族高校在校大学生学生汉语言能力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提高汉语言能力之策略。
二、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调查在2015年3月、4月进行,主要采用问卷法,被调查对象匿名填写,共发放250份问卷,实际收回210份。收回率84%,有效问卷100%,收回的调查问卷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以该校2011级——2014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涉及了文史、理工、经济、管理、艺术、体育等学科门类七个学院九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查对象中,汉族学生30名,占调查总人数的15%;藏族学生52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5%;维吾尔族学生45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0%,;蒙古族学生30名,占调查总人数的15%;其他少数民族学生53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5%。由于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全校生总人数的50%以上,所以调查对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同时为了解具有本民族语言并且经常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学生情况,我们把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三个民族的学生单独统计了出来。
三、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汉语基础较差
为了了解该校大学生的汉语基础,笔者从两方面进行了调查,一是通过调查对象的高考语文成绩来看大学生入学时汉语基础的情况。参与调查的学生中高考语文成绩高于120分的只有22人,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0%;100分至120分之间的有3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90分至99分之间的有7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3%;而90分以下的有8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2%。可见,调查对象的高考语文成绩普遍偏低,大学入学时汉语基础相对薄弱。二是通过问卷试题,测试调查对象大学入学后的汉语基本技能。問卷中设计了2道试题检测汉字注音和字形辨识。其一“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给出ABCD四个选项,每个选项有4个常用词或短语,每个词或短语里有1个汉字标注了声韵调。调查结果是,答题正确率(B项正确)只达到50%,有一半的学生答错。其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给出ABCD四个选项,每个选项有4个常用词语。调查结果是,答题正确率只有46%。通过这两道试题的测试结果,可见有一半学生标音识字的基本能力都比较薄弱。入学后,学生的汉语基本技能也没有明的改观。
(二)普通话水平不高,但提高的愿望强烈
普通话虽然己经成为校园语言,但调查对象普遍自认为普通话水平不高。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很好”的学生只有4人,仅占总调查人数的2%;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比较好”的有8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8%;认为自己的普通话“一般”的有9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5%,有人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很差”的有3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该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高。其中原因有两点,一是该校60%左右的乡村生源。在乡村人们主要使用方言进行交际,学生在家乡自然也是多用方言,他们的普通受到方言的影响较大。二是该校50%-60%的少数民族生源。有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本民族语言,他们的普通话水平更低,有的只能满足简单的交际需要。
大部分学生有提高普通话的学习愿望。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51%的学生“很希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20%的学生“比较希望”;另有29%的学生表示“不希望或者无所谓”。这29%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些学生毕业以后打算回乡工作,认为返乡后交际语言会以家乡方言或者是本民族语言为主,觉得普通话可能不是那么重要。 (三)听说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高
听和说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口语交际能力的表现。调查显示,该校大学生的听和说的口语交际能力普遍不是很高。“口语交际中准确领会或归纳他人传递信息的能力”的调查中,选择“很好”的只有13人,占总调查对象的6%,选择“比较好”的有101人,占48%,选择“一般”的有83人,占40%,选择“不好”的10人,占5%,选择“很不好”的有3人,占1%。
“口语交际中阐述自我观点的能力”的调查中,选择“很好”的只有14人,占总调查对象的7%,选择“比较好”的有106人,占50%;选择“一般”的有87人,占42%,“不好”的有3人,占1%;无人选择“很不好”。“交际中能够根据不同需要,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调查中,调查对象选择“好”的有4人,占2%;选择“比较好”的有77人,占37%,选择“一般”的有103人,占49%,选择“不好”有26人,占12%。
(四)读写的书面表达能力需要提高
阅读方面,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仅有3人自认为“很好”,只占总调查对象的1%,有43人自认为“比较好”,占20%,有87人自认为“一般”,占42%,有61人自认为“比较差”,占29%,有16人自认为“很差”,占8%。对于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样还是仅有3人自认为自己“很好”,仅占1%,有35人自认为“比较好”,占17%,有71人自认为“一般”,占34%,有64人自认为“比较差”,占30%,有37人自认为“很差”,占18%。通过调查,不论是现代文的阅读能力还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学生自认为“较差”和“很差”的都接近50%,学生的阅读能力存有较大问题。
写作表达能力不容乐观,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写作表达中准确、简明地阐述自我观点的能力”,选择“很好”的有6人,仅占总调查人数的3%,选择“比较好”的有72人,占34%,选择“一般”的有83人,占39%,选择“不好”的31人,占15%,选择“很不好”的有18人,占9%。为了验证学生自报情况的真实性,我们在问卷了设计了写作的题目,即“就你感觉最深刻的一次假期经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63人做了回答。基本印证了上述的情况,少部分小作文较好,大部分作文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在这些小作文中没有错别字的只占20%,有一个错别字的23%,有两个的占39%,有两个以上的占18%。
在应用文写作方面,对于“能根据不同需要(如申请、报告、论文等),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调查,选择“很好”的有12人,占总调查对象的6%,选择“比较好”的有81人,占38%,选择“一般”的有92人,占44%,选择“不好”的21人,占10%,选择“很不好”的有4人,占2%。“在专业论文写作上是否有表达方面的问题”,有15%“经常有”,有82%“偶尔有”,只有3%“没有”。“专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依次是“难以准确简练的表达论文观点”的有93人,占44%,“行文措辞随意化,不够专业严谨”的有81人,占39%,“其他”23人,占11%,“不懂的正确的论文格式”的有13人,占6%。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还是主要的问题。
