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特别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使之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体现着华夏文明的民族精神,是我国重要文化艺术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走向世界。随着传统艺术传承的迫切需要,国画教学应向书法一样从娃娃抓起,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引领孩子进入这个水墨淋漓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一、无可奈何花落去——儿童水墨画的教学困局
纵观当前社会儿童水墨画的教学,瞑目深思,有太多的不足之处。
其一:以临摹为主,在过于注重传统技巧的重复训练。长此以往,把儿童宝贵的兴趣给磨灭了,失缺了水墨文化的精髓;那些跟着教师对着范画坚持下来的孩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趣和灵性,变成了成人化的不伦之作。
其二: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想象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儿童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绘画上表现出简练、概括、无拘无束单纯的笔墨,这正是儿童国画的本质。可是儿童学画的环境却不容乐观,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是贪图方便,教孩子们学画不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是去,而是从纸中来到纸中去,学习过程枯燥乏味,闭门造车。
其三:脱离传统,曲线救国。有的美术教师用国画工具勾线涂色的方法教学生画所谓的国画,虽然也有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但这些早脱离传统技法的传承、缺失了国画本身的美学法度的作品,其实和国画一点关系也没有。
怎样让学生用水墨丰富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自由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一直是困扰美术教师的难题。如何把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与传统技法结合起来,正是我近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游戏介入迎刃解难题
众里寻它千百度,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游戏的介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在游戏中开发中国画之意韵传承,体会笔墨之丰富变化,尝试宣纸水墨自然渗化,无穷生发,既有实验性又有操作性,学生学习起来兴致盎然,不失为最佳有效的教学形式。而且生态美术教育的理念之一是体现学生的生命性,以生为本,游戏中学、玩中学,体现了充分自主性,游戏活动过程中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灵性的火花,这才是我们美术教育最珍贵和需要的!
三、有心栽花也成荫——游戏,让水墨画走出困境
我们在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探索中发现,游戏,能打破这一困境。为此,我们探索出了以游戏化解水墨画教学困境的一系列的策略
1.情到浓时人自醉——以游戏来增加作画的情趣
陈鹤琴先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儿童学习水墨画首先要有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并乐此不疲,陶醉于美丽的水墨世界里,正所谓情到浓时人自醉。设置游戏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角色,以身入画,才有画如其人的千变万化。如我在一次《水墨游戏》教学中,上课伊始,迅速在画纸上勾画点染出学生看过的动画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让学生对水墨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创设情境:水墨天宫的玉皇大帝派孙悟空来给我们送信,邀请我们同学去天宫作客。不过,我们要用水墨的语言,把一路上的经历画出来,并为天宫的成员画张像。通过教师的描述,并和学生讨论:表现玉皇大帝铿锵稳健的脚步,用浓浓的墨重重地稍慢地画;表现公主轻快的步履,用淡淡的墨轻快地画;表现舞者的翻滚街舞,用卧着的笔翻滚着画……再把整堂课用一个个小情节、小故事串起来,让孩子成为故事的角色、游戏的主体,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了水墨知识和技能。
2.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游戏来破解笔墨的语言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是画学精神的体现者。极其深厚和难学,这也是少儿国画的瓶颈,许多人因畏难而却步。黄宾虹先生将其总结为“五笔七墨”,用笔要求平、圆、留、重、变,用墨有浓、重、中、淡、清、焦、宿,一般老师掌握笔法的(中、侧、逆、顺锋)和用墨(干、湿、浓、淡、清),以及蘸墨、调色、勾勒、皴擦、点染等等这些笔墨技法就差不多了,对学生要求可以更简单些,但即使这样,对孩子来说还是困难重重。所以教师在指导时,描述要形象生动,介入游戏情境。
