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以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而得名,其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中华水塔”之称,也被称为生态“处女地”,平均海拔约4000m。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的逐年萎缩,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大大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度。
2000年5月,青海省批准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
随后,我们驱车来到了游青海湖必到之处一二郎剑景区。这里是藏传佛教徒们祭奠海神的地方,二郎庙顶上的大功率扬声器不断回放着喇嘛们诵经的声音,放眼望去,遥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让人心旷神怡,被湖风吹起的五彩经幡向我们诉说着对神灵的虔诚……此时,霏霏的淫雨也略做停歇,湿湿的空气令人有点沉醉。站在祭神台上,我们隐约能看到青海湖闻名遐迩的“鸟岛”。不过随行的知情人说,那个以前可以登陆的景点,可能是由于频繁造访的游客与人类活动,给岛上的生灵们带去了灭顶之灾一禽流感。成批死亡的鸟类也带来了今天“鸟岛”的禁令:禁止游客再行登岛。但如果给一些报酬的话,会有当地人悄悄地带游客上岛,我们真希望所有来到青海湖的游客都能在面对“私人鸟岛游”时,变得吝啬一些。
之后前往玛多县的行程就很单调了,不断地翻山越岭,向更高的海拔迸发。手上的GPS告诉我们,车队一直在海拔4200m以上行进,最高到达过4800m。在到达玛多之前的一个小镇上,我们还用手机观看了“神舟7号”载人航天的网上直播,在这样的地方关注着最尖端的载人航天,也算是难得的经历了吧。
神往
在玛多的一夜,每个人都经受着高原反应的考验与煎熬:盗汗、易醒、口干、头痛、心跳加速。然而,第二天早上,当呼吸到第一口高原清晨没有污染的空气,并被清凉的晨风一激,我的高原反应居然消失得荡然无存,前一夜无法安睡的疲倦也无影无踪。看着东方云层中愈加灿烂的阳光,再想着前方100km外的黄河源头,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很快,我们的车队离开了只有一条数百米长街道的玛多县城,伴随着又下起的小雨,一头扎进了保护区的简易道路。
在一行人撒欢了数十公里之后,车队被一条数米宽、约半米多深的湍急小河阻断了前进的道路。据河对岸的藏族工人说,因为连续多天的降雨,这条本来温柔的小河变得凶猛了起来,将保护区中的简易道路拦腰冲断。虽然从涉水的能力来说,我们车队的每一台越野车都可以淌过,但经验丰富的司机们一致拒绝了我们继续前行的提议:因为前方数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条更大的河流,再加上一直不断的雨势,继续前行极有可能给我们带来进退维谷的困境。诚然,我们可以完全略过简易道路,从没有道路的牧区草场一路强行前进,但这样的天真想法却得到了司机们更加严辞的拒绝:这里是保护区,车只能在路上开,就算草场上可以行车,也一定要遵守。于是,向往许久的黄河源在这里就成为了神往,而原计划在牛头碑召开的华硕及英特尔环保笔记本电脑发布也就只能在这里举行了。竹面外壳的华硕U6环保笔记本电脑与采用英特尔低功耗CPU的华硕N10笔记本电脑在这里亮相,同时华硕也在这里发布了“绿色华硕(G reen ASUS)”战略,将与用户一起,参与环保活动。
回程中,车厢中被遗憾充盈,就连长年奔驰在这一线的司机师傅也说:像这样的天气,真是从来没有见过。不过事后根据资料得知,国家为了改善三江源地区不良的生态环境,解决生态恶化、全球变暖给三江源地区带来的干旱,于2007年启动了“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工程”,旨在解决三江源地区越来越严重的水源问题。而在我们此行期间,正是三江源在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降雨。看到这样的消息,此次黄河源之行的遗憾之感不禁消失了大半。虽然现在已经远离那个美丽的地方,但是我们依然遥祝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能变得好起来,毕竟我们处于高原之下的人,生存所需的水源与那里息息相关。
文明?“文明”
随后的行程,我们便大致沿黄河向下游的兰 州进发,而此行最大的收获就发生在回程之中。在库泽县和日乡,我们一行人在和日寺进行了数小时的停留,本意是想在这里弥补一下未达黄河源的遗憾,但在这里,每个人的心灵都得到了洗涤。和日寺的规模不大,或者说这样的寺庙在藏区是很普通的,但这里的喇嘛最保持着藏族人民最原始的淳朴与热情好客:孩子会害羞地躲镜头,而不会像那些旅游景点的小孩非得索要报酬才会让你按下快门;庙里的喇嘛会主动地向我们介绍寺庙的情况——尽管在这里,会汉语的人很少,因而交流的重任就落在几位学过汉语的年轻人身上;平日里很少打开的主殿门也特别为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敞开;山顶上那面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经墙也是他们主动带我们去的,事先我们对此毫不知情;面对我们的好奇,他们总是有问必答,很多关于藏民的疑问在这里都得到了最朴实的解答……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他们发自真心,用自豪和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向我们进行着不倦地解答。而我们呢?惟一可以回报的,便是将车上的零食分给孩子们,让他们看看自打出生以来都没有见过的华硕笔记本电脑,还有回家后冲印照片回寄给他们的承诺。
