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案例:重新定义校园空间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que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哈佛进行了校园空间改造,其核心是提升人的体验,运用的设计元素,包括尽量通过落地窗、户外景观或玻璃楼顶采用自然光,通过个人研修间或一对一的藏品研究,增加“亲密感”,也通过食堂的壁炉沙发、广场上的层层波浪空间,以及博物馆新增的咖啡馆及礼品店,促进交流,增强“社区感”。难怪有人会把这样的改建比喻为一个奇迹,仿佛在一个意大利小城修一个聚集人气的小广场。
  也许这恰恰就是古老的大学城(college town)在21世纪需要的“新装”。
  “剑桥穷得就像一个小村庄……要不是有那么多好看的学院,那是世上最烂的地方,食宿也很糟糕。”在《象牙塔的变迁》一书里,借用1710年一位德国学者在剑桥大学的游记,突出了惹眼的建筑帮世界名校“吸粉”的作用。到了三百年后的2017年冬天,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费尔南多教授,在上海开讲高等教育创新(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与大学建筑相关的学习空间改造。
  究竟怎样改造古老的校园?让它既保留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的味道,又能满足00后学生对空间的全新需求?
  案例1:朗费罗大楼的翻新故事
  费尔南多教授在讲学习空间改造时,用的例子是自己最熟悉的朗费罗大楼(Longfellow Hall)。这栋大楼建于1927年,原属于拉德克利夫女校,为了纪念住在附近的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的女儿而命名。随着1960年代拉德克利夫女校并入哈佛,这栋大楼也成为教育学院的地标,承担着教学、行政、接待等各种核心功能。
  地下一层主要是食堂,为全院师生提供早饭与午饭。食堂周围散布着教务、学生事务、奖助学金等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的办公室,面积都不大,进去按个铃就有人出来为你服务,等待期间还可以拿桌上的棒棒糖吃。地上一层有个可容纳200多人的报告厅(Askwith Hall),也是全院最大的教室,常年霸占这个教室的,都是选课人数最多的课,比如《统计学入门》。院里邀请到的校内外名人都是在这个报告厅做讲座。院长办公室也在这一层。一楼或许重要,但二楼更是华美。有一间古香古色的宴会厅,四壁挂着历任院长的油画肖像,适合举办宴请校友、捐款人等活动。研究生办公室也在旁边。如果赶上万圣、感恩、圣诞等节日,这个小办公室也会摆上茶饮小吃,按照每个节日的特点装饰一新,令人放松与愉快。到了三楼与四楼,基本都是一间间的教室,布置相对简单,反而是走道里展示的各种海报引人注目。
  由此可见,朗费罗大楼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空间使用几乎已到极限,过去50年都没有翻新。从布局来看,对外的讲座及宴请“唱主角”,对内与学生感受息息相关的教室、食堂等,都委屈地藏身于顶楼或者地下。
  针对空间的局促,解决方案一就是搬离。由于报告厅与宴会厅都需要保留,食堂就彻底告别了朗费罗大楼,搬到了对面的古德曼图书馆(Gutman Library)。这次搬迁,不仅让食堂从地下搬到了一楼,而且全是落地大窗,还新设了壁炉与沙发。在波士顿寒冷的冬天,捧着一杯咖啡或一碗热汤,看着窗外的雪景,与导师或同学围炉夜话,真会令人难忘。解决方案二是加盖。在四楼之上增加了一层阁楼(penthouse)。阁楼的主要设计理念在于增加采光与个人研修间。想象一下在阳光下,有独立的桌椅,不受打扰的看书或写作,这会让学习也成为一种享受。由此可见,这次朗费罗大楼翻新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就餐、学习等体验,用落地窗或玻璃屋顶尽量采用自然光,兼顾个人研修与团队交流的多种需要。2014年5月,教育学院全院师生还聚集起来庆祝朗费罗大楼的上梁(toping off)仪式。据说该仪式流传自古老的斯堪迪维亚风俗,要把一棵树放到新建筑的屋顶,以此感谢大自然为这次施工做出的贡献。时任教育学院院长的James Ryan指出这次上梁仪式不仅是朗费罗翻新的里程碑,也是学院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他说:“我们有机会增加灵活的学习空间,让师生获益。这些新的协作空间会让我们在一个屋檐下更有社区感。完成这些必要的升级也会让朗费罗大楼在未来多年继续成为这个校园的核心建筑。”
  案例2:科学中心的广场景观
  如果说朗费罗大楼的翻新重在内部,那么科学中心(science center)的改观集中体现在外面的小广场。
  这个小广场其实是哈佛院子(Harvard Yard)与科学中心的一片空地。因为横跨在一条汽车穿行的隧道上,以前只是大家匆匆来往的过道。周末有个吹笛人站在哈佛院子门口演奏,夏天毕业季会在旁边草地上搭起白色帐篷,逢到球赛或节日,还有几辆卖汉堡或墨西哥卷的餐车(Food Truck)。其余时间,这片空地显得有些荒凉。