调查显示,该校学生的读写能力普遍处于中等或者中等以下水平,而且在书写中语言表达是主要问题。
四、原因分析
与普通高校相比,该民族高校大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不够乐观的基本原因是一半以上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源结构,以及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汉语不是母语,汉语基础较差。具体来讲也有一些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原因。
(一)学生对汉语言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培养汉语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在“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调查中,有24%的学生认为是“语文学习对专业学习不太重要”。“是否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汉语能力”,有20%的学生“很注意培养”,有18%的学生会“偶尔注意培养”,有63%的学生“不太在意”。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培养自己的汉语能力,缺乏自觉自主的行为。
(二)外语学习冲击大,学生学习汉语时间投入较少
调查对象中有30%的人认为“没有时间”是“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之一。《大学英语》是大学公共必修课,每周都有4—6节的必修课时,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时间也是绝对多于汉语学习时间。调查显示有97人是“英语学习时间大大多于汉语学习时间”,占46%,有82人是“英语学习时间较多于汉语学习时间”,占39%,有31人是“英語学习时间等于汉语学习时间”,占15%,“英语学习时间少于汉语学习时间”的为零。加上专业学习,大学生能够用在汉语学习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三)师资不足,教师对学生汉语学习的指导不够
在“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的调查中,有20%的学生认为“缺乏老师引导”。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有相当的课时和严格的考评体系,而且有专门教学单位和一定数量专职教师。与汉语相关的《阅读与写作》《大学汉语》等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是的兼职教师,师资明显不足,教学大多是100多人的班级授课,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指导和引导明显不足,教学效果一般。
(四)网络语言环境的不良影响
从调查问卷的测试题以及学生的小作文看,调查对象书写错误率高的大多是同音字。伴随着电脑、手机长大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长时间使用电脑完成作业,他们正逐渐让键盘取代双手,能闭着眼飞速地敲打键盘,可睁着眼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却成了许多学生的难题,文字能力逐渐衰退。
五、提高汉语能力之对策
针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汉语能力的现状及原因,提高汉语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处理好外语与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关系,重视汉语能力的培养
民族高校大学生语言学习中处理好外语与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关系,是语言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语言主体化和多样性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时,要做到兼顾多样,突出重点。汉语是我国的主体语言,汉语普通话是民族共同语。当下,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在国际交流中,汉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汉语教育的功能,增强大学生‘学好汉语’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水平,对于维护国家文化秩序,其意义非常重大。”[7]对于民族院的大学生,“学好汉语”更加意义重大。 (二)加强课程和师资建设,提高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目前,该校课程设置里,有与《大学语文》相当的公共必修课《阅读与写作》,每周2节课,主要訓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全校通识选修课《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的能力;还有专门面对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开设的《大学汉语》。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对完善,但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就现状来说,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是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汉语能力直接有效的方式。还应注意,课程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测评方式,改变以往“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练中学”“做中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改变单一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的终结测评方式,采用终结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测评方式,增加对学生平时语言使用的观测,通过测评方式的更新引导学生注重语言使用,使语言能力的培养日常化和经常化,改变学生仅仅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汉语的状况。充分利用慕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课程资源,吸引学生学习汉语。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吸引、培养一批优秀师资承担相关课程,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三)创建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王玉环、李洪亮认为“高校应认真贯彻国家语委、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大力推进高校语言文字评估、语言文字示范校建设等工作,大力开展‘推普周’、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测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通过组织竞赛、测试、展演等多种活动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提升汉语能力。”[4]我们非常同意这种观点,结合该所民族高校现有的相关社团,比如“读书社”“话剧社”“演讲与辩论社团”“主持人社团”等,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与汉语相关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蔡冰.“语言能力”是什么?[J].语言科学,2013,(06).