当然,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外来的元素:孩子们服饰上的“Nike”、“Kappa”标记,虽然一眼便能看出这些并非专卖店里的正品,但无可否认,这些所谓“文明社会”的产物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物质需求。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认为牧民没有文化、贫穷,但其实在高原的牧区,牧民比起很多城市里的人都要富有得多;普通牧民家里都有数以百计的牦牛和羊,而一头成年牦牛的售价可以达到5000—6000元,羊也能达到数百元一只。换言之,牧民家中牲口的价值都能达到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然而,这些虔诚的牧民们会将收入中超过七成无偿捐给像和日寺这样的寺庙,去供奉心中的神灵,剩下来的则进行再生产和贴补家用。虽然我们可以将这简单地归结为物质生活的选择太少,但从他们的脸上,我们看到的只有满足与质朴,远没有我们城市人心中无尽的物质追求与时常袭来的空虚。他们的状态反而让我们羡慕,引我们深思。
随着海拔的降低,路过的城镇也在起着明显的变化:规模慢慢扩大,开始有了网吧、旅游用品商店、星级酒店……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离习惯的“文明社会”越来越近了。在甘南的夏河县,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拉卜楞寺——《天下无贼》开场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拉卜楞寺还特别安排寺中的喇嘛进行解说,为到访者讲授丰富的佛教知识。带领我们游览的是一位19岁的小沙弥(僧人在20岁以下只能算是沙弥),交谈中我们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愿意整天带着游客游览,因为这样的工作使他落下许多的佛课,影响修行。正浓的游性也因此掺入了些许歉意,为了一干游客的尽性,而打扰了僧人的清修,这也许又是一个矛盾的命题吧。
尾声
当车队步入兰州繁华的市区时,我的嗅觉神经突然对城市中浓重的汽车尾气变得分外敏感,似乎被高原净空洗涤了数天的肺部已经有点无法承受城市浑浊的空气,或者说我们的器官已经在这样的繁华中变得麻木迟钝;河堤边的黄河水也清楚地将黄河名字中的“黄”具象起来——在青海境内,我们大部分时候看到的黄河都是青的。在兰州机场踏上回程班机时,我不禁在想:这次三江源之行,就像是一幅社会变迁的画卷,也许数十年后,玛多、和日乡那样的地方也会变得“繁华”起来,但那时,是否每个人还依然能看清自己,而不是迷失在城市喧嚣的烟雨中呢?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的逐年萎缩,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大大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度。
2000年5月,青海省批准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
随后,我们驱车来到了游青海湖必到之处一二郎剑景区。这里是藏传佛教徒们祭奠海神的地方,二郎庙顶上的大功率扬声器不断回放着喇嘛们诵经的声音,放眼望去,遥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让人心旷神怡,被湖风吹起的五彩经幡向我们诉说着对神灵的虔诚……此时,霏霏的淫雨也略做停歇,湿湿的空气令人有点沉醉。站在祭神台上,我们隐约能看到青海湖闻名遐迩的“鸟岛”。不过随行的知情人说,那个以前可以登陆的景点,可能是由于频繁造访的游客与人类活动,给岛上的生灵们带去了灭顶之灾一禽流感。成批死亡的鸟类也带来了今天“鸟岛”的禁令:禁止游客再行登岛。但如果给一些报酬的话,会有当地人悄悄地带游客上岛,我们真希望所有来到青海湖的游客都能在面对“私人鸟岛游”时,变得吝啬一些。
之后前往玛多县的行程就很单调了,不断地翻山越岭,向更高的海拔迸发。手上的GPS告诉我们,车队一直在海拔4200m以上行进,最高到达过4800m。在到达玛多之前的一个小镇上,我们还用手机观看了“神舟7号”载人航天的网上直播,在这样的地方关注着最尖端的载人航天,也算是难得的经历了吧。
神往
在玛多的一夜,每个人都经受着高原反应的考验与煎熬:盗汗、易醒、口干、头痛、心跳加速。然而,第二天早上,当呼吸到第一口高原清晨没有污染的空气,并被清凉的晨风一激,我的高原反应居然消失得荡然无存,前一夜无法安睡的疲倦也无影无踪。看着东方云层中愈加灿烂的阳光,再想着前方100km外的黄河源头,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很快,我们的车队离开了只有一条数百米长街道的玛多县城,伴随着又下起的小雨,一头扎进了保护区的简易道路。