  广场原有的装饰是一个有近40年历史的石头喷泉,供大人休憩与孩子玩耍。但因为波士顿的季节变换,这个喷泉只有半年开放,剩下半年都在“冬眠”。喷泉周围能让人驻足的景观也太少,无法改变“过道”这一感觉。哈佛曾尝试过在广场上增加彩色的椅子,甚至还种了一片竹子,但让师生停下脚步的效果都不明显。
  直到最近这次景观重构,整个广场才有了人气,尤其是夏天的午饭时间,师生都在这里喝茶、吃三明治、读《有机化学》、打乒乓球或者只是呼吸新鲜空气。现在的广场景观具有鮮明的现代感,金属桌子,波浪形木头长凳,旁边种着银杏树与枫树,保留了一个巨大的白色帐篷(下面是供应新鲜蔬果的农贸市场Farmer’s Market),还有附近的有机超市Whole food提供健康午饭的餐车。这些新变化吸引了不同的人群。对学生而言,他们喜欢这种现代感。“这地方自然而然就把人聚集在一起。”利用午饭时间来调查人们吸烟习惯的哈佛心理系助教Jasmine Boussem和Jennifer Jones这么评价新的广场景观。遗憾的是,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人多过吸烟的人,她们没有找到满足条件的研究对象。对教职员工而言,不少是冲着健康食品来的。哈佛东亚系管理人员Alison Howe就喜欢Whole food餐车的素食三明治。据该餐车统计,70%的顾客是哈佛师生,剩下30%是游客。所以餐车有了客流,师生也解决了午餐,皆大欢喜。现代景观设计加上餐车等配套服务,激活了这个夹在人文(以哈佛院子为代表)与理工(以科学中心为代表)之间的小广场。   案例3:“三改一”的博物馆扩建
  扩建后的哈佛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揭开了神秘面纱。这次扩建把哈佛原有的三大艺术博物馆(Fogg、Busch-Reisinger和Arthur M.Sackler)合而为一,历时15年,耗资3.5亿美元,可谓哈佛校园空间改造的巅峰之作。扩建后的博物馆仅展厅就增加了40%的空间,终于可以让公众一睹哈佛的25多万件藏品,包括油画、雕塑、织物、照片以及其他艺术作品,这样规模的收藏在全美也数一数二。
  从外观来看,博物馆增加了金字塔型的玻璃楼顶、礼品店、咖啡馆以及一个300人的剧场。其中明晃晃的玻璃楼顶最吸引眼球。“人们以为我们只是给老房子加盖了一层,我们却把所有东西都拆开了。”哈佛艺术博物馆负责人Lentz道出了这次改建的奥秘。他说:“这次改建本质上是一次重新创造(reinvention),我们把每件东西拆开,再为21世纪的用户重新组合起来。”以建于1927年的Fogg博物馆为例(即哈佛三大艺术博物馆之一),除了保留原有的庭院结构与红砖外墙,其余部分都面目全非。比如馆里所有的230名员工现在都集中到那个玻璃楼顶下办公。在评论家眼里,这次改建的成就之一在于轻盈感,用温柔的方式把新的建筑放置在旧的建筑之上。在如此大规模的改建上能取得如此举重若轻的效果实属罕见。
  除了匠心独造的轻盈感,这次改建的另一个特征是社区感。承接这次任务的建筑师Renzo Piano来自意大利。“人们一走进这栋楼就会立刻明白,它不仅是艺术展览,也是一个学习中心。”他还补充道,“我是意大利人,在建筑物与社区之间创造这种关系,这是我与生俱来的态度。”这种社区感体现在新建的礼品店与咖啡馆都设在一楼并且免票,还体现在人与藏品之间的“亲密感”。用负责人Thomas Lentz的话来描述:“这种亲密感可不是走进画廊就被150幅作品包围,而是只有40到50幅作品,这会增加人们真正驻足、欣赏以及思考的机会。”总馆长Deborah Martin Kao也道出了这样布展的用心良苦:“你可以清楚地看见这些玻璃门窗后在发生什么,打破物理意義上以及概念意义上的边界。”具体来看,改建后的博物馆四楼与五楼都是Piano所说的学习中心,既为师生提供各种保存与研究艺术品的实验室,还面向公众开放。哈佛藏品的80%(约20万件)都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或到馆之后找工作人员协助借出,在学习中心里仔细研究。此举真是重新定义了把博物馆变成学习空间的亲密感。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北大校园里,有一些从圆明园运来的石刻。  如今我们在游览北大校园时,会不经意遇见它们,它们个个有故事。     步入北大西门经过校友桥,迎面就会看到一对巍峨耸立的华表,这对华表原位于圆明园安佑宫宫门外。安佑宫建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作为供奉先帝御容的祭祀场所,安佑宫气势宏大,是圆明园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尽管已毁于英法联军大火,但从现存的华表体量也不难想象其当年的规模。  安佑宫华表
朋友圈里总有一些人是很忙的,各种生意缠身,各种业务交叠,就连转发的链接都是股票债券期货融资……曾经我一度相信了他们的繁忙与超能力。  但是某天,在一个休闲群里聊天,已经聊到天荒地老要打烊收摊的时候,有人发了个红包。一石激起千层浪,平均每个不超过0.3元的红包竟然炸出了那些动辄就飙出上亿生意的大佬。而且他们的手比我还快,我只是抢了一个第五名,他们都是前三甲。  怎么办?我不服呀!后来我卧薪尝胆,认真