〔2〕常月华.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3〕武晓平,单欣.关注大学生语言生活状况提高大学生母语能力素养——基于三所理工类大学学生语言生活状况的调研[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4〕王玉环,李洪亮.大学生母语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山东省部分高校为例[J].语文学刊,2016,(08).
〔5〕屠国平.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6〕胡蔚涛.从大学生汉语状况看加强汉语教育的紧迫性[J].衡水学院学报,2006,(03).
〔7〕孙亦平,邓琳.当代大学生语言与社会文化秩序构建——基于江西地区大学生语言状况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7,(06).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汉语能力;语言调查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91-04
一、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语言能力”这个术语,其所指并不一致, 蔡冰(2013)认为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运用、语言水平、语言技能。并且认为这四方面是体现关系,“语言知识一般无法直接观察到,而是体现于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的质量表现为语言水平,语言水平则通过不同的语言技能得到展现,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1]语言技能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是语言能力其他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本文的汉语能力,主要是指学生个人使用汉语的技能,主要指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检索知网,我们看到,近年来,人们对于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调查研究,尤其是汉语能力调查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以研究对象为依据,文章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地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另一类是以全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第一类主要有3篇。常月华(2007)的文章调查了河南5所高等院校21个专业的非师范类学生,“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问题令人堪忧。其原因既有来自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方面,也有个人性的。”[2]武晓平、单欣(2011)的文章“对长春理工大学等三所高校学生语言生活状况的调研来看,理工类院校大学生母语能力不容乐观。”[3]王玉环、李洪亮(2016)的文章调查涉及了山东5所高校,结论是“从总体来看,大学生的母语素质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特点”[4]。
第二类文章主要有2篇。屠国平(2009)认为“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持续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探究了产生这一问题的主客观原因,”“针对培养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5]胡蔚涛(2006)认为“通过对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一定规模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容乐观,在汉语的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6]提出加强汉语教育的紧迫性。该文的问卷涉及全国450余所高校共3771份,其中宁夏高校只有1所,问卷只有3份。我们检索到的文章大多都是研究的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对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汉语能力研究没有涉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高校有10多所,民族高校大学生汉语言能力状况如何,对于将来学生个人乃至民族地区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本文以地处宁夏的某民族大学为例进行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够了解民族高校在校大学生学生汉语言能力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提高汉语言能力之策略。
二、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调查在2015年3月、4月进行,主要采用问卷法,被调查对象匿名填写,共发放250份问卷,实际收回210份。收回率84%,有效问卷100%,收回的调查问卷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以该校2011级——2014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涉及了文史、理工、经济、管理、艺术、体育等学科门类七个学院九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查对象中,汉族学生30名,占调查总人数的15%;藏族学生52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5%;维吾尔族学生45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0%,;蒙古族学生30名,占调查总人数的15%;其他少数民族学生53名,占调查总人数的25%。由于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全校生总人数的50%以上,所以调查对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同时为了解具有本民族语言并且经常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学生情况,我们把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三个民族的学生单独统计了出来。
三、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汉语基础较差
