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悲悯之心演绎现实主义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作家陈华清的《海边的珊瑚屋》是一部充满悲悯之心的现实主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还获得了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广东好童书等奖项。小说出版后,我一直有写一篇评论的想法,但因为日常事务比较多,一直搁置到现在才动笔。
  我将《海边的珊瑚屋》归类为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主要是基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所反映的内容都是现实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而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在中国农村基层能找到原型的。作品关注的每一个个体和社会的痛点,都是时代变革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的反应,是直面时代和生活的写作。陈华清将目光聚焦到海边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担当和良知。《海边的珊瑚屋》的篇幅不是很长,却基本上反映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主要问题。从作品中可看出,陈华清创作前对农村的社会环境做了充分的调研,是基于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现实。这部小说不只是传播美、传播善良,还展示了农村生活的艰辛,让青少年读者清楚生活不只是阳光、鲜花和笑声,还有苦闷、艰辛和泪水。
  简练而精准的人物塑造是《海边的珊瑚屋》的一大特色。通篇人物的出场,不用大篇幅的铺垫介绍,寥寥数语便使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跃然纸上。“妹头咬着好看的嘴唇,低头,愣在那里不应答,被海水泡得红胀的双脚不停地划着海沙。”一个腼腆内向,羞涩卑微的女孩形象立刻显现在读者面前。“妹头趿一双拖鞋,穿赶海常穿的长衫长裤。衣服颜色很旧了,还有补丁。她脱下拖鞋放在一边,卷起裤腿,走在柔软如绵的沙滩上。”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形象立刻呈现出来。另一个留守儿童李虾仔给我印象最深。因为父母在外面务工无人管教,他被坏人唆使,成了不良少年,炸人家的虾场,被抓去派出所,李虾仔“跷起二郎腿,手指弹着面前的桌子,傲慢地说:‘我口渴了,先给我倒杯水。’慢慢地喝完民警倒的水后,他甩了甩头上的‘乱草’,又用手装模作样地梳了梳头发说:‘警察叔叔,你可以发问了。’”一副小二流子、小流氓的形象,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会如此这般的?“‘好玩呗!‘黑佬’叫干就干呗!他是烂仔头,跟着他,看以后谁还敢欺负我!’李虾仔抖着腿,扫了一眼叔叔、陈贵生和东方老师,‘还有,让你们这些大人都关心我!’”一句话就将他的心里渴求展现无遗,让读者看得心酸。我感觉陈华清对李虾仔的人物塑造虽然着墨不多,但很成功。此外,小说众多的人物形象都让读者过目不忘。比如,善良富有爱心、有责任担当的东方老师;其貌不扬、朴实憨厚、敢想敢干、义薄云天的张立冬;慈祥和蔼、乐于助人的张婶婆等。陈华清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在雷州半岛渔村,或者是我国大多数欠发达地区农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他们在平淡之中获取的幸福或遭受的不幸,演绎着悲剧或喜剧,都给人以灵魂上的触动,思想上的反思。
