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陶德麟:笔有雷鸣道不孤

来源 :文化软实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sh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德麟的哲学人生,每个节点都充溢着胆识与锐气——
  24岁,初涉哲学便锋芒崭露,撰文批评前苏联哲学家的权威著作《简明哲学辞典》,向苏联哲学教条主义发起有力一击;
  47岁,历经磨难后信念弥坚,积极投身反对“两个凡是”的理论斗争,“顶风”参加真理标准大讨论,用一篇篇旗帜鲜明、论述严密的文章持续发声,在讨论中占据重要一席;
  82岁,年至耄耋却思考日深,融毕生思考入一篇短文,呼吁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一切判断和措施都交给人民群众的实践去检验”,引发了湖北社科界乃至全国的热烈讨论,其效应一直延续至今。
  “笔有雷鸣道不孤”,这是多年老友、哲学家陈先达教授对他的评价。
  得遇恩师露峥嵘
  “搞马克思主义的人要有坚持真理的品格,不能像摆摊的小贩,天晴把摊子摆出来,下雨就收摊子。”
  ——恩师李达的话,影响了他一生
  1953年,一个寻常春日。青年陶德麟迈进屋子的脚步,忐忑而凝重。
  屋中一榻,一病弱老人半躺于上,清癯的脸庞因高烧而显憔悴,双眼却清亮有神。见到陶德麟,他招手示意年轻人坐在身旁,开始了一场决定了陶德麟人生走向的谈话。
  这一年,是李达就任武汉大学校长的第二个年头。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他有着多病之躯盛放不下的宏图伟志。他对马克思主义各个领域都造诣精深,但最关心的还是哲学。他需要一个年轻而得力的助手。多方考察后,即将毕业的陶德麟成为最佳人选。虽然这个年轻人读的是经济而非马哲,但表现的资质令李达青眼有加。此番找他前来,便是特意商谈此事。
  要不要改换专业?这对陶德麟几乎不是问题。他早在中学时期就涉猎过一点哲学,进大学后又精读过李达的哲学名著《社会学大纲》,还硬啃过《资本论》第一卷,学习笔记便是明证。
  陶德麟当即表示服从安排。欣慰之余,李达以父辈的深情与他倾心长谈。
  “搞马克思主义的人要有坚持真理的品格,不能像摆摊的小贩,天晴把摊子摆出来,下雨就收摊子。”话语像粒种子,在他心里生了根。
  从此,李达有了一个得力助手,哲学园地多了一位辛勤的躬耕者。
  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自学中外哲学史,以哲学眼光考察现实……一种奇妙的感觉在陶德麟心中升腾着。他感到,很多曾困扰自己的“问号”逐渐变成了“惊叹号”——
  他的父亲,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参与者,后因保护被通缉的共产党员、力主国共合作抗日而不见容于当局,愤而退出国民党,五十多岁就困厄病逝。父亲在追求什么?自己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告慰其英灵?
  他的少年时代,热血善思,常在周记中抨击时局、探寻民族之出路。胡适讲演《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他如饥似渴去听,却对其政治观点很不满意。但,其谬误何在?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擦亮这双苦苦寻找的眼睛?