在清华的讲座上,我看到了披着长围巾,目光炯炯,步履坚定的戴锦华教授。她的讲座一如既往地爆满,有不少学生席地而坐。  戴锦华开场白讲了对大学课堂的理解,她认为大学的讲堂不是传授知识的空间,而是分享问题的空间。所以,她这次的讲座是想分享那些迄今为止她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大家也许到结束的时候会有更大的困惑。她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把同学们都讲糊涂了,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戴锦华简单介绍了近年所从事的研究
《医本正经》包括41种家庭常见病解决方案、120个相应中医经典药方、医案和中医杂谈一口气看完,元气满满  为了不误入旁门左道,几年前我买的第一本关于中医的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它就相当于专家们推举而出的“武林盟主”,整个江湖尽在胸中。初访武林盟主,我了解到江湖之中还存在着许多“前辈”,本着“取法乎上”的想法,必须拜访!于是,令人仰慕的《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
在传说中好山好水的欧洲大陆待久了,以为自己沐浴在发达国家的光辉下,回国周身自带洋气感。可回国后一系列的无所适从,让多年在外的我感觉脱离了现代社会!  扫一扫手机收钱,一秒都不到,省时省力!這样方便的生活,在国外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  爽呆的支付  今年正月,我终于下定决心结束了欧洲的工作,回国发展。下飞机后,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开车把我接上直奔餐厅,吃完后我起身准备付账,同学挥挥手说不用,已经付过
2018年11月7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执行院长武雅斌与国内外专家合力编写的《进口贸易与中国实践》一书发布。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对于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國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和政策宣示。《进口贸易与中国实践》一书开篇提到,在中国从“卖全球”到“买全球”、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中
我向来是不喜欢回忆的,总觉得回忆如巨大的漩涡,让人无可奈何却又身不由己;  但偏偏在某个午后,一个人望着空白的文档,内心泛起层层涟漪,  傻傻地回忆起母校,痴痴地怀念那些在母校的日子。  这让我想起了余华先生作品中那句﹁回忆往事或怀念故乡,  其实只是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即使有某种情感出现,也不过是装饰而已﹂。  此刻的我,既在异乡怀念故乡,又在异地想起往事,即使是装饰出的情感,却也是一
进博会很专业很厉害。  当然这是一句废话。  因为大家在电视上都能看见:展馆很大,人很多,领导很满意……  但是!重点来了,展馆里有些什么?  展商们都来自哪里,交易团又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行为?  尽请收看本期走进进博。  让志愿者们日夜加班的进博会里到底有些什么呢?  此次会展中心的本体,使用了十一个馆,5.2馆是国家馆,前几天并没有开放,因此我们着重讲讲一有开放的十个馆。  1号馆的展示项目主要
大学食堂只是吃饭的地儿  摄影/林海姿  谁说食堂就是吃饭的地方?  食堂大师傅甩进你碗里的,  绝对不仅仅是那几份饭菜,  更多的是那些五味杂陈的回忆。  深夜食堂:来份儿冒菜聊聊天  文/戴瑞凯  阿欢是从北方来重庆大学念机械专业的研究生,来到重庆大学一个学期后,  他发现学校的每一个食堂里都少不了一个冒菜档口,﹁冒菜﹂这种食物操作简单,  用中药和各种调料配出的汤汁煮沸后,把菜用一个竹勺装好
小鹏对上铺同学的感情中,掺杂着对父亲的投射,对父爱的渴望。与其说与对方无法妥善处理相互关系,不如说是小鹏在对方身上附加了太多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真的不明白,他怎么能这样呢?”这是小鹏在咨询中最常说到的一句话。小鹏来咨询的原因,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好与自己上铺同学的关系,他为此无比困扰。  小鹏刚上大一,这个男孩来自一个并不富裕的三线城市的一般家庭。第一次见到小鹏的时候,他穿着一身很普通的休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