在一行人撒欢了数十公里之后,车队被一条数米宽、约半米多深的湍急小河阻断了前进的道路。据河对岸的藏族工人说,因为连续多天的降雨,这条本来温柔的小河变得凶猛了起来,将保护区中的简易道路拦腰冲断。虽然从涉水的能力来说,我们车队的每一台越野车都可以淌过,但经验丰富的司机们一致拒绝了我们继续前行的提议:因为前方数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条更大的河流,再加上一直不断的雨势,继续前行极有可能给我们带来进退维谷的困境。诚然,我们可以完全略过简易道路,从没有道路的牧区草场一路强行前进,但这样的天真想法却得到了司机们更加严辞的拒绝:这里是保护区,车只能在路上开,就算草场上可以行车,也一定要遵守。于是,向往许久的黄河源在这里就成为了神往,而原计划在牛头碑召开的华硕及英特尔环保笔记本电脑发布也就只能在这里举行了。竹面外壳的华硕U6环保笔记本电脑与采用英特尔低功耗CPU的华硕N10笔记本电脑在这里亮相,同时华硕也在这里发布了“绿色华硕(G reen ASUS)”战略,将与用户一起,参与环保活动。
回程中,车厢中被遗憾充盈,就连长年奔驰在这一线的司机师傅也说:像这样的天气,真是从来没有见过。不过事后根据资料得知,国家为了改善三江源地区不良的生态环境,解决生态恶化、全球变暖给三江源地区带来的干旱,于2007年启动了“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工程”,旨在解决三江源地区越来越严重的水源问题。而在我们此行期间,正是三江源在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降雨。看到这样的消息,此次黄河源之行的遗憾之感不禁消失了大半。虽然现在已经远离那个美丽的地方,但是我们依然遥祝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能变得好起来,毕竟我们处于高原之下的人,生存所需的水源与那里息息相关。
文明?“文明”
随后的行程,我们便大致沿黄河向下游的兰 州进发,而此行最大的收获就发生在回程之中。在库泽县和日乡,我们一行人在和日寺进行了数小时的停留,本意是想在这里弥补一下未达黄河源的遗憾,但在这里,每个人的心灵都得到了洗涤。和日寺的规模不大,或者说这样的寺庙在藏区是很普通的,但这里的喇嘛最保持着藏族人民最原始的淳朴与热情好客:孩子会害羞地躲镜头,而不会像那些旅游景点的小孩非得索要报酬才会让你按下快门;庙里的喇嘛会主动地向我们介绍寺庙的情况——尽管在这里,会汉语的人很少,因而交流的重任就落在几位学过汉语的年轻人身上;平日里很少打开的主殿门也特别为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敞开;山顶上那面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经墙也是他们主动带我们去的,事先我们对此毫不知情;面对我们的好奇,他们总是有问必答,很多关于藏民的疑问在这里都得到了最朴实的解答……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他们发自真心,用自豪和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向我们进行着不倦地解答。而我们呢?惟一可以回报的,便是将车上的零食分给孩子们,让他们看看自打出生以来都没有见过的华硕笔记本电脑,还有回家后冲印照片回寄给他们的承诺。
当然,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外来的元素:孩子们服饰上的“Nike”、“Kappa”标记,虽然一眼便能看出这些并非专卖店里的正品,但无可否认,这些所谓“文明社会”的产物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物质需求。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认为牧民没有文化、贫穷,但其实在高原的牧区,牧民比起很多城市里的人都要富有得多;普通牧民家里都有数以百计的牦牛和羊,而一头成年牦牛的售价可以达到5000—6000元,羊也能达到数百元一只。换言之,牧民家中牲口的价值都能达到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然而,这些虔诚的牧民们会将收入中超过七成无偿捐给像和日寺这样的寺庙,去供奉心中的神灵,剩下来的则进行再生产和贴补家用。虽然我们可以将这简单地归结为物质生活的选择太少,但从他们的脸上,我们看到的只有满足与质朴,远没有我们城市人心中无尽的物质追求与时常袭来的空虚。他们的状态反而让我们羡慕,引我们深思。
随着海拔的降低,路过的城镇也在起着明显的变化:规模慢慢扩大,开始有了网吧、旅游用品商店、星级酒店……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离习惯的“文明社会”越来越近了。在甘南的夏河县,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拉卜楞寺——《天下无贼》开场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拉卜楞寺还特别安排寺中的喇嘛进行解说,为到访者讲授丰富的佛教知识。带领我们游览的是一位19岁的小沙弥(僧人在20岁以下只能算是沙弥),交谈中我们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愿意整天带着游客游览,因为这样的工作使他落下许多的佛课,影响修行。正浓的游性也因此掺入了些许歉意,为了一干游客的尽性,而打扰了僧人的清修,这也许又是一个矛盾的命题吧。
尾声
当车队步入兰州繁华的市区时,我的嗅觉神经突然对城市中浓重的汽车尾气变得分外敏感,似乎被高原净空洗涤了数天的肺部已经有点无法承受城市浑浊的空气,或者说我们的器官已经在这样的繁华中变得麻木迟钝;河堤边的黄河水也清楚地将黄河名字中的“黄”具象起来——在青海境内,我们大部分时候看到的黄河都是青的。在兰州机场踏上回程班机时,我不禁在想:这次三江源之行,就像是一幅社会变迁的画卷,也许数十年后,玛多、和日乡那样的地方也会变得“繁华”起来,但那时,是否每个人还依然能看清自己,而不是迷失在城市喧嚣的烟雨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