  现在,他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了他批判的武器,照亮了他苦心求索的那条道路。
  1955年夏,陶德麟写了题为《关于“矛盾同一性”的一点意见》的论文,投给《哲学研究》。翌年2月,文章刊发,立时引起轩然大波。
  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篇“大胆”的文章——
  批判锋芒直指罗森塔尔、尤金合著的《简明哲学辞典》,两位作者皆是前苏联的科学院院士。在那个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年代,此举无疑是挑战权威。
  《辞典》中“矛盾同一性”的释文把“同一性”定义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畴,断言生与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战争与和平等根本对立、相互排斥的事物之间没有同一性。陶德麟明确指出这种观点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言论固然正确,却并非人人敢言。
  事实很快证明了他的批评是对的——1957年1月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肯定了此观点;1958年6月24日,毛泽东邀集一些学者,专门谈论此事。《辞典》的作者也接受了批评,在再版时对“同一性”的条目作了原则性修改。
  牛刀小试,一鸣惊人。
  乐耘杏坛遭劫波
  “临歧自古易彷徨,我到歧前不自伤。心境长随天上月,如环如玦总清光。”
  ——突遭厄运,他以诗明志
  1956年,创建于1922年的武大哲学系中止四年后成功重建。时年25岁的陶德麟登上讲台,很快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陶德麟、萧萐父、康宏逵三位先生是当时哲学系讲课最‘叫座’的青年教师,被誉为李达的‘三面红旗’。其中,萧慷慨激昂,康旁征博引,陶老师则是严谨细致、娓娓动听,还特别善于联系实际,记下来就是一篇文章。”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王炯华忆想当年。
  课还讲到了校门之外——1959年起,他连续四年为全省中高级干部讲授《实践论》《矛盾论》,讲稿《实践论浅释》被印发全省,广为流传。同时,他陆续发表数十篇论文,在理论界拥有了许多知音。
  1961年8月末的一天,一项沉甸甸的使命落到了陶德麟肩上——协助李达,编写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这是毛泽东对李达的殷切嘱托。
  1961年8月20日,李达在庐山养病,恰逢毛泽东也在庐山。他约李达到住所畅谈哲学问题。
  为什么苏联的马哲教科书“一统天下”?我们中国人有那么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什么要照搬苏联的?历时四小时的长谈中,毛泽东多次表露不满,并希望李达以自己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社会学大纲》为基础,撰写一部够分量的哲学教科书。
  此时的李达已诸病缠身,手颤厉害,大量写字已有困难,但他并未迟疑便接受了任务。几天之后,他找来了陶德麟。
  陶德麟深知,这也是老师多年的心愿。
  在李达看来,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哲史上重要的新階段,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而这次编写马哲教科书正是让世人了解中国人哲学贡献的好机会。   撰写工作开始了。
  难度是巨大的——要系统凸显马克思哲学在中国的独特发展,科学阐发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历史地位,在当时尚属“前无古人”;此外,要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还要涉及相对论、量子力学等自然科学内容,陶德麟虽然学过普通物理,但这些知识对他而言几乎是空白。他不得不奋力学习,请教物理系教授,常常通宵伏案,浑然忘我。
  遵照李达要求,他写好一章,便当作教材,在哲学系“李达实验班”中讲授,一边讲一边听取意见,进而修改。这样的修改有多少次?已很难历数。
  1965年10月,38万字的上卷唯物辩证法送审稿完成。收到书稿,毛泽东仔细阅读,写下255字的批注。
  师生二人满怀欢欣,立即着手撰写下卷。然而,突如其来的厄运阻住了前路。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李达被打成“武汉大学三家村黑帮总头目”,遭到残酷批斗,两个多月后含冤去世。
  陶德麟在劫难逃,他的生活顿时变成了黑色。顶着“李达三家村黑帮分子”的帽子,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批斗、侮辱和劳动改造,几次遇险,命悬一线,家人也遭遇牵连。
  然而,强大的信念支撑住了他。他坚信,人民不会听任国家就此沉沦,黑暗的局面总会改变。
  “临歧自古易彷徨,我到歧前不自伤。心境长随天上月,如环如玦总清光。”
  1974年,风雨如晦的暗夜,他写下这样一首小诗,怀明月之心,默默守候着黎明到来。
  附 录
  冲破阴霾勇发声
  “乍暖还寒夜正深,残冰犹自伴彤云。池边小草冲泥出,不为争春只报春。”
  ——参加讨论后,他心情激动
  1974年,李达初步平反,陶德麟也总算回到了教师队伍,但仍被视作“有严重问题的人”,处处受限。“文革”结束,举国欢呼,理应是云开日出了,但雾霾真的散尽了吗?
  1977年2月7日,“两个凡是”的论调出台。照此推理,“文革”本身并没错,错的只是林彪、“四人帮”对“文革”的歪曲。这让陶德麟更为担忧。
  这种担忧,在9月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一次会议后,更为深重。
  会议主题是纪念《实践论》《矛盾论》发表40周年。收到邀请后,已跟外界失去联系11年的陶德麟冲破阻力,赴京参会。邢贲思、汝信、赵凤歧、陈筠泉、陈中立……学者们劫后重逢,感慨万端。
  一个共识在讨论中清晰起来——“文革”虽去,遗毒仍在。只有摧毁“文革”全套理论的哲学基础,才能挣脱“两个凡是”的枷锁。而在支撑“文革”的理论中,一个错误观点必须驳倒——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领袖的“最高指示”。
  冻结十年的冰面坚硬如铁,如何炸开它,释放那浩荡澎湃的春河之水?
