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让水墨画走出儿童教学的困境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ly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特别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使之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体现着华夏文明的民族精神,是我国重要文化艺术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走向世界。随着传统艺术传承的迫切需要,国画教学应向书法一样从娃娃抓起,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引领孩子进入这个水墨淋漓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一、无可奈何花落去——儿童水墨画的教学困局
  纵观当前社会儿童水墨画的教学,瞑目深思,有太多的不足之处。
  其一:以临摹为主,在过于注重传统技巧的重复训练。长此以往,把儿童宝贵的兴趣给磨灭了,失缺了水墨文化的精髓;那些跟着教师对着范画坚持下来的孩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趣和灵性,变成了成人化的不伦之作。
  其二: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想象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儿童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绘画上表现出简练、概括、无拘无束单纯的笔墨,这正是儿童国画的本质。可是儿童学画的环境却不容乐观,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是贪图方便,教孩子们学画不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是去,而是从纸中来到纸中去,学习过程枯燥乏味,闭门造车。
  其三:脱离传统,曲线救国。有的美术教师用国画工具勾线涂色的方法教学生画所谓的国画,虽然也有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但这些早脱离传统技法的传承、缺失了国画本身的美学法度的作品,其实和国画一点关系也没有。
  怎样让学生用水墨丰富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自由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一直是困扰美术教师的难题。如何把儿童的趣味和想象与传统技法结合起来,正是我近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游戏介入迎刃解难题
  众里寻它千百度,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游戏的介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在游戏中开发中国画之意韵传承,体会笔墨之丰富变化,尝试宣纸水墨自然渗化,无穷生发,既有实验性又有操作性,学生学习起来兴致盎然,不失为最佳有效的教学形式。而且生态美术教育的理念之一是体现学生的生命性,以生为本,游戏中学、玩中学,体现了充分自主性,游戏活动过程中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灵性的火花,这才是我们美术教育最珍贵和需要的!
  三、有心栽花也成荫——游戏,让水墨画走出困境
  我们在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探索中发现,游戏,能打破这一困境。为此,我们探索出了以游戏化解水墨画教学困境的一系列的策略
  1.情到浓时人自醉——以游戏来增加作画的情趣
  陈鹤琴先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儿童学习水墨画首先要有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并乐此不疲,陶醉于美丽的水墨世界里,正所谓情到浓时人自醉。设置游戏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角色,以身入画,才有画如其人的千变万化。如我在一次《水墨游戏》教学中,上课伊始,迅速在画纸上勾画点染出学生看过的动画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让学生对水墨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创设情境:水墨天宫的玉皇大帝派孙悟空来给我们送信,邀请我们同学去天宫作客。不过,我们要用水墨的语言,把一路上的经历画出来,并为天宫的成员画张像。通过教师的描述,并和学生讨论:表现玉皇大帝铿锵稳健的脚步,用浓浓的墨重重地稍慢地画;表现公主轻快的步履,用淡淡的墨轻快地画;表现舞者的翻滚街舞,用卧着的笔翻滚着画……再把整堂课用一个个小情节、小故事串起来,让孩子成为故事的角色、游戏的主体,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了水墨知识和技能。
  2.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游戏来破解笔墨的语言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语言形式,是画学精神的体现者。极其深厚和难学,这也是少儿国画的瓶颈,许多人因畏难而却步。黄宾虹先生将其总结为“五笔七墨”,用笔要求平、圆、留、重、变,用墨有浓、重、中、淡、清、焦、宿,一般老师掌握笔法的(中、侧、逆、顺锋)和用墨(干、湿、浓、淡、清),以及蘸墨、调色、勾勒、皴擦、点染等等这些笔墨技法就差不多了,对学生要求可以更简单些,但即使这样,对孩子来说还是困难重重。所以教师在指导时,描述要形象生动,介入游戏情境。
  “屋漏痕”是传统形容很高的国画线条质感名词,很难理解。我在教学生画西湖雨景时在用浓淡墨画好远近各层次景色后,调稀释的宿墨或黑色颜料滴洒画面顶端,再立起画面,让水墨向下自由流通,稍停后画面就出现了一道道雨痕,稍加提示讲解,学生就彻底明白了。