“屋漏痕”是传统形容很高的国画线条质感名词,很难理解。我在教学生画西湖雨景时在用浓淡墨画好远近各层次景色后,调稀释的宿墨或黑色颜料滴洒画面顶端,再立起画面,让水墨向下自由流通,稍停后画面就出现了一道道雨痕,稍加提示讲解,学生就彻底明白了。
如,指导调色,调笔根淡、笔尖浓的画花的颜色笔,我先创设情境:“老师今天请来了百花仙子,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百花仙子只要穿上漂亮的裙子,就能让大自然开出美丽的花。看,老师给她穿裙子。先穿上长长的白纱裙(演示调白粉色直到笔根),再穿半截粉色裙(演示调淡曙红到笔肚),再加一个红头巾(演示笔尖调胭脂),并迅速在纸上画几笔由浓到淡的花瓣,形成一朵花。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笔上色彩变化的关键是由浓到淡。启发孩子:可不可以让花仙子穿上不同颜色的裙子,让花园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来?通过这样小小的环节设计,学生会很专注,同时也很容易把握直观形象的几个调色步骤,很容易把握调出渐变色的关键,也能变通地调出其他渐变的花色,如紫色、黄色、绿色、橘色等。 进而在上《我们的社区》时,学生也可以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社区和谐而又美好。
当然在指导用笔时,也同样可设计游戏来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剖解专业化的技法在画《漂亮的花儿》时,用毛笔的中锋、侧锋画花芯、花瓣时,可以说:笔宝宝睡觉了,把头(笔锋)睡在小枕头(花芯 )上去等等。小朋友就感到很有趣,又轻易理解了侧锋用笔的方法,成功的体验激发着学生强烈的作画欲望和爱好。又如《跳舞的点和线》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小毛笔,像牵着小狗一样牵着线条出门了。一开始,小毛笔很精神,挺着胸昂着头向前走,走出的脚印——线条,流畅、挺劲(中锋用笔)。小毛笔走过了草地,走走回头看看家有多远,又走走再看看(顿挫)。起风了,小毛笔顶着风艰难地向前(逆锋用笔),爬上了山坡;下雨了,小毛笔摔倒了,滑出好远(侧锋用笔),一路滚下了山坡(滚笔)…… 3.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游戏来丰富艺术的情调
比如点,点是水墨画中最为普通的造型要素,落笔成点,看似很简单,但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由它派生出的意象也最为繁多,如何将点点得有声有色、千变万化呢?对于孩子而言,还是游戏最管用。
实战例证:课中我先出示一个墨点,并模拟点发出夸张的叹息声,说:“我是个点,名字叫点点,我很伤心,我没有兄弟姊妹,也没有朋友,很孤单。”师:“其实啊,点并不孤单,它其实有一个大家族,大家能不能帮它寻找兄弟姊妹呢?”接着出示一些国画作品,让学生寻找各种各样的点。学生很容易找出了圆的点、尖的点、浓的点、淡的点、干的点、湿的点、一边浓一边淡的点……在经过寻找点的历程后,学生们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点的形式,在握说的一句“让我们也来创造一些不同的点”便让跃跃欲试的孩子们开始尝试起来。有的笔头在纸上氤成点,有的甩笔洒成点,有的提起湿笔在纸上滴成点,有的敲色笔在纸上成点,有的用干笔撮成干枯的点,有卧笔成点……突然间我揉了个纸团蘸了点墨在纸上印了个点,学生也纷纷尝试利用手边的材料如铅笔头、水彩笔帽、手指头等,印出了实心的、空心的、花形的点以及特殊机理的点,并且相互交流。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轻松地学会了点的各种形式,并努力探索着更新奇的点,推而广之便可以丰富其他造型要素,也就丰富了艺术情调。
4.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游戏来激发创新的思维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全集》,第64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版)对于没有持续,注意时间有限的小学生,在教学中通过特别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可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激发他们想象,唤起孩子创新的灵感。如,在引导创新环节,设计这样的活动:教师装着无意将调色盘泼翻在洁白的宣纸上,学生一下全愣住了。教师随即讲三国时期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画屏风,不小心滴落了个墨点,曹不兴顺手就在屏风上画成了个苍蝇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宣纸上的墨迹,展开想象,由老师演示添加成各种形象,如鱼、鸟、龟、蛇、花草等。分组游戏:甲组每个学生任意画一笔,乙组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墨块,把它改成另一个形象。有改成金鱼的,有改成蝌蚪的,有改成飞鸟的,有改成蜗牛的,当然,更多的是改成了老师演示过的形象。这需要教师更多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巧妙地结合游戏,可以避免儿童满纸涂鸦而不得法度和教条的技法训练而使之失去对国画的兴趣这两个问题,大大提高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效果。当然在接触水墨的儿童来说,充满着好奇和神秘,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伊始让学生认识水墨,初步感知水墨,无疑会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现有代表性的水墨名家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水墨韵味美的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尝试的欲望。通过探究体验过程是学生无拘无束自由想象、自我发现、亲身体验,更全面、更深刻了解水墨。让学生徜徉、游戏于水墨的自由王国里,感受水墨的魅力、品味水墨韵味、创造水墨故事。