  陈华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大量散文式诗意语言被她运用到小说中,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海边的珊瑚屋》用了大量精彩优美的文字描写了祖国大陆最南端独特的大海风光。“远望大海,海面安静得像酣睡的婴儿;近看大海,海浪一波一波温柔地涌动。远处,行驶着两艘船,在黑蓝色的背景映衬下,它们就像用黑色纸剪成的船放在海水中。渐渐地,在海天相接的地方,太阳缓缓升起。原先灰蒙蒙的天空,出现了浅浅的红,最后变成大红。霞光映在海水里,波光粼粼,闪闪烁烁,好像鱼儿的鳞片在闪动。”这样诗意的描绘,怎能不令读者怦然心动?生活在海边的人会说,这就是我们熟视无睹,而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大海。对于没见过大海的朋友就会产生无尽的遐想而心驰神往。文学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艺术就是要有一种美。如果一件艺术作品缺少了美,那么也就失去了灵魂所依。我们说一部文学作品在确定其主题性、思想性的同时,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都有美的需求。如果没有了语言艺术去谈思想性,那就变成了议论文,硬邦邦的说教了。赏读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只有蕴含了美的作品才不会被时间所遗忘,而成为经典。
  《海边的珊瑚屋》的故事背景是雷州半岛的海边渔村,读者一开卷就有一阵海风扑面而来,整部小说散发着浓烈的海味。“用来砌房屋的珊瑚石形状千姿百态,像菊花,如莲藕,似波纹。用来砌屋墙、墙角、围墙的珊瑚石也不相同,砌屋墙的大部分是竹筒那样的珊瑚石;有的珊瑚石四四方方,一块一块地堆在一起;有的是条条加方块结合。砌墙角的珊瑚石有半个门板大。”小说还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雷州半岛渔村的人文环境、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海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陈华清对雷州半岛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陈华清对雷州半岛城区地方风韵,独特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自然而然呈现的文化趣味。陈华清通过对海边渔民、渔村留守人员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陈华清是一位富有人文关怀的作家,她有一颗慈悲怜悯之心,眼光时刻关注着社会弱势群体。《海边的珊瑚屋》就饱含着一种朴素却高尚的人文主义,特别是宣扬了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主平等和自我价值。不管是在东方老师的身上,还是在陈校长、张婶婆的身上都有这种朴素却高尚的人文主义体现。中国文学自古有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之说法。所谓文以载道,其实就是要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展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钱宾四先生认为,中国人拿人生加进文学里,而这些人生则是有一个很高的境界的。这个高境界,需要经过多少年修养。我认为,不单是文学,所有艺术都需要创作者将其人生加进其中。人生即文学,文学即人生,二者融为一体,则成为文学中的上乘佳作。我在这里强调的是必须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非虚伪的、作状的。陈华清不仅有着这种认识,更是这样地实践着。
  作者简介:李志鸿,笔名南亭,广东遂溪人,现居湛江。长期坚持文艺创作,创作有长篇小说一部,在各种专业报刊、媒体上发表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化研究论文及藝术作品100多篇(幅)。曾在广东画院、湛江博物馆、郑州博物馆举办国画展。
  (责任编辑 王瑞锋)
其他文献
深山里山多地少,错落的山脉矗立在眼前,中间多狭长窄小的平地,一座座农家小院点缀在平地边缘。生机勃勃的田野上,青翠禾苗迎歌唱,吹响了袅袅笛音。  大道两旁、大山脚下、田间小路、溪水岸边……随处可见的绿油油的小草,映着杏花微粉,桃蕊嫣红,梨瓣纯白,在阳光的照耀下编织着阳春的美梦。布谷在大山深处报春,黄鹂隐没在绿荫之间歌唱。这梦幻的乡村,正在古老而又新奇的大地上拨动着天籁般的旋律,迸射出春天的绮丽音符,
期刊