  如,指导调色,调笔根淡、笔尖浓的画花的颜色笔,我先创设情境:“老师今天请来了百花仙子,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百花仙子只要穿上漂亮的裙子,就能让大自然开出美丽的花。看,老师给她穿裙子。先穿上长长的白纱裙(演示调白粉色直到笔根),再穿半截粉色裙(演示调淡曙红到笔肚),再加一个红头巾(演示笔尖调胭脂),并迅速在纸上画几笔由浓到淡的花瓣,形成一朵花。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笔上色彩变化的关键是由浓到淡。启发孩子:可不可以让花仙子穿上不同颜色的裙子,让花园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来?通过这样小小的环节设计,学生会很专注,同时也很容易把握直观形象的几个调色步骤,很容易把握调出渐变色的关键,也能变通地调出其他渐变的花色,如紫色、黄色、绿色、橘色等。 进而在上《我们的社区》时,学生也可以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社区和谐而又美好。
  当然在指导用笔时,也同样可设计游戏来增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剖解专业化的技法在画《漂亮的花儿》时,用毛笔的中锋、侧锋画花芯、花瓣时,可以说:笔宝宝睡觉了,把头(笔锋)睡在小枕头(花芯 )上去等等。小朋友就感到很有趣,又轻易理解了侧锋用笔的方法,成功的体验激发着学生强烈的作画欲望和爱好。又如《跳舞的点和线》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小毛笔,像牵着小狗一样牵着线条出门了。一开始,小毛笔很精神,挺着胸昂着头向前走,走出的脚印——线条,流畅、挺劲(中锋用笔)。小毛笔走过了草地,走走回头看看家有多远,又走走再看看(顿挫)。起风了,小毛笔顶着风艰难地向前(逆锋用笔),爬上了山坡;下雨了,小毛笔摔倒了,滑出好远(侧锋用笔),一路滚下了山坡(滚笔)……   3.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游戏来丰富艺术的情调
  比如点,点是水墨画中最为普通的造型要素,落笔成点,看似很简单,但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由它派生出的意象也最为繁多,如何将点点得有声有色、千变万化呢?对于孩子而言,还是游戏最管用。
  实战例证:课中我先出示一个墨点,并模拟点发出夸张的叹息声,说:“我是个点,名字叫点点,我很伤心,我没有兄弟姊妹,也没有朋友,很孤单。”师:“其实啊,点并不孤单,它其实有一个大家族,大家能不能帮它寻找兄弟姊妹呢?”接着出示一些国画作品,让学生寻找各种各样的点。学生很容易找出了圆的点、尖的点、浓的点、淡的点、干的点、湿的点、一边浓一边淡的点……在经过寻找点的历程后,学生们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点的形式,在握说的一句“让我们也来创造一些不同的点”便让跃跃欲试的孩子们开始尝试起来。有的笔头在纸上氤成点,有的甩笔洒成点,有的提起湿笔在纸上滴成点,有的敲色笔在纸上成点,有的用干笔撮成干枯的点,有卧笔成点……突然间我揉了个纸团蘸了点墨在纸上印了个点,学生也纷纷尝试利用手边的材料如铅笔头、水彩笔帽、手指头等,印出了实心的、空心的、花形的点以及特殊机理的点,并且相互交流。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轻松地学会了点的各种形式,并努力探索着更新奇的点,推而广之便可以丰富其他造型要素,也就丰富了艺术情调。
  4.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游戏来激发创新的思维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全集》,第64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版)对于没有持续,注意时间有限的小学生,在教学中通过特别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可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激发他们想象,唤起孩子创新的灵感。如,在引导创新环节,设计这样的活动:教师装着无意将调色盘泼翻在洁白的宣纸上,学生一下全愣住了。教师随即讲三国时期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画屏风,不小心滴落了个墨点,曹不兴顺手就在屏风上画成了个苍蝇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宣纸上的墨迹,展开想象,由老师演示添加成各种形象,如鱼、鸟、龟、蛇、花草等。分组游戏:甲组每个学生任意画一笔,乙组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墨块,把它改成另一个形象。有改成金鱼的,有改成蝌蚪的,有改成飞鸟的,有改成蜗牛的,当然,更多的是改成了老师演示过的形象。这需要教师更多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巧妙地结合游戏,可以避免儿童满纸涂鸦而不得法度和教条的技法训练而使之失去对国画的兴趣这两个问题,大大提高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效果。当然在接触水墨的儿童来说,充满着好奇和神秘,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伊始让学生认识水墨,初步感知水墨,无疑会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现有代表性的水墨名家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水墨韵味美的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尝试的欲望。通过探究体验过程是学生无拘无束自由想象、自我发现、亲身体验,更全面、更深刻了解水墨。让学生徜徉、游戏于水墨的自由王国里,感受水墨的魅力、品味水墨韵味、创造水墨故事。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如何落实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根据多年的阅读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把好阅读教学三个环节,谱好阅读教学三部曲,注重方法,才能讲究实效。  一、阅读前,多元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放在了首位。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