一、无可奈何花落去——儿童水墨画的教学困局
纵观当前社会儿童水墨画的教学,瞑目深思,有太多的不足之处。
其一:以临摹为主,在过于注重传统技巧的重复训练。长此以往,把儿童宝贵的兴趣给磨灭了,失缺了水墨文化的精髓;那些跟着教师对着范画坚持下来的孩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趣和灵性,变成了成人化的不伦之作。
其二: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想象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儿童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绘画上表现出简练、概括、无拘无束单纯的笔墨,这正是儿童国画的本质。可是儿童学画的环境却不容乐观,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是贪图方便,教孩子们学画不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是去,而是从纸中来到纸中去,学习过程枯燥乏味,闭门造车。
其三:脱离传统,曲线救国。有的美术教师用国画工具勾线涂色的方法教学生画所谓的国画,虽然也有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但这些早脱离传统技法的传承、缺失了国画本身的美学法度的作品,其实和国画一点关系也没有。
怎样让学生用水墨丰富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自由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一直是困扰美术教师的难题。如何把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与传统技法结合起来,正是我近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游戏介入迎刃解难题
众里寻它千百度,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游戏的介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在游戏中开发中国画之意韵传承,体会笔墨之丰富变化,尝试宣纸水墨自然渗化,无穷生发,既有实验性又有操作性,学生学习起来兴致盎然,不失为最佳有效的教学形式。而且生态美术教育的理念之一是体现学生的生命性,以生为本,游戏中学、玩中学,体现了充分自主性,游戏活动过程中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灵性的火花,这才是我们美术教育最珍贵和需要的!
三、有心栽花也成荫——游戏,让水墨画走出困境
我们在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探索中发现,游戏,能打破这一困境。为此,我们探索出了以游戏化解水墨画教学困境的一系列的策略
1.情到浓时人自醉——以游戏来增加作画的情趣
陈鹤琴先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儿童学习水墨画首先要有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并乐此不疲,陶醉于美丽的水墨世界里,正所谓情到浓时人自醉。设置游戏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角色,以身入画,才有画如其人的千变万化。如我在一次《水墨游戏》教学中,上课伊始,迅速在画纸上勾画点染出学生看过的动画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让学生对水墨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创设情境:水墨天宫的玉皇大帝派孙悟空来给我们送信,邀请我们同学去天宫作客。不过,我们要用水墨的语言,把一路上的经历画出来,并为天宫的成员画张像。通过教师的描述,并和学生讨论:表现玉皇大帝铿锵稳健的脚步,用浓浓的墨重重地稍慢地画;表现公主轻快的步履,用淡淡的墨轻快地画;表现舞者的翻滚街舞,用卧着的笔翻滚着画……再把整堂课用一个个小情节、小故事串起来,让孩子成为故事的角色、游戏的主体,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了水墨知识和技能。
2.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游戏来破解笔墨的语言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是画学精神的体现者。极其深厚和难学,这也是少儿国画的瓶颈,许多人因畏难而却步。黄宾虹先生将其总结为“五笔七墨”,用笔要求平、圆、留、重、变,用墨有浓、重、中、淡、清、焦、宿,一般老师掌握笔法的(中、侧、逆、顺锋)和用墨(干、湿、浓、淡、清),以及蘸墨、调色、勾勒、皴擦、点染等等这些笔墨技法就差不多了,对学生要求可以更简单些,但即使这样,对孩子来说还是困难重重。所以教师在指导时,描述要形象生动,介入游戏情境。
“屋漏痕”是传统形容很高的国画线条质感名词,很难理解。我在教学生画西湖雨景时在用浓淡墨画好远近各层次景色后,调稀释的宿墨或黑色颜料滴洒画面顶端,再立起画面,让水墨向下自由流通,稍停后画面就出现了一道道雨痕,稍加提示讲解,学生就彻底明白了。