为了了解该校大学生的汉语基础,笔者从两方面进行了调查,一是通过调查对象的高考语文成绩来看大学生入学时汉语基础的情况。参与调查的学生中高考语文成绩高于120分的只有22人,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0%;100分至120分之间的有3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90分至99分之间的有7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3%;而90分以下的有8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2%。可见,调查对象的高考语文成绩普遍偏低,大学入学时汉语基础相对薄弱。二是通过问卷试题,测试调查对象大学入学后的汉语基本技能。問卷中设计了2道试题检测汉字注音和字形辨识。其一“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给出ABCD四个选项,每个选项有4个常用词或短语,每个词或短语里有1个汉字标注了声韵调。调查结果是,答题正确率(B项正确)只达到50%,有一半的学生答错。其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给出ABCD四个选项,每个选项有4个常用词语。调查结果是,答题正确率只有46%。通过这两道试题的测试结果,可见有一半学生标音识字的基本能力都比较薄弱。入学后,学生的汉语基本技能也没有明的改观。
(二)普通话水平不高,但提高的愿望强烈
普通话虽然己经成为校园语言,但调查对象普遍自认为普通话水平不高。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很好”的学生只有4人,仅占总调查人数的2%;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比较好”的有8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8%;认为自己的普通话“一般”的有9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5%,有人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很差”的有3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该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高。其中原因有两点,一是该校60%左右的乡村生源。在乡村人们主要使用方言进行交际,学生在家乡自然也是多用方言,他们的普通受到方言的影响较大。二是该校50%-60%的少数民族生源。有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本民族语言,他们的普通话水平更低,有的只能满足简单的交际需要。
大部分学生有提高普通话的学习愿望。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51%的学生“很希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20%的学生“比较希望”;另有29%的学生表示“不希望或者无所谓”。这29%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访谈了解到,这些学生毕业以后打算回乡工作,认为返乡后交际语言会以家乡方言或者是本民族语言为主,觉得普通话可能不是那么重要。 (三)听说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高
听和说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口语交际能力的表现。调查显示,该校大学生的听和说的口语交际能力普遍不是很高。“口语交际中准确领会或归纳他人传递信息的能力”的调查中,选择“很好”的只有13人,占总调查对象的6%,选择“比较好”的有101人,占48%,选择“一般”的有83人,占40%,选择“不好”的10人,占5%,选择“很不好”的有3人,占1%。
“口语交际中阐述自我观点的能力”的调查中,选择“很好”的只有14人,占总调查对象的7%,选择“比较好”的有106人,占50%;选择“一般”的有87人,占42%,“不好”的有3人,占1%;无人选择“很不好”。“交际中能够根据不同需要,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调查中,调查对象选择“好”的有4人,占2%;选择“比较好”的有77人,占37%,选择“一般”的有103人,占49%,选择“不好”有26人,占12%。
(四)读写的书面表达能力需要提高
阅读方面,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仅有3人自认为“很好”,只占总调查对象的1%,有43人自认为“比较好”,占20%,有87人自认为“一般”,占42%,有61人自认为“比较差”,占29%,有16人自认为“很差”,占8%。对于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样还是仅有3人自认为自己“很好”,仅占1%,有35人自认为“比较好”,占17%,有71人自认为“一般”,占34%,有64人自认为“比较差”,占30%,有37人自认为“很差”,占18%。通过调查,不论是现代文的阅读能力还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学生自认为“较差”和“很差”的都接近50%,学生的阅读能力存有较大问题。
写作表达能力不容乐观,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写作表达中准确、简明地阐述自我观点的能力”,选择“很好”的有6人,仅占总调查人数的3%,选择“比较好”的有72人,占34%,选择“一般”的有83人,占39%,选择“不好”的31人,占15%,选择“很不好”的有18人,占9%。为了验证学生自报情况的真实性,我们在问卷了设计了写作的题目,即“就你感觉最深刻的一次假期经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63人做了回答。基本印证了上述的情况,少部分小作文较好,大部分作文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在这些小作文中没有错别字的只占20%,有一个错别字的23%,有两个的占39%,有两个以上的占18%。
在应用文写作方面,对于“能根据不同需要(如申请、报告、论文等),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的调查,选择“很好”的有12人,占总调查对象的6%,选择“比较好”的有81人,占38%,选择“一般”的有92人,占44%,选择“不好”的21人,占10%,选择“很不好”的有4人,占2%。“在专业论文写作上是否有表达方面的问题”,有15%“经常有”,有82%“偶尔有”,只有3%“没有”。“专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依次是“难以准确简练的表达论文观点”的有93人,占44%,“行文措辞随意化,不够专业严谨”的有81人,占39%,“其他”23人,占11%,“不懂的正确的论文格式”的有13人,占6%。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还是主要的问题。
调查显示,该校学生的读写能力普遍处于中等或者中等以下水平,而且在书写中语言表达是主要问题。
四、原因分析
与普通高校相比,该民族高校大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不够乐观的基本原因是一半以上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源结构,以及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汉语不是母语,汉语基础较差。具体来讲也有一些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原因。
(一)学生对汉语言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培养汉语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在“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调查中,有24%的学生认为是“语文学习对专业学习不太重要”。“是否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汉语能力”,有20%的学生“很注意培养”,有18%的学生会“偶尔注意培养”,有63%的学生“不太在意”。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培养自己的汉语能力,缺乏自觉自主的行为。
(二)外语学习冲击大,学生学习汉语时间投入较少