期刊
[摘 要] 物理学是探索物质的本源,揭示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自然学科。学好物理知识,探究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来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化,新课标已把科学探究纳入“课程内容”,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思路。在课堂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最终达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探究
期刊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应该把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恰当地、充分地运用各种朗读手段,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期刊
[摘要] 向“减负”和“有效教学”要质量,是学校与教师的共识。本文从山区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拟从精心备课、创新课堂教学、集约型作业、巧用课余生活、优化考核方法等五个层面全面阐述了“减负”的方法及“减负”与“有效教学”的密切关系。旨在论证让“减负”为“有效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实现新的飞跃。  [关键词] 备课 创新教学 集约型作业 课余生活 优化考核  当前向“减负”和“有效
期刊
[摘 要] 有效性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本文从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尝试从课前预设、课堂生成及如何拓展几方面谈几点关于有效教学的粗浅认识,以期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苏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 有效教学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受快餐文化及高考导向等因素影响颇大,从家长到学生,从学校到个人,有诸多急功近利的因素。比如很多人以为诗歌板块难度颇大分值不大提
期刊
《易·系辞下》中这样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时代在变,教育体制在变,同样,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也要做到“善变”。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更对当前教师的角色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育理念要更新  “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才会有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方法。”这是
期刊
2012年6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发布,其中颇引人注目的是,修习选修课的学分提高到了48学分,《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更明确指出,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何兼顾语文学科的特点,行之有效地开发、设计选修课,使其凸显“时代性”、“梯度性”,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选修课程从国家课程到地方课程再到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更立体清晰,怎样兼顾
期刊
人人皆知,我国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泱泱大国。数千年的改朝换代中,“作文”这一文化,在这时代潮流的变迁里总是不能抹去。虽然从古至今,称呼变了,拗口难懂的文言文变成了如今通俗易懂的现代文。文章篇幅,格式分布,表达方式也有了变化。但“作文”总是有它不变的意义:古代的 “之乎者也”——八股之文,是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过去的应试教育之试卷,到如今素质教育下的试题,也都是以习作一篇画上句号,尤其热门的高考作文,不
期刊
一、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
期刊
[摘要] 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重新认识和理解,而生命化课程则是追求生命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师生命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直接影响到生命化课程的实施,所以教师要在生命化的课程中起到守护、引导、影响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生命化的教育。  [关键字] 生命化课程 守护者 引导者 影响者 开发能力  日本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在《人间革命》一书中曾说过:“除了宗教之外,第二个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