如,指导调色,调笔根淡、笔尖浓的画花的颜色笔,我先创设情境:“老师今天请来了百花仙子,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百花仙子只要穿上漂亮的裙子,就能让大自然开出美丽的花。看,老师给她穿裙子。先穿上长长的白纱裙(演示调白粉色直到笔根),再穿半截粉色裙(演示调淡曙红到笔肚),再加一个红头巾(演示笔尖调胭脂),并迅速在纸上画几笔由浓到淡的花瓣,形成一朵花。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笔上色彩变化的关键是由浓到淡。启发孩子:可不可以让花仙子穿上不同颜色的裙子,让花园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来?通过这样小小的环节设计,学生会很专注,同时也很容易把握直观形象的几个调色步骤,很容易把握调出渐变色的关键,也能变通地调出其他渐变的花色,如紫色、黄色、绿色、橘色等。 进而在上《我们的社区》时,学生也可以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社区和谐而又美好。
当然在指导用笔时,也同样可设计游戏来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剖解专业化的技法在画《漂亮的花儿》时,用毛笔的中锋、侧锋画花芯、花瓣时,可以说:笔宝宝睡觉了,把头(笔锋)睡在小枕头(花芯 )上去等等。小朋友就感到很有趣,又轻易理解了侧锋用笔的方法,成功的体验激发着学生强烈的作画欲望和爱好。又如《跳舞的点和线》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小毛笔,像牵着小狗一样牵着线条出门了。一开始,小毛笔很精神,挺着胸昂着头向前走,走出的脚印——线条,流畅、挺劲(中锋用笔)。小毛笔走过了草地,走走回头看看家有多远,又走走再看看(顿挫)。起风了,小毛笔顶着风艰难地向前(逆锋用笔),爬上了山坡;下雨了,小毛笔摔倒了,滑出好远(侧锋用笔),一路滚下了山坡(滚笔)…… 3.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游戏来丰富艺术的情调
比如点,点是水墨画中最为普通的造型要素,落笔成点,看似很简单,但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由它派生出的意象也最为繁多,如何将点点得有声有色、千变万化呢?对于孩子而言,还是游戏最管用。
实战例证:课中我先出示一个墨点,并模拟点发出夸张的叹息声,说:“我是个点,名字叫点点,我很伤心,我没有兄弟姊妹,也没有朋友,很孤单。”师:“其实啊,点并不孤单,它其实有一个大家族,大家能不能帮它寻找兄弟姊妹呢?”接着出示一些国画作品,让学生寻找各种各样的点。学生很容易找出了圆的点、尖的点、浓的点、淡的点、干的点、湿的点、一边浓一边淡的点……在经过寻找点的历程后,学生们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点的形式,在握说的一句“让我们也来创造一些不同的点”便让跃跃欲试的孩子们开始尝试起来。有的笔头在纸上氤成点,有的甩笔洒成点,有的提起湿笔在纸上滴成点,有的敲色笔在纸上成点,有的用干笔撮成干枯的点,有卧笔成点……突然间我揉了个纸团蘸了点墨在纸上印了个点,学生也纷纷尝试利用手边的材料如铅笔头、水彩笔帽、手指头等,印出了实心的、空心的、花形的点以及特殊机理的点,并且相互交流。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轻松地学会了点的各种形式,并努力探索着更新奇的点,推而广之便可以丰富其他造型要素,也就丰富了艺术情调。
4.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游戏来激发创新的思维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全集》,第64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版)对于没有持续,注意时间有限的小学生,在教学中通过特别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可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激发他们想象,唤起孩子创新的灵感。如,在引导创新环节,设计这样的活动:教师装着无意将调色盘泼翻在洁白的宣纸上,学生一下全愣住了。教师随即讲三国时期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画屏风,不小心滴落了个墨点,曹不兴顺手就在屏风上画成了个苍蝇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宣纸上的墨迹,展开想象,由老师演示添加成各种形象,如鱼、鸟、龟、蛇、花草等。分组游戏:甲组每个学生任意画一笔,乙组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墨块,把它改成另一个形象。有改成金鱼的,有改成蝌蚪的,有改成飞鸟的,有改成蜗牛的,当然,更多的是改成了老师演示过的形象。这需要教师更多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巧妙地结合游戏,可以避免儿童满纸涂鸦而不得法度和教条的技法训练而使之失去对国画的兴趣这两个问题,大大提高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效果。当然在接触水墨的儿童来说,充满着好奇和神秘,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伊始让学生认识水墨,初步感知水墨,无疑会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现有代表性的水墨名家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水墨韵味美的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尝试的欲望。通过探究体验过程是学生无拘无束自由想象、自我发现、亲身体验,更全面、更深刻了解水墨。让学生徜徉、游戏于水墨的自由王国里,感受水墨的魅力、品味水墨韵味、创造水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