我八岁那年上学,打猪草是我童年无法逃避的农活。  打猪草要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读书可不能迟到,要不在学校当民办教师的本家叔叔不会给好脸色看。跟着大人下湖割草,学到了不少学问:哪些草猪爱吃,哪块田的草最多,猪草不能浸水,否则猪吃了拉肚子……  每年春暖花开,我们常常在雾气弥漫的清晨,三五结伴手挎筐头,匆匆往村外的野滩赶去,瘦小的身影消失在白色雾霭中……挑起家的责任,也给童年留下许多厚重的记忆。  五月
期刊
“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相信很多老南宁人对这句话并不陌生。亭子,曾经是邕州盐道“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通往内陆“水上丝绸之路”的转运枢纽。  关于亭子正街,北宋时期就有历史记载,它处于亭子古村落群的中心位置,是当时最大的圩市和物资集散地,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亭子地灵人杰,开国中将莫文骅(1910—2000)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莫文骅,原名莫万,中共优秀党
期刊
1  那头躺在草棚里的母牛双眼像冷风中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直至萎缩腐败。胡小锁的父亲胡大锁身体里已经没有了欲望膨胀的嚎叫,他一脸麻木不仁的冷漠,用饱满的手摸着死牛僵硬的尸体,指尖的热也在一寸寸流失。  夕阳像暗红色的眼躲在一大片灰云上觑视着这个在季节里打着盹的小村,这死气沉沉的氛围让它有些失望,于是自觉索然的它轰然落下,给大地留下一个低垂黑暗的穹庐。  一阵阴森森的狗叫声从不远处传来,胡大锁猛
期刊
在桃林深处,我等你  晨风,吹拂着  夜的最后一点黑  迎上,东山早醒的一轮白  怀揣着存在心里的幸福  上山采撷  我们的未来  桃树,很高大,很亲切  桃果,挂半空,乐得桃枝乱颤  醉了,我的心  痒痒  啊!在这桃林深处  透着一股“喜气”,美美哒  醉在山谷  一夜醒来,晨阳  已挂在树梢  摸摸脸,耳、眼、鼻都很整齐  抬抬腿,我似乎听到它对我说:亲,我很好  我忽然想起来什么  侧首,
期刊
走在乡村的冬季(组诗)     泥土与积雪  一个孩子,领着另一个孩子  滑倒了大哭  我在路旁默默看着  泥土,佝偻着腰  托起玉米茬子的短矛  像极了,老村的一根根胡须  白了时光,冻了记忆  光是看着,就让我很疲惫  爽性也躺下,不哭不闹  只等发芽和开花……  老骡子  等了一辈子,等着放牧你的幸福  你的胃承受不了粗粝的谷草和豆秸  耳朵却能听懂街衢的脚步声  肉坊的人来了  摸摸你的脊
期刊
你还是那么坐着  望向窗外  夜色正在你的体内把行李收拾干净  我的功力渐渐耗尽  慢慢变回椅子  你用手挥了挥后脑勺  那根线却并不在  你推开咽在喉咙的口水说  有点想之前那间出租屋了  那间比现在小一半的房间  一个苹果放上一天  香气就从厕所门口溢出窗外  简单的谋杀艺术  阅读从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开始  合上书页如合上双手:祈祷或忏悔  你转过身如房间转过门  递过来一个把手  墙上的钟死
期刊
梅子黄透 ,雨落沉沉  笔在纸上圈点  惶惶梦里,喃喃碎念  风声起思念谁?  江上龙舟闹,门前艾蒿悬  举杯向天雄黄酒,念念不忘是橘园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古楚诗人悠悠行吟的汨罗岸  有没有人听见在波涛里旋转的楚歌  那是千桨齐发的呐喊  那是长发飘风  颂橘明志的楚国词人的爱国声响  江水鲜绿,鱼儿活泛  艾蒿遍布,橘香飘散  投身入水,唯留信仰在世上  五月初五,
期刊
剛经历过阵痛的田野平躺在虚空中  陷入死亡一样的沉默  河流放轻了奔跑的脚步,压低诵经的音调  麻雀们在香樟树和葸茅草间奔忙  要赶在第一场风雪来袭前  抢收最后一茬冬粮  偶尔,三三两两地在光秃秃的梨树上歇脚  像陨落的寒星重归夜空  一盏昏黄的马灯下,投射下暗淡的影子  把一颗饱满的香樟籽  种进枯草掩映着一块断碑的裂缝中  半坡处,一簇野菊在朔风中敞开胸膛  闪耀的金丝胜过太阳的光芒  苍白
期刊
夜让雨的影子更深  舊路灯在月光的簇拥下  成为雨水的背景板  发出绵长而橘黄的光晕  似乎触不到城市的底线  路旁的一棵榕树  被雨水打湿了潮湿而坚韧的秀发  投出朦胧的影子  与马路和灯光纠缠,旋转,升腾  忽然刮过的一阵风  给了榕树的秀发一个吻  时间似乎静止,城市也停了下来  因为这个温暖了榕树心灵的吻  他摸了摸榕树的头发  留下了一丝叮咛  扎根进榕树的心里  夏天的台风雨  太阳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