  时机终于来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即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热烈讨论。支持者众,反对声也格外严厉,“反动且荒谬”“丢刀子”“攻击毛主席”等指责如疾风骤雨,扑面而来。
  陶德麟决心发声,做“实践标准的坚定支持派”。一个多月后,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召开“理论与实践问题哲学讨论会”。收到邀请,陶德麟再次顶住压力,亲赴会场。火车上,他心情澎湃,提笔写下一首小诗:“乍暖还寒夜正深,残冰犹自伴彤云。池边小草冲泥出,不为争春只报春。”
  陶德麟被推举为第一讨论组副组长,组长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最初作者、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
  7月17日,大会开幕。一种兴奋而忐忑的气氛笼罩在会场上空。
  小组讨论中,多数人旗帜鲜明地赞同只能以实践检验真理,也有人质疑、犹豫,甚至震怒——“这是个什么会?是举旗还是砍旗?我不参加了!”当即拂袖而去。
  不断传来的“小道消息”也加重了紧张空气。“党中央不支持这个会”,“某主要领导大发脾气,说一帮学者在‘开黑会’”……然而,探求真理的渴望与使命感战胜了纷扰,会议继续举行,讨论越来越热烈。
  23日下午,会议闭幕。陶德麟作了大会发言。他针对常见误解一一阐析,从理论上加以澄清,得出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理,在实践标准之外另立真理标准是理论上的倒退。很快,《哲学研究》第10期就发表了这篇文章。
  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他找到人民日报的汪子嵩和《哲学研究》杂志的张岱,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这是三封毛泽东亲笔信的复印件。上世纪50年代,李达正在撰写《〈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和《胡适思想批判》,毛泽东多次写信给他,指出自己文中的不当之处:“实践论中将太平天国放在排外主义一起说不妥,出选集时拟加修改,此处暂仍照原。”“矛盾论第四章第十段第三行‘无论什么矛盾,也无论在什么时候,矛盾着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这里‘也无论在什么时候’;八字应删,在选集第一卷第二版时,已将这八个字删去。你写解说时,请加注意为盼!”
  这无疑是铁证:毛主席从不讳言自己文章的不妥之处,又何谓“句句是真理”?
  12月25日,三封信在《哲学研究》第12期发表,并被广泛转载,对破除“两个凡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怀着思想解放的火种,陶德麟回到武汉,用一场场报告四处播火。很多听众激动得拍红了巴掌,但面露惊讶之色的也不在少数,写满问题的小纸条每次都会递上厚厚一叠。
  一次,在武汉市图书馆的报告结束后,主持人悄悄提醒陶德麟:“如果不把毛主席的话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会不会犯错误?”陶德麟只好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身就是毛主席的话啊。对方将信将疑。陶德麟当场拿出《实践论》,指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的一段原話给他看,他这才放下心来。
  看来,想要打破多年来形成的思想禁锢,仍很艰难。   陶德麟手中的笔挥得更勤了。《认识的对象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吗?》《实践怎样检验认识》《真理阶级性讨论中的一个方法问题》……一篇篇文章接连问世,在讨论热潮中引发关注。
  “这其中,《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一文特别被学界推崇。因为在当时,大家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已基本接受,但对‘唯一’二字仍有怀疑。而为什么逻辑证明和认识对象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并没有论证过,需要独立研究。老陶就是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从理论上证明了真理标准的唯一性。”陶德麟的“老战友”、武大哲学系教授朱传棨感慨。
  贡献不会被遗忘。1995年,这篇文章获得了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此时,距其发表,已过去了14年。
  倾力呼吁“中国化”
  “必须‘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按自己的‘坐标’研究问题,以简明易懂的语言陈述问题。”
  ——与现实脱节的研究令他忧心
  武汉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常务副校长、校长……哲学家的智慧经受住了实践考验,也推动了实践发展。在他和同事们的苦心经营下,武大哲学系日益壮大,百年武大也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此时的中国正在改革开放道路上摸索前进。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群众的迷惘也开始抬头。“我们还需要马克思吗?”“哲学是空话,‘四化’要的是经济效益”……种种论调刺痛了陶德麟。
  “我坚信哲学对一个民族至关重要。它既是民族精神的升华物,又是民族精神的铸造者。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等于抛弃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抛弃了观察处理当代一切复杂问题的最科学的方法。”他接连写下十余篇文章,批驳谬误,激浊扬清。
  然而,捍卫真理不等于迷信教条。他也清醒地看到,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疏远疑虑,和学界的研究取向、传播方式不无关系。
  近年来,一些哲学家专注于和现实脱节的问题,“热心于建构新体系,用一大串涵义不明的‘新’名词、‘新’说法来作推演,弄出一套又大又空的理论,使人读了莫测高深”。更有甚者,不但张口闭口海德格尔、避而不谈中国实际,还把话说得佶屈聱牙、艰深晦涩,他对此十分反感。