调查对象中有30%的人认为“没有时间”是“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之一。《大学英语》是大学公共必修课,每周都有4—6节的必修课时,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时间也是绝对多于汉语学习时间。调查显示有97人是“英语学习时间大大多于汉语学习时间”,占46%,有82人是“英语学习时间较多于汉语学习时间”,占39%,有31人是“英語学习时间等于汉语学习时间”,占15%,“英语学习时间少于汉语学习时间”的为零。加上专业学习,大学生能够用在汉语学习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三)师资不足,教师对学生汉语学习的指导不够
在“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的调查中,有20%的学生认为“缺乏老师引导”。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有相当的课时和严格的考评体系,而且有专门教学单位和一定数量专职教师。与汉语相关的《阅读与写作》《大学汉语》等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是的兼职教师,师资明显不足,教学大多是100多人的班级授课,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指导和引导明显不足,教学效果一般。
(四)网络语言环境的不良影响
从调查问卷的测试题以及学生的小作文看,调查对象书写错误率高的大多是同音字。伴随着电脑、手机长大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长时间使用电脑完成作业,他们正逐渐让键盘取代双手,能闭着眼飞速地敲打键盘,可睁着眼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却成了许多学生的难题,文字能力逐渐衰退。
五、提高汉语能力之对策
针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汉语能力的现状及原因,提高汉语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处理好外语与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关系,重视汉语能力的培养
民族高校大学生语言学习中处理好外语与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关系,是语言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语言主体化和多样性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时,要做到兼顾多样,突出重点。汉语是我国的主体语言,汉语普通话是民族共同语。当下,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在国际交流中,汉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汉语教育的功能,增强大学生‘学好汉语’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水平,对于维护国家文化秩序,其意义非常重大。”[7]对于民族院的大学生,“学好汉语”更加意义重大。 (二)加强课程和师资建设,提高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目前,该校课程设置里,有与《大学语文》相当的公共必修课《阅读与写作》,每周2节课,主要訓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全校通识选修课《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的能力;还有专门面对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开设的《大学汉语》。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对完善,但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就现状来说,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是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汉语能力直接有效的方式。还应注意,课程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测评方式,改变以往“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练中学”“做中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改变单一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的终结测评方式,采用终结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测评方式,增加对学生平时语言使用的观测,通过测评方式的更新引导学生注重语言使用,使语言能力的培养日常化和经常化,改变学生仅仅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汉语的状况。充分利用慕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课程资源,吸引学生学习汉语。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吸引、培养一批优秀师资承担相关课程,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三)创建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王玉环、李洪亮认为“高校应认真贯彻国家语委、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大力推进高校语言文字评估、语言文字示范校建设等工作,大力开展‘推普周’、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测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通过组织竞赛、测试、展演等多种活动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提升汉语能力。”[4]我们非常同意这种观点,结合该所民族高校现有的相关社团,比如“读书社”“话剧社”“演讲与辩论社团”“主持人社团”等,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与汉语相关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蔡冰.“语言能力”是什么?[J].语言科学,2013,(06).
〔2〕常月华.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3〕武晓平,单欣.关注大学生语言生活状况提高大学生母语能力素养——基于三所理工类大学学生语言生活状况的调研[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4〕王玉环,李洪亮.大学生母语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山东省部分高校为例[J].语文学刊,2016,(08).
〔5〕屠国平.大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6〕胡蔚涛.从大学生汉语状况看加强汉语教育的紧迫性[J].衡水学院学报,2006,(03).
〔7〕孙亦平,邓琳.当代大学生语言与社会文化秩序构建——基于江西地区大学生语言状况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7,(06).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