  哲学虽然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学问,但“理论如果在书斋中自说自话,就只有死路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躬身走进老百姓中去,才能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哲学。
  有感于此,他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响亮呼声——
  “黑格尔说过,‘我力求教给哲学说德语。’我们也必须‘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按自己的‘坐标’研究问题,以简明易懂的语言陈述问题。”
  这成了他心魂所系的话题。
  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隆重启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首席专家,他强调编写教材“应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成果”“保持明白流畅的文风”,这成了课题组成员们记忆深刻的“金句”。
  2013年3月27日,一篇题为《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文章出现在《湖北日报》头版,作者正是陶德麟。
  短短两千字通晓流畅,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解读中国梦、探寻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鼓励人们胸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走好“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中国道路’”。
  共鸣很快被激发。短短几天,湖北社科界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大讨论”。4月中旬,经光明日报挖掘报道,讨论热潮迅速蔓延至全国。
  “恰逢其时,触及了当前理论界的重要现实问题。”“讨论反映了知识界的自觉与自责,打开了思想的闸门,应该长期深入下去。”……各界学者纷纷撰文,参与到讨论中来。“小文章”引出了“大文章”,这令陶德麟欣慰有加。
  “这绝不是对我个人一篇短文的回应,而是对时代呼声的回应,”陶德麟感慨,“十几亿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唯有不断探索、提炼,才能产生中国人自己的理论创造。”
  爱智忧民师道真
  “我深感自己是个平庸的探索者,在浩瀚无际的哲学大海里乘桴而行。而今垂垂老矣,还常常自觉如童稚之无知。然而我并不怨悔。”
  ——桑榆晚境,壮心不已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陶德麟留给后学的印象。
  “陶先生很保护学生,从不给我们贴标签,从未让我们尴尬,却恰如其分地促人勤学自省。当我成为教师之后,才知道这样做有多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冯平喟叹,“我初任教时,对树立优良学风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豪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诩,所以狂傲至极,动辄‘枪毙’学生论文。学生私下送一绰号:‘四大名捕’之‘温柔一刀’。有次开会遇到陶老师,我以此炫耀,他只轻轻说了一句:‘学生还在学习阶段,不要以你现在的水平要求他们。’此话似当头棒喝,顿时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褊狭。他让我认识到:师者,首先要是一个仁者。”
  学生写的文章有一点出彩的地方,就要充分肯定;有一点创新,就要及时鼓励。这是陶德麟对自己和教师们的要求。
  对本专业以外的学生,他一样爱才。
  1997年,湖南考生李若晖报考武大中文系古汉语专业硕士。这位年轻人在古汉语方面发表了数篇突破陈说、引发关注的论文,但外语未考过线。得知此事,已卸任校长职务的陶德麟专门写信给学校负责人,力主破格录取:“若囿于陈规,失之交臂,是瞽于识才也。”李若晖终于圆梦,后又考取北大博士,现已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让他牵挂的,不只是学生。
  “校长爷爷,我是附小的学生。我家停电了,我要做作业,怎么办呢?”一位小女孩打来电话。
  “学校施工,水泥搅拌机吵得我们睡不着觉,怎么办啊?”凌晨四点,一位教师打电话来“投诉”。
  担任校长期间,年轻教师评职称、学生宿舍漏雨、退休教师要房子……都习惯问他“怎么办”。
  虽繁琐细碎,他却从不敷衍。“这些事对学校全局好像是小事,但对个人就是大事。要办好学校,对这样的‘小事’也要认真解决。”他常一天工作14个小时。
  然而,陶德麟的严格也在全校出了名。
  一方面,他要求学生不要成为老师的“复制品”;另一方面,又要求他們学风严谨,言必有据。他批阅论文的意见有时长达上万字,学生论文达不到合格水平,决不允许提交答辩。
  “我当年论文修改到第三稿时,先生正住院手术,行动尤其说话很不便。我以为他会放宽些标准,不料,先生躺在病床上,照样认认真真地看,仔仔细细地改,毫不苟简。”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倪勇感慨不已。
  “古人说‘不知老之将至’,我是明知‘老之已至’,但有生之年不敢懈怠而已。”陶德麟笑言。
  他对哲学怀有无尽的爱,甘愿探索至最后一刻。年轻一辈身上,寄托着他的厚望与嘱托。在他看来,中国学者皆应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尽管,任何哲学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为万世开太平”,但哲学家不可无此追求。爱智求真与忧国忧民相统一,才是哲学家应有的境界。
  “陶先生追随真理之心不曾动摇。他的信仰从不因客观环境的变化、别人的闲言碎语甚至打击而改变。这种因真理而生的浩然之气,使他敢于为国家、为人民、为时代发声。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当有此情怀。”武大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感叹。
  “胸罗正气常忧国,笔扫彤云只务真。”乘一叶哲学之舟,陶德麟航行于浩渺无际的真理海洋。那搏风击浪的强音是最响亮的召唤,必有后学紧紧跟上,必有风帆在这条勇者航路上继续高扬!
  (原载《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1日13版)
其他文献
[提 要] 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现已涵盖超过65个国家44亿人口,为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潜力。马来西亚除了从国策出发,支持“一带一路”对马来西亚有利,另一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马来西亚对中国有乐观考虑,确保了马来西亚的对华友谊与对话信心。这不仅基于其中可能的经济利益,最重要的是马来西亚认定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首先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让大家放心,中国的倡议是建立在
期刊
[提要] 党建指导思想搞错了、搞歪了,党是要垮台的。戈尔巴乔夫当年就是试图用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改革苏联共产党,从而导致苏联共产党迅速瓦解的。所谓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革新”党的理论,它在党的性质问题上,把党从无产阶级先锋队改造成“全民党”;在党的奋斗目标问题上,把共产主义改为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在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上,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主张在党内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在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抛弃民主
期刊
[提 要]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主要的错误倾向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前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迫切需要强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
期刊
[内容提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采取的是辩证的、客观的、历史的科学态度。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主张要破除封建旧文化,建立新文化。另一方面,他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民主性精华,必须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这种对传统文化既批判又继承的文化观,仍然是我们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传
期刊
[提 要]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体现着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在要求,是对党的纲领、使命、宗旨的根本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是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立足于党章的视角去审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及实践,不仅能够把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缘起和发展脉络,还能够理解党的政治建设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内在关联,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党的政治建设的必然性与重要性。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主要从保证全党服从中央、
期刊
[提要] 《孙子兵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原典,是一部运用战略思维揭示战争规律、指导战争规律、解决战争冲突等问题的理论巨著,是东方战略思想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中蕴含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崇道尚仁、慎战止战、德法兼修等思想,不仅参与了中华民族思想精神的塑造,而且对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西方国家战略思想变化和经营管理战略思想的形成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发挥了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关键词] 孙子兵法;
期刊
摘要:在我国长达多年的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中,敦煌艺术的灵感与美感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由其是在艺术发展快速的今天,敦煌艺术已经成为了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将从敦煌艺术的发展历史、特点以及其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其对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敦煌艺术;美术创作与理论;深远影响  在我国西部有一块极其古老文明的区域叫敦煌,在其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内
期刊
内容提要:  王仁湘先生在《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艺术研究》一书中说道:“~~~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陶工们在烧制各类不同用途陶器的时候,通过可以美化陶器的方式美化自己的生活,通过美化陶器的过程抒发自己的情感,传达先人的思想与精神。不同时代的陶器,保留着不同时代的信息。不同人群制作的陶器,烙印着不同的文化传统。~~~”  由此不难看出,对于史前陶器以及彩陶的研究,无论是加工技艺还
期刊
[提要] 2018年,俄罗斯各地自发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以俄共为主举办的一系列高规格的国际会议、论坛等是俄罗斯此次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等召开了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代表着俄罗斯学界的最高水平。俄罗斯国家杜马、俄罗斯当代历史博物馆等多所重要机构举办了丰富的展览。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等许多城市举行了圆桌会议。许多偏远地区的城市如别尔哥罗德、彼尔姆、北
期刊
[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主题来认识和把握其指导意义和政治定位,必须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刻变革、改革开放前后30年来的探索发展、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